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层花治脊疗法总论 概述:由于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植物神经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称为脊椎病因。 以脊椎病因理论作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保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为治脊疗法。 龙氏治脊疗法包括几方面: 1 主治法: 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其目的主要是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损伤。 2 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其目的为放松颈后肌群、止痛;水针疗法:(针剌、电针、埋线)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概述及治疗范围 整理:章瑛 审定:龙层花 概述:由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神经、血管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称为脊椎病因。以脊椎病因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这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治脊疗法。 治脊疗法包括三方面 1 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其目的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的损伤。 2 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可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目的放松颈后肌群起止痛作用。水针疗法可促进劳损组织吸收及内固定作用。 3 预防复发:练保健功、太极拳、气功等。使用保健枕、硬板床及纠正不良生活姿势,防止外伤、受凉、勿过疲劳等。 (水针疗法及练保健功可治疗脊椎失稳。保健枕及防止外伤可预防复发。)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2)——治脊疗法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要领、口诀 脊椎病因学基本理论 1 三步定位诊断法(神经症状定位诊断、触诊定位诊断、X线 熟练掌握颈椎小关节错位类型。 3 颈椎病临床、病因分型及分期治法。 4 熟练掌握正骨推拿法。 学习治脊疗法要领 1 要求做到稳、准、轻、巧,手法中须柔中带刚。 稳:对病情要细心分析,排除治脊疗法禁忌症。触诊脊椎偏歪时,注意分析是生理性(畸形)还是病理性(符合三步定位诊断),避免误诊误治。对于颈椎错位须分清类型,尽可能以少而准的正骨手法纠正。防止急于求成,判错方向又粗暴复位,发生意外损伤而加重病情。对于病情复杂者,须分析清楚,先易后难,逐步复位。 准:病因分型准确(主治法选准),临床分型准确(辅治法选准),三步定位诊断准确(治疗部位选准),错位类型准确(正骨手法选准)。 轻:手法能轻勿重,先轻后重,老少弱者用缓慢复位法。 巧:利用体位、杠杆力、对顶力、对拉力、牵引力复位。 2 治脊疗法中须采取标本并治,预防复发等综合措施。 3 鉴别传统诊断、治疗与脊椎病因学中诊断、治疗的异同点。治疗中须调动医生及患者两个积极性,其中医生占60%,而病者占40%,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治愈。 正骨推拿口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勿粗暴伤病人,“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配合疗法 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卧贿,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3)——治脊疗法操作程序,四步十法,正骨十法 四步十法 1 放松手法:揉法、按法、拿法、滚法。 2 正骨手法:正骨十法中选用。 3 强壮手法:(分筋、理筋法)、调和阴阳:弹(拨)法、拿(捏)法;推(擦)法、点(穴)法。 4 痛区手法:镇静止痛法及兴奋调理气血法,揉(捏)法、抚(摩)法、搓(擦)法,点(穴)法,叩(打)法、震(颤)法、运动法。 快速复位法:适用于青壮年(闪动力)。缓慢复位法:适用于老年人,小孩,体弱者(生理运动)。 正骨十法 1 摇正法:仰头摇正主要针对C1、2关节错位;低头摇正及侧头摇正主要针对C2-5关节错位;摇肩法主要针对C6-T2关节错位。目的纠正左右旋转式错位。 2 推正法:侧(仰)卧推正法主要针对C1-6关节错位;俯卧(床边悬吊)冲压法主要针对C7-T3关节错位。目的纠正前后滑脱式错位。 3 搬正法:侧卧搬按法(拉肩法)主要针对C1-6(C6-T2)错位;挎角搬按法主要针对C2,3关节错位。可纠正侧弯、侧摆式错位。 4 牵引下正骨法:主要针对椎间盘变性并错位、椎间盘突出、多关节多型式错位者。 5 反向运动法:对拉舒筋及对顶复位(冻结肩),适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挛缩。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4)——正骨推拿疗法 正骨推拿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病因分型中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的主治法。它是以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这种手法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为四步,即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 1 放松手法:其目的使患者颈椎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充分放松,主要通过掌心和拇指揉法,也可应用擦法、按法和摩擦法,在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紧张压痛点处做震法。手法应柔和轻松,避开椎小关节肿痛处,或者使用轻手法。 2 正骨手法:分快速复位法和慢速复位法两种。前者多适用于青壮年及健壮者。后者适用于儿童及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对体质弱和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也可应用缓慢复位法。快速复位法应先选好“定点”及“动点”,在操作中加一个有限制的“闪动力”,以使颈椎关节因受短速有力的“闪动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的动作与快速复位法基本相同,只是不用“闪动力”,重复3-5次的连续动作,让关节在运动中受“定点”的阻力和“动点”的动力而还纳复位。 3 强壮手法:对于椎旁硬结粘连组织,可用弹拨、拿捏、推拿等理筋法,以散结调理软组织的平衡机能。对于松驰、萎缩的软组织,可用指针点、捻、叩打、摩擦生热等法,以温热补气与强壮,并可选取一组穴位行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的补益法。强壮手法对病程长,体质虚弱和老年病人尤为必要,同时对颈椎关节失稳有康复作用。 4 痛区手法:脊柱病除椎旁疼痛外,由于神经、血管继发性损害,还可在四肢、头、胸、腹部出现症状和病症。传统推拿以病症局部治疗为主,治脊疗法的正骨推拿法则是以脊柱部位治疗为重点,只要祛除(改善)脊柱病的骨性压迫,临床症状常可立竽见影地减轻或消除,局部病症也可不治而愈。但对病程长,症状重的病人,在结束治疗之前,于脊柱复位后,应在痛区局部常规施行简易手法,起到促进局部组织康复的作用。根据局部症状可以选用补虚泻实的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搓擦法、捻弹法、捏拿法、震颤法、叩打法,点穴法和运动法等,必要时随症选用。 正骨推拿的要领在正骨,其它手法可以随症变通选用。正骨手法的目的是达到复位。一般选1-4种正骨手法即可,治疗时间短暂而快捷。揉法可以贯穿于整个手法治疗的每个阶段(开始、结束及每个重手法之后),故又称调整手法。病情轻者只用放松手法与正骨手法即可,无颈椎关节错位或关节错位已复正者,可停用正骨手法,加强强壮手法。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5)——整脊疗法各配合疗法 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卧贿,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6)——三步定位诊断法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 1 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 2 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 3 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 1 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 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3 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1 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 2 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 3 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 4 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松疏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 不宜治脊疗法治疗者: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局部有化脓病灶,有出血倾向及各种危重病人。