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正伦老师 五运六气解开“非典”之迷+从五运六气分析H7N9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五运六气学说与中医治未病之初探
樊正伦老师 五运六气解开“非典”之迷+从五运六气分析H7N9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五运六气学说与中医治未病之初探
2013-07-16 23:00:29分类:五运六气五行阴阳举报字号订阅
我们只要认真回顾一下,就会看到从“非典”发生直到今天,仍然还有一连串解不开的迷:
为什么“非典”三月来,五月走?来时不知是哪里来的病毒,走时又没听说谁杀死了病毒。
为什么“非典”的传染,从广州到北京?上海同样是大城市,同样有广州人前往,为什么却安然无恙?
为什么往常传染病发生时,接触人最多最杂最易染病的出租车司机,在这次“非典”中却无一例感染?
为什么“非典”多光顾青壮年,而通常认为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和儿童反而染病者甚少?
为什么防护严密、消毒严格,多有预防素质的医务人员染病的比例反倒大大高于没有防护的普通人?
为什么第二年(2004年)从实验室里带出地道“非典”病毒的人,往返于北京外地两个来回,沿途接触不下数百人,却只传染了一个家人,再没有形成大范围的传播?
这一连串的问题,用现代医学的病毒病菌学说恐怕全都回答不了,以至于西方医学的权威专家至今没有一个人敢于问津,都在那里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真正敢于正视这些问题的恰恰是被冠以“伪科学”的中医。依据中医清晰、完整、系统、严密的理论,我们轻而易举地给出了答案:
发生“非典”的2003年是癸未年,当年的年运是水运不及,则火必旺,司天之气是太阴湿土,在泉之气是太阳寒水,三月至五月(二之气)的主客气都是少阴君火,正是湿气为主兼有寒热二气。中医认为天人相应,湿、寒、热三气并存,正为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最根本的条件。尽管作为传染源的病毒各式各样,尽管它不断发生人们难以料想的变异,但只要具备条件,就必然形成疫病。《黄帝内经》说在这种气运下是“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非典”既然以湿、寒、热三气并存为条件,当五月下旬进入三之气,主气变为少阳相火,火旺携风,风能克湿,当湿的条件不存在了,疫情就会结束。我们在当年四月据此作出“非典”将在五月下旬结束的判断(当时即上网公布并致信政府)。而正是在5月20日全国“非典”发病报为零,准确得连我们都难以相信。
作为现代医学至今没有杀灭病毒的药物,发生病毒性流感后的传变并不少见,都属非典型性的,常见非典型性肾炎、心肌炎等。中医认为这次“非典”发病的年运火旺,在二之气时,主客气少阴君火叠加,火旺克金,肺属金,发病传变必主在肺。
“非典”之春,北京气候一反常态,无风而多小雨,温暖湿润;而上海也不同于往年,是少雨而多风。那年春天上海的风比住年都大。有风而少湿,上海就不具备“非典”发病的条件。
正因为北京当时气候宜人,出租车几乎都是开窗行车,车行有风,恰恰是风除去了司机体内的湿热,从易感者变成了非易感者。
老人和儿童虽然免疫力不如青壮年,但他们不熬夜,不喝大酒,不过分操劳,体内很少有湿热,所以他们不是易感者。而我们的医护人员都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起来,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再加上滥用消毒水擦地刷墙,把环境搞得湿气很重,自己制造了湿热易感的条件。平心堂的医护人员同样奋战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但由于坚持以中医理念预防,清热祛湿的中药加上有“天然白虎汤”之称的西瓜,即使连夜加班,也没有一人上火,故而平安无事,一例疑似也没出现。
至于第二年从实验室里跑出来的“非典”病毒携带者,尽管带的病毒是真的,却由于自然大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人们体内的小环境也随之平和,再凶恶的病毒,没有了生存、繁殖使人致病的条件,也就无处施其淫威了。
直到今天,我们没有听到“非典”病毒被消灭的喜讯,但是“非典”却离我们远去,谈虎色变的恐慌已经消于无形。难道我们周围真的就一个“非典”病毒都没有了吗?恐怕只有傻瓜才会如此天真。那为什么我们不再“非典”了?这就是我们不用再找答案的答案。
“非典”来时,大家纷纷喝中医预防。真正有效的,是那些清热祛湿的清轻之剂。当时指导广东省中医院防治“非典”的邓铁涛老(著名中医,现年93岁,近日获“国医大师”称号)专门打电话来,叮嘱我们,防治此病,重在祛湿。事实证明,只要人体内环境改变,没有了湿、寒、热三气并存的条件,人就不会染病,就可以和病毒“和平共处”。
广东省中医院接治“非典”患者五十多人,正是应用了这一理念,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有后遗症。平心堂当时也是依此理论,熬配中药两万多人份,凡服用此汤药者,包括已被宣布隔离的北方交大、电影学院等,均未出现一例疑似。
因缘相合则为果,在“非典”流行之际,“非典”病毒是“因”,致病患病为“果”,由大自然而影响的人体内的湿、寒、热则是“缘”。中医防治疫病,正是从“缘”入手,即从条件入手,切断了由“因”到“果”的通道。不管病毒是什么类型,也不管病毒如何变异,中医不是用杀灭病毒的“对抗”方法,而是以调整体内平衡的“调和”之法,达到了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目的。这就是中医常引用《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我们在夏天经常用来治疗腹泻的藿香正气水,在实验中却是大肠杆菌的良好培养基,说明此药没有杀菌的功效,它的作用正是从“缘”入手,从条件入手,改变了人体内湿热的环境,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生长。
我们用了这么多的笔墨回顾“非典”,目的只在于证实五运六气的科学性。《黄帝内经》说:“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中医顺应此规律,使防治有效,反过来也证实了这一规律。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说,还应加上“时间”,实践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可能这个命题,更接近于真理。
比如在此之前,1956年(丙申年)全国爆发乙型脑炎,老中医蒲辅周根据当年年运属火运太过,是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的岁气特点,拟出重用性味辛寒的石膏,以解肌清热为主的处方,在全国推广使用,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后遗症减少。1958年(戊戌年)全国再度发生乙脑流行,大家再度使用蒲老当年的处方却收效甚微,请教蒲老,他指出1956年年运以火为主,1958年却是年运属土以湿为主,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属寒湿岁气,必须重用性味苦燥的苍术,重在散寒燥湿,蒲老据此调整处方后,再次取得了神奇的疗效,显示了中医的威力。
再比如今年的“甲流”,今年是己丑年,属土气平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以湿寒为主,猪为寒畜,所以寄主为猪。发病时正值春天二之气,少阴君火当令,在寒湿之上又加上风火,由此我们判断“甲流”爆发的条件是寒湿风热四气,以寒为主。西方的研究结果也证实,“甲流”病毒含有猪流感(寒,猪为水畜)、人流感(湿,人属土性)、禽流感(热,禽为火性)的成分,其广泛流行正是风的表现。
寒湿风热四气使“甲流”在各个季节都能流行,因以寒为主,故只是在春季和秋冬之季天气较冷时发病较多,但因为四气自身互相佐制,使得这一流感不象“非典”那么凶险,致死率不那么高,很接近于普通的流感,也很容易转化为普通的流感。
我们推荐服用“防风通圣丸”,此药兼有驱风、散寒、解热、祛湿的功效,其有效性已经在今年的防治实践中得到了证明。我们预测H1N1型甲流应该在2010年1月下旬消失,因为从大寒起进入下一个年运,属金运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不再是以寒湿为主的岁气。
从“非典”开始,我们以《黄帝内经》所述的五运六气年年推算,月月对照。越对照,越感到五运六气不仅可信,而且有理;不仅有理,而且可用,可大用。
大家记忆犹新的2007年冬,从11月下旬小雪到2008年1月中旬大寒之前(即丁亥年的终之气),《黄帝内经》是这样说的“终之气……阳乃大化,蛰虫出见(通“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实际情况正是如此,除了流感病人见多,人们惬意于暖冬的舒适,陶醉于股市的飙升,却忽视了《黄帝内经》的提醒。老天爷一点也不讲情面,从春节前的大寒起,气温骤降,南方大雪加冻雨,成为数十年(应该是30年或60年一见)罕见的大灾。
这时我们才想起翻开《黄帝内经》,对戊子年的初之气(即2008年1月20日大寒至3月20日春分前)是这样描述的:“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
