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先 进 第 十 一 半部 《论语 》 现在我们开始讲下论 。把下论讲完 了再 回来讲上论 的第十 篇,作为总结论 。假使将来诸位教后一辈青年 ,我提供各位意见, 可用两个方法,一个是先讲 《乡党 》,孔子生活 的素描,然后再从 第一篇 《学而》一直讲下来 。或者照我们现在这个办法,讲到第九 篇以后,先把它保留,等到以后作结论。 同时在这里我们想到,也是 以前 曾提到的,宋朝开 国的宰相 赵普说过“半部 《论语》治天下”,这是 中国文化 中的一句名言。因 为赵普与赵匡 年轻时等于是同学,出身比较艰苦,来 自乡间, 一生没有好好读过书 ,后来 当了宰相 。“半部 《论语 》”是谦虚 的 话 ,表示读书不 多,只读 了半部 《论语 》。另一方面 ,据历史上记 载 ,碰到国家大事或重要 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 ,他都停留下来 , 把今天不能解决的问题 ,搁置到明天再解决 。有人看到他 回去 以 后 ,往往在书房里拿 出一本书来看 。后来他 的左右 ,为 了好奇 ,想 知道这个秘密,背地里拿 出来一看 ,就是一部 《论语 》。其实 《论 语》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治理国家 ,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孔 门的 政治技巧,它讲的都是大原则 。本来读书就不该把书上的话呆板 地用 。通常某一句书的原则,可 以启发人的灵感 ,发生联想 。我 们 小时候读 书 的经验 ,遇 到不懂 的句子 ,问到老师 时,老师说 ,你 第 2 页 不要管 ,背熟就行 了,将来就会懂 。我们 当时对这种答复 ,心里很 不满意 。但背熟 了 以后 ,年龄慢慢增加 ,作人做事 的经验 多 了,碰 到某一件事 ,突然触发了这一句书,给我们很大的灵感 ,很高的 智慧,往往就因此知道如何去处理事情,这是事实。 现在 了解 了上面 的道理,开始看这第十一 《先进》篇。同时告 诉诸位一个经验 ,我们 以前读老书出身的,不是在学校 ,而是在 私塾里读书 。读 的 《论语》,不是现在这样整整一部 ,是用木刻 印 在纸上 。一篇装成薄薄的一本 ,每本两三个铜钱 ,准备翻弄坏了 再买新的。而我们当年读 《论语》,第一篇就开始读 《先进》篇,不 是读 《学而》篇。 素 朴 的 美 现在我们讲 《先进》的观念,和下面第十二篇 《颜渊》等等,等 于上论的 《学而》、《为政》、《里仁》这些篇章的注解。以实际的例 证来作注解 ,叙述孔子当时师生之间的讨论 ,以及他 自己实地的 一些作为 。所 以还是连贯的。 为什么篇名叫 《先进》 ?我们看到上论各篇,几乎都是拿每篇 第一句的头两个字来作题 。古人许多著作往往 同我们现在相反 。 我们现在写一篇文章的程序 ,是先构想好一个大体 ,下面分几 章,立好大题 目,章的下面再分几项、几点,很有条理地写下来。 和盖房子一样 ,先画好 图,搭好钢架 ,然后水泥一灌就行 了。中国 古人写文章,完全不同。我们小时候写东西,也都是走古人的路 线 ,大致上没有什 么题 目。真正抒情 的,自己感情思想到哪里 ,就 第 3 页 写到哪里 ,写完了以后再想一个题 目。试看古人写诗 ,尤其唐诗 中李商 隐 的诗 ,“无题 ”特 别 多 。写 了 以后 ,没有 题 目,算 了,就 叫 “无题 ”诗 。不过也不要上 当 了,有些无题诗 ,真有题 目,只是不好 标 明;或者作者私 人 的事情 ,无法 公开 ,就干脆来个“无题 ”吧!我 们知道论语中 《学而》、《先进》这些题 目,不见得就是当时编书的 人立 的,或许是后来 的人 ,为 了分篇,就取开头两个字 ,作为这一 篇 的题 目。 