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1918年生,浙江省乐清南宅殿后村人。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离藏后赴昆明,相继讲学于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
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
1998年11月,南怀瑾第一次来到庙港的太湖边,徜徉在绿树成荫的湖堤上,极目气势开阔的远山近水,他说:“将来,到这里来骑着小驴子读书修行,一定非常好玩。”
2000年,时年83岁的南怀瑾先生,决定将实现自己浓缩东西精华、传播国学文化心愿的场所,定在这个坐拥一片大水、历史底蕴深厚、却含蓄低调的滨湖小镇,学堂起名太湖大学堂。“在他之前的70年人生中,先生曾在四川、台湾、美国、香港等地生活过,但对他而言,这些地方只是寓居,而庙港,才是真正的定居。”查旭东说,太湖大学堂在筹建过程中,从选址、踏勘,直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南怀瑾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足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2006年,太湖大学堂建成。学堂占地280亩,绿荫环绕,低调庄严。2006年7月1日至7日,89岁的南怀瑾在大学堂首次开讲,内容是禅修与生命科学,他纵古论今的学术视野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风格,吸引了各方人士。此后,南怀瑾一直定居于此,以九旬高龄,6年来50次公开授课,受教者无数,而每天晚上,他都会抽出一个多小时为身边的弟子授课;一年365天,读书修行育人,从无怠懈。“因为南怀瑾和他的太湖大学堂,七都庙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之地。”
“南怀瑾先生出生于浙江,入过川、藏,在重庆得见虚云和尚,对这些地方都有感情。然而文化认同以及缘分注定,使庙港成为他最终的选择。”
查旭东介绍,曾有很多人问过南怀瑾为何要将庙港定为自己最后的归宿,他以玩笑的口吻说“七都有个庙港,太湖边的庙港可不就是太庙中国文化的太庙。”
南怀瑾定居七都庙港,对于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十分重视。太湖浦江源国家水利风景区,是七都镇利用自身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资源实现转型发展的依托,南怀瑾对此极为支持,以94岁高龄亲笔题写景区名希望借由这个景区的建设,能将七都(庙港)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整理,使其在现实中得以传承与发展。
庙港之所以称为“庙港”,是因为历史上这里宗教文化昌盛,寺、庙、庵、亭遍布全镇,尤以沿湖塘一带的庙、庵、亭为多,有“一港有庵,一港有亭”之说,赵朴初先生以“太湖禅林”来概括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庙港历史上众多庙宇中,老太庙是香火最盛的一座,此庙供奉的是出生于庙港的邱老太爷,明万历敕封平沙侯,后加封平国王。在庙港百姓心目中,邱老太爷是他们的守护神,相传船入太湖,遇大风大浪,只须呼喊几声邱老太爷的小名“邱癞痢”,即可安然无恙。可惜这座庙宇于1958年被拆除,今仅存古银杏1棵。
2012年,七都镇政府决定建设老太庙文化广场,南怀瑾对此鼎力支持,他不仅捐出18亩土地指标作为文化广场核心区建设用地,亲笔为老太庙题词,同时还发动太湖大学堂同仁共襄盛举,为广场建设捐资350万元。其中100万元是南怀瑾自己的稿费,他说“这是读书人心血换来的干净钱,虽然不多,但希望为此地人民的福祉与文化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查旭东告诉记者,老太庙文化广场的恢复重建,从起意到规划设计直至最后破土动工,都凝聚着南怀瑾的心血,他特命自己的学生国际知名建筑师登琨艳,为文化广场做义务建筑设计。
2012年9月4日,老太庙文化广场奠基,他又派学生出席并致贺词“这是张扬人文正气,在新时代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大好事。”
2012年6月21日,太湖大学堂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95岁的南怀瑾端坐台前,与30位6年级毕业生面对面。在这个小学里,他的理念被坚持和应用。学生们在这里接受生活教育,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延伸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012年7月,查旭东最后一次与南怀瑾见面,那时他刚从外地接受培训归来,临走时他对南怀瑾说“过一段时间还会再来拜访您”,他没有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他俩的诀别。“我一直想请老先生给七都当地的企业家上一堂课,给他们讲讲如何做一个有文化、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先生也一口答应,但现在……”
与查旭东见面后的两个多月中,南怀瑾一直在闭关,后来因为感冒于9月14日去上海中山医院接受治疗,19日回到太湖大学堂进入“入定”状态,29日下午,台湾、香港、上海三地的医疗专家会诊后宣布南怀瑾辞世。南怀瑾生前曾说过“什么叫做幸福?就是在生前和身后都不要给别人添麻烦”,遵照他的意愿,在他辞世后,太湖大学堂没有及时对外发布公告,而是搞了一个小范围的告别仪式,30日晚上,按照佛教的传统举行了遗体火化仪式。“南老先生不仅留下一座太湖大学堂,更留下了一种理念和精神,在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他教育学生们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查旭东说,南怀瑾给他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他学会“出世做人,入世做事”的原则。“南怀瑾虽然已经离去,但我们要继承和实践他的心愿,把太湖大学堂建设成一个弘扬国学文化的基地。”查旭东表示,七都镇已经向吴江市政府提出申请,将太湖大学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而南怀瑾留下了30万册藏书,其中不乏善本和孤本,这笔文化瑰宝,目前原封不动地珍藏在他生前生活的太湖大学堂一号楼内,今后也将以电子图书的形式陆续整理对外公布;在太湖大学堂的周边,也将逐步发展文化产业,让七都太湖岸线成为一个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地方。
查旭东介绍,老太庙文化广场是南怀瑾生前资助的最后一个项目,以南怀瑾儒、释、道三义的文化精神为依托,包容并蓄吴太伯低调谦让、勇于创新的文化精神,曾隐居于此的商圣范蠡的文化精神等等,同时,将设立南怀瑾纪念馆,为世人提供缅怀、追思的场所。在文化广场外围,将运用国学修身理念,规划和开发集研修、教化、旅游、饮食、医疗、养生于一体的国学养生产业。借助先生的国学文化,推动全镇产业的转型。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太湖之缘(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