□ 顾植山 安徽中医学院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柯资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三年变大疫”;《素问遗篇·本病论》中更具体指出:“假令庚辰阳年太过,……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 这二段话的意思是:假若庚辰年的年运“刚柔失守”,三年以后将出现大的瘟疫。庚辰年刚柔失守的表现为天气干燥,气温偏高,并出现寒水来复的变化,此后三年化生的大疫名“金疫”。快到壬午年,慢到癸未年,“金疫”就来了。
2000年正好是经文提到的庚辰年,该年出现全国大面积干旱,年平均气温偏高,而11月份又出现月平均气温20年最低的现象,符合“庚辰刚柔失守”的运气特点。按“三年变大疫”之说,正好应该在2003年发生大疫情。经文说:“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广东最早发现SARS在2002壬午年,北方大规模流行在2003癸未年,而且经文明言发生的是“金疫”——肺性疫病,预见的准确性已超出一般想像。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逢到“太阴司天之政”,“二之气……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2003年是癸未年太阴司天,二之气是3月21日到5月21日,北方SARS大规模流行的高峰时段与运气学说的论述基本一致。
清代治疫名家余霖的《疫疹一得》观察到:癸未年的疫病流行“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农历)立夏终止”。2003年立夏在5月6日,该日报告SARS病例数出现明显回落;二之气结束在5月21日,SARS得到基本控制。北方SARS暴发的高峰周期与运气学说的论述基本一致。
虽然2002年11月广东就已出现SARS,但2003年初发展势头平缓,至二之气中段出现较大反复,立夏后与北方SARS同步消退,提示了时间因素的作用。
SARS病人的证候寒热错杂,燥湿相间,传变不按一般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规律。从运气的角度分析,庚辰年刚柔失守产生的“燥”和“热”是伏气,癸未年二之气的“寒雨数至”造成的“寒”和“湿”则是时气,由疫毒时气引动伏气,燥、热郁于内,寒、湿淫于外,导致了SARS内燥外湿、内热外寒的病机证候特征。
我们采集了北京广安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两组SARS病例(分别为42例和72例),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3年7月编《中医药防治SARS学术交流专辑》中记录有SARS患者早期症状的全部病例进行了证候特点与运气相关性分析的研究。统计结果在早期症状中燥金类所占比例最大,为49.6%,其次为热火类37.0%,其它依次为湿土类9.6%,寒水类3.7%,风木类0%。这一结果与运气理论吻合。
极度乏力是SARS的重要症状特点。一般将乏力归之热伤气津,但SARS病人多为青壮年者,初见发热,又无大汗,若云热伤气津而见极度乏力,于理欠通。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归纳病机十九条谓“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又云:“筋缓者,燥之甚也”,指出了外感急性乏力与肺燥的关系。喻嘉言《医门法律》谓:“肺气膹郁,痿喘呕咳,皆伤燥之剧病”;“惟肺燥甚,则肺叶痿而不用,肺气逆而喘鸣”;“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非属于肺之湿也。”SARS早期即出现极度乏力,恰是伏燥伤肺的重要指证。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云:“虚燥从伏邪伤阴,阴虚生火,火就燥而成,病势较实火症似缓实重,用药必贵于补。如发于太阴肺者,……神多困倦,……咽干喉燥,气喘咳逆,或干咳无痰,即有稀痰,亦粘着喉间,咯吐不爽,或痰中间有红丝红点,……翻身则咳不休。”所述与SARS亦颇相类。2004年安徽宋姓病人发病后仅轻度咳嗽,但体位改变即咳剧,表现为明显的“翻身则咳不休”。
2003年运气主要因素中无风,该年北方很少沙尘暴,发生的疫病证候亦无风。天人相应,高度一致。
作者介绍:顾植山,安徽中医学院教授,著名中医药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医文献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摘要:SARS的发生,使运气学说“三年化疫”的理论得到了完全应验;运气学说对SARS的临床辨证论治也具有很大指导意义。“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课题所作近二年疫情预测,与实际情况也基本相符。实践证明,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时,采用多因子综合和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可以取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关键词:五运六气;运气学说;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六经辨证;藏象经络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的概念起源于对大自然气息变化的描述,其基础就是五运六气。中医“六经辨证”,其实就是“六气辨证”。从五运六气看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大多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中医藏象模式的玄机,全在五运六气中。十二经络模式也源于运气学说,从五运六气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三阴三阳六经到配应洛书方位的八经到“足臂十一脉”最后完成十二经络系统的过程。本文认为,运气学说不只是在七篇大论,也不仅仅是疾病预测的问题,《黄帝内经》的理论基本建立在五运六气基础之上。需要用五运六气来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构架原理。
五运六气研究是中医药学术整理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对运气学说不存不废的局面已严重影响了对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造成现代中医理论与传统中医理论间的严重隔阂。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运气学说,相信可以使中医五运六气理论重放光芒,为现代防病治病及疫病预测作出应有贡献。
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运六气思想渗透到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曾长期指导中医防治疾病。古有“不懂五运六气,捡遍方书何济”之训,但也有医家对运气学说提出质疑,特别是对运气学说据60年干支预测疾病的内容有过长期论争。近代在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基本上把五运六气排除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之外。2002 - 2003年发生的SARS ,引起了中医界对五运六气学说的重新关注,学术期刊上讨论五运六气的文章骤然大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因势利导,连续召开了几次关于五运六气的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并及时启动了“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特别专项课题。五运六气理论的存废,关系到对整个中医理论的阐述和评价,已不容回避。历史要求我们对运气学说作出一次总结性的认识和评价意见。
《素问·遗篇》中指出:若庚辰年的运气“刚柔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2000年为庚辰年,上半年大面积抗旱,气温偏高,下半年出现“水复寒刑”,正好符合《素问·遗篇》描述的“刚柔失守”的特征。广东最早发现SARS在壬午年,北方大规模蔓延在癸未年,SARS按中医命名恰恰就是“金疫”。“三年化疫”的理论得到了完全应验。[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逢到“太阴司天之政”,“二之气……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2003年是癸未年太阴司天,二之气是3月 21日到5月 21日,北方SARS大规模流行的高峰时段与运气学说的论述基本一致。
