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学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若要满足朋来的条件,必须达到学成的境界。但正如修身不追求外在表现,而是专注于点滴积累,绵绵不绝一样。为学也是这样,于是夫子教导我们要时习,这个时是日日修习不暂废的专一绵长,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览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个时是依依东望般对宝贵时光、蓬勃生机的向往,年龄大的人杯水已固,这杯水里的脏东西太多、各种七情六欲浑浊而形成的乳浊液粘连,再想为学,再想清理杂质,加有营养的东西进自身这个水杯,怕是事倍而功半,勤苦而难成,而年龄小的人身子还没长成,尚处在迷昏的状态,为学也是不易,因此处在这种春光明媚之时的我们正当努力为学^_^,若不断和自己较劲,恣情肆意,进两步退三步,错过了好时光,就有心无力,后悔晚已了,时习二字足以令我等自警。时还有天时的意思,一年当中,天气各不相同,春夏是阳,其气轻清,秋冬是阴,其气重浊,而诗乐是声,声亦轻清,书礼是事,事亦重浊,同气相求,事半才能功倍^_^。
中庸上有这样一句话: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放在这两句的语境下,时习就是成己,朋来就是成物,朋来以时习为根,时习以朋来为验,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学相长,造就人才,所以夫子才会感叹不亦乐乎^_^,这种快乐想必也是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吧。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君子?《礼哀公问》中说“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白虎通号篇》说“或称君子者,道德之称也”,《论语集注》中说“君子,成德之名” 通过这些典籍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君子是对修身进德达到某种境界的人的一种尊称,反映了其在序列中的位置,普通人可以通过修身进德成为君子,君子也不是序列中的最高点。
那么为什么君子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呢?我认为一是如《荀子》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放在我自己身上,就是不通过心理建设做到不愠,这个愠不仅是怒,还指代喜怒哀乐等等情欲,不把自己放在套子里,而以真实的自己去面对,“等你有了那份实力,自然会有相伴的心理。不用刻意在心上使力。”那么君子何以不愠呢?答案就很明显,因为君子专注修身、自强不息,有了那份实力,自然也有了相伴的心理。
我认为二是修身为学,贯穿始终,时习而说、朋来而乐,君子处在这种境地,又怎么会生气呢?况且如《皇侃义疏》所说“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夫子一生治学不厌,教不倦,又怎会因为有人愚钝不能理解而生气呢?对于我来说,就是不能因为心理预想这事不能达到完美,就不去做事。
我认为三是孔子所处之世,礼崩乐坏,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但孔子从不因公卿势大而有半点畏惧谄媚,他不论身居庙堂,还是周游列国,所作所为无非都是为了天下太平,民德归厚而已。一人之下里王也曾说“若是一味趋吉避凶,顺势而为,被天理束缚,哪又何必明理”。“逆旅之意勃然而出”,逆天之动而成天体,反者道之动。我命由我,方有纯纯自归之日。以夫子之志哪会因为人不知而愠,君子也是踏上这条路的人,当然也是如此。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先说有子,“子是对修身进德达到某种境界的人的一种尊称,反映了其在序列中的位置”。而论语中夫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仅一见。古人对名尤其重视,尤其是儒家更是极其重视正名,因为名不副实,便会出现以名坏实之事,因此有子能被称做子:
一是有子必有其实,必有其德,《檀弓》所记子游谓有若之言似夫子之类。《荀子》云“有子恶卧而淬掌”道长曾说“自我约束能力大概是最宝贵的能力之一,这本来就是继承天的某种特性。”从有子苦学,可见其自我约束能力之强。并且《左传》所记“吴伐鲁,微虎欲宵攻王舍,有若与焉”有子的行为称得上勇于为义,公而忘我
二是夫子的弟子中曾子的年龄很小,而论语记载了曾子将死之言,距离夫子的时代很远了,当时夫子的弟子基本没有还在世的,而又只有曾子、有子二人称子,因此论语一书或为曾子、有子的门人所撰。
《论语集注》中说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那么为何要孝弟呢?“仁者不离之道也”,我们离不开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自身更是父精母血而成形,因此行孝弟,就是不离之道的一种体现,那么何为犯上呢?《论语集注》中说犯上,谓之干犯在上之人。《汉书》有“刘向、王章、朱云之徒,肆意犯上”,《后汉书》有“田丰刚而犯上”太上有言:“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犯上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以礼治情。因此这句说的就是人能行孝悌,做得到以礼治情,就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何是三省?不是一省、二省、四省、无数省?这是我读这句首先的疑问,三这个数字啊必有其特殊之处,怀揣着这个疑问,我翻开了《说文》:“以阳之一,合阴之二,其数三”所以专一,可以提高自身阳气,但是还是不理解为何是“三省”?于是翻开了《史记律书》“数始作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成于三,关键在于“成”字,通过什么形式“成”?我又想起了《太一生水》篇:“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至此就很明确了,通过反辅和相辅两种形式来成,极参错之变,太一为一,水为二,在三成天;太一为一,天为二,在三成地;天为一,地为二,在三成神明,等等都可以类推,因此古人常用三指代多,所以这里用三省的原因也明了。
读曾子这句的第二个疑惑就是何谓“传不习乎?”我曾经的理解是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要好好学习,但通过《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论语补疏》、《论语集解》、《论语集注》,我认为传不习乎的意思为,在传授他人之前,先要习于己,如同道长所说的躬行,这样方有其实。同时大戴立事篇记载了曾子这样一句话“旦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为守业矣”这句话与此句言语仿佛,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传必习,都是在说一件事乃就是尽职。诸君共勉之。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原创)《论语》中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