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7)——小关节错位、复位机理 颈椎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伸屈、侧屈、旋转运动。 伸屈运动时可引起前后滑脱式错位。X线侧位片呈: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反张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推正法。 侧屈运动时可引起侧弯、侧摆式错位。X线正位片呈椎体、棘突、钩突排列侧弯、侧摆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搬正法。 旋转运动时易引起左右旋转式错位。颈椎X线侧位片呈双边、双突征。正位片见棘突左、右旋转,纠正错位可选用摇正法。 伸屈运动时暴力损伤易引起倾位、仰位式错位。X线侧位片除椎体后缘连线中断、成角、反张外,还可见椎体倾、仰变化。纠正错位可选用牵引下推正法及牵抖冲压法等。 混合式错位(综合上述变化在同一椎体间);多关节错位(一种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多关节多型式错位(二种以上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颈椎X线片兼有上述表现,治疗根据情况分别选取用搬正法、推正法及摇正法等。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8)——颈椎病分期及分型 1 颈椎病分期 早期——椎体轻度骨质增生 中期——椎体中度骨质增生(早、中期出现椎间失稳) 晚期——骨桥形成,椎间重新稳定。 2 颈椎病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颈交感型、颈型及混合型六型 3 颈椎病病因分型 骨关节损害型、关节功能紊乱型,软组织损害型及混合型四种 3.1 骨关节损害型:病因为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及椎小关节炎(骨关节炎)。其X线片显骨质增生浸入椎管、椎间孔、横突孔。椎间隙变窄,椎小关节炎引起小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改变,骨质增生部位与临床症状的定位相一致,发病多缓慢。 3.2 关节功能紊乱型:病因为颈椎小关节错位、颈椎小关节滑膜嵌顿或椎间盘突出。其X线表现为颈轴变异:变直、中断、成角、反张,双边征、双突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体轻度滑脱,韧带钙化,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的定位多不一致。发病易突然。 3.3 软组织损变型:病因为颈部急性损伤后软组织痉挛,或颈肌慢性肌纤维织炎。X线多无变化,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定位诊断多不一致。起病缓慢者多于突发者。 3.4 混合型:临床症状兼上二或三型。颈椎X线表现同样兼上二或三型。发病多突然。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9)——颈椎关节错位型式 颈椎小关节错位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病因。颈椎椎间关节包括颈椎间盘、左、右钩突关节及左、右后关节五对,不同姿势引起的作用力可导致不同关节错位方向的不同。 1 前后滑脱式错位:当椎间盘损伤、退变时易发生椎间盘关节滑移。触诊同一平面横突左、右两侧均隆起或凹陷。X线侧位片椎体后缘联线中断,上一椎体向后或前滑移。 2 左右旋转式错位:椎间盘尚好,颈椎扭转时易发生。触诊错位椎的横突偏歪为上下二椎方向相反。X线侧位片可见错位椎体双边、双突影,或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或反张,斜位片见椎间孔内小关节移位而致椎间孔变形、变窄,其左右多不在同一椎间孔。 3 侧弯侧摆式错位:椎间盘受损或已变性,颈椎侧屈过度或颈椎侧位挫(撞)伤时易发生(习惯高枕或偏一侧睡者多见)。横突触诊颈椎向一侧偏歪或侧弯隆突,另侧陷(症状常出现在错位关节的凹陷侧)。X线正位片可见颈轴侧弯,或某二个椎间钩突关节偏歪不对称(侧摆),病程长者常见钩突关节变尖。 4 倾位或仰位式错位:多见于急性外伤或有外伤史者(尤以挥鞭性损伤常见),有时合并有旋转错位。横突触诊兼有前后滑脱式和侧摆式的关节偏歪情况,棘突触诊间距不正常(一宽一窄)。侧位X线片可见椎体(棘突)倾位或仰位(上宽下窄为仰位,反之为倾位)。 5 混合型错位:与上述各型兼有二型以上者。 6 钩突关节型错位:好发于早期变性的椎间盘部位。后关节错位触诊易于发现,钩椎关节错位,除侧弯侧摆式易于触诊外,轻度的扭伤或滑膜嵌顿,虽症状较明显,但关节变形不易触诊。检查确诊时,注意下列三个特征:1.斜角肌紧张呈索状硬结;2.术者以手指沿此索状硬结向上触诊至横突处,重症者可触及绿豆大的粒状硬结,为横突间肌及软组织痉挛形成;3.该处压痛明显,重按可诱发症状。当关节复位后,症状可即行缓解或消失。X线正位片可见椎体侧摆,病程长者,可见钩突关节骨质增生(变尖)。 7 后关节滑膜嵌顿:由于后关节襄松驰,当关节张开在某种姿势较久致关节内膜牵张松驰后,突然活动关节,襄中的内膜(又称滑膜,分泌滑液,内含丰富交感神经组织,由脊膜返回支神经支配,痛觉十分敏感)因松驰而被关节蛟合于关节内,称为关节滑膜嵌顿。最常见于落枕患者,起病突然,颈部因剧痛引起反射性肌痉挛而致活动功能显著受限,出现斜颈。触诊于发病关节处有包块样隆起,(关节内膜受伤后,渗出水肿至关节肿胀),多呈半球形,按之剧痛,其有关颈部肌肉保护性紧张。颈部X线侧位片可见该椎间关节椎间隙后缘增宽,密度略增高(关节炎表现)。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0)——颈椎病正骨十法 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 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8 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9 牵引下正骨法 方法:用QY-6型牵引椅。 牵引重量,16-20kg,时间5-15分钟。 手法:选用推正法(滑脱式),摇正法:摇头、摇肩(旋转式),搬正法(侧摆式)、综合法(倾仰式、混合式)、反向运动法(斜角肌) 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徒手复位困难者)多关节多型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及骨质增生合并错位者。利用牵引使椎体间隙相应增宽,加大三条纵韧带拉压力,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的复位。牵引后选用摇正法、推正法、侧向搬按法复位,对小关节有交锁和滑脱嵌顿者较为安全和适用。研究证明,对于老年人的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用牵引下正骨法复位,较安全,舒适(无痛)而且疗效显著。本法对于重症颈椎病病人,可以减少其手法复位的副损伤或免除手术之苦。对于C1、C2错位同时伴有眩晕者,应先用卧位徒手复位,再用本法治疗中下段颈椎错位,以避免因牵引剌激椎动脉而致眩晕加重。牵引下正骨法与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于QY-4型牵引椅上(牵引力及角度同牵引疗法)。术者站其后,双手扶病人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嘱患者双手随身体做前后摆动,颈肌放松,此为预备(放松)手法。 9.1 牵引下推正法:适于前后滑脱式、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者。术者双手拇指“定点”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处(滑脱、倾仰者“定位”于同一棘突旁,旋转者“定点”于棘偏处左右不同棘突部),双手拉其双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动时双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颈椎为前滑脱(暴力性损伤),则改为由前向后推,拇指“定点”于前滑脱的椎体横突前侧,左右侧分别进行,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 9.2 牵引下摇正法:适用于C2-T2旋转式错位者,或作为颈椎关节紊乱的常规调整法。手法与徒手低头摇正法及摇肩法相同。选用复位角度后,让患者双手抓住坐椅后部以保持颈部前屈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一选好的“定点”隆起横突后侧,另一手用摇头或摇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间左右旋转式错位为例,触诊横突部C4右侧后突,C5左侧后突,取30度牵引角度,左手坶指“定点”于C4右侧后突的横突,右手扶下颌作摇头动作,在头右转达最大活动度时,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间复位。可重复2-3次(缓慢复位法),或加闪动力(快速复位法)。术者改用右手拇指“定点”C5右隆起之横突后侧,左手托扶下颌作摇头活动,当左转头达最大角度时,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间关节复位,可加“闪动力”或重复2-3次。