对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春SARS疫情的预见。SARS发生以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的专家认为:”SARS病毒可能在10℃~20℃时最活跃”,预测2003年“下半年非典还将卷土重来”;8月份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负责人也表示,SARS疫情随时可能再次暴发流行。但按运气学说则不支持疫病在下半年再次暴发流行的观点。笔者在2003年8月中旬完成的《疫病钩沉 ———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一书中明确指出:下半年“像上半年那样的大规模流行不会再出现”,与春天气温相近的五之气(9~11月)时段“完全不具备运气致疫条件”;至2004年初,“稍符合SARS滋生条件”,但“再次暴发SARS疫病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亦微乎其微”,判断较大的可能是“散在发生”。[2]实际情况与运气学说的预测相符。
2004年4月北京、安徽两地出现SARS疫情,我们按运气学说进行分析后在预测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发生的SARS“只是散在发生而已,不必担心会有大流行。”
我们在2004年5月中旬所作对2004年下半年疫情的分析预测,认为2004年下半年“不具备发生大疫的运气条件,即使有人为输入性因素发生疫情,也不会引起大的蔓延。稍有可能发生的是11月份左右规模不大的流感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预测报告认为该年三之气以湿热为主,若燥热则不正常;四之气的运气特点“最不容易发生疫病”,排除了夏秋之交常易发生的胃肠道传染病。
2004年底所作“对2005年疫情的五运六气分析报告”认为:2005年是疫情多发年,会有疫情出现;疫情规模一般,可无大碍;疫情规模虽不大,但“其病暴而死”,可能死亡率较高。三之气后需适当注意疟疾一类传染病;若气候“湿而热蒸”,需注意肠道传染病。报告中原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疫情发生的时间主要在二之气,年初和年末亦需警惕。年初的疫情已有应验,二之气气温本应偏高并易发疫情,但实际气温偏低,发生的疫情也较小。我们根据这一情况于5月上半月作出了“对05年下半年疫病预测的补充意见”,认为二之气的气候会导致三之气“炎暑盛行,风燥横运”,“凉风间发”,“燥极而泽”,气候变化剧烈(短时局部灾害为主,总体上无大的旱涝灾害) ,“民病寒热”,疫情的时段将延长。四之气若“湿而热蒸”,就易发生消化系统传染病。
卫生部发布的7月份疫情报告:霍乱67例,较去年同期(19例)上升了215倍;流行性乙型脑炎1690例,较去年同期(1317例)上升28132 % ,并发生了猪链球菌病和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部分地区出现鼠间及人间鼠疫疫情。丙类传染病居第一位的是感染性腹泻。卫生部发布的8月份疫情报告,重点疫情霍乱116例,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疟疾也呈高发趋势。
《黄帝内经》指出:五运六气有常有变,有未至而至,有至而未至,有至而太过,有至而不及,有胜气、复气之异,有升降失常之变,所谓“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不是六十干支的简单对应关系。过去有些人把五运六气看作六十干支的简单循环周期,仅据天干地支就去推算某年某时的气候和疾病,这样的机械推算显然是不科学的,是违背《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精神的。古代有些医家反对的,正是这种胶柱鼓瑟的“五运六气”。其实《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理论主要讨论的是自然变化中的阴阳五行规律,这个规律是非常复杂的,多因子综合的,动态变化的,故《素问?五运行大论》强调“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举例来说,2000年是庚辰年,太阳寒水司天,正常情况下气温应偏低,但实际气温不低反高,是否是五运六气不正确呢?不是的。《素问·遗篇》讲这是“升降失常”,上一年的司天阳明燥金未退位,该年的司天太阳寒水未迁正,故该年上半年的气候表现为燥和热。按照阴阳五行的动态变化规律,下半年易出现“水复寒刑”,果然该年11月份的月平均气温为20年最低。也正因为该年的运气属刚柔失守的不正常异气,所以才有“三年化疫”的变化,导致2003年的“金疫”大流行。
过去曾有人致力于寻找五运六气的气象数据,我们的研究表明,虽然气象数据与五运六气存在一定联系,但显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规律。譬如,2003年春SARS暴发时人们感觉天气寒湿,但平均气温不低反而偏高,这是因为冷热交替频繁的缘故。再如同样是夏天湿热,2004年夏天的湿热是正常运气,故不易发生疫情;而2005年夏天的湿热则是不正常运气,就容易发生疫情了。运气学说注重的是各运气因子间的组合序位及相互关系,而不是单一的气象数据。大疫多有不正常的异气造成,故对疫病预测来说,分析不正常运气的状态比60年常规时位的推算更为重要。
实践证明,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时,采用多因子综合和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可以取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病人的证候寒热错杂,燥湿相间,传变不按一般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规律,使许多人在辨证时感到迷茫。从运气的角度分析,庚辰年刚柔失守产生的“燥”和“热”是伏气,癸未年二之气的“寒雨数至”造成的“寒”和“湿”则是时气,由疫毒时气引动伏气,燥、热郁于内,寒、湿淫于外,导致了SARS内燥外湿、内热外寒的病机证候特征。
大凡伏气皆病发于里,故早期便可见正虚阴伤,SARS早期即出现极度乏力,恰是伏燥伤肺的重要指征。笔者认为,若外感骤见极度乏力,多为伏燥伤肺所致。
一般将乏力归之热伤气津,但SARS病人多为青壮年者,初见发热,又无大汗,若云热伤气津而见极度乏力,于理欠通。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归纳病机十九条谓“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又云:“筋缓者,燥之甚也”,[3 ]指出了外感急性乏力与肺燥的关系。喻嘉言《医门法律》讲得更明白:“肺气膹郁,痿喘呕咳,皆伤燥之剧病”;“惟肺燥甚,则肺叶痿而不用,肺气逆而喘鸣,食难过膈而呕出。三者皆燥证之极者也”;“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非属于肺之湿也。”[4 ]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云:“虚燥从伏邪伤阴,阴虚生火,火就燥而成,病势较实火症似缓实重,用药必贵于补。如发于太阴肺者,……神多困倦,……咽干喉燥,气喘咳逆,或干咳无痰,即有稀痰,亦粘着喉间,咯吐不爽,或痰中间有红丝红点,……翻身则咳不休。”[5 ]所述与SARS亦颇相类。2004年安徽宋姓病人发病后仅轻度咳嗽,但体位改变即咳剧,表现为明显的“翻身则咳不休”。
我们采集了北京广安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两组SARS病例(分别为42例和72例) ,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3年7月编《中医药防治SARS学术交流专辑》中记录有SARS患者早期症状的全部病例进行了证候特点与运气相关性分析的研究。统计结果在早期症状中燥金类所占比例最大,为4916 % ,其次为热火类3710 % ,其它依次为湿土类916 % ,寒水类317 % ,风木类0 %。这一结果与运气理论吻合。[ 6 ]2003年运气主要因素中无风,该年北方很少沙尘暴,发生的疫病证候亦无风。天人相应,高度一致。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说:“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症,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要得其总诀,当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用药,虽不中,不远矣。”[7]
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地专家推荐的防治非典方案,对非典的热、毒、瘀、湿、虚诸端,考虑已颇周详,也有医家论及阴证寒疫问题,惟于伏气之燥多未注意,因而对肺燥这一重大病机的处理难中肯綮。
是内燥外湿,《重订广温热论》谓“燥又夹湿之际,最难调治”[ 5 ],故如何处理好润燥与化湿的矛盾,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不少人在治疗SARS时强调了化湿,但SARS的湿和寒是时气,是兼邪,为害轻而易治;燥和热是伏邪,为害烈而难平。晚清名医薛福辰认为:凡病内无伏气,病必不重;重病皆新邪引发伏邪者也。故SARS的燥热与湿寒相较,应以治燥热为主。伏燥伤津犹烈,故治疗时当步步顾护阴津。化湿时必须强调不能伤津,不宜多用香燥。
