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毕业后学中医 20年译成英文版《黄帝内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终于有了英文版,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昨天,《黄帝内经》的译者中医典籍翻译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李照国教授接受了晚报的专访,他说他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希望能把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重新翻译,向世界更好地传播宏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走进李照国教授的办公室,入眼便是一大堆他翻译的中医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翻译的一套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素问》与《灵枢》之合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基础。但是,一直以来,由于该部古文献专业性强,加上用词特别、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差别甚大,使其深奥难懂,给中医理论在全世界的传播与发扬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特别是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经过演变已不是文献中的古汉语含义,寻找权威的今译本以正确、充分地理解这些古语所表达的意思就变得尤为重要。

  李照国教授自1985年起开始学习、研究和翻译这部千古名典。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他所翻译的《黄帝内经》在2000年时被纳入国家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工程,《素问》三卷译本和《灵枢》三卷译本,均已相继出版。这也是我国大陆译者所翻译的第一部《黄帝内经》全译本。

  “我本科和硕士读的是英文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陕西中医学院。当时,陕西中医学院对外交流活动很多,经常有同事请我帮忙翻译文章,但是中医文章的翻译与一般的翻译不同,首先它没有什么可供对照的中英文参考资料,其次,翻译者必须要先能看得懂中医的文章才行。这对当时完全没有中医基础的我提出了挑战。”李照国教授说。

  但在挑战面前,李照国教授并没有退缩,他感到要做好这份工作必须要首先懂中医。于是他决定从零开始学习中医。

  “我记得当时一个人身具两重身份,上课时是学生们的英文老师,下课后就去和学生们一起旁听中医的课程。有一天,听老师讲到《黄帝内经》这部书是中医的有字天书,但能读懂的人并不多,更别提把这部书翻译成英文了。也是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要翻译 《黄帝内经》,向世界介绍中医文化。 ”李照国教授说。

  然而,中医学的翻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医是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医学,所以在西方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中医对应语,这就给中医的国际交流造成了很大困难。”李照国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海内外不少学者开始对中医英语翻译,特别是名词术语的翻译进行了总结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且制定了一些区域性的标准方案,为“中医用语英译国际标准化”奠定了实践基础。但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和医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再加上各方对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认识不一,使得标准化的研究举步维艰。各国专家对于中医经典用语的翻译及其标准化问题分歧较大。为此,李照国教授在翻译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不少中医英译的原则。

  作为中医典籍的翻译专家,李照国教授还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主持翻译的我国1995年和1997年颁布的两个中医国家标准,已通过专家审定,并按要求履行了法定程序,将其作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中国国家标准提交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其制定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中方蓝本。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教授毕业后学中医 20年译成英文版《黄帝内经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