如错位在颈胸交界处(C6-T2),则改用摇肩法,以拇指按于横突后侧或棘突偏歪处为“定点”,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单侧肩后旋使上体活动),重复3-5次,再如法做另一侧。 9.3 牵引下搬按法: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钩突关节错位)。术者一手虎口扶于错位椎旁隆起之横突侧方(力点以第二指掌关节处为主)作“定点”,另一手握患者对侧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颈部侧屈20度左右,此时“定点”手加力推按,然后还原,重复3-5次,颈椎关节侧摆复正即完成。若为系列“C”形侧弯或“S”形侧弯,则应按序列每个按压复位,先作健侧(无症状侧),后作患侧(有症状侧)。 10 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对于颈肩综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触诊时有后斜角肌紧张者,同时可触及C5-C7横突前方隆突处压痛,作头手对抗或肩手对抗法,同样可起到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1)——辅治法:水针疗法 脊柱错位,必然导致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或慢性劳损,只有同时治疗软组织损害,才能促使椎间失稳的彻底痊愈。脊柱损害可造成椎小关节和神经根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损害局部或其神经支配区疼痛,易引起脊柱功能障碍,神经根受骨性压迫或剌激,在其后支支配的颈背部肌肉会出现紧张状态,表现为局部板硬、压痛。交感神经损害时,可引起内脏功能障碍及血管痉挛,并出现肢体冷劂感,故在综合疗法中,除主治外,应配合辅助治疗,以促进康复和彻底治愈病症。 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是有效的软组织劳损治疗方法。能促进软组织粘连软化,使慢性劳损的韧带、肌腱恢复功能,加速脊柱稳定性的康复,而达到病愈。故在主治法使病情缓解后配合椎旁软组织劳损点水针治疗,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作用机理 1 促进劳损组织康复:椎周软组织劳损即软组织损伤后,创伤修复不完全,局部组织纤维性变(触诊有摩擦音)、机化、钙化(触诊有硬结)。劳损点水针注射,针剌能激发局部创伤修复机能。注入10%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B液,补给组织营养、热量,有利于创伤的修复。注入10%葡萄糖配合30%胎盘组织液,能软化或松解硬结,促进机化逆转,达修复作用。 2 内固定作用:利用大剂量注射液对失稳的椎间或椎旁注射,造成人为的水肿区,可对椎间失稳达到一时性的内固定作用。如半环形注射,对早期变性的椎间隙牵引增宽后予以水针注射,可使牵引效果获得巩固。棘突间注射法,对倾位或仰位错位的椎体正骨推拿后棘突间距变窄处水针注射,有助于加强纠正错位的作用。棘突旁注射法,根据棘突偏歪方向选择注射点,在手法复位后注射,有明显的稳定作用,此项注射法葡萄糖液量须增多至每注射点8-12ml。 注射点选择 1 劳损点:以拇指垂直触诊椎间连接的韧带与肌肉附着处的肌纤维,有摩擦音,筋结滑动感处,即为劳损点。好发部位常见于:病椎上、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突旁1-2cm处的多裂肌、夹肌、半棘肌、大小菱形肌的附着点;棘突旁开3-5cm处的最长肌;颈椎横突后侧各肌附着点。 2 与脊柱连接的中深层肌肉远端附着点,如肩胛提肌(肩胛内上角);大小菱形肌(肩胛骨内侧缘);前、中、后斜角肌(颈椎横突处)。 常用药物 1 劳损点: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加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ml混合后,分注于两侧劳损点。 2 软组织粘连、硬结点: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加入30%胎盘组织注射液2ml,分1-3点注射,注射后局部行拇指揉压松解手法。 3 半环形注射法:用10%葡萄糖注射液20ml,加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ml。在棘突间韧带处注入8ml,另外注入椎板后(后关节附近)左右侧各7ml。 水针疗法多在脊柱病急性症状缓解后(牵引、正骨推拿后)应用。急性期无菌性炎症多较重,(椎小关节炎、局部有明显肿胀、压痛),药液注入炎症区常可引起剧烈疼痛反应。 水针能促使软组织劳损康复,其疗程可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一般采用隔曰一次,每次注射2-4点为宜,失卧贿亦可每曰注射一次,选取两组注射点轮换注射,10-20次为一疗程。劳损点以摩擦音消除为治愈。硬结以软化为治愈。病情以脊柱恢复稳定性为治愈。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2)——保健操及保健枕 保健操及保健枕的使用是颈椎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龙氏治脊疗法的组成部分。 脊柱病治疗中,有关固定制动和积极锻炼在不同阶段应各有侧重。固定有利于创伤修复,在创伤急性期,短时间适量制动,能尽快减轻剧痛的表现。当颈椎关节复位,骨性压迫和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后,如果仍采用固定制动法,则不但不利于各肌群的锻炼,影响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长期固定还会使有关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给脊柱的稳定性带来危害。因此龙氏治脊疗法认为“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治则。在急性期,应劝告患者注意休息。有脊髓损害的重症患者,必要时可用颈托作短期制动。康复期(急性症状改善后)则应鼓励患者进行医疗体育,按患者的不同疾病、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作出适宜的锻炼方案。指导患者进行锻炼,注意防止锻炼不当而加重病情。康复后,要选择一些保健功作为强身健体,预防复发。 脊柱保健功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其中包括三部分,自我推拿:具有舒筋活血作用;自我复位:对各段脊柱骨小关节不稳定及轻度错位,能在脊柱运动中得以纠正;增强体质:包括脊肌练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作用,保健功最好在每晨醒后练习15-20分钟。 龙氏简易脊柱保健功操 1 侧卧转体法:侧卧位,下方腿伸直,上方腿屈曲,上方手叉腰,上身作前后转体活动,辐度越大越好,使腰部充分旋转,左右各3-6次。 2 仰卧推肩法:仰卧位,双臂平放床上,屈肘,双手放胸前,头转右时,右肩用力向前推动(右肘不离床),头转左侧,如法推动左肩,左右各3-6次,(双手有晨僵或全手麻木感者,可多做几遍,肩周炎患者加耸肩、摇肩动作,再配合锁骨上窝痛点按压法)。 3 拿捏后颈法:仰卧位,一手托头后,另手掌放在颈后部,用2、3、4指与掌部用力捏拿后颈,手指触及肿痛或隆突的椎关节时,可停在该处多拿捏几次,左右两侧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往复2-3遍,达到左右转颈均感舒适为佳。 4 仰头摇正法:仰卧位,以右侧为例,左手托头后部,头向右转30度,右手掌托下颌部,(右手各指指向右耳)用短促的力,右手向上推下颌部,使头作仰头向右上方复正,每次2-3下。双手换位,如法作左侧,如有头颈单侧麻痛的,应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5 引身舒脊法:仰卧位,双手重叠托住后颈枕部,双下肢屈曲,足跟尽可能向臀部靠近,臀部轻微抬起离床,双下肢同时用力将双膝向下按压,足部向上蹬,使身体受牵引力而下移,由于双手将头颈部稳住,达到颈、胸、腰椎椎间受牵引而使各椎间距增宽,对位良好,具抗衰老和治疗脊椎病的作用。如遇病痛较重时,可先作单腿牵引法,左右侧各牵拉2-3下后再行双下肢牵引法2-3次结束。 6 仰卧挺胸法:此法能提高脊柱稳定性,减少发病。仰卧位,双手重叠托后颈部,双下肢伸直自然舒适,以头、臀部作支点将背部抬起离床,(同时吸气),用力将背放回床上,(同时呼气),动作自然、轻快为佳,10-100下。初练者每10下停一次,呼吸顺畅后继续练至30下。 (以上六法,于每晨起床前操练一次。) 熟练后只需8-10分钟完成。初期每天一次,三个月后有效时改为每周2-3次,持之以恒,保持健康。 保腱枕的使用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睡眠姿势不正确是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科学选择枕头是解决睡眠时颈椎过度扭曲的唯一手段。脊椎病因学的创始人之一龙层花教授根据人体生物力学原理,通过对几千例正常人生理指标测量,研制出可适合不同体形、肩宽的颈椎舒适枕系列。30年来经过近万例颈椎病患者的使用,证实颈椎舒适枕不仅可以预防颈椎病,也是正常人颈椎保健、舒适安眠的好伴侣,保腱枕另外对头痛、头晕、失眠、打鼾、高血压、神经衰弱、颈肩疼痛等疾病也有明确的辅助治疗作用。 使用方法 1 仰卧:头宜睡枕部中央。本枕设计了两种弧度,使患者可根据个人颈部弧度选择舒适的一侧。 2 侧卧:头宜睡枕部一端,注意侧卧时头颈部均睡在枕上,颈部不能悬空,以舒适自然为度。 3 本枕附有两个枕垫,置于枕袋内。当仰卧时,感到枕高不够时,可将小枕垫放在枕中央的低部或边缘部,调节至颈部舒适为度;如感觉枕头过高时,可将底层大枕垫抽出,用一段时间后再将此垫放回底层。 4 颈椎舒适枕应严格按肩宽选择使用,肩宽等于两侧肩关节盂段(肩胛冈外段)之间的距离;也可按穿中号衬衫者用小号枕,以此类推,但依据肩宽选择最标准 中国脊疗 前言 《田氏脊柱疗法》第一版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欢迎,各地书店大都销售一空,国内外纷纷来电来函要求学习者不泛其人。