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文明冲突”的东方智慧

  2017年05月02日 14:47:00 佛教在线多年前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在持续多年的意识形态之争退出历史舞台后,世界并未因此走向和平,“冷战所造成的人类分裂已经结束,但种族、宗教、文明所造成的人类更根本的分裂依然存在,而且产生着大量新的冲突”。

  近段时间以来,在美国和欧洲愈演愈烈的民粹主义浪潮,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不祥的征兆:对内的民粹主义、对外的孤立主义、经济的民族主义,加上部分地区的,如今,亨廷顿的预言如同幽灵一般,盘旋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各文明、宗教、种族之间彼此尊重、宽容友好、和平相处,成为当今世界日益紧迫的任务。

  比丘本性认为,世界性危机、全球性难题的源头,是错误理解文明,各执己见,导致文明冲突、极端主义!解决此重大问题的药方是文明互鉴,建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合共生。

  而药方之药就是东方文明、东方智慧。不论是儒家的中庸,还是佛教的中道、道家中和,其本质都是中,中即是基于缘起的相通相依、息息相关,是没有对抗性、排他性、极端性的圆融、包容、和谐并存、和睦共处!

  佛教的大、小乘中各宗,也都一致以“中道”为核心教理。如《中阿含经》曰:“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成唯识论》曰:“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亦即是中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名为中道。一切法因因缘而假有,自性毕竟是空。修学佛法,就是不落有无二边,体认缘起中道,生起观见世界真相的智慧,不再执迷于错误的认知。

  在道家,“中”的地位也非常关键,如《道德经》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中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老子想尔注》亦曰:“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守中和之道。”

  现代研究《易经》的名家郭沫若说:“中之义为《易》所摄取,作《易》者的基本认识,是以为宇宙万物均在变化之中……人乘此变化,当处于中正之地位,使对立物无过无不及,使在人事界的变化,可以不至于走到极端(‘亢’),因而变化便可以静定下来,地位便可以长久安定(‘永贞’)下去。这样便有百利而无一害”。

  《中庸》里还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联系《论语》里孔子说的“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如也,就是心里守“中”,内心没有成见,没有偏执一端,没有自我的私念,没有任何预设的前提和结论,随顺当下的因缘,因事因时因处做出最适当的反应。

  佛教认为,对于事物的看法不能独下定论,偏激偏执,万事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定性,一切都是相对而言。世人若以自己主观的好恶、偏见来面对外境,就会因贪嗔执着而烦恼,若能依于“中道”的智慧行事,就能得大自在。在佛教看来,不仅好坏、善恶、是非、得失等没有定性,可以相互转换,甚至生死、涅槃,烦恼、菩提也没有定性,可以互相转换,可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智者以烦恼为菩提,愚人以菩提为烦恼。

  佛陀成道之初,开示四圣谛,其中道谛就是教弟子们离于偏执,履中正而求解脱之道,故称中道。《过去现在因果经》说,佛陀告诉五比丘:“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我已随顺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世人般放纵欲望、事事执著不是解脱之道,同样,佛陀经过雪山六年的苦修,深感苦行也不是究竟之道,唯有随顺“中道”之行才能解脱。佛陀还曾以弹琴为喻:琴弦太紧,声音粗涩;琴弦太松,则声音沉闷;不松不紧,声音才会美妙。

  到了大乘佛教时期,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宇宙万法都是缘起的现象,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故是“性空”。缘起产生的诸法,不是空无所有,也不是真正的有,而是自性空的假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在时间上都是刹那生灭,生即无生,灭亦无灭。不生不灭,不断不常,非空非有,紧密相联的一体两面,就是“中道”。

  从“中道”绝对真理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冲突、斗争,都是因人的贪嗔痴、偏见成见私见而起。将“中道”运用到世俗相对的生活,就能正确观察时节因缘,了解对方的想法、诉求和感受,在彼此的互动变化中避免偏激的观念和行为。从“中道”来看,人生也是祸福相依,退步原来是向前,危机中有转机,盛世中有危机,胜不可骄,败不必馁。

  道家认为,万物相生相克,循环不已,但环的中间是空的。不论环上的是非好坏如何运转,它的中心是不动的,立于“环中”,胸无成见、偏见,就能超越彼此、是非、善恶、美丑的矛盾纷争,超然于纷繁纠葛的事象,顺道而行,自由应物,从容应对无穷无尽的是是非非。联系前面提到的《论语》里孔子的“空空如也”,佛教《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知儒释道三家面对问题都是一致的,都是要达到“中空”,即放下一切的成见、我见、偏见、私见的束缚,从容处事应物。

  道教的主要经典、汉代的《太平经》中也说:“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道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着阴阳两个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方面,阴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依、相对、相互转化的矛盾统一体。要把握好事物发展变化的度,而不能走极端,完全消灭某一方,因为如果事物内部缺少了对立面,也将失去转化的动力,只有以“中和”把握好矛盾的平衡,才能万物滋生,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今天,作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的许嘉璐先生,在多个场合大力推崇和倡导“中和”之道。他说:在哲理上,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二元辩证、整体论等中华文化核心概念,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特别重视世界上所有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以“中和”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中”即不走极端。“和”即不对抗。他还指出:道家秉承老庄的基本精神,在劝世浩瀚的道家经典中,无论是论内丹养生,还是讲修神仙道,抑或治国安民,都突出了“中”、“和”和“中和”的重要。

  基督教的《圣经》中也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个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意思是:不要照着自己所想的,而要照着神所想的。若要有正常的宗教生活,首先所要对付的,就是对自己的高估、高抬。一个重要的心态,就是不要自大、自以为是,不可以轻看别人,不可自己去判断别人是否是个好的信徒,而要谦卑,要尊重、包容别人。

  综上所述,中之道是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意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理论。“中”的妙理,深刻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和相对、相依、相关性,体认中之道,实践中之道,就可以远离一切偏执。因为任何国家、民族、个人,都同生共处于一个“大缘起因陀罗网”中,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极端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都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不主观臆断,不自以为是,各方兼顾、不偏不倚,相互妥协,平等包容,不走极端,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如果大家都能承认各个文明、各种宗教、各种思想文化,都有其相对的合理的成分和所适用的对象,同时,又都有各自的不足,因此,只有在相互尊重、友好互动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差别中看到平等性,在千姿百态中看到共同性,即中庸、中道、中和,这样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上升。(文:本性法师)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宗教与自然国际研讨会” 在常熟召开.宗教与中国文化:清净之音 佛教音乐漫谈.国新办举行《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治“文明冲突”的东方智慧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