此篇名 《先进》的意思就是“前辈”。 子 曰:先进 于 礼 乐 ,野 人 也 。后进 于礼 乐 ,君 子 也 。如 用之,则吾从先进。 礼乐是 中国文化 的中心,孔子对此非常重视 。在这里涉及文 化哲学的问题 。他说人类先辈 上古的人对文化开创怎么来 的 ?上古 的上古 ,可能没有文化 ,同动物一样 。人类就 叫倮虫 ,没 有毛,不穿衣 ,倮体 的虫,也是一种生物 。所 以人类原先也没有文 化 ,人类 的文化是根据生活经验 ,慢慢累积起来 的。所 以孔子说, 先辈对礼乐文化 ,是“野人也 ”。原始都是野人 的生活,慢慢进化、 进化 ,才有文化 的形成 。“后进于礼乐 ,君子也 ”。他说我们后辈, 有了文化 以后就不同了。生下来就接受文化的教育,教育得好, 有高深 的修养 ,受 了文化 的薰 陶,很有学 问,我们给这种人 的名 称是“君子 ”。“如用之 ,则吾从先进 。”假使说到实用上 的话 ,则主 张先辈的朴野 。这段话到底是什么道理呢?就是说人类 的文化 是 了不起,但是过分的书卷气 在我们老的观念是“头 巾气 ”; 现在 的观念是“书呆子 ”,这也可 以说对于文化 的鄙薄。实际上人 类真正 的文化 ,譬如礼乐,是根据 内心来 的,根据思想来 的。线 页 的诚 恳、朴实,就是最好 的文化 ,也是真正 的礼乐精神 。而后天受 这些知识的薰陶,有时候过分雕凿 ,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 。如 明朝理学家洪 自诚的 《菜根谭》 此书两百多年来不见了,清 末 民初,才有人从 日本书摊上买回。其书与 吕坤的 《呻吟语》是相 同的类 型 。书 中第 一条 就说“涉世浅 ,点染亦浅 ,历事 深 ,机 械 亦 深 。”涉世 ,就是 处世 的经验 。初进入 社会 ,人 生 的经验 比较 浅一 点,像块 白布一样 ,染的颜色不多,比较朴素可爱 。慢慢年龄大 了,嗜欲多了, (所谓嗜欲不一定是烟酒赌嫖 ,包括功名富贵都 是 。)机 心 的心理 各种鬼主意也越来越多 了。这个体验就是 说 ,有 时候年龄大一 点,见识体验得 多,是可贵;但是从另一个观 点来看 ,年龄越大 ,的确麻烦越大 。有些人变得沉默寡言,看起来 似乎很沉着 ,似乎修养非常高,但实际上却是机械更深 。因为有 话不敢说 ,说对得罪人 ,说不对也得罪人 。假使一个心境 比较朴 实一点的人 ,就敢说话了。譬如武则天时代的宰相杨再思,虽然 是 明经 出身 ,经历 多 了,作 宰相 以后 ,反 而变 得“恭慎 畏 忌 ,未尝 忤物 。”别 人 问他:“名 高位 重 ,何为 屈折如此 ?”他说:“世路艰难 , 直者 受祸 。苟不如此 ,何 以全 身 。”因此 我们 了解孔子所 谓 的“先 进 于 礼 乐 ,野人 也 。后进 于 礼 乐 ,君子也 。如用 之 ,则吾 从 先进 。” 也是 一样 的观 念 。宁可取 朴野 的,“朴野 ”的确 更可 爱一 点 。这里 我们讲得很简单 ,但关系很重要,大家可 以体会到孔子 “宁取其 朴素 ,不取其机械 。”的意思 。所 以世故与经验 ,加 到人 的身上 ,有 时候使人完全变了质 ,并不是一件好事 。 第 5 页 知 人 论 事 下面孔子提出他的学生了。 子 曰:从我于陈蔡者 ,皆不及 门也 。德行 :颜渊、 子 骞 、冉 伯 牛 、仲 弓 。言 语 :宰 我 、子 贡 。政 事 :冉 有 、季 路 。文 学 :子 游 、子 夏 。 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这时候他的处 境很困难 ,而所带领的一些学生都不离散 ,大家围绕着他 ,团结 在一起 。这是他晚年时候的感叹,他说当时随我在陈蔡之间一起 蒙难的学生 ,现在都不在 了。这是他怀念故 旧之情 。当时跟着他 的这些学生 ,都在某方面有特出的成就 ,也是孔子 门下最有名的 几个 。