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辨药施食 体胖之人—多痰湿,宜清淡,忌肥甘厚腻 体瘦之人—多阴虚,宜滋阴生津,养血补血,忌辛辣动火 老年人—脾胃虚弱,宜清淡,忌油腻。 妇女妊娠期或哺乳期—忌辛辣温燥,以免助阳生火。 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 (三) 因人施食 食物的性味=所服药物的性能 春季—宜清润平淡,如百合、甘蔗、香椿、藕、萝卜、黑木耳、 莲子;忌及辛辣耗气之品。 夏季—宜甘寒,白扁豆、绿豆、苦瓜、西瓜、甜瓜等;忌温热、 生火、助阳之品。防过食生冷或不洁食物。 秋季—宜滋润收敛,如梨、百合、莲子、藕、胡桃、银耳、芝 麻等;忌辛燥温热品 冬季—宜温补,如羊肉、狗肉、牛肉、胡桃、桂圆、荔枝、栗 子。适量黄酒、白酒等;忌生冷寒凉。 (四) 因时施食 (一) 汗法(解表法) 辛温解表—常用食物葱、姜等; 辛凉解表—常用食物西瓜、薄荷、芦根等。 (二) 下法(泻下法) 常用食物蜂蜜、香蕉、桑葚、植物果仁、各类蔬菜等; (三) 温法(温里法) 常用食物辣椒、黄酒、白酒、花椒、姜、羊肉等。 (四) 清法(清热法) 常用食物西瓜、梨、藕、黄瓜、苦瓜、绿豆、茶等。 五、常用饮食调护方法 【基本原则】 (一) 以动为恒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二) 身心并重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身心并重。 动—强筋壮骨,滑利关节,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以壮形体; 静—收心纳意,以养精神。 (三) 相因相宜 根据不同体质、病证、个人爱好以及客观环境等 选择适宜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第四节 运动与养生 (五) 消食法(消导法) 常用食物如山楂、萝卜、大蒜、醋等等。 (六) 补法(补益法) 1.温补—适用于阳虚证 羊肉、狗肉、鹿茸、荔枝、胡桃、干姜、茴香、胡椒等。 2.清补—适用于阴虚证 甲鱼、鸭肉、银耳、豆腐、梨、桑葚、西瓜、百合等。 3.平补—适用于气虚、血虚证及常人养生保健进补。 粳米、鸡蛋、鸡肉、猪肉、牛肉、鲫鱼、大枣、桂圆肉、 山药、花生、海参、木耳、黑芝麻等 五、常用饮食调护方法 (三) 病治异同 感冒 风寒束肺 风热袭肺 暑热郁表 气虚邪侵 发散风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暑 补气解表 久泄脱肛 崩漏出血 子宫脱垂 胃下垂 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 二、扶正祛邪 扶正-- 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 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 祛邪-- 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 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 三、相因制宜 因时制宜: 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 因地制宜: 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 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四、调整阴阳 阴阳相对平衡破坏 疾病发生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实证 损其有余 虚证 补其不足 第三部分 养生与保健 养生,古时又称“摄生”、“道生”等,是在中医理论 指导下,研究增强生命活力和防病益寿原理,并运 用各种手段强身健体的传统保健方法。 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强壮脏腑,保养真气,扶正 固本,从而达到减少或避免疾病发生,维系机体身 心健康,延缓人体衰老进程的目的。 范畴:环境、情志、饮食、药物和运动等多个方面。 第一节 生活起居与养生 一、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完全同步。 如四时气候的不同、昼夜晨昏的交替、地理环境的改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避寒暑”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1.气候 2.季节 春防风, 夏防暑, 长夏防湿 秋防燥, 冬防寒 3.昼夜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 二、平衡阴阳 三、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 黄帝问于天师曰: 余闻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 岐伯对曰: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1.作息定时 春季—晚睡早起; 夏季—晚睡早起,中午适时休息; 秋季—早睡早起; 冬季—早睡晚起。 2.睡眠充足 每日睡眠时间≮8小时 睡眠不足,易耗伤正气, “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 忌:以昼作夜,阴阳颠倒。 睡眠过长,精神倦怠,气血郁滞 指合理安排各种活动: 体力活动、脑力活动、性活动。 太过—“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不及—“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精神活动亦如此。 性生活—必须适中、有度,“惜精”、“节欲” 四、劳逸适度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五、慎避外邪 养形—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 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 养神—精神调养。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 六、形神共养 第二节 情志与养生 概念—情志是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内脏有不同的影响; 各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活动。 《内经》:“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历代养生家强调:“养生莫若养性” “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而后医其未病” 一、七情的致病特点 (一) 损伤五脏 “怒伤肝” —木“以情胜情” “喜伤心” —火 “思伤脾”—土 “忧(悲)伤肺”—金 “恐(惊)伤肾”—水 “百病生于气也。 1.怒则气上 2.喜则气缓 3.悲则气消 4.恐则气下 5.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 (二)影响气机 (三) 影响病情变化 豁达乐观- 五脏安和; 气机调畅- 疾病向愈; 忧思郁怒- 病情恶化。 二、情志的自我调护 (一) 清静养神 淡泊宁静—不为七情六欲所干扰; 精神内守—神气清静,五脏安和,健康长寿。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静者寿,躁者夭” 气功疗法—调摄精神。用意念“调神”、“入静”。 (二) 养性修身 “仁者寿”—道德和性格修养为养生首务。 养德—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 道德低下,个性狭隘—用神不当; 日久则耗伤精气,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受损。 (三) 怡情快志 积极 乐观 愉快 舒畅 (四) 平和七情 以理胜情 以耐养性 以静制动 以宣消郁 思虑有度 慎避惊恐 一、饮食调护的意义 饮食—维持生命活动物质基础;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源泉。 