石寿棠在《医原》中提出治肺燥时需注意的“五相反”:“燥邪用燥药,一相反也;肺喜清肃,而药用浊烈,二相反也;肺主下降,而药用升散,三相反也;燥邪属气,……肺为清虚之脏,……苦寒沉降,阴柔滞腻,气浊味厚,病未闭而药闭之,病已闭而药复闭之,四相反也;气分之邪未开,而津液又被下夺,五相反也。”[8 ]故在用药方面,退热时的辛散发汗,攻毒时的苦寒重剂,补虚时的滋腻厚味,均在避忌之列。
至真要大论》云:“燥淫所胜,平以苦湿(温) ,佐以酸辛,以苦下之。”石寿棠《医原》认为:“苦当是微苦,如杏仁之类,取其通降;温当是温润,非温燥升散之类。”“辛中带润,自不伤津,而且辛润又能行水,燥夹湿者宜之。”[8 ]
过去认为,运气学说首见于《素问》七篇大论,是中医的疾病预测学。研究发现,运气学说不只是在七篇大论,也不仅仅是疾病预测的问题,《黄帝内经》的理论基本建立在五运六气基础之上。需要用五运六气来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构架原理。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就是五运六气。著名天文学专家陈久金教授认为,阴阳原本是天文历法上的概念。著名科学家竺可祯先生很早就提出:五行概念来源于天文。
仅据日光的向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对,不足以形成阴阳学说;仅仅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也产生不了五行学说。
中国古人由察日影、昼夜的短长,感受自然气息的变化而产生阴阳的概念。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大特色。而构建三阴三阳理论的基础,正是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学说。
中医学对三阴三阳的论述,始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史记?历书》:“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9 ]说明三阴三阳六气的划分是对一年中阴阳盛衰变化的一种表达。
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阴三阳与六气的配应:太阳居东北寒水之位,时序“正月太阳寅”,故配寒水;太阴居西南坤土之位,时序长夏主湿,故配湿土;阳明居西北乾金之位,时序秋燥,故配燥金;厥阴居正东风木之位,时序属春,故配风木;少阳居东南巽风生火之位,时序初夏,故配相火;少阴居太冲之地,虽正北寒水,但与正南君火子午相应,标阴而本火,故配君火。
洪范》“一曰五行”曰:“行者,言顺天行气也。”《管子·五行第四十一》:“作立五行,以正天气。”可见五行或五运,是天体运行在不同时空方位的五类气息表达,后来衍伸为对自然界五种运动变化状态和性质的概括。
阴阳五行的概念都起源于对大自然气息变化的描述,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式。现在仅从哲学的角度讲阴阳五行是远远不够的。
阴阳五行的思想历史悠久,早期的模型是河图、洛书。《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过去认为是神话传说,但出土文物证明古代确有其物,而且在黄帝时代之前已经形成。《史记·历书》:“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形成于黄帝时代是完全有可能的。
教科书笼统地讲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但八纲辨证产生不了六经理论。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入膀胱经?太阴为阴之极,为何位西南而主长夏湿土?为什么不是最里的或最寒的或最严重的证候叫太阴?为何太阳不是与太阴而是与少阴相表里?等等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阴阳再分说所能解释清楚。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云:“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10 ]。必须从五运六气在不同时位阴阳气的状态来理解三阴三阳。从五运六气看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就大多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用运气理论解释六经辨证:风寒外感,何以先犯足太阳?《内经》云“风寒在下”,故风寒下受,寒又属阴邪,宜乎先犯位于东北的足太阳。而温热在上属阳邪,故温邪上受,宜乎先犯位于西南的手太阴。可见,从运气角度看,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是同一理论模式。
理清“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对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的概念,评估六经辨证在外感及疫病辨治中的价值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医藏象学说讲五藏六腑,为什么藏取五数,腑取六数?就是因为先有了五运六气的天文模式。“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相应,于是才有了五藏六府。运气学说五运法地,六气法天,运五气六。藏为阴,故其数取五;府为阳,故其数取六。藏象模式的玄机,全在五运六气中。
六经与藏府的关系,太阳 ———膀胱,阳明 ———胃,少阳 ———胆,太阴 ———脾,少阴 ———肾,厥阴 ———肝,依据仍是三阴三阳开阖枢方位(见图3)。
为什么肝气左升,肺气右降?从阴阳离合方位图可以看到:“圣人南面而立”,左东右西,左春右秋,左升右降。肝应春气,必然从左升;肺应秋气,自然从右降。(由此也可以理解“春气升则万化安”、“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等理论。)
对命门火与心火的关系,赵献可强调命门真火为人身之主,曰“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11 ]孙一奎恪守心主火说而谓“两肾中间动气 ……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 12 ]其实,从六气的三阴三阳模式看,命门居肾间属少阴之位,少阴虽居正北而子午相应兼赅心肾水火,故称少阴君火。北方坎卦阴中之阳称“龙火”,即下降寄居于肾水中的心火。所谓“命火”也即此火,故命火与心火同源,并无9牾。
对于经络的形成,教科书认为:“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经络学说的形成,可能通过以下途径①‘针感’等传导的观察;②腧穴疗效的总结;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并认为首先发现的是人体上的许多穴位,然后将这些穴位串起来成了经络。但现在全世界那么多人搞针灸为什么就不能发现经络?为什么那么多经外奇穴就没有串成经络?用这种西方人还原论思维的观点来解释经络的形成有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
有人提出了经络可能是古人通过“内景返观”的方法得以发现的猜想,值得研究,但是仅靠内景返观,也形成不了现在这样的经络系统,因为我们从五运六气角度清楚地看到了经络学说从三阴三阳六经到配应洛书方位的八经到“足臂十一脉”最后完成十二经络系统的过程。
热论》描述六经传变,只涉及足之六经,不谈手之六经。经朱肱的发挥,更有“六经传足不传手”之说。后人对此多存疑问,不知其所以然。如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辩?或问》中说:“手经之阴阳,居人身之半;足经之阴阳,亦居人身之半。若谓传一半不传一半,则是一身之中,当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天下之病伤寒者,不为不多也,曾谓有人如此乎?”[13 ]
钜(太)阳脉、少阳脉、阳明脉、钜(太)阴脉、厥阴脉、少阴脉、臂钜(太)阴脉和臂少阴脉(其余三脉分别称作“肩脉”“耳脉”和“齿脉”) ,这个情况很值得注意,它给我们留下了三阴三阳与经络相结合的早期形态的痕迹。显然,原始的三阴三阳脉是足六经,名称上也不冠手足,以后加上了臂太阴和臂少阴二脉。为什么只加这二脉?三阴三阳配八方,缺的是正南和正西。正南离心,正西兑肺,《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补恰好是臂少阴心脉和臂太阴肺脉(见图4)。图4《阴阳十一脉灸经》三阴三阳配属图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运气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邹云翔先生说:“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五运六气研究是中医药学术整理的需要,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这种不存不废的局面已严重影响了对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造成现代中医理论与传统中医理论间的严重隔阂。