孔子评论学生 的成就说 ,在 品德方面最好 的,有颜渊、闵子 骞、冉伯牛、仲 弓这四个人。在言语方面 当然不是现在 的语 文系,而是说擅长于说话 的,有 宰我、子贡两个人 。政事 则有冉有 和季路 。文学是子游和子夏 。这里的四种 ,和上论中孔子所说的 “志于道 ,据 于德 ,依于仁 ,游 于 艺 。”等 等配 合起 来 ,就看 得很清 楚了,一个人的成就 ,各有专长 ,全才很少 。就 以孔子的学生来 说 ,德行好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做事 。我们观察人才 ,尤其在学生 里可 以看出来 ,有些学生品德非常好 ,但是绝不能叫他办事 ,他 一办事就糟 。所 以作领导人的要注意,自己不能偏爱,老实的人, 人人都喜欢 ,但不一定能够做事 。有才具的人能办事 ,但不能要 求他德行也好 。 第 6 页 所 以过去中国帝王 ,用人唯才,尤其处乱世 ,拨乱反正的时 候 ,要用才 ,只好不管德行 。我们 知道 ,曹操 下一道征求人才 的命 令 ,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文献 ,他说不 问是偷鸡摸狗的,只要对我 有帮助 ,都可 以来投效 。只有曹操有胆子下这样的命令 ,后世的 人不敢这样 明说 ,可都是这样做 。其 次汉高祖 只有 张 良、萧何、陈 平三杰帮他平定天下 。其中陈平 曾为他六出奇计,在当时只有他 和陈平两个人知道 。当时汉高祖和项羽作战,要陈平对项羽做情 报工作 ,而且用反间计 ,给了陈平五十镒黄金作经费。这时有人 向汉高祖挑拨 ,说陈平盗嫂 ,是最靠不住的人 。汉高祖对这个话 听进去了。在陈平出去办事之前,来辞行请示的时候 ,提起盗嫂 的事 ,陈平 听了 以后 ,立 即把黄金退还汉高祖 ,表示不去 了。他说 你要我办的是国家大事 ,我盗不盗嫂和你 国家大事有什么关系 ? 实际上陈平根本没有哥哥,当然没有嫂嫂 ,而是别人捏造的,但 是他不去辩 白这一套 ,这就是有才干的人的态度 。汉高祖非常聪 明,马上表示歉意,仍然请陈平去完成任务 ,这也是高祖英明之 处 。有些人则会因小失大 ,往往因为这些小事而误了大事 。后来 还有一个文学上有名的故事 张敞画眉 。汉武帝也是 了不起 的皇帝,张敞是当时的才子 ,后来成了名臣。他和他的太太感情 很好 ,因为他的太太幼时受伤 ,眉角有了缺点,所 以他每天要替 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武帝。一次, 汉武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 。张敞就说 “闺 房之 乐 ,有甚 于画眉者 。”意思是夫妇之 间,在 闺房 之 中,还 有 比 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 ,你只要 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 ,我替太 太画不画眉 ,你管它干什 么 ?所 以读 书读历史,就是懂得人情 ,懂 得作人做事 。有时候一些主管,对部属管得太琐碎 了,好像要求 第 7 页 每一个人都要当圣贤,但办事的人 ,不一定能当圣贤 。我们在孔 子的弟子中看到,德行有成就的人 ,言语不一定成功 。而言语上 有成就 的,如 宰我、子贡 ,在德行上不一定有颜 回那 么标准 。政 治 有成就 的人 ,气度又与德行 的不 同。文学好 ,文章写得好 ,更不要 问了,千 古 以来 ,文士风流 。历史上文人牢骚最大 ,皇帝们 赏赐 几 个 宫女 ,找几个漂亮太太给他 ,多给他一 点钱 ,官位 高一 点,他就 没有时间牢骚 了。这都是说人才 的难求全 。但历史上也并不是 没有 全才 ,不过 ,德 行、言语、政 事、文学 都好 的,实在 少 见 。 