为了满足广大“脊柱疗法”爱好者的要求和愿望,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删改,增加了部分按摩手法及一些特效的治疗方法,有些内容是首次录入,并配有光盘,相信会给广大“脊柱疗法”爱好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趣味性、可读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国脊疗》成为国内外广大朋友强身健体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吕丙奎教授的精心指教,同时也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欢迎批评指正。 笔者在此真诚欢迎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志士同仁,精诚合作,为宏扬祖国的传统医学、推广普及“脊柱疗法”,造福于民而努力奋斗! 田学主 2002年12月28日于西安 目录 第一章人体解剖简要介绍 /l 第一节概述/l 第二节运动系统的主要结构及组成/3 第三节脊柱区的应用解剖/9 第二章脊柱疗法的相关理论/18 第一节经络学说/18 第二节生物全息反射学说/21 第三章脊柱错位的病因病理/25 第一节脊柱错位的病因/25 第二节脊柱错位的病理/27 第四章脊柱错位的诊断及辅助诊断/34 第一节脊柱的望诊法/34 第二节脊柱的触诊法/35 第三节骨盆移位的诊断/38 第四节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44 第五节辅助检查法/61 第五章按摩手法的基础知识/68 第一节按摩手法的要求/68 第二节按摩手法的分类/70 第三节按法/72 第四节推法/74 第五节揉法/77 第六节擦法/78 第七节摩法/79 第八节搓法/80 第九节拿法/81 第十节滚法/82 第十一节抖法/84 第十二节叩法/85 第六章脊柱、骨盆错位的非手术治疗/87 第一节非手术治疗的一般原则/87 第二节脊柱、骨盆错位的手法调理/89 第七章脊柱、骨盆错位所致疾病/99 第一节颈椎病/99 第二节颈椎错位所致的其他常见疾病/103 第三节胸椎错位所致的常见疾病/115 第四节腰、骶椎错位所致的常见疾病/129 附一:“脊疗”特效歌谣20首 附二:环流检毒及环状测病法 附三:脊柱锻炼法 附四:清代养生家方开与《摩腹运气功》 附五:中老年人养生运动要点(摘自洪昭光教授讲话) 附六:中国老年病防治委员会研究的饮食标准(天) 第一章人体解剖简要介绍 第一节概述 构成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是细胞。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以及细胞之间的物质合成各种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等。几种组织按不同的方式组成器官,如心、肺等。一些器官联合组成一个系统,完成一定的功能,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和感觉器等。人体各系统互相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整体机能。 为了便于描述人体各结构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特规定了人体的标准姿势及其方位术语。 图1-l 解剖学姿势和方位 一、标准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如图1-1) 二、切面 额状面:从左向右纵切人体,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 矢状面:从前向后纵切人体,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若矢状面正过人体中线,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半时,叫正中矢状面。 横切面:横切人体,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又称水平面。 按部位分类,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上肢、下肢。躯干又可分为胸、腹、背、腰。上肢又分为肩、上臂、前臂和手。下肢分为臀、大腿、小腿和足。 三、方位 上与下: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前与后:近胸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内侧与外侧:靠近人体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离人体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 远侧与近侧:用于四肢、靠近躯干者为近侧,远离躯干者为远侧。 浅与深:近体表者为浅,远体表者为深。 尺侧与桡侧:前臂内侧为尺侧,外侧为桡侧(内尺外桡)。 胫侧与腓侧:小腿内侧为胫侧,外侧为腓侧(内胫外腓)。 四、体表垂线 正中线:靠近体表前侧正中的一条垂线为前正中线(与任脉相吻合),靠近体表后侧正中的一条垂线为后正中线(与督脉相匀合)。 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与乳头的一条垂线。 腋前线:通过腋前皱壁的一条垂线。 腋中线:通过腋中的一条垂线。 腋后线:通过腋后皱壁的一条垂线。 肩胛线:通过肩胛下角的一条垂线。 第二节运动系统的主要结构及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肌肉组成。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收缩和舒张,牵引骨产生各种运动。运动系统除了运动,还具有保护与支持的作用。正常成年人有骨206块,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如图l-2),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骨膜3部分组成。全身的骨大致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及不规则形骨。 一、躯干骨 包括椎骨、骶骨、尾骨、胸骨、及肋骨,共51块。 (一)椎骨:共26块。包括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1个骶椎(5合1)、1个尾椎(4合1)。多数椎骨的形态相似,由椎体、椎弓和7个突起组成。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支持体重。椎弓位于椎体的后方,呈半环形,两端与椎体连接围成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构成椎管,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椎弓两侧有向外伸展的一对横突。还有向上与向下的两对关节突,与邻近椎骨以关节相连接。椎板后面正中线上有向后伸的棘突。 (如图1-3) (二)胸骨:位于胸前正中。前后扁平,自上而下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3部分组成。 (三)肋骨:位于胸骨两侧,共12对,均弯成弓形。前端借助肋软骨与胸骨相连,后端与相应的胸椎构成关节。 (四)骶骨:呈三角形。上接第五腰椎,下接尾骨,两侧缘有接髂骨的关节面。骶的前缘突出,叫骶岬,是产科常用的标志。骶骨的前后面各有4对孔,叫骶前孔及骶后孔,是神经通过之处。骶骨中央有骶管,骶管的下口叫骶骨裂孔。(如图l-4) (五)尾骨:是由4个发育不全的尾椎合成的骨块。 图1-2 人体骨骼 二、四肢骨 由上肢骨和下肢骨构成,共126块。 (一)上肢骨:共64块。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各2块。锁骨呈“乙”状弯曲,位于胸廓前上部两侧皮下,内侧端与胸骨柄相连,外侧端与肩峰相连。肩胛骨呈三角形,前面贴肋骨,后面有一横隆起叫肩胛罔的外侧端称肩峰,为肩部最高点。肩胛罔的外侧角微凹,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关节盂上方稍内侧有一指状突起,叫乳突。肩胛下角约平等七胸椎棘突,为临床常用的标志。 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肱骨位于臂部,上端内侧是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关节。上端与体相接处较细,叫外科颈,是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下端前后较扁,向两侧突出,形成外上髁及内上髁。下端有两个关节面。内侧者呈滑车状,叫肱骨滑车;外侧者呈半球状,叫肱骨小突。下端后面有鹰嘴窝。桡骨位于前臂外侧。上端较下端细,稍膨大,叫桡骨小突,与肱骨小突相连接。下端下面有近似方形的关节面,其外侧向下突出,叫桡骨茎突。尺骨位于前臂并列于桡骨内侧,上端粗大,上下各有一突起,上方叫鹰嘴,下方叫冠突。两突间形成半月切迹,与肱骨滑车相连接。下端较细,叫尺骨小头。小头的内侧向下突出,叫尺骨颈突。手骨分腕骨、掌骨、指骨3部分。腕骨为8块,且为不规则短骨,排成远近两横列。掌骨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称为第一至第五掌骨。指骨共分14块,除拇指为两节外,其余各指均为3节,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 图1-3 (二)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 下肢带骨左右各一块,称髋骨,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为不规则骨。髂骨扁阔,上缘称髂嵴。两侧髂嵴最高点平对第四腰椎棘突。髂嵴前后端的突出部分,分别称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坐骨的后下部是坐骨结节。