前人经几千年实践观察总结出来的五运六气理论,尽管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不一定完全精确,但毕竟是许多代人经验的积累,代表了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水平。若随意否定或无视前人从数千年观察研究中得出的宝贵认识,绝不是正确态度。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用辩证的方法去运用它,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发展它,相信可以使中医五运六气理论重放光芒,为现代防病治病及疫病预测作出应有贡献。
按照运气学说的推算,凡癸未年必有大疫。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李维贤查阅了近600年的历史资料,在所能查到的7个癸未年中,均有疫病流行。今年的癸未年为“火运不及”,全年天气也确实偏凉,气候出现了“至而未至”的情况,即节气已到而气候未至;加之上半年“太阴湿土司天”,雨雪多,气候阴冷偏湿,有利于温病的发生和流行。运气学说认为,人们长时间处于潮湿的气候中,以致湿困脾土,脾失健运,湿毒内停,蕴而生热。对阴冷偏湿的治疗应以豁痰开闭、宣肺化湿为主,“以苦躁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而不宜过用寒凉药物。这些理念与今天的实践不谋而合,并且得到了预期的疗效。同时,运气学说对“二之气”的预测,也神秘地应验了,非典的高发期正是“二之气”,非典的发病人数由此期的每天上百、数十,到此期后的骤然降为个位数,之后销声匿迹。
这次禽流感的运气病机较为复杂,有时邪,也有伏邪;与风、火、燥、寒等均有关系。
从运气的观点看,疫毒藉时气而入侵,得伏气而鸱张。对危重症的治疗,需从伏寒、伏燥角度来强调扶阳、护津的原则。
最近出现的H7N9禽流感疫情。这是一种全球首发的新病,与一般流感的证候特征有所不同,死亡率高,若默守过去防治其它流感的经验方药,恐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应深入挖掘前人治疗疫病的宝贵经验,开拓思路,多途径探索更佳方法。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生白说:“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症,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要得其总诀,当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用药,虽不中,不远矣。”
人感染H7N9病毒虽还不属大疫,但也是首次出现的与一般流感不同的“难识之症”。运气理论强调天、人、邪三因致疫,“必先岁气”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重要原则,“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故对新发疫病,可先从运气角度去探寻病机治则。
从中医五运六气的角度分析,癸巳年“岁火不及”,但又是“同岁会”之年,“不及而加同岁会”,一般情况下是可作平气看待的。但“癸”作为“不及”之火,仍易受到寒水之气的侵袭,加上地支“巳”是运气理论中的“对化”年,理论上“对化盛而不实,胜而有复”,是说这种均衡不够稳定,容易发生胜气和复气,也容易出现倒春寒。若出现偏寒或雨水偏多的情况,则是运气失常的表现,所谓“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据今年的实际气候观察,司天之气的厥阴风木和一之气的客气阳明燥金在年初均迁正到位,并未出现明显的升降失常;但随后出现了较多较强的沙尘暴,3月上旬气温的回升亦偏早偏高,这在运气理论上是由厥阴风木之气“至而太过”引起的,“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至3月下半月开始,又出现了较剧烈的倒春寒,寒潮频繁,气温变化起伏大。例如4月14日中新社指出:“辽宁省正经历45年来最冷的春天。记者14日从辽宁省气象局了解到,4月上旬辽宁平均气温较常年低3.2℃,为1969年以来同期最低温,期间3次遭遇四月飘雪”。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说:“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所谓“客胜”是“客气之胜”,陆懋修《内经运气病释》说:“此言客初气燥金胜,客二气寒水胜,客三气风木胜也。……燥胜、寒胜皆能致咳。”现在三个客气均表现为较强烈的可以“致咳”的胜气,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于癸巳年总的运气条件不是很差,又没有“三年化疫”和“升降失常”等大的致疫因素,现在出现的运气失常是由“当时之气”的太过而引起的胜复变化,不属于易引起大疫的“非时之气”。从我们以往对历史疫情的分析情况看,这样的运气失常产生的疫情大多是小疫。因此,从运气理论推测,本次流感不会发展成像SARS那样的大疫情。
5月5日是立夏节,立夏后的运气将有所转变,可期望出现疫情消退的转折点;三之气时段是司天之气的厥阴风木主令,主气少阳相火。虽“火克金”,肺金仍易受邪,但这时寒气已去,出现风热气候在运气理论上是“正化度”,应无大碍;若偏寒湿则对疫情反而不利了。四之气运气转为湿热,已不再支持H7N9禽流感疫情的持续,但需警惕湿热黄疸一类其他疫病的发生。
春节前,我国北方省份曾出现过一些流感疫情,那时的运气是湿土在泉,气候的特点是雾霾严重。进入癸巳年后,运气和气候都出现了明显变化,2013年2月份全国流感发病总数从1月份的16012例减少为9806例,说明原流感已消退。现在发生的H7N9禽流感疫情,由于运气和气候条件与去年冬天已有明显不同,而且是在原流感消退后发生的,致病的病毒也不同,故这次的流感不是去年冬天流感的延续,运气病机和中医治则也应和去年冬天的流感不同。
引起当前疫情的运气因素:一是厥阴司天的“风”气太过和气温回升过急,风从火化出现的“火”气;二是一之气阳明客气气候偏燥伏下的“燥”气;三是二之气的客气太阳寒水过强导致的倒春寒之“寒”气,亦有去年冬季前期气温偏低的“伏寒”因子;四是《内经》所说“二之气寒不去,民病热于中”,即由寒入里所化之“热”气。故这次禽流感的运气病机较为复杂,有时邪,也有伏邪;与风、火、燥、寒等均有关系。
这里重点讨论一下“风”、“寒”“燥”三个关键因素,因火热病机是目前流行的温病学说中的显学,不会被忽视,这里就省略了。
1、“风”——今年是厥阴风木司天,实际气候也是多风。风从火化,3月上旬出现了气温回升偏早偏高的现象,气象部门称:“3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3.5℃,较常年同期偏高2.3℃,……入春明显偏早”;“截至3月7日,与常年相比,西南东部大部地区、江南大部及福建北部等地入春时间偏早10天至20天”。中医理论认为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表里,“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今年厥阴气来偏早偏强,出现气温回升偏早偏高即为厥阴气实的表现。但这种“风”和“火”是时邪而非伏邪,侵犯人体较表浅。故临床初起病轻者可按少阳病论治。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张璐治春温就力主从少阳论治,多用小柴胡加减。我们近期临床上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一般流感疗效甚佳。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用乌梅汤(乌梅、薄菏、白糖或冰糖)治温病。一般认为乌梅酸敛收涩,不宜外感初起诸证,但彭氏书中列举了15则病案,皆有卓效。彭氏认为“乌梅为风木要药,收而不涩,能生津液,温病尤宜”。张志聪《本草崇原》释乌梅:“梅实结于春,……主敷布阳气于腠理”;“味酸,得东方之木味,……而得春生之上达也。”乌梅的这一药性特点,用于厥阴风木所致肝、肺功能失常的疫病,特别是舌红少苔者,比较契合。此也符合《黄帝内经》“风化于天,治以酸温”的原则。彭氏此方从《鲁府禁方》“梅苏丸”化裁出,妙在方中“加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束也”,更可免留邪之弊。
2、“寒”——前面已谈到今年的倒春寒较为严重,了解到H7N9禽流感感染患者出现恶寒和全身酸痛者较多,符合受寒的证候特征。按伤寒的理论,受寒明显出现高热无汗头痛身痛者可用大青龙汤;恶寒明显且脉偏沉细者还可加附子。个别痰稀白量多者亦可用小青龙汤。青龙东方之象,应于风木春气,方名“青龙”,别有深意。
但倒春寒是时邪,中医疫病学说认为,疫病的重证都有“伏邪”因素。晚清无锡名医薛福辰说:凡病内无伏气,病必不重;重病皆新邪引发伏邪者也。