听话 的颜 回 下面就说到德行的问题。 子 曰:回也,非助我者也, 吾 言 ,无所不说 。 上论 中提到过 ,颜 回对孔子讲 的话“不违如愚 ”,从来不违背 他 的话 ,好像很笨 ,而 暗地考察 ,颜 回还 能予 以发挥 ,而不违背原 则 ,可见颜 回并不笨 。这和 当面 唯唯诺诺 ,背后却不 能发挥 ,或者 是发挥 了,却违背原则,是有分别的。前者是诚恳,后者是权术。 孔子认为颜 回对他个人没有什么帮助 ,说什么话他都听。孔子之 成为圣人 ,就在这种地方 。他意思是说颜 回认为他说的话都对 , 但真的都对吗?要多加反省 。这句话不 以道德标准来说 ,仅讲个 人行为修养 ,如果一个长官,遇到部下都说 自己对 ,绝对没有反 对 意见 ,就要 反省 自己对 的程度 。孔子 说“非助 我者也 ”,这样对 我没有帮助 。真正对 自己有帮助 的,一定会有不同的好意见 。所 第 8 页 以一个领导人 ,最难处是容纳相反的意见 。对于相反的意见我们 听了 以后 ,把 自己的观 点推开 。就他 的意见想想,也蛮有道理 ,然 后与 自己的意见作正反 的中和 ,这种态度是作人处世 的高度修 养 。孔子就有这气度 ,认为像颜 回一样,对 自己的话认为句句都 对 ,这样对于 自己是不会有帮助的。 孝 子 闵 子 骞 子 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 昆弟之言。 他说真正称得上孝子 的人是 闵子骞 。大家都看过二十 四孝 的故事 ,他的后母待他不好 ,冬天制棉衣 ,给亲生儿子用棉花做 衬 ,而对 闵子骞却用便宜而不能御寒 的芦花 ,但是他还是很孝 顺 。后来终于把他的后母感动了。所 以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孔 子在这里说 ,闵子骞真正是大孝子 , “人不 间于其父母 昆弟之 言”,最难得的是别人都看不惯他的后娘 ,看不惯他们兄弟之间 悬殊的待遇 。而闵子骞对别人打抱不平的话都不听,仍然孝顺后 娘 ,友爱异母的弟弟,这是难能可贵的真孝子 。这一点做起来很 难 ,要有 自己独立 的主见,不 听外人 的话而变动 ,实在很难 。如 曾 母投梭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 曾参是品德高超的人 。有另一个 同名 的人因杀人被捕 ,于是有人 向曾母说 曾参杀人了。起初 曾母不相 信 ,照样在织布机上织布 。但三个人来告诉她 以后 ,曾母还是丢 了织布梭 ,下机来询 问,这就是信心动摇 了。母子之 间会这样 ,长 官部下之间就更难 了。一个长官对于一个部下,有人说坏线 页 个人说了不听,第 四个人再说而仍然能绝对信任的,不是没有 , 但很 少 ,这 就是说“谣 言止于 智者 ”,是很难很难 的。尤其讲 到 闵 子骞 ,很 多家庭 出了事情 ,问题不 出在家庭本 身 ,旁边 的亲戚、朋 友、邻 居 之 间,东讲 西讲 ,而 导致 兄弟之 间、夫妇之 间,乃 至 婆 媳 之 间出了问题 。这就必须靠 自己有主见 。所 以孔子说 闵子骞 的 后娘是不好 ,闵子骞也明知道不好 ,可是他心里有数 ,无论别人 怎么讲 ,他都可 以不受影 响。引伸这个道理 ,就是领 导 的人 ,更要 注 意 。古 人 有 句 话“疑 人 不 用 ,用 人 不 疑 。”一边 怀 疑 ,一边 又 用 他 ,这个 问题就太大 了,不但 误 了 自己,更误 了事情 ,这些都是要 注 意 的。 南容三复 白圭,孔子 以其兄之子妻之。 这件事也在上论 中提到过 的。南容是孔子学生 中德行很好 的,吟诵 了三遍 《白圭》这篇诗,孔子就将侄女嫁给他 了。念念诗, 唱几遍歌 ,就得到孔子侄女作太太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光唱歌 就唱来太太 ,孔子嫁侄女就太草率了。