两侧耻骨于股前下部相互联合,称耻骨联合。坐骨和耻骨共同围成闭孔。髋骨外侧面半球形凹陷,称髋臼,与股骨头相连接。 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除髌骨和足部的跗骨外,均为长骨。股骨位于大腿部,是人体最长的长骨,上端膨大,向内侧为球形的股骨头,头向外下缩细为股骨颈,颈外侧是粗大隆起的大转子,内下的突起为小转子。股骨下端内外侧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股四头肌腱内。胫骨位于小腿内侧,是小腿的主要负重骨,故粗壮。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下端向内下隆突称内踝。腓骨位于小腿外侧,细而长,上端膨大称腓骨小头,下端膨大称为外踝。足骨分为跗骨、跖骨、趾骨3部分。 图1-4 骶骨和尾骨 第三节脊柱区的应用解剖 一、脊椎的形态与结构 脊椎构成人体的中轴,具有支持体重、保护脊髓及其神经根的作用,并参与构成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各腔内的器官,同时也是许多骨骼肌的附着部位。脊椎具有屈、伸、侧屈和回旋等运动功能。 脊椎有四个生理弯曲。其中胸曲与骶曲为先天形成,向后凸,颈曲和腰曲为后天形成,向前凸。脊椎由26块椎骨及相应的椎间盘、关节、韧带相连构成。颈椎、胸椎和腰椎可以活动,故又叫做可动椎或真椎;骶椎和尾椎分别融合成骶骨和尾骨,它们不能活动,所以也叫不动椎或假椎。 颈椎为所有椎体中最小的。第1—2颈椎和第7颈椎属特殊颈椎,其余4个为普通颈椎。第1颈椎呈不规则形,无椎体和棘突,所以叫寰椎。第2颈椎又叫枢椎,棘突相对粗大,是触诊定位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第1—2颈椎没有典型的椎体,不会发兰压缩性骨折,但受暴力的作用后,可发生寰椎前后弓骨折,齿妄骨折及脱位等,有可能压迫脊髓,甚至危及生命。第7颈椎的形状及大小与上部胸椎相似。但其棘突很长而且粗大,呈水平位,末端不分叉,呈结节状,因此又叫隆椎,常作为临床确认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 胸椎12个,上位胸椎近似颈椎,而下位胸椎又类似腰椎,由上而下椎体逐渐增大。在椎体两侧上下各有一半圆形浅窝,分别称为上肋凹和下肋凹。上下相邻的椎骨肋凹与椎间盘合成一完整的凹,与肋小头相关节。胸椎的横突为圆柱形,伸向后外方,末端圆钝,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棘突较长,指向后下方,叠置时互相掩盖,呈覆瓦状,有从后方加固脊椎和保护胸腔内脏的作用。第l胸椎椎体形似颈椎,其棘突长,呈水平位,有的比第7颈椎棘突更长,计数椎骨时应注意辨认。第12胸椎近似腰椎,棘突水平,末端圆钝,横突短小。 腰椎有5个,椎体粗大,呈横肾形,椎孔呈三角形,棘突为长方形的扁平骨,水平向后伸,上下缘略肥厚,后缘圆钝。第1—3腰椎的横突逐渐延长;第3腰椎横突最长;第4—5腰椎横突则逐渐缩短,且向上倾斜;第5腰椎体最大,前高后短,以便适应腰骶的曲度。 骶骨是脊椎骨中最强壮的一个骨块,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两侧与左右髋骨相互关节组成骨盆,与第5腰椎借椎间盘相连接,形成一定的角度,即腰骶角。骶骨尖与尾骨相接。 尾骨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为三角形小骨块。仅第1尾椎有类似的上关节突及横突。其余突起不明显。底向上与骶骨相接,尖向下为肛门尾骨所附着。 二、椎骨的连接 椎骨间的连接有三种形式,第一属于“不动关节”的韧带连合,如棘上韧带、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等。第二为关节连接,如各相邻椎骨上下关节突之间形成的椎间关节。第三种为椎体之间的椎间盘连接,它是介于“不动关节”与关节之间的过渡型连接形式。 三、脊柱的血液供给 颈椎的血液供给主要由脊支供给,它发自椎动脉(如图1—5),腰椎的血液 图 1-5 供给来自于腰动脉,由腹主动脉的后支发出。以上这些动脉都伴随有静脉。与脊柱病关系较密切的是椎动脉。它是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大多数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往上行至颅腔,左右侧椎动脉汇成椎——基底动脉系统,其血液供给延脑、桥脑、小脑、大脑、枕叶及内耳等。在脑内又有分支到脊髓,组成脊前动脉与脊后动脉。所以,如椎动脉供血障碍,不但影响脊柱本身与脑后部供血,严重者也可影响脊髓的供血,而产生相应的病症。 四、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对神经都由前根(主管运动)和后根(主管感觉)在椎间孔内合并而成。(如图1—6) 脊神经前根除含有躯体运动纤维外,在T1-3前根和S2-4前根内,还分别含有交感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脊神经后根除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外,在胸和腰上部神经后根以及S2-4后根内,还含有内 图1-6脊神经分布模式图 感觉纤维。 脊神经的后支一般较相应的前支细而短,经椎骨横突之间(骶神经后支经骶后孔)向后穿行,按节段分布于枕、项、背、腰和骶尾部的深层肌肉和皮肤。其前支较粗大,只有胸神经前支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其余各支分别交织成丛,由丛再分支于相应区域。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如图1—7) 脊神经在椎间孔内有重要的比邻关系。其前方是椎间盘和椎体,后面是关节突关节。所以当脊柱错位后,可压迫相应的脊神经而出现临床症状。 五、植物性神经 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运动和感觉起着功能调节作用,主要抑制下丘脑和低级交感中枢的兴奋。其次级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对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早为大家所公认,它可以调节血压、呼吸、睡眠、胃肠功能等。其低级中枢在脊髓,脊髓灰质外侧角是植物神经反射的低级中枢。通过它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 图1—7 如排尿排便、温度、血管收缩、出汗和立毛等。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胸髓1—12节和腰髓l一3节内。副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骶段2—4节内。(如图1—8)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功能上有何不同呢?交感神经几乎分布于全身各部,但副交感神经分布比较局限,如皮肤、汗腺、竖毛肌、肌肉、血管和肾上腺髓质等无交感神经分布(如图1—9)。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应付环境急剧变化,产生兴奋以适应需要,如心跳加快,冠状血管血流量增加、皮肤和腹腔内脏小动脉收缩而引起血压升高、血糖上升、呼吸加快及瞳孔扩大等。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是保持身体安静时的生理平 图1—8 衡与能量,如协调营养、消化及生殖系统功能。 根据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出,除汗腺、竖毛肌、肾上腺、子宫以及部分血管外,一般都是同时受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双重支配。这两个系统的功能表现为既对立又统一。整个身体的活动或者加强,或者减弱,不外乎沿着两个方向发展,或是兴奋,或是抑制。它们在共同器官支配中不但没有冲突,而且相互拮抗,相互依存。若两者缺一,器官的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协调。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内脏器官的活动受大脑皮质的调节。所以脊柱损伤有可能损及植物神经系统而出现相应病症。 六、脊髓 图1—9 脊髓位于椎管中间,全长约40—50厘米。脊髓颈段相当于臂丛 图1—10 发出处,增粗成为颈膨大(约位于第4—7颈椎之间),上肢运动和知 觉中枢集中于此。在腰骶丛发出处增粗成为腰膨大(约第10胸椎至第1腰椎之间)。下肢的运动和知觉中枢及膀胱排尿自主中枢集中于此。脊髓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与其椎骨之间尚存在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腔。脊髓节段与椎骨的位置关系有一定规律。大致来说,颈段相当于颈椎数目加1。如第5颈椎平面脊髓分节应为第6颈神经,上胸段脊髓分节平面相当于胸椎数目加2,下胸部为胸椎数目加3,腰髓位于第10一11胸椎之间,骶尾髓位于第12胸椎至第1腰椎之间。 (如图1—10)脊髓的动脉主要有脊髓前后动脉,形成血管链。左右椎动脉颅内段各发出一脊髓前动脉,多数都起自椎动脉的内侧或背侧,少数来自左右椎动脉的汇合部。脊髓前动脉极为纤细,组成形式比较复杂。脊髓后动脉有2个稍微粗大,如椎动脉供血不足,也有可能引起脊髓缺血。 脊髓在结构和功能上比脑原始,正常时,脊髓的功能是在脑的调节下完成的。脊髓有传导和反射功能,脊髓是感觉冲动和运动冲动的传导通路。脊髓白质内的上下行长纤维束就是执行这种功能的结构基础。脊髓的反射功能是执行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前者是指引起骨骼肌活动的反射,后者是指内脏活动的反射。脊髓内存在内脏活动反射的低级中枢,如腰骶段侧角的交感神经中枢,第2—4骶节段前后角中间部的副交感神经中枢(排尿排便中枢)。 第二章 脊柱疗法的相关理论 脊柱疗法,是近代在各国兴起的一种新疗法,我们根据祖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生物全息理论等基础知识,作一简要描述。 