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白露节气后,昼夜温差增大,气候特点就是“燥”。一方面燥邪伤人,容易耗伤人体阴液,且秋气内应于肺,燥易伤肺;另一方面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因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唇干、鼻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甚至引起燥咳,干咳少痰,经久不愈,重者还会咳中带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因此为顺应秋季自然界阴盛阳衰的变化,应早睡早起。早睡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则顺应阳气的舒张,使肺气得以舒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夜越深,寒气越重,更易入侵体内,引起咳嗽、腰腿疼痛等疾病。衣着方面,应注意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秋天气候变化较大,早秋热湿,中秋前后燥,晚秋又以凉、寒为主,深秋时节气候较寒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系统疾患。
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咽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系统疾病,所以秋季饮食以滋阴润燥为原则,要注意养肺。
秋季宜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豆浆、鸭蛋、蜂蜜、龟肉、核桃、百合、糯米、豆芽、橄榄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每日中、晚餐还可以喝些滋阴防燥的汤,如:猪皮番茄汤、山楂排骨汤、鲢鱼头汤,鳝鱼汤、鸭架豆腐汤、平菇鸡蛋汤等。此外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适当增加酸味食物。
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也以滋润为主,忌耗散。可以选择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益阴的中药代茶饮用。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三个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夏长”到“秋收”有相应的改变,因此秋季养生离不开养“收”这一原则。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情志宜安定平静,加强锻炼及饮食调理,以助滋阴润燥、保肺养肺。
所谓“秋冻”,通俗地说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可使机体耐寒能力增强,有利于避免伤风等病症的发生。
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的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不宜秋冻,一旦发现天气突变,气温明显下降时,就要及时增添衣服。老年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会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或血液粘稠度增加,引发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往往得不偿失。
朱亮真,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教授,研究员,副主任中医师。无锡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0年,擅长中医内科常见病及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对消化系统疾病、高脂血症、月经失调、放射性肺炎等的中医药治疗有较丰富经验。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秋季养生宝典果断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