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人的口耳相传之间,流传着许多的老话,也被称之为“俗语”,这些俗语大都是老一辈人的经验所得或者人生感悟,虽然其中少数俗语已经不再适用,但是大多数的俗语依旧意味深长,充满生命力。
追根溯源,俗语就扎根在我们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上!今天我们就要跟大家分享这样一句农村俗语“多子不是福,到老住破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俗语“多子不是福,到老住破屋”,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涵义:“在很久之前的农村,有时候子女众多,并不意味着是一种福气;等到家长老年的时候,有可能只能居住在破败的房屋之中。”这句俗语看似与传统观念“多子多福”互相矛盾,之所以有这样的俗语,其实充满着过来人的辛酸泪,句句都是智慧!
之所以古代农村人都有“多子多福”的观念,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因为那时候的农村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因此男性也就成为最主要的劳动力,男孩子越多,这个家族兴旺发达的机会也就越大。因此,社会渐渐有了“多子多福”的共识!
对比现在:“多子多福”这种观念对于现代家庭来说,必然会感觉到“不堪重负”。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大城市里面打拼的普通人,“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样样都要花钱。因此,现代社会普通家庭的育儿观念早已经发生了改变!
对于古代家长来说,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许多家长难免会有诸多缺点。尤其是对于养育众多孩子的家长来说,在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时候,难免会“有失偏颇”。既然家长“一碗水端不平”,那么就有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计较”的种子。
孩子多了之后,就会涉及到分家,分家也就意味着原本共同的财产需要重新划分;这种时候非常考验家长的能力,如果家长依旧“一碗水端不平”,那么会让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愤愤不平。这样就导致了由哪个孩子负责养老,将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对于古代家庭来说,孩子多了之后,难免会存在“浑水摸鱼”的孩子。
这种情况之下,日久见人心,亲兄弟之间如果有“浑水摸鱼”的人,那么一旦各自成家之后,兄弟之间就会为了维护各自小家庭的利益,导致家长面对“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窘境!
总结分析:如今我们再看这句俗语“多子不是福,到老住破屋”,其实它不仅是过来人的辛酸泪,也凸显了那个生产力低下时代的通病。如今社会高速发展,广大农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素质也更高,社会福利也多种多样。因此,即便如今家长年老之后遇到不孝子女,一方面可以依法维权,另一方面即便脱离子女依旧可以安享晚年!
虽说如此,但是“孝道”乃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也不能将“孝道”抛弃!“吃水不忘挖井人”,值此国庆佳节:我们祝福广大农民朋友日子越过越红火,也祝福祖国越来越强盛!
今日话题:你们对于这句俗语还有什么其它的见解吗?欢迎在下面留下你的精彩评论!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俗语“多子不是福到老住破屋”过来人的辛酸泪句句都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