难道孔子希望侄女婿作歌 星 ?当然不是这道理,而是平常 已经考察 了南容。《白圭 》诗篇的 原义 ,是歌颂 白璧无瑕 的美德 。人有一点瑕疵 ,就是一生之 累。南 容因为有 《白圭》的志向,有这种品性,再加上孔子平常对他考察 的结果,才把侄女嫁给他。 才 命 相 妨 的颜 回 季康子 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 曰:有颜 回者好 第 10 页 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是鲁国大夫,在上论中提到过 。他 问孔子,学生中哪 一位最好学?孔子 曾再三提到,只有颜 回,不幸他短命死了。另 有一种说法,孔子有一次与颜 回等学生 ,一起在鲁 国的东门,站 在城上看泰山下面的景色 。孔子突然 问学生们 ,那远处是什么东 西?学生中有眼力好的答道,看见好像有一条 白链,很快过去了。 颜 回就说 ,是一个穿了白衣的人,骑了一匹 白马跑得很快 ,所 以 看来像条 白链 ,颜 回的眼力太好 了。所 以后人说颜 回读书太用 功,视 力又过分好 ,营养又不 良,经常饿肚子 ,因此三十二岁短命 而死 。孔子对 颜 回的死 是很痛 心 的,“今 也则亡 ”,现在就 没有那 样好学 的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 以为之椁 。子 曰:才不才,亦 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这段故事 ,也是后人据 以攻击孔子的。 颜 回死 了,家里很 穷,颜 回的父亲颜路 ,也是孔子 的学生 ,来 商量办丧事 。古人办丧事,棺材外面还套一样东西叫 “椁 。现 代 也还有 ,我们看 到 出丧 的行列,在棺 的外面套一个花 的“罩子 ”一 类的东西,那就是椁的古制 。当时颜路买不起椁 ,孔子有一辆车 子 ,颜路就和老师商量 ,想变卖孔子的车子 ,买一具椁给颜 回送 丧 。孔子说这不可 以,你是爱你的儿子 ,有这个想法 。可是当我 的儿子鲤死的时候 ,同你一样穷,有棺而无椁 ,当时并没有把车 子卖了为我的儿子做椁 。而且他说 自己之所 以不能徒步当车 ,是 因为从事政务 ,常和当时一些大臣往来 ,不能没有车子 。这要有 第 11 页 这个体验的人才知道 。记得当年在大陆的时候 ,因为有事 ,去看 一位某省的大员 ,坐黄包车到省政府 门口下 了车 ,警卫多番盘 问,还要办一些很麻烦的手续 ,我怕烦就回去了。刚好一位厅长 有事打 电话给我 ,就顺便借了他的汽车 ,坐着一直进去了,非常 方便简单。五四运动 以后 ,有人攻击孔子摆臭排场 ,一部破车子, 既不给儿子,又不给 自己最爱的学生 。但孔 子的意思是说人应该 行其本分,就是 《中庸》第十 四章中所说 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 穷贱 ,行乎穷贱 。”贫穷时就过贫穷的生活,不要做本分 以外的 事 。家里没有钱 ,为了死要面子 ,向别人借钱负债来办丧事给活 人看 ,这真 叫作“死要面子 ,活受罪 。”所 以孔子说他 儿子死 了,没 有钱 ,丧事也办得很简单 ,有棺而无椁 ,没有关系 。 颜渊死 ,子 曰:噫 !天丧予 !天丧予 ! 这是颜 回死 了,孔子非常伤心的话,因为颜 回在所有 的弟子 中,是最足 以传孔 门学 问的。现在他死 了,孔子学 问的继承人 ,也 将成 问题 。难得有像颜 回这样可 以传道 的人 了,所 以孔子说“天 丧予 !天丧予 颜 渊 死 ,子 哭 之 恸 。从 者 曰:子 恸 矣 !曰:有 乎 ?非 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所谓恸 ,就是非常伤心的意思,颜 回死 了,孔子哭得非常伤 心。