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明·赵开美)、康治本(日本)、康平本(日本)、桂林本、敦煌本(残卷)等。
有一段时间对康平本、康治本有兴趣,所以才在一些日本汉方家的文字里了解到有关这两本书研究的资料。
康治本只有65条经文,50首方,42味药。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康治本是一本《伤寒论》的节录本。1846 年,日本柳河医官户上氏从他的朋友河口春龙处得到一本《伤寒论》。户上氏,号玄斐,他披览以后,看到卷末有两行显赫而清晰的文字,不禁大为惊讶,原来这本《伤寒论》竟是一千余年前的传抄古本。这两行文字是:唐贞元乙酉岁写之;康治二年癸亥九月书写之沙门了纯。所以后来就以康治本来命名。
日本汉方家长泽之夫、远田裕正等都对康治本进行了研究,尤其是远田裕正的研究方法既独特、又科学,令人耳目一新。其研究的成果是:初步论证了康治本就是《伤寒论》最早的原始型本,把它称之为“原始《伤寒论》”,即还没有经过王叔和整理过的《伤寒论》,它的成书年代应该远在《内经》之前。远田裕正还认为,康治本最贴近《伤寒论》的实质,最能够从本质上完整地体现出前经方时代对疾病诊治的独到见解与方法。
他的研究为我们清楚地展示了《伤寒论》在远古年代里是怎样自然发生、形成的过程。
远田裕正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论证了《伤寒论》在成书年代的排列次序上应该是:康治本→《金匮要略》→宋本。也就是说,康治本是现存《伤寒论》最古老的原始型本,接着是《金匮要略》,最后是宋本。
张仲景的历史贡献就是把《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编辑在一起,他是《伤寒论》医学最后的整理者与集大成者。譬如,康治本的50个药方全部可以在《伤寒论》中找到,你可以认为它的内容是抄于《伤寒论》。反之,也可以认为康治本是母本,《伤寒论》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扩充而增多药方的。
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都有道理,但是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远田裕正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就是决定用第三者《金匮要略》与前两者的比较对应关系作为研究的尺度,来进行科学的分析,终于有了明确的结论。论证的内容比较繁复,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康治本共用42种中药,这42种中药在《伤寒论》中全部都有;《伤寒论》共用88种中药,比《金匮要略》的199种少,然而《金匮要略》中却缺少《伤寒论》中已有的11种。
于是远田裕正的研究就从《伤寒论》中未被采入《金匮要略》中的11种中药入手,进行反复比较、分析、归纳,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论证开始之前,首先要解决《金匮要略》比《伤寒论》成书时间更早的问题。
譬如,《伤寒论》中有桂枝二越婢一汤,但是越婢汤在《金匮要略》中。《金匮要略》没有合方,只有一个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准合方,一直到《伤寒论》才出现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合方。具体的这里就不去引用了。
如果康治本抄自《伤寒论》,那么《金匮要略》中没有的11种中药,多多少少也应该有几味,但事实上《金匮要略》中没有的11种中药,康治本中依然一味也没有。所以只有一种可能性才能进行完美的解释,那就是:康治本是《伤寒论》最早的原始型本,《金匮要略》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充,然后《伤寒论》继续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发展,最后张仲景将两本书合在一起,取名《伤寒杂病论》。
从方剂结构上也可以看出《伤寒论》成书的先后变迁历程。在康平本中,方剂的变化所产生的新方只限于加减的方式,《金匮要略》也还是如此,只不过已经看到合方的雏形——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这里的麻黄、附子、细辛仅仅是三味药而不是一个方。一直到了宋本、成本《注解伤寒论》中才出现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合方。
对以上这个问题,已经去世的费维光先生有过翔实的说明。他是一个民间的《伤寒论》研究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医经方临床入门》。遗憾的是,他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去世了。《中医经方临床入门》这样一本非常好的著作还是自费出版的。我在他的著作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总之,有关《伤寒论》文本的文献学问题,也是值得临床医生关注,它会影响到我们的临床意念。
《娄绍昆讲经方》是娄绍昆先生学术会议、网络互动等场合讲座文稿的结集,围绕《伤寒论》、经方展开,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叙述平实,尤其是对方证辨证的论述,不厌其烦,据理详述,对宣传、推广、应用经方不遗余力,情真意切,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
本书为“娄绍昆经方系列”其中一部,是著名经方学者、临床家娄绍昆先生40多年学习、研究《伤寒论》,探研、实践经方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精选集。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这么多《伤寒论》版本哪个最接近张仲景原著?(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