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展开全部一是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二是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三是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四是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展开全部炎炎夏日将至,夏季养生该怎么进行呢,根据皇帝内经的夏季养生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每到夏天,夜间气温高、湿度高,睡眠质量或多或少有些影响。有时贪凉的人群睡了一觉,醒来竟发现,自己腰酸背痛加头疼,白天上班工作更显得乏力。那么,夏日睡眠都有哪些讲究呢?
入睡后人体血液循环减慢,抵抗力减弱,整夜开着电风扇吹风睡觉,极易受凉,引起感冒。
人体的腹部和胸部皮肤温度几乎固定不变,因此即便热得难以入睡时,也常有人因胸腹保暖不够,导致受凉发生腹痛腹泻。因此无论天气多热,都应在胸部腹部盖上被子或毯子,以免受凉而生病。
有人误以为,用凉水擦凉席、草席、竹席可以更凉快些。其实,人体在炎夏极易出汗,凉席本身并不干燥,如再用凉水湿布擦洗,更增加了睡床的湿度,成为各类霉菌、细菌的滋生地。正确的办法是,用温水、热水拧干抹布再擦拭凉席,同时可用电风扇彻底风干凉席,方可安然入睡。
中医把人体的五种情志——喜、怒、忧、思、恐,分别对应心、肝、肺、脾、肾五脏,并由心统领。黄帝内经之《灵枢·灵兰秘典》中这样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句话把五脏中的心比做一个国家的君主,它掌控着人体的心神与情志。
夏季和心在五行当中均属于火。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盛夏的自然之火与体内的心火可以相互影响。烈日酷暑,容易使人心烦意躁;而躁动不宁的心绪,可以使人更觉暑热难挡。此外,“五志过极皆化火”,也就是说五种情志过度都可以化火。心属火,情志之火都可以波及到心。因此在盛夏期间,我们应当做到“使志无怒”,清心寡欲,恬淡虚无,静养心神。就像嵇康在《养生论》中所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减少,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静自然凉”。
夏天吃什么?中医营养学认为,夏日饮食宜温凉有节,顾护脾胃。小孩或年轻人在酷暑时,往往喜欢贪凉饮冷,饮料非冰镇不喝,三餐非生冷不吃。却不知日复一日地饮冷食寒,会慢慢地损伤脾胃之气,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容易出现胃痛、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因此,夏季进食应以温为宜,不宜过食寒凉,要顾护人体的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的源泉。一旦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会引起全身各脏器的病变。
夏天心、脾、胃三脏腑最容易受损,应当格外注重这三脏器的饮食调补,可食用薏仁、芡实、山药等以健脾养胃。在黄帝内经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还提出,“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夏季也可多食酸味或咸味之品来养心。其原因在于,夏天易多汗,而中医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导致心气不足、气津两亏。为此,我们可有选择性地食用一些酸味之品,如乌梅、五味子煎汤代茶等,它们非但可补气,还能生津止渴。
夏天容易心火亢盛,中医认为咸味入肾,有补肾的作用,通过补肾水来调剂心火,使心火不易亢盛。此外,咸味之品还能补充因汗液流失而缺少的钠,以此来确保人体水电解质的平衡。
夏日防湿邪,也是黄帝内经中讲述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医理论认为,“湿伤肉”,即感染了湿邪后,就会损伤人体肌肤,患上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等。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损伤人体,总是从下部开始的。比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等。因此,盛夏季节里,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如果室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不仅家具、衣物发霉、长毛而损坏,还能损伤人体阳气。有些国家对儿童风湿病的研究证明,50%以上的患儿是由于住在潮湿的屋内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