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这个数字在历年获奖总数中并不算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0名外籍专家。那么,今年的获奖项目有什么新特点?(1月12日央广网)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明确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每年总数从原来的不超过400项减少至不超过300项。基于此,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可谓优中选优;奖项“瘦身”的背后,是更加注重质量。
相比之下,我国其他领域的评奖项目,可以说是越来越“虚胖”。此前据报道称,过去全国五花八门的评奖项目多达14万个,2011年曾大刀阔斧地砍掉了97.16%,只保留了4千多个评选项目。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被砍掉的评奖项目,像割掉的韭菜一样,又开始野蛮生长了。
众所周知,评奖项目过多过滥,势必会使其“含金量”大大降低,失去了唯一性和权威性。一旦评奖项目出现过多的雷同,就会滋生平均主义,造成人人得先进、个个获表彰的不良局面,荣誉就会贬值,失去了创先争优、典型示范的作用。再者,一些评奖项目以敛财为主要目的,评奖项目沦为“评奖经济”,既功利又不人道,更失去了公平。此前据媒体报道,有个名叫杜伟新的普通教师,居然花光10多万元积蓄,“买”来200多个荣誉,令人可悲可叹。
从一些企业叫苦不迭声中可以得知,评比项目过多过滥,势必会劳民伤财。一次评比和表彰,就可能是一次对单位和个人的搜刮。办活动需要经费,评比和表彰需要资金,对此,主办这些活动的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是舍不得花一分钱的,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会让单位和个人出赞助费或参评费。然而,企业忍痛花钱买荣誉,不仅增加了参评者的负担,也使评比活动因受金钱左右而失去了公平。
特别是,评奖项目过多过滥,势必会引发人们弄虚作假的冲动。一些单位和个人明显不符合评比条件,但受偏执政绩观和功利思维驱使,仍然要去打肿脸充胖子,花钱买荣誉,甚至通过弄虚作假蒙混过关,骗得一项荣誉。此前,发生在各地的山上刷漆、水泥路上种菜、街上摆假花假草、论文剽窃、学历掺水等造假丑闻,都是评比项目过多过滥催生的“怪胎”。因此,科学技术奖“瘦身”,应成为规范评奖风向标。如果不再次精减评奖项目,不进行严格管理和查处,不破除“评奖经济”,就难以终结荣誉掺假的评奖乱象。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科学技术奖“瘦身”应成为规范评奖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