注意到这次H7N9禽流感得病者以老人为多(截至4月16日17点,共确诊发病71例,其中50岁以上的56例,占了78.87%;而20岁以下的青少年总共只有2例,且上海一儿童患者已治愈出院,北京的一名患儿亦已痊愈出院。另有一名4岁儿童是病毒携带者,未发病);老人中又以男性为多(50岁以上的56例中,男性43例,占了76.79%,而50岁以下的15例中,男8女7,无明显差别),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中医学理论认为男性中老年人的特点是命门阳气渐衰,若“冬不藏精”,则春季易发为温病。龙砂医学流派的代表医家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论述道:“盖以肾气先虚,故邪乃凑之而伏于少阴,逮春时阳气内动,则寒邪化热而出”,“惟冬不藏精故受寒,其所受之寒,无不伏于少阴。”伏邪从少阴内发,故初起即可见里热重症。对伏气温病的治疗,柳宝诒认为“叶香岩之辛凉清解,则失之肤浅矣。愚意不若用黄芩汤加豆豉、玄参,为至当不易之法”。
此病危重证的治疗,尤当重视伏寒因素。柳宝诒说:“寒邪潜伏少阴,寒必伤阳,肾阳既弱,则不能蒸化而鼓动之,每见有温邪初发,而肾阳先馁,因之邪机冰伏,欲达不达,展转之间,邪即内陷,不可挽救,此最难着手之危证。”再考虑到前一阶段较为严重的倒春寒,个人意见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应重用扶阳类方药(柳宝诒评喻嘉言用温阳法有“非此大力之药,则少阴之沉寒,安能鼓动”之论),而相对慎用苦寒重剂。
柳氏又认为“伏气随时外发,亦必兼挟时令之邪。”“其为时邪引动而发者……轻者可以兼治,重者即当在初起时,着意先撤新邪;俟新邪先解,再治伏邪。”故上述青龙、柴胡诸法,可以随机兼备。
3.“燥”——今年一之气的客气是阳明燥金,气象数据显示的降水量也明显偏少,应了《黄帝内经》“风化于天,清反胜之”的运气特点。注意到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除了大多干咳少痰外,乏力明显,且很快出现呼吸窘迫症状,咳痰带血,与2003年的SARS有相似之处。这就要考虑“伏燥”问题了。SARS是由庚辰年的燥、热伏邪“三年化大疫”而引发的,今年虽没有三年前的伏燥因素,但去年冬季后期的气候已经偏燥,提早出现的燥气可以对现在发生的疫病形成伏燥因子。尽管这种伏燥不深,但也是要考虑到的因素。伏燥伤肺,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治疗时尤当步步顾护其阴液。
从运气的观点看,疫毒藉时气而入侵,得伏气而鸱张。本病危重症的治疗,需从伏寒、伏燥角度来强调扶阳、护津的原则。
“伏气”是中医疫病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对温病重症的救治尤为重要,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中告诫:“医必识得伏气,方不至见病治病,能握机于病象之先。”而现代中医教科书中对伏气问题常置而不讲,严重影响了中医治疗疫病的整体水平。
由于目前禽流感病机较复杂,变化较多,各种情况不能尽述。遵照《黄帝内经》天人邪“三虚致疫”的理论,当辨天(五运六气)、辨人(个体差异)、辨病证,三者结合起来,方能更全面体现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和三因制宜的灵活思路,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一、运气学说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华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上工治未病,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发,减少减轻治残率等内容。
要想更好地防治疾病,熟练学习掌握五运六气学说是一条捷径。《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说:“运气之说为审证之捷法,疗病之秘钥。”
二、五运六气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科学家对于天文、地理、气象、物侯等宇宙大自然现象对人体健康、生存的影响,通过长期观察研究,统计发明创造的高科技之一。天文主要是指银河系、二十八宿系、北斗系、太阳系之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及月亮等天体引力,信息场、能量场、物质场、周期运动对地球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影响规律性之高度总结。正像前塘江大潮,每月农历八月十八日左右如期而至,而以农历八月十八日最为壮观之规律性一样,海潮、气潮、陆潮亦如此。地理主要指地球的自转、公转,太阳的回归运动所形成的五日为一侯,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人体主要指人之初生,当肺循环建立时,五运六气生物钟正式的启动,形成人体的不同体质。如人体运气生物钟有太过、不及、郁发、特异等体质,在人出生后年复一年的流转中,如火太过之体质遇火太过之年月,水不及体质遇水不及之年月,则犯虚虚实实之忌,极易患相应脏腑经络之疾病。知道这一点,就可推测出何种体质之人,在何年月容易犯何种疾病。在何年月易恢复健康,提前一年或数年预防之,五运六气为本,疾病为标,这一点在中医治未病中有重大之意义。
3、干支数码结合,创造出从甲子到癸亥之六十个数码编组。从公元前2697年黄帝八年第一个甲子纪年起,到1984下元甲子已是第七十九个六十甲子周期。到今年2012年壬辰年,4709年来无一年中断,无一天差错。我们古代的科学家太伟大了,太有智慧了,为他们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生存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和财富。
1、十天干化五运: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下降为地气。其中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为太过,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为不及。从每年大寒日(公历元月20日)起,依木火土金水之次序,每73日零五刻为一步主运,共五步。五步运其中有主运、客运和太少加临之不同,气先至后至之异。
(三)十二地支化六气:上升为天气。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大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亦从每年公历1月20日大寒节起,每60日零87刻半为一气,从初之气到终之气共六气。每一步亦有主气、客气之分,主气顺时针依中气分布,客气逆时针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次序,依司天,左间、右间,在泉分布。其中寅午戌未酉亥为正化为有余,申子辰丑卯巳为对化为不及。
(一)大运管一年之气运,司天管上半年和全年之气运,在泉管下半年之气运,此三者决定于一年中之大的气候与人体疾病。
如2012年壬辰年,壬化太过木运,辰化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形成风寒湿之气候现象。如今年强台风20余起,长江、黄河大水均超警界线,雨雪偏多偏大等即是运气之克应。如人体体质生物钟中木、水、土偏盛之人,此年容易患太过脏器之相应疾病,均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之理判断之。
(二)主运客运,主气客气管相应时段之分布气候。如2012年终之运,从2012年11月11日起至2013年1月20日大寒节,主运、客运均为太羽水太过。终之气,2012年11月23日至2013年1月20日大寒节,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气候偏寒湿,雨雪将会偏多。寒湿体质和君相二火不足体质之人群将注意防病、养生,平常注意保暖,喝一些生姜汤或生姜粥等(生姜片30克,糯米50克,煮粥食之)。
运气七要素中,一般抓住大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五个要素即可推断人之体质。寒湿燥多者为寒性体质,风火热多者为热性体质。如五要素中五行各占一个为平和体质,占二个为太过体质,占三个以上为特异体质;六气中各占二个为合并体质。如占二个寒水、二个湿土为寒湿合并体质;二个风木、二个湿土为风湿合并体质等。太过为实证,不及为虚证。太过体质再遇太过之岁运,不及体质遇不及之岁运,须加倍注意提前预防,即上工治未病也。
1、人的体质除出生时运气生物钟外,还与生活、饮食习惯、出生地域、环境、气候、遗传基因等有关;如寒水体质之人出生在南方火热无雨之季节,则水火既济趋于平和。
地球之大,有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之分。中国辽阔,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寒热温暖带之异;数里之间阴晴不同。运气各步,同时出生之人数以百万计,同时皆病焉?所以学运气学说当知运气常变克应之理,当熟习司天、在泉、胜气、复气、主胜、客胜、邪气反胜、郁发、逆从及当时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方可临床上应用自如。