饮食—健康长寿的关键之一。 《黄帝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食物—与中药同源,也具有四气五味和升降沉浮特性,具有治 病和补体作用。 饮食得当—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饮食不当—加重病情,延长病程,疾病反复,产生后遗症。 第三节 饮食与养生 二、食物的性味对人体的影响 (一) 按食物的性质分类 热性食物——温里祛寒、益火助阳等。热证、阴虚者忌用。 白酒、生姜、葱、蒜、辣椒、花椒等。 温性食物——温中、补气、通阳、散寒、暖胃等。 热证、阴虚火旺者慎用或忌用。 羊肉、狗肉、鸡肉、鹿肉、海参、桂圆肉等。 寒性食物——清热、泻火、解毒等。 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慎用。 苦瓜、黄瓜、莴苣、茶叶、绿豆、柿子、竹笋、藕等。 凉性食物——清热、养阴等。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慎用。 李子、芒果、柠檬、梨、油菜、菠菜、丝瓜等。 (一) 按食物的性质分类 平性食物— 寒热温凉不明显,日常习用,为基本食物。 大豆、豆浆、玉米、粳米、猪肉、鸡蛋、花生等。 发散性食物— “发物”,性多腥、膻、荤、臊, 易于动风、生痰、 发毒、助火、助邪,诱发旧病 (皮肤病)或加重新病。 1.海腥类: 2.食用菌类: 3.禽畜类:猪头、鸡头、公鸡、母猪、鹅肉、狗肉、驴肉、各种 野味、各类病死畜肉等。 4.蔬菜类:蘑菇、芫荽、香椿、葱、蒜、生姜、辣椒等。 5.淡水产品:鲤鱼、虾、蟹等。 6.其它类:紫菜、胡椒、花椒、白酒等。 1.清补类食物:性寒凉,有滋阴、清热作用—阴虚或热性病 寒证和素体阳虚者慎用或禁用。 鸭、鹅、甲鱼、豆腐、莲子、冰糖等。 2.温补类食物:性温热,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阳虚证、 寒证、或久病体虚或禀赋不足者。 热证和阴虚火旺者慎用或禁用。 羊肉、狗肉、核桃、桂圆等。 3.平补类食物:无明显寒凉或温热偏性—各类病证、恢复期、 正常人。 鸡蛋、猪肉、鸡肉、银耳等。 补益性食物— 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的作用。 (二) 按食物的味分类 1.辛味食物—发散、行气、通经脉、健胃等。 生姜、葱、蒜、花椒等。 2.甘味食物—和中、缓急、补益、解痉、解毒等。 蜂蜜、饴糖、山药、大枣等。 3.酸味食物—收敛、固涩等。 食醋、山楂、杏子等。 4.苦味食物—清热、泄降、燥湿等。如苦瓜等。 5.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润下等。海产品。 (一) 饮食有节—有节制;有规律(定时、定量)。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二) 饮食有方—细嚼慢咽,软硬恰当,冷热适宜,精力集中, 食后活动,睡前拒食,饮食有洁。 (三) 谨和五味—合理搭配,不可偏食;注意气味。 《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四) 荤素搭配—以谷物、蔬菜、瓜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 肉、蛋、鱼类,忌食油腻厚味。 三、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人的禀赋体质不同; 疾病有寒热虚实及阴阳表里之分; 药物和食物也各有偏性; 有的食物于病所宜; 有的食物于病所忌; 有的食物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有的食物与药物有拮抗作用。 四、饮食宜忌 (一) 辨证施食 热证—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忌辛辣、温热之品。 寒证—宜食温热性食物,忌寒凉、生冷之品。 虚证—宜补虚益损,食补益类食物。 阳虚者:宜温补,忌用寒凉; 阴虚者:宜清补,忌用温热; 气血虚者:宜随病证不同辨证施食; 虚证多脾胃虚弱,宜清淡而富于营养,忌滋腻、固硬品。 实证—宜疏利、消导,忌施补。 外感病证—宜食清淡,可食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 忌油腻厚味。 其他—各类血证、阴虚阳亢证、目疾、皮肤病、痔瘘、疮疖、 痈疽等忌辛热、发散类食物。 4.金曰从革 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 和现象,都归属于“金”。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5.水曰润下 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自然界 五 行 人体 五音 五时 五味 五色 五谷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神 五声 角 平旦 酸 青 麦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爪 怒 泪 魂 呼 徵 日中 苦 赤 黍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面 喜 汗 神 笑 宫 日西 甘 黄 稷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唇 思 涎 意 歌 商 日入 辛 白 谷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毛 悲 涕 魄 哭 羽 夜半 咸 黑 豆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发 恐 唾 志 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1.五行相生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 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 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 2.五行相克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土 水 克 返回知识点 3.五行制化 制,是制约、克制; 化,是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 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4.相乘、相侮 相乘: 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相乘的次序同相克: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木 水 金 土 火 乘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又称反克。 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 木侮金、 金侮火、 火侮水、 水侮土、 土侮木。 木 水 金 土 火 侮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肝属木: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资生和制约关系,即相生和相克关系。 2.阐述五脏的相互关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二)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如肾病及肝。 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由子脏 波及到母脏, 如心病及肝。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 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正常情况,肝木制约脾土,如果肝木过强或脾土过虚时,可导致肝气横逆犯脾胃的病理变化,即“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 相侮:指反克为病。 正常情况,肺可制约肝,如果肺虚或肝旺,可表现为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即“木火刑金”。 