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评:“技术流”下气象谚语的应用与传承价值

  近日,宁波文艺奖( 2017-2018)评选结果揭晓,鄞州区堇山小学科学教师陈可伟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宁波气象谚语浅释》脱颖而出,获得宁波文艺奖学术著作奖。

  该书是一本专门收录宁波地方气象谚语的大众科普读物,书中共收集了1200条宁波本地气象谚语。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积累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经验性俗语。气象谚语能流传千年,不仅在于其朗朗上口的词句,更在于它兼具趣味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在帮助百姓预测天气及气候趋势、指导农牧业生产、认识大自然规律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但必须承认,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年轻一代对气象谚语似乎已不那么“感冒”,疏离感大过黏合度。多数时候,人们已不再需要“观云测天识天气”,只需拿出手机、动动手指,就能查询当日及未来天气,智能化取代“老手艺”。技术赋能与便捷应用使得气象谚语的传承与现代实用遭到巨大挑战。有人甚至认为,气象谚语已没有存在价值。其实不然。

  首先,气象谚语对当前生产生活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看云识天气、观物辨阴晴是劳动人民长久以来掌握天气变化的重要方法,“二十四节气”谚语就是最为直接的反映。例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预示着清明之后不再下雪,谷雨之后不会结霜,此时正是农事渐忙的好时节。时至今日,气象谚语对人们生产生活仍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为公众的衣食住行提供着重要参考。

  其次,气象谚语是重要的科普基础与资源。早些年,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公众对气象的认知是从熟识气象谚语开始的,气象谚语亦是气象科普的重要抓手和内容载体。口口相传的气象谚语作为气象科普的呈现方式、有效补充,从工作本身来说,能丰富气象科普内涵,拓展其外延;从服务公众来看,能以通俗易懂、形象有趣的方式启智明心,提升防灾避险能力;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治理的角度,气象谚语作用的长效发挥,在某种程度上为“两个转变”“三个转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提供了一条实现路径。

  再次,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态,它理应被珍视与科学传承。它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时间积淀与淬炼,注入时代阐释与价值后,科学传承下来的气象谚语,也能够激活大众的文化基因,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多元气象文化的理性认同和感性认同。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锋评:“技术流”下气象谚语的应用与传承价值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