例如:1954年甲午年石家庄市乙型脑炎大流行,大运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少阴君火,又加气候干燥,形成暑温。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后请郭可明老中医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受到了中央卫生部的嘉奖。石膏知母对治少阴火,苍术对治太阴湿土。而1956年丙申年,北京市乙型脑炎大流行,用白虎加苍术汤疗效不佳。同是嗜神经病毒感染引起,为何不效?后经中央卫生部指示,中医研究院组织了有蒲辅周先师等参加的协作组,因北京夏秋季多雨,又加丙年寒水太过,形成湿温,后蒲老等中医专家用神术散、三仁汤、加减正气散等化裁通阳利湿而取得了显著疗效,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中医思想。
(六)四时主运,主气发病不流行不传染;多是一般内伤杂病。而客运,客气发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而六气郁发多为特殊性疾病。
例如:2003年癸未年二之气非典(SARS病毒)流行,大运岁火不及,寒水流行;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二之气客气少阴君火加临主气少阴君火,寒湿之气施于火气而致君火郁发引起非典流行。
又例如:XXX,女,58岁,出生于1955年正月初六日(公历1月29日)初之气,大运阳明燥金不足,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厥阴风木,两木施于湿土,致土郁发,而患糖尿病八年,脑梗七年。2009年己丑年初之气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厥阴风木,又两木施于土而致土气更郁而发生左乳腺癌晚期,疼痛难忍、溃烂,服强效止痛药才可缓解。于2010年6月份开始服用中药扶不及、抑太过、折郁气、资化源之方药已近四年了,现除精神疲乏外,饮食、睡眠、二便基本正常,春夏天还骑上三轮车卖花做生意。服药一周后止痛药即停用不痛了。现在看来带病生存下去还有希望。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百夫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天之六气加临人体内六气互相作用后产生气化而发生为病理变化,即为六经病证。
伤寒六经病证排列即以天体客气之运行顺序而排列的,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有一些伤寒学派研究者,认为六经排列有误,需要重新排列,这是对天体之客气运行规律没有深入研究之故。实际上,天体客气六气之运行一直是以其六个区间之自然规律在运行。在地球、星系形成后就一直如此。如地球的自转、公转一样有规律。
1、根据出生年月日时加临之五运六气五要素排列后确定其体质特点,太过不及,脏腑强弱。
2、推演以后每一年之运气五要素,看其何者太过,何者不及,何步运气对本人体质有利,何步运气对本人不利。有利时空段却病延年养生,不利阶段提前数月或一年预防之。
3、推演流年运气五要素,大运、司天、在泉,初之气主客,二之气主客,三之气主客,四之气主客,五之气主客,终之气主客列出表来,分析其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胜衰,看其那一步容易六气太过、不及、郁发,以判断其一般病,还是郁发病、传染病等。
5、如果能熟练掌握运气学说,在国家防灾减灾方面,亦有重大参考价值。如每年大的气候变化,寒暑风雨,水旱螟蝗;某年暖的早,某年暖的迟,某年冷的早,某年冷的迟都能了如指掌。在农业生产上,如能早知雨旱,冷暖气候而适时,适品种播种,这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亦有重要意义。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有记载。
6、“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健养生一要心理健康:心要清净、不生气、不上火、不怨天忧人;二要饮食健康,以素食为主;三要生活起居有常;四要合理适当运动;五要利己利人,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乐天知命;六要事业健康;七要道德健康;八要家庭和睦,五伦有序,五常有位;九要三分吃药七分养,不可过度医疗而伤身体;十要一般病先食疗,后针灸、按摩、拔罐、中药;先中药后西药;先口服药后打针注射;先打针注射后输液;循序渐进。不管什么病,一患病就先输液,而且多为输抗菌素类药物,对寒湿燥偏阴性体质之人有百害而无一利,应慎之。
专取十二经之原穴、本穴、背俞穴等特定穴,对保健、养生、防病、治病均有良好的效果。
以上穴位是在《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只刺原穴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经验而增补,以增强效果。
2、使用方法:用毫针,常规消毒后,每次只针一侧,先针左侧,后针右侧;先针上侧穴位,后针下侧穴位;先针背腧穴,后针募穴。
上法既可单用,亦可联合应用,临床中可配合传统之呼吸补泻、迎随补泻、九六补泻等手法综合用之。
(4)、以上穴位:并可用艾灸法、指针法、点按法、梅花针、砭石针、磁针、刮痧法等灵活用之。
如寒水胜克制心火,可选足厥阴肝经穴太冲、中都、大敦、肝俞、期门补之;以泄寒水生心火而通关。又如太阴湿土太过自病,患腹胀、腹痛、泄泻、浮肿等症,除针刺脾经穴位外,还可针刺其子经、肺经、大肠经之合谷、商阳、经渠,太肠俞、天枢穴以耗泄之。余可类推。
总之不离乎平衡阴阳,五行流通,太极运转,扶不及,抑太过,折郁气、资化源之理。
3、运气学说为了便于进入电脑系统,李阳波医师曾根据干支数字组成数字编码代替五运六气五行:巳亥厥阴风木(410),子午少阴君火(115),寅申少阳相火(17),丑未太阴湿土(126),卯酉阳明燥金(28),辰戍大阳寒水(39)。太过(+),不及(-)。此组编码简单实用,并可输入电脑使用。
1、《黄帝内经?素问?王常政大论》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
2、《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至和平”。“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司天在泉,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故治病者,必明六气分治,五味五色所主,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谨测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治寒以热,治热已寒,气相得则逆之,不相得则从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3、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气血、脏腑经络。
运气体质中有二火、二金和一水,形成火金合并体质。1958年戊戍年(14岁)三之气,运气局为39水、115火、126土、17火、115火,局中三火旺,引动火克肺金,而患严重百日咳,三个多月后太湿阴土主气时泄火生金才逐渐痊愈。1998年戊寅年(54岁),运气局为:17火、115火、410木,二火克运气体质金,引发严重哮喘,2004年甲申年相火司天,哮喘更加严重,服一般中西药无效。后做变应原试验查出为室内尘螨、多价霉菌、四季花粉、过敏引起的气道超敏反应,经用上述三种致敏原制成之变应原注射液皮下注射后症状减轻。2012年壬辰年二之气,主气115火,客气28金,燥金加临君火,又引发哮喘加重,根据运气体质火燥型,时气火燥又加临,形成金被火郁,根据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以苦泄之的治疗原则,金郁泄之,火郁发之,选《伤寒论》之栀子豉汤苦寒泻火,清宣郁热,治其胸中窒塞,气道超敏反应引起之气道阻塞。方用栀子10g打碎、淡豆豉打碎10g,水煎二次和匀,分二次温服,连服十五剂后临床症状控制,情况良好。
5、(1)《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面:针对运气、司天、在泉、胜气、复气、主胜、客胜、邪气反胜、郁发等不同发病原因均记载有详细的治则。在处方用药中,首重气味配方对治病因,组方时以君臣佐使配伍,根据病情轻重有大、小、缓、急、奇、偶、复等不同配方。运气治则治法,是中医治则之精华,应当值得发掘研究,以造福于人类。有志者可由此登堂入室,以探中医秘宝。
(2)学习运气理论,治则,治法可参阅《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吴塘《温病条辨》,及王永炎主编之《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李阳波《五运六气讲记》、庄一明《中医运气与健康预测》等书,再加临床多临证,即可逐步掌握运气学说。
吴,今岁厥阴司天加临,惊蛰节,病腹满喘促,肢肿面浮,寒热汗出,皆木乘土位,清阳不得舒展,浊气痞塞僭踞,故泄气少宽。姑拟通腑以泻浊:生白术、茯苓、椒目、紫厚朴、泽泻、淡姜渣。《临症指南医案?卷三?肿胀》。