第一节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是针灸、推拿、按摩的理论依据。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全身的经路。 一、经络的组成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十二正经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和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六经手足各一,合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络脉分为别络、浮络和孙络。别络较大,共有15,即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络脉浮行在浅表部位的称“浮络”,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祖国医学认为,督脉下起于会阴的胞中,上至头面部,诸阳经均交会于督脉,故有“阳脉之海”之称。它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生理功能。大多数人认为,人身背后有“三关”,即玉枕(枕后头颈交界处)、夹脊(棘突两旁)、尾阊(尾椎部),此三关贯通督脉上下,一般极易通达,气通三关则统领诸经的督脉气血亦可调达,也就达到了人身阴阳(水火)之气交融、保持阴阳平衡之目的。中医《灵枢》经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从中可以看出,经络好比是输送气血的“通道”。气具有以下特性:1.气是物质存在,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2.气不可见(但可感觉到),无固定形态,无固定的运动方式。3.气具有能量和信息,可以非常洪大,也可以非常细小,可来之迅猛,亦可去之延绵(实际上气也是在不断运行,因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并可形成“气场”而发散到体外,还可以相互发送或接受信息,就像正负电荷流动一样。这些与人体电生理信号传输以及人体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状态正相吻合。而“血”是有形的,它常指血液和运行全身的体液及其他物质等。那么作为输送“气血”的通道,就不单一是指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了,因为单独归结为某一系统,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所以,我们认为经络应是神经反射、电生理传导、血液循环和体液传导等诸多系统综合的信息传输通道,即人体整体的信息反应系统。 二、经络的作用 (一)生理方面 经络有沟通上下表里、联络脏腑器官、运行气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等器官,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同时,经络又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在心气的推动下,使气血周流全身,以营养各组织器官,并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 (二)病理方面 当人体正气不足,经络失去正常机能时,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而发病。疾病发生后,病邪常沿着经络自外而内、由表人里的传变。因此,经络在生理上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在病理上又是疾病发展传变的通路。而且,它也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肝病影响胃,心病移热于小肠等。内脏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胃火上冲的牙龈肿痛,肝火上扰的目赤肿痛,心火上炎的口舌溃烂等。 (三)诊断方面 经络内属脏腑,并在体表有固定的循环部位。因此,内脏病变可以在有关的经脉上反应出来。临床上根据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及其所属(络)的脏腑,用作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腰痛多属肾虚等。不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在所属经络的某些穴位和胸椎上反应出来。如肺脏有病,在中府穴上有压痛点,在2、3胸椎旁可有压痛点或触及颗粒状、条索状硬结等。 (四)治疗方面 经络学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脊椎两侧,其循行线上五脏六腑均有腧穴注于背部。许多内脏疾病都可以通过背部相应的腧穴进行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我们的脊椎疗法、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等,经络学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脊椎疗法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生物全息反射学说 生物全息反射学说,是依据80年代首创的全息生物医学发展起来的。这门学科专门研究人体各相对独立部位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修身养性。因为全息,即人体的任何局部或特定部分,都能完整地反射出人体的整体信息,犹如一面镜子能反应人的全貌,破碎后的镜片仍能反应人体全貌一样。例如,山东医科大学张颖清教授于1973年就在人体手部第2掌骨桡侧,发现了新的有序穴位群,现已被证实而且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这一穴位群反应了人体的整体和器官,包含着人体各部位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当某一器官或部位有病时,这一穴位群中相对应的部位就会有反应,我们即可根据这些反应来进行全息诊断、治疗和保养。 全息生物医学把中医的经络学说发展为全息经络学说,揭示了经络穴位的全息性,为诊疗提供了特殊的实施方案,而其道理简单,举一反三,更为初学者及家庭保健敞开了自诊的方便之门。张颖清教授发明的生物全息反射理论指出,人体的每一节段都是一个全息反射胚,均存在反应整体状况的全息反 射区。现列举面部、躯干前部、大臂、前臂、大腿部、小腿部、 图2—1 人体七大部位全息图 足部 (见图2—1)和躯干背部(见 图2—2)。这些反射区和穴位群分别反应头、颈、上肢、心、肺、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足等部位的生理病理变化,每一个反射区、都是人体的缩影,结构与功能都相对完整,并在诊断和治疗与周围部分明显存在界线。如人体大臂和小臂各存在完整的反射区群,均与机体各部位相同,在两区的相应某患病器官的部位触压,往往能取得相同的结果,超出界线,往往没有反应。 下面就比较方便并常用的几个全息穴位群作一简要介绍,供同道及自然保健疗法的爱好者在养身保健中参考。 一、脊柱全息反射区 在脊柱的两侧,膀胱经内侧的边缘上,分别同时存在两条全息反射区,从第l寰椎至第4颈椎为头部全息反射区;第5、6、7颈椎为颈部全息反射区;第7颈椎至第1胸椎为上肢全息反射区;第2、3胸椎为心肺全息反射区;第4、5胸椎为肝、胆全息反射区;第6胸椎为胃全息反射区;第7、8胸椎为十二指肠、脾全息反射区;第9、10、1l胸椎为肾(腰)全息反射区;第12胸椎至第4腰椎为下腹全息反射区;第5腰椎至骶椎为腿的全息反射区;尾椎为足的全息反射区(见图2—2)。 二、手部第二掌骨桡侧全息反射区 这是张教授在1973年发现的有序穴位群,这一穴位群在第2掌骨桡侧的分布相应于人体的整体器官或部位,第2掌骨桡侧远端相当于人体的头部,近心端相当于人体的足部。这段掌骨,作为有序的反射区系统,同样完整地包含着人体各部位的生 图2—2 脊柱全息反射区 理和病理信息。(如图2—3) 图2—3 第二掌骨侧全息图 第三章 脊柱错位的病因病理 第一节脊柱错位的病因 引起脊柱错位的原因很多,可以说,婴儿从刚出生时受产道的挤压,就已可能出现脊柱错位。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污染、自身的解剖变异因素、心理状态因素、工作体位、环境等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脊柱错位。 一、自身解剖因素 如椎体变异畸形、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此时有可能出现椎间组织的松弛,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椎体滑脱或椎间关节的微小错位,从而压迫血管、神经而出现功能障碍。 二、软组织外伤 当身体突然受到某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时,脊椎周围的软组织易受到损伤或断裂,造成出血水肿,使肌肉、韧带张力失去平衡,导致椎体错位而产生相应的病症。 三、慢性软组织劳损 引起软组织慢性劳损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姿势不端正或长期处于某一特定的姿势(如低头写字或做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气温的变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肥胖,体力不支、情绪低落、营养不良、慢性中毒等,均可诱发脊柱两侧的肌肉痉挛、毛细血管收缩、局部组织血液供给不足、淋巴回流受阻,从而使代谢产物积蓄,引起颈、胸、腰部疼痛。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指出的:“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过度劳伤,首先引起气血筋骨等的损伤,损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气滞血瘀”而导致疼痛,引起局部肌肉痉挛,造成脊柱微小关节的错位。 