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的一句话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的一句话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展开全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为人处世准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句是从“欲”的角度来讲,后句是从“不欲”的角度来讲,这两个方面不存在感情色彩的问题,更不存在对立,有机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完整组成了儒家的一条道德准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基本上没有好写的,关键在于做。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去接受。把人比作一部汽车,重点不是发动机多牛X,提供的动力多强劲,而是它那一套严格的刹车系统,试想如果汽车的刹车系统出现故障,那速度越快,势必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也越大,自己也不会幸免。这就好比我们开车的人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只想发动机转得更快,而忽略了克制自己欲望的刹车,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车毁人亡。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网上多数的注解是这样的:自己想站起来,自己想发达,就先要让他人站起来,让他人发达。这种解释是不对的,不合逻辑,自己都没有站起来,没有发达,试问你有什么能力让他人站起来,让他人发达?简直可笑。
关键点在“立人”和“达人”,意思是帮助他人站起来,使他人发达。在孔圣人的价值观里“立人”和“达人”就是“仁”。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己欲立”、“己欲达”,意思是自己要站起来,而且要变得发达。所以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只有自己想站起来,想发达,且是自己站起来了,发达了以后,才能让他人跟着站起来,跟着发达,从而帮助到其他人。
简单地说,这句话要分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去理解。首先在思想上,我们应该有一颗“立人”和“达人”的心态,也就是心中要有“仁”。然后是在行动上己,“欲立”、“己欲达”,为了心中的“仁”,必需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优秀,成为一个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从而实现“仁”。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