(一)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是流行病、传染病多发国家之一,预防为主是我们的国策。对传染病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是医疗防控原则。
如何才能早期提前预防到某种传染病的流行时期、病源地区、发病人群呢?运气学说在这方面可作为重大科研项目去研究。根据统计学处理,从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丁酉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植?说疫》。张仲景先师在《伤寒论》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至2003年癸未年之非典(SARS病毒)流行。有近二千年的疫病传染资料,五运六气学说之气候气象变化现象与疫病流行的符合率极高。李民听在《陕西中医》1985年第六卷第五期对兰洲地区1855年至1947年的气象资料分析,符合或基本符合五运六气理论的年份,占77%。又查阅了1933年至1980年的气象实测资料,包括气温、降水量、湿度、风速等基本符合率占70%。李自然在《天津中医》1985年第六卷第五期分析了从1954年到1984年30年的气象记录,与运气符合率占87%。李保双等人用统计学方法以及运气理论推测结果,包头地区符合率为72.9%。汪德云在《浙江中医杂志》1981年第三期分析了出生年月的运气与疾病的关系中,观察了38例咳喘病人,全部为戊火太过之年出生而火克金之故。同时以1971年-1974年在儿科临床资料进行验证儿童出生时运气体质与疾病关系符合率在80%以上,见《湖北中医杂志》1984年第五期。1988年刘玉芝汇集了郑州地区1953年-1983年30年之运气学说与各种传染病发生规律,其中腥红热与乙型脑炎符合率为75%;传染性肝炎符合率为85%;痢疾和流感符合率为87.5%;伤寒符合率为100%。既然有这么高的符合率,证明五运六气学说科学性很强,实用性很强。如果拿出治疗非典等传染病所花费用资金的20%用来设立专门机构研究运气学说等功劳大矣。此研究机构组成人员应包括天文专家、地理专家、气象专家、水文专家、中医对运气学说有研究有临床经验的专家、西医传染病专家、疾控专家、微生物专家等方面组成,如资金到位,方法正确,数年即可出成果而给人类做出大的贡献,并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诺贝尔奖。
(二)对某些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现代虽然医学科技高度发达,但对像乙型脑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超级病菌等急性传染病虽然在诊断方面,全面防控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临床个体化治疗方面仍然不尽人意。一是费用过高,二是死亡率高,三是后遗症多,四是致残率高。如:2003年非典治疗中,西医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每治一例费用20万元左右,而死亡率在10%-13%之间,而后遗股骨头坏死症者达70%-90%,中医治疗费用一例在6000元左右而无一例股骨头坏死者,由此可以看出在这类传染病治疗中中医的优势明显。1954年至1957年石家庄市与北京市乙型脑炎大流行的治疗结果亦与此大致相同。所以我建议有关部门在今后的重大传染病防治中,中医中药、刮痧、针灸等应放在主要地位。早介入、早治疗,应为传染病防治预案中之首选。过去对重症传染病在背部膀胱经、肘弯、膝弯。一刮痧、二刺血、三拔罐后1-12小时后就好转痊愈。有的小儿重症肺炎在中西医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民间用割罐疗法后在1-12小时一次治愈,无一例失手。这些民间绝技应该立即抢救,继承发扬,以造福于人民群众,造福于子孙后代。对治疗某些重大传染病有极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三)三年化疫:传染病疫情流行均由五运六气天运失序、刚柔失守、升降不前、气交有变、暴郁所致,形成暴郁后在三年左右化而为疫。《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曰:
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后三年,速至前三年。五郁之发,气象、气候、物候变化均有先兆。木郁之发,大风乃至,树倒木折;甚至房屋被摧毁。火郁之发,炎火流行,山泽燔燎,土地干裂。土郁之发,暴郁乃至,山崩石陷,洪水乃从,泥石奔流。金郁之发,清爽明净,大凉气燥,夜临霜露,草木上浮有云烟,草木苍干。水郁之发,大寒乃至,冰雪霜雹,严寒结冰,雾露弥漫。一月后多有疫情流行。
如2000年庚辰年刚柔失守,天运失序,升降不前,气交有变,金气被暴郁,于2003年癸未年而化为金疫,非典流行。
用法:于发病前选五行旺相之月日时用针刺补法补其不及。五疫太过暴郁选克泄其之月日时用针刺法泻其太过。
例如:2012年壬辰年五运失序,刚柔失守,升降不前,后三年会化为木疫,速则2014年甲午年,迟至2015年乙
未年会有木疫流行。例如乙型脑炎、传染性肝炎、伤寒病等可能会流行。如何用针刺、刮痧、拔罐、梅花针、艾灸等方法在上述穴位防治未病呢?这要用黄帝内经中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脏气法时,子午流注等扶不及、抑太过、折郁气、资化源五行通关流通等方法选择时间、空间、进行针刺补泻法即可达到预防未病,平衡阴阳六气增强体质之目的。如后三年木疫应提前在2012年之辰戍丑未月后十八天土旺时或戊辰、戊戊、己丑、己未之土旺日,或每日之土旺时辰补脾土脾俞穴;后三日再于火金旺之月日时泻大敦木穴,可连续针刺5-8次,因为五为土之生数,八为木之成数。如再配合一些食疗、体育锻炼、注意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等即可防病于未然。《黄帝内经》中关于刺灸防病、治病的内容记载很多,疗效很好,请大家予以学习、研究、应用,以造福于人民群众。针灸疗法疗效好,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只要按医疗规范操作绝对安全。而且医疗成本低,一套无菌针具,一些碘伏棉球,酒精棉球随身携带,随时即可使用。以上初探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关于五运六气的学说与本人近十年的临床研究应用,提出以上一些心得体会和在临床中使用的一些技巧、决窍、方法,很不成熟,但愿抛砖引玉,供同道同仁们参考使用。有一些观点不一定正确,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以便随时改正。本人正如仲圣先师所说:“感往昔之沦亡,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搏采众方。参考《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吴塘《温病条辨》及现代李阳波之《五运六气讲记》、庄一民之《中医运气与健康预测》、田合禄《疫情早知道》等书籍资料,撰为上文。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在运气学说应用中思过半矣。上可以疗尊亲之疾,下以救群众之厄,中以得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不亦乐乎?
王苏德,男,1945年生人,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中医学徒出身,从1961年开始学习和从事中医药工作一直至今。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为贯彻中共中央[1978]56号文件精神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在举行的全自治区统一选拔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为中医师,按大学本科待遇。现已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五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时行病、传染病、伤寒病、温病、高热、过敏性紫癜、脾胃病、小儿肺炎、哮喘、小儿腹泻等临床诊断治疗方面有独到之经验。对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运用尤有心得体会。对中医治未病、中老年保健方面深有研究。并掌握民间治疗急性传染病用刮痧、刺血、拔罐、挑羊毛疔、割罐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等特效疗法之绝技和民间一些安全有效的偏方、验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樊正伦老师 五运六气解开“非典”之迷+从五运六气分析H7N9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五运六气学说与中医治未病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