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一般在小暑与大暑之间。“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今年的头伏是 7月18日——7月27日;中伏是7月28日——8月6日;三伏是8月7日——8月16日
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实际上指的是寒症要用热解。现在人们从字面上理解则是冬天的病在夏天治,从医理上也讲得通。于是,到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时,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比如趋之若鹜地去弄个三伏天贴敷什么的。从原理上讲,此时人体气机由于大热而大多到了体表,脏腑则处于寒湿之境,兼之天热,人又喜凉,腹泻、大便粘滞等病人开始增多,气虚者则无力推送大肠蠕动,便秘的病人也开始增多,但有趣的是,哪怕便秘,最终泻下的还是溏稀,可见还是里寒。所以此时真正能驱寒的还是中药!(至于吃什么方子,望闻问切后下方才是对病人负责任!)这也是那些虚寒之人三伏贴无效的原因。如果找不到好医生开方,网上有人说其间不可食冰,多食温热如姜茶,也不失为良方,至少不会吃错药。
其实,三伏贴也是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言:“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白芥子、细辛、甘遂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此时不过借气机全在体表经络(浮支),用温热之药助经络行气之意而已,用经络通五脏,连缀四肢百骸之功能,聊以解病而已。
今年土运太过。主湿气盛,土克水,肾火受邪。近期腰痛的病人也会增多。暑湿难耐,还望各位不要过分贪凉,晚上护住肚脐、腰部,白天以热性茶水为主,心情尽可能地愉悦,有条件的多灸多按摩,没条件的适度锻炼。一年已过半,不必太心急,好好享受这个夏天。
未来,医疗问题一定是人类最大的困境。中国人的福报是有《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在不远的将来,他们也许会是全世界的福报。但我们中国人能沉下心来好好系统学习他们的心境已然没有,很多人满足于道听途说,不思经旨,虽有锥心之痛,但终归会有人能得其慈惠,自己也能因其而觉悟,不亦快哉!不胜感恩!
该信息由网站注册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华讲师网著名养生专家曲黎敏和您说说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