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读观点 | 半部论语治天下——南怀瑾《论语别裁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读完第一遍,只道是《论语》之境深似浩瀚之海,并非真的一看就能懂。厚重的两本书在手,虽知厚重,但觉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有意思,深深地吸引我一直读了下去。我想,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最多是走马观花之感,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再随时读读,想想,再读读,即使这样,也才能对《论语》之深意略懂一二罢了。

  读完先生的讲述之作,明白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现就对其中一些内容,结合生活所闻所感表达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

  《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开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结尾处恰恰是头尾相顾。最后一句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主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

  人都是凡夫俗子,既然是食人间烟火者皆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对的。人在第一次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可能会脸红,但下一次或者下下次,久而久之便不觉得脸红。不仅不再脸红,并且还会在说错话之后,心里涌起无数条支撑自己错误的理由“伞”,认为打着这把“伞”就没有下雨了。不仅认为自己全对,并且事后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甚至越想越对。

  人就是这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只是对的,别人没道理,还要责怪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生活中,亲人、同事、好友之间,是不是这样的事情很多呢?特别是对于越是亲近的人,为什么就越不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处世之际,应该更多的给予对方理解,在有矛盾的时候,要首先学会反省自己的不是。

  孔子认为,把学问做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原文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经典很多人都已经是耳详能熟,从字面理解的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观点虽然没错,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这个意思可以理解为“想得到,做不来”,有许多事情我们能够想到,但做的时候却不是那么回事了。也就是说,学问、道理虽然懂得,当需要身体力行时,许多人却做不到。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结合第一篇《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就是“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它虽然很喜欢,但并不认为是生活中的一件乐趣。

  比如,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健康又美丽要去健身、做瑜伽,男子为了更为健康的体魄要去跑步、打太极拳,但是这些事绝对没有享受美食和打麻将那么受人欢迎。美食让人整个身心感官愉悦,打麻将坐在那里玩也令人特别放松开心,这些事虽知坏处不少,但也乐在其中不能自拔。然而,对于瑜伽、跑步或者打太极拳,知道对身体有益,是“知之者”,天天坚持做,是“好之者”,可是坚持不到几次便觉很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算是“乐之者”了。所以,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当然是指近似正途发展的事,要能做到“乐知者”的境界,那可真是太不简单了。

  把这样的观点引到教育上来,这就是师道的原则。教育孩子,要以兴趣培养为引导手段,所谓循循善诱之法,让兴趣成为其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达到“乐之者”的境界,才能更好地进行培育教导。在这里,我认为不仅对人如此,对自己的修养与学问也应如此才是。要想真正把一件事做好,既要想得到,更要做得来,进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里是说人的智慧不能齐平,暂且以上、中、下三等来进行分。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教导方面,暂且不要对他们作过高的要求。这里让我想到,实际教育教学中,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快和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在教育教导方法的上是可以分层次进行培育的。有些学生理解能力慢一些,但只要有不同于“中人”以上的教育方法,适当对他们暂时降低要求,多耗费一些心思,只要他们肯努力,最后的成就是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中国有句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大致也能说明这个道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几句话,我们当中许多人早就读过,但是偶然看到有人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有歧义:“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如果这样解释下去,南怀瑾套用庄子的口吻可以举例反问道:“仁者乐山”,那么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知者乐水”,那么泥鳅、乌龟都是聪明的吗?显然,这种理解是行不通的。这几句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流动活泼的。这是动性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有山一般宽阔的胸怀和气势。这是静性的。知者是快乐的,人生观与兴趣是多方面的;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些。诚然,这也是人生之大智慧。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读好书,做好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日不读书,更待何时?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审读观点 | 半部论语治天下——南怀瑾《论语别裁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