四、七情六淫所伤 “七情”,即人们常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淫则为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周围事物变化的不同反应,属正常生理活动。当遇到某种超出常态的情况时,七情就会造成对人体的损伤,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的变异,导致气机的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而使“筋失濡养”。脊柱的稳定性就会发生变化而发生错位。同样,“六淫”外邪随时可侵袭脊柱,使脊柱的骨关节、韧带、椎间盘、筋膜、肌肉的内在平衡失调。如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加之劳伤过度,就有可能使病情进一步发展。《诸病源候论.卒腰痛候》指出:“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筋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人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 “六淫”既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邪气同时致病。它一旦侵入人体脊柱,先由皮内筋膜受邪,由表及里到达筋骨与关节,最后可达脏腑。由于“血不养筋”而导致脊柱发生错位。 第二节 脊柱错位的病理 所谓病理,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脊柱错位的病理改变与病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在发育至成人后,退行性改变即已开始,并且缓慢的、进行性地发展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继发周围组织的损伤性炎症反应,刺激周围的感觉神经而引起疼痛。常见的病理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椎间小关节的移位 从脊柱损害的病因中,我们不难看出,以脊柱、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脊柱周围软组织松弛及脊柱周围软组织受损或慢性劳损,造成脊柱失稳后而发生椎间小关节移位情况最为常见。一般情况下活动度大的颈、腰椎移位的幅度可稍大,活动度小的胸椎及骶髂关节移位相对较小。 椎间关节移位后,可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如:1.椎间孔横径(前后径)及椎管的矢状径均缩短。2.横突孔相对变窄。3.椎管亦相对变窄。4.神经根受到突出的椎间盘、变窄的椎间孔的刺激和压迫,出现麻木或运动障碍。5.椎动脉可因颈椎关节移位或钩突关节增生的骨刺压迫,而出现挤压或扭曲,产生血液循环障碍。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发生移位时,常加大椎动脉第三段的扭曲、牵拉、压迫,极易引起双侧椎动脉供血不全,发生眩晕及脑供血不足的一系列临床症状。6.脊髓受到变窄椎管的压迫,或因脊髓的前部动脉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7.交感神经受压迫刺激或牵拉,引起内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相应的内脏器官功能障碍。 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大类,同时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等。交感神经由脊髓节段的侧角细胞发出节前纤维,沿脊神经的前根,通过椎间孔,经交通支进入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由交感神经节和节前支组成,位于脊柱两旁,左右对称,其中有颈节8对、胸节12对、腰节5对、骶节5对、尾节l对,共3l对。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进人交感神经干后,可在一个交感节内交换神经元,再发出节后纤维,其节后纤维分三个途径分布:随脊神经;随血管走行;直接分布到内脏。交感神经的功能是与副交感神经互相拮抗,互相协调平衡,以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因此,当椎间关节发生移位、椎问孔变窄(如椎问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压迫刺激脊神经根时,同样也压迫刺激或牵扯交感(副交感)神经,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而与植物神经有关的脏器就可产生某些症状,并在经络穴位上明显地反应出来。 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统计资料显示,脊椎错位,可以出现一些相对应的临床症状。 颈椎上段(C1-4)移位:以头面、五官、心脏和脑血管神经症状为主,如头痛、眩晕、声嘶、失眠、视力下降、耳鸣、心悸、室性心动过速等。 颈椎下段(C5-7)移位:以颈、肩、背、上肢麻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并常出现室性心动过缓等症状。 胸椎上段(C7~T3)移位:以血管系统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肋间神经痛为主,如心房纤颤、低血压、心慌、胸闷、心律失常、心烦易燥、肩胛部疼痛、左上胸部疼等。 胸椎上中段(T2-7)移位:以呼吸系统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胸壁痛为主,如慢性气管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胸壁痛、乳房痛、呃逆、胸闷等。 胸椎中段(T6-9)移位:以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为主,如胃痛胃胀、返酸嗳气、食欲不振、肝区痛、胆囊炎、胆石症、上腹胀满等。 胸椎下段(T9-12)移位:以泌尿生殖和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为主。如胃痛、肝区痛、肠胀气、睾丸炎、子宫炎、卵巢炎、肾炎、胰腺炎、排尿异常、尿路结石、糖尿病、荨麻疹、皮肤过敏、风湿病等。 腰椎(L1-5)移位:以腰腿痛和生殖系统功能障碍为主,如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痛经、月经不调、遗精、男性性功能低下、阳痿等。 骶椎(L5~S1)移位:以下肢功能障碍和泌尿生殖系统功能障碍为主,如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腿无力、足踝肿痛、排尿异常、前列腺增生等。 骶髂关节右侧移位:副交感神经紧张,如肝、胆、胃肠功能下降,消瘦、腹泻和妇科疾患等。 骶髂关节双侧移位:偏食、体重变化、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并有左、右单侧移位的症状。 脊椎错位,是脊椎相关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治疗脊椎周围软组织病变,恢复脊椎周围软组织的力学平衡,矫正脊椎关节的错位,恢复其正常的解剖位置,就是我们预防、保健和治疗的主要任务之一。 人体的上、下、内、外疾病的分布与脊柱错位的关系见下表 人体疾病与脊柱错位的关系表 椎骨 脊神经支配部位 脊神经受压后所产生的症状 颈1 头部血管、脑垂体、头面、内耳、交感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失眠、精神恍惚、倦怠、健忘、体力下降、面瘫、高血压、心动过速 颈2 眼睛、眼神经、耳神经、鼻窦、大、额头、乳突骨 颈3 头、外耳、面骨、牙、三叉神经 神经痛、痤疮、湿疹、咽部异物感、颈痛、胸闷、牙痛、斜视、近视等 颈4 鼻、唇、口、耳、咽管 鼻炎、口唇溃疡、卡他性中耳炎、耳聋、咽部异物感、 胸闷、呃逆、心动过缓等 颈5 声带、颈部腺体、咽 咽喉炎、声带嘶哑、眩晕、视力下降、上臂疼、心律失 常。 颈6 颈部肌肉、肩部、扁桃体 颈部僵硬、上肢桡侧麻木、疼痛、扁桃体炎、气管炎、 哮喘、低血压、心动过缓 颈7 甲状腺、肩、肘、滑囊 滑囊炎、甲状腺疾患、低血压、心房纤颤、上肢尺侧麻 木、疼痛等 胸1 食道、气管、上肢肘关节以下部位 上臂后侧疼、肩胛部疼、咳嗽、左上胸 部疼、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等 胸2 心脏、冠状动脉 各种心脏病、胸疼、肩胛、咳嗽、气喘 胸3 气管、胸膜、肺 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流行性感冒 胸4 胆囊、胆管 胆囊炎、胆石症、黄疸、带状疱疹、胸壁痛、乳房痛、 乳房瘤、气喘、呃逆等 胸5 肝、血液 肝病、发热、低血压、贫血、关节炎及胸4症状 胸6 胃 胃炎、胃溃疡、肝区痛、上腹胀痛、胆石症等 胸7 胰腺、十二指肠 糖尿病、十二指肠溃疡及胸6症状 胸8 脾、横膈膜 抵抗力下降、呃逆加胸6症状 胸9 肾上腺 过敏性疾患、荨麻疹、腹痛、子宫炎等 胸10 肾 肾病、动脉硬化、倦怠、腹疼、子宫炎等 胸11 肾、输尿管 皮肤病、胃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 异常、尿路结石等 胸12 小肠、淋巴系统、输卵管 风湿、不孕症、腹胀、腹泻、肾炎、肾结石及胸11症状 腰1 大肠、结肠、腹股沟 便秘、腹泻、结肠炎、疝气及胸12症状 腰2 腹部、盲肠、大腿 阑尾炎、肠痉等、呼吸困难、静脉曲张、腰痛、大腿麻 木、疼痛等 腰3 生殖器管(卵巢、子宫、睾丸) 膀胱、膝 膀胱病、月经不调、小产、遗精、早泄、阳痿、小腹痛、 腰痛、膝痛等 腰4 前列腺、腰部肌肉、坐内神经 腰痛、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尿频、便秘、及腰,症 状 腰5 小腿、踝、脚及脚趾 下肢循环不良、关节炎、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 骶椎 骨盆、肾 骶髂关节炎、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脊椎弯曲 症 骶 髂 关 节 直肠、肛门 右侧 移位 副交感神经紧张(如肝、胆胃、肠功能低下, 消瘦、腹泻、妇科疾患等) 左侧 移位 交感神经紧张(如心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 痔疮、阳痿、早泄、易患感冒等) 双侧 移位 偏食、体重变化或上述症状交替出现。 