当时跟从在孔子左右 的学生们说,老师哭得太伤心 了。孔子 听了以后说,我真的哭得很伤心吗 ?可是像颜 回这样诚恳好学的 人死 了,我 自然是很伤心的。如果颜 回这个人死 了我不伤心,那 么还为哪一个伤心呢?还有哪个人的死亡,会令我这样伤心呢 ? 第 12 页 颜 渊 死 ,门人 欲 厚 葬 之 。子 曰:不 可 !门人 厚 葬 之 。子 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 子 也 。 颜 回死了以后 ,同学们主张厚葬他 ,来 向孔子建议,但是孔 子说不可以,因为厚葬对于颜 回已经没有帮助了,而且依据颜 回 的德行思想来说 ,他也不会希望厚葬的。可是这件事学生们没有 听孔子 的话 ,还是厚葬 了颜 回。孔子知道 以后 ,就感 叹地说 ,颜 回 生前一直把我看成他的父亲一样 ,可是在安葬他这件事上 , “予 不得视犹子也 ”。所谓“犹 ”者如也,犹子就是如 同儿子 ,后世人称 侄子为犹子 。这里孔子是说在安葬的事上 ,不能把颜 回看得如同 自己的儿子一样 ,依平 日颜 回生活俭约朴素的本性来办。所 以他 对 已死 的颜 回带点歉意 的说“非我也 ”,这样 的厚葬,不是我 的意 思,而是你的同学们的意思。孔子的这一个感叹,正是率直坦然 的一种表示 。讲到颜 回,使我们想到古往今来 ,许多有才而短命 或薄命 的人物 ,颇为伤感 。唐代诗人杜牧有两句诗说:“中路 因循 我所长 ,由来才命两相妨 。”真是达人知命 的论调 。 不 问苍生 问鬼神 下面 问题来 了: 季 路 问事 鬼 神 。子 曰:未 能事 人 ,焉 能事 鬼 ?曰:敢 问 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 第 13 页 关于鬼神 ,有两个 问题 ,第一是究竟有没有鬼神 ?世界上所 有 的宗教,一致承认有鬼神 ,但是 ,各个宗教承认有鬼神 的理论 却都不 同。在大学里 ,拿这些不 同宗教 的理论 ,集 中到一起来研 究,关于鬼神 的理论也包括在 内,放在一起作研究,称作“比较宗 教学 ”。以这种学 问态度来看 ,每一宗教都承认鬼神 。此外,唯心 哲学也承认有鬼神 。唯物哲学是不承认有鬼神 的,科学家们则不 反对有鬼神,只是保持怀疑的态度,正在追寻这个 问题的答案。 前面说过 的,爱因斯坦最后信 了上帝,就是一个最好 的例子 。现 在科学界对这 门科学的研究很热衷 ,有“灵魂学 ”、“神秘学 ”正在 积极研 究,并且运用科学仪器 ,如红外线照相机等 ,来证 明灵魂 的存在 。他们 已经有不少发现和记录。譬如人体会发出一种 肉 眼看不见 的光;人坐过 的地方 ,当这人离开后七八个 小时,用特 种照相机还可 以照到这人 的影子;对于植物,也认为有知觉有感 情 。这些研究,都很普通而且很积极 。假如有一天科学界 的灵魂 学,能够 以科学方法证 明灵魂 的存在 ,灵魂不是一种物质 ,是一 种超物质、超 电子 的东西 。到那时候 ,人类 的文化要起非常重大 的变化。现在欣欣 向荣的科学,正在探寻生命的奥秘。 鬼神 问题,在 中国文化里也很重要。现在大家都讲 中西文化 合流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美 国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 ,它只是 西方文化 的一个支流。研究西方文化必须 了解欧洲,而欧洲西方 文化最初 的根源是宗教,所 以非研究西方 的宗教思想不可。欧洲 宗教思想,过去认为 中国没有宗教 。实际上鬼神 的观念 ,就是 中 国过去 的宗教思想 。所不 同的是,把祖先 的亡魂 ,与鬼神混在一 起 。所 以鬼神 的问题 ,是研究中国宗教 的一个大 问题 。孔子对于 鬼神 的态度 ,在上论 中已经提到过“敬鬼神而远之 ”这句线 页 又说“未 能事 人 ,焉能事鬼 ?”