2.相克关系的传变: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指导诊断疾病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确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指导临床治疗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相生是母子关系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 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2.确定治疗原则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部分 防治与护理原则 第一节 预 防 第二节 治疗与护理原则 第一节 预 防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 提出“治未病”思想, 强调“防患于未然” 。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素问·上古天真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 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未 病 先 防 增强人体正气 防止病邪侵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一)养生 1.调养情志 2.坚持锻炼 3.顺应自然 4.注意饮食起居 5.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二)防止病邪侵害 二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 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既 病 防 变 早期治疗 控制传变 注重疾病传变规律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难经?七十七难》: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 无令得受肝之邪。 第二节 治疗与护理原则 治病求本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相因制宜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寻求并针对疾病的 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一) 治标与治本 遵 循 原 则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 (逆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 反治(从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赵兰初教授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讲座 目 录 第一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简介 第二部分 防治与护理原则 第三部分 养生与保健 第一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 返回目录 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 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引用于医学领域后, 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神秘的玄学, 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 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 不断发展变化的。 返回目录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 是对自然界 相关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 属性的概括。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 运动的 外向的 上升的 温热的 明亮的 无形的 兴奋的 阴 相对静止的 内收的 下降的 寒凉的 晦暗的 有形的 抑制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 1.阴阳的普遍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 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 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3.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 阳 体表 上 左 外侧 腰背 胸 六腑 心肺 阴 体内 下 右 内侧 胸腹 腹 五脏 肝脾肾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4.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 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对立制约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 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 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阳 表 上 左 外侧 腰背 背 胸 六腑 心肺 阴 内 下 右 内侧 胸腹 腰 腹 五脏 肝脾肾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正常 实寒证 虚热证 实热证 虚寒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 在于阴阳失调, 因此,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 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六)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2. 归纳药物性能 寒、凉属阴—— 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 温、热属阳—— 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 (1)归纳药性: 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2)分析五味: 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行归类和说明,原始的五行概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并贯穿到古代各种学术之中。 返回目录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特性 事物的五行归类 五行的生克关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2.火曰炎上 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3.土爰稼穑 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 和现象,都归属于“土”。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讲座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