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构成椎间盘的软骨板、纤维环及髓核由20—30岁开始发生变性,若受到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就有可能加速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其变化如下: (一)软骨板 逐渐变薄,甚至被髓核逐渐侵蚀造成缺损,使软骨板失去由椎体向椎间盘内渗透组织营养液的半渗透膜的作用,加速了纤维及髓核的退行性改变。 (二)髓核 含水量逐渐减少,其中纤维网和粘液样组织基质渐渐被纤维组织及软骨细胞所代替,而成为弹性下降的纤维软骨实体。因此,椎间盘的高度降低,椎间隙变窄,若发生椎间盘突出则椎间隙更加狭窄。 (三)纤维环 纤维环由大量的胶原纤维纵横垂直交错排列而成,它的退行性改变比软骨板与髓核为早,常人20岁以后即停止发育,开始变性。由于长期的劳损,导致纤维变粗,从而使纤维弹性减弱,在某种应力的作用下,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即可向破裂处突出。因而韧带在后外侧较薄弱,故椎间盘突出以向后外侧突出者居多。突出的椎问盘初期为较软的纤维组织,以后可逐渐钙化及骨化。 椎问盘突出后可对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甚至对脊髓造成压迫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麻木、疼痛、运动障碍等。 三、椎周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 (一)黄韧带肥厚 黄韧带可能由于长期被过度牵拉(如低头工作、睡高枕头、长期弯腰工作等)或因脊柱失稳活动度加大,使黄韧带负担增大,久之则增生肥厚,甚至钙化、骨化,从而压迫神经根出现症状;也可能在脊椎后伸时,肥厚的黄韧发生皱摺,突入椎管内而压迫脊髓。 (二)前、后纵韧带改变前、后纵韧带可能遭受急性外伤,也可能由于脊椎失稳后长期过度活动而受损伤,发生出血、水肿、机化后而钙化、骨化,对脊髓或神经根产生压迫。 (三)项韧带钙化在颈椎失稳后,项韧带(颈椎部棘上韧带)过度活动而肥厚,继而钙化、骨化。项韧带钙化的部位多见于C3-6之间的夹肌、半棘肌与小菱形肌附着点处,可见头项及上肢运动易损伤此段项韧带,韧带钙化的部位与颈椎病发病的部位相一致。 (四)椎旁的有关肌肉改变 椎旁肌肉可遭受急性扭挫伤或慢性劳损,多见于肌腱与骨附着处发生撕脱性损伤,或肌纤维局限性断裂,慢性劳损的局部组织呈纤维性改变,或肌化粘连,造成脊椎两侧肌力失去平衡。若脊椎已处于失衡状态,则极易发生椎体错位,而出现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痉挛。 四、骨质增生(骨刺) 当脊椎错位后,活动度受限,局部肌肉痉挛,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新陈代谢紊乱,椎间关节或椎体边缘的韧带、骨膜发生损伤、肌化、变性而后骨化,成为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多发生在活动度较大的颈、腰椎部位,活动度较小的椎体部位则较少。骨质增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但不一定致病,只有当骨刺突入椎间孔或横突孔时,才可压迫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出现临床症状。 第四章脊柱错位的诊断及辅助诊断 脊柱错位,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依靠辅助设备检查是难以发现的。但对于有实践经验的自然疗法工作者来说,就有可能做到早期发现、治疗和预防,有可能使错位的脊柱得到及时的复位和矫正,使相应的一些不适症状早日消失,使肌体得到康复。 第一节脊柱的望诊法 在温度、光线适宜的情况下,嘱病人暴露脊柱部位(处立位、坐位、卧位均可),保持正常自然姿势,按下列步骤进行: 一、望皮肤颜色 正常情况下,脊柱两侧皮肤颜色无异常。当脊柱发生错位以后,有可能出现相应区域的皮肤颜色改变,有的发红、发青、发紫、成点状、片状的色素沉着斑,发生在哪个椎体部位,就反应哪个椎体及所对应的脏腑的病变。 二、望脊柱的外形 正常情况下,背后正面观察脊柱应成一条直线型。当脊柱错位后,棘突就会偏离中线(瘦人易观察),或在中线上出现明显的凸起,这都表示脊柱已发生错位。 第二节脊柱的触诊法 脊柱的触诊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触诊,即可发现脊柱有无错位、棘突有无偏移。一般触诊可根据三条线综合判定:棘突尖线,即通过每个棘突尖的连线(正常时应与后正中线重迭)。棘突侧线,即通过各棘突侧缘的连线(左右各一条)。 正常情况下,两条棘突侧线均应与正中矢状线平行,棘突尖线应与正中矢状线重合。当棘突发生偏歪时,其棘突尖线偏离正中矢状线,表示脊柱已发生错位。通常有几种常用的脊柱触诊手法: 1.双手拇指触诊法 双手拇指指腹沿脊柱两侧纵轴方向垂直向下滑动触摸,检查有无增厚、变硬,脊柱是否在一条直线上,以及棘间隙的大、小变化等,同时观察病人的疼痛反应。 2.单手拇指触诊法 一手拇指指腹沿脊柱三条线反复从上到下逐节触摸,检查有无椎体移位,肌肉、韧带有无异常改变(如变硬、呈条索状、有硬结、微小颗粒等),解剖位置有无异常等。 3.单手拇指倒推法 一手拇指从尾椎推向颈椎,先推正中矢状线(即棘突尖)上,再推棘突侧线,以观察上述变化,此法往往较上两种方法更易发现脊柱的异常变化。 4.三指触诊法 中指放在棘突尖上,食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棘突旁,沿脊柱滑下反复多次,以觉察脊柱是否移位。 现就脊柱的触诊简要介绍如下: 一、颈椎触诊法 患者取坐位,低头,检查者两手拇指或右手拇、食指置棘突的两旁,从第7颈椎向第1颈椎作上下滑动、按压、触摸,以便观察颈椎是否发生了错位。但若第3~5颈椎棘突呈分叉状,棘突的分叉突向侧下或后下方,且长短不一,需引起检查者的注意,不要误以为是颈椎错位。那么如何避免这一误差呢?就是通过对横突进行触摸来准确对位。横突位于椎弓的侧方,除骶尾椎外,各椎体两旁均有一个左右对称的横突。触诊时,自第5颈椎开始,两拇指分置两侧横突的后外方,通过比较两侧是否是对称来进行诊断。若左右两侧的横突高低不均,则说明此处有脊柱错位。在近孔处,可触及第1颈椎横突,头面部疾患多表示此处有错位发生。 二、胸椎、腰椎触诊法 棘突在胸椎向后下方倾斜度比较大,在腰椎几乎成水平位,检查时一般取俯卧位,患者完全暴露腰背部。触诊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此法易用从上到下触诊法),即从第12胸椎查到第1,腰椎则从第5查到第1腰椎。可采取单手拇指直接触推棘突法,两拇指分置棘突两旁法,右手食指、无名指分置棘突两旁,并用力向下按压,中指相应按压在棘突上方,此时置棘突旁的手指距正中线寸(根据身体胖瘦可适当灵活掌握,大小在正负l寸左右),接着做由下而上的滑动(也可以由上而下),反复多次,以便比较和发现棘突是否增粗、前凹、后凸、偏离中线或病人感到压痛等,如果有,则说明脊柱错位。 三、骶椎、尾椎触诊法 一般取俯卧位,暴露椎体部位。操作者两手拇指分置于骶中嵴(相当于骶骨的棘突部)的两旁,接着作较大距离的上下滑动,看看是否有增粗、偏离中线、病人感到压痛等,如果有,说明骶椎错位。另一方法还可检查骶髂关节,即两拇指对称地分置于两侧骶髂关节的髂骨后内侧,缓慢下压并上下滑动。若有骶髂关节两侧的不对称现象,或骶椎的前凹或后凸时,也可说明骶椎错位。尾椎从体表部很难触摸定位,主要通过病史和自觉症状,以及一些特殊检查,如肛门指诊、拍片等,来确定是否有尾椎错位。 脊柱错位时,其棘突旁多有压痛、条索状硬结、痉挛等。棘突间、棘突上及两旁的肌肉和韧带上亦可发现这些异常现象。在触诊按压时,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及疼痛反应,这样有助于诊断。 此法简单易行可靠,可使疾病得到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此时触诊往往优于拍片及其他辅助检查。 四、脊柱错位诊断要点 (一)具有自觉症状(如疼痛麻木、活动障碍、相对应器官功能障碍等)中的一项或多项表现者。 (二)望诊检查,可发现脊椎区色素改变,棘突凹陷或凸起、偏离中线者。 (三)触诊可发现棘突增粗、压痛、偏离中线,及与脊椎有关的肌肉、韧带附着点有明显的痉挛、增粗、条素状或沙粒状硬结、剥离、摩擦音等阳性反应物者。 (四)X线照片及其他辅助检查,有一项以上支持脊椎综合征诊断者(早期错位辅助检查难以发现,用触诊加自觉症状即可确诊)。 (五)各专科会诊,排除骨折、脱位、肿瘤、结核、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及各专科器质性病变者。 (六)化验室检查正常范围者(即排除炎症者)。 第三节骨盆移位的诊断 在诊断脊柱错位的同时,一个重要问题同样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骨盆移位。骨盆是脊椎的基石,如发生移位,就像高楼大厦发生偏斜一样。那么如何确定骨盆移位呢?下面以右侧骨盆为例,介绍一下移位后的体态。 一、骨盆移位的第一阶段 俯卧位时,髂嵴和两肩连线为右高左低。由于移位的骨盆向后扭曲,看上去右臀比左臀高,右
2020届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语法填空专题集训(6)(含答案解析).pdf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龙层花治脊疗法总论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