他 并不 否认鬼神的存在 ,而是认为 先把人作好,再研究鬼神的问题 。连人都没有作好 ,连人都不懂, 还 想进 一步去 了解鬼神 的事 ,太远 了。“天道远 ,人道迩 。”天道 当 然不是天文学、太空学这个天道 。中国过去这个天道 ,就是代表 形而上的,太深远了。我们活着作人 ,人事是浅近的。但是我们 作了一辈子的人 ,对于人的事还没有研究透澈 ,何必来谈那么远 的天道呢?这等于他消极 的承认有鬼神 。 而他认为学生们的程度还不够 ,暂不讨论 。所 以他答复子路 “未 能事 人 ,焉 能事鬼 ?”这个“事 ”字 是作动词 用 ,对 于人事 问题 还没有作好就不要讨论鬼神 的问题 。接下来和鬼神连贯 的有个 大 问题 了:“敢 问死 子路 问人怎么死 的?大家认为子路 的话蛮 好笑 的,怎么死还要 问 ?但“死 ”的确是一 门科 学 ,人 究竟是 怎么 死 的 ?孔子 答得很妙 ,“未知生 ,焉知死 ?”你是 怎么生 的,知 不知 道 ?生从哪里来 ?一般人都知道是妈妈生的。哲学中 “人”究竟 从哪里来 ?这个 问题很重要 。而每个人都有哲学思想,只因环境 或智慧的不同,有人 向哲学这方面追下去,有人就不追了。像每 个人小时候都发生过一个哲学上的疑问: “我是怎样生出来的?” 我们小时候 问父母 ,妈妈告诉我们人是从腋下生出来的,我们还 感到奇怪 。现在教育普及 了,都知道怎样生人 ,但那只是生理上 的解说 。 生人真有那么简单吗?照生理医学上说是很简单 ;但在哲学 上对于医学界的解说并不满意 。医学并没有解决 问题 。即使是 照医学上的解说 ,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外婆生 ,外婆是外外婆 生 ,推溯上去,最初最初的那个人怎样来的?还是 问题 。人的生 命 究竟哪里来 的?这是一个大 问题 。究竟怎样死 的?为什么要 第 15 页 死掉 ?以哲学 眼光来看人生 ,宇宙是玩 弄人 的,老子说 的“天地不 仁 ,以万物为鱼狗 。”也可作这一面的解释 。天地简直在玩弄万 物 ,既然把人生下来 ,又为什么要让他死掉 ?这是多遗憾的事 ! 讲到遗憾 ,我们又想到哲学上的另一个 问题 。以我们东方哲 学来说 ,《易经 》看这个世界,始终都是在变化 中,而它的变化始 终是不圆满的。我们这部 《易经》从“乾’,“坤”两卦开始,最后一卦 是“未济 ”。“未济 ”也可 以说是没有结论 的。以 《易经 》来看世界, 任何事都没有结束 。人生有结论吗?我们也讨论过 “盖棺论定” 并不是结论 ,人死了没有结论 。宇宙、历史有没有结论 ?据科学、 宗教、哲学所 了解 的,宇宙最后还 是会 毁坏 ,毁坏 了又会新生 ,也 是没有结论 。所 以人生是一个没有结论的人生 ,而这个没有结论 的人 生 ,永远 是缺憾 的。佛学里对这个 世 界 叫做“娑婆 世 界 ”,翻 译成中文就是能忍许多缺憾的世界 。本来世界就是缺憾的,而且 不缺憾就不叫做人世界 ,人世界本来就有缺憾 ,如果 圆满就完 了。像男女之 间,大家都求 圆满 ,但 中国有句老话 ,吵吵 闹闹的夫 妻 ,反 而 可 以 白首偕 老;两 人 之 间,感 情好 ,一切 都好 ,就会 另有 缺憾,要不是没有儿女,要不就是其 中一个人早死 。《浮生六记 》 中的沈三 白和芸娘两人 的感情多好 !其 中就一个早死 了。拿小 说来讲 ,言情小说之所 以美 ,只是写两三年当中的事 ,甚至几个 月中间的事情 。永远达不到 目的的爱情小说才美 ,假使结了婚 , 成了柴米夫妻 ,才不美哩! 再说笑话 ,太 阳出来 了,又何必落下去 ?永远有个太 阳,连 电 灯都不必要去发明了,岂不好 !也有人说笑话 ,认为上帝造人根 本造错了,眉毛不要长在眼睛上面 ,如果长在指头上 ,牙刷都不 必买了,这些是关于缺憾的笑话 。这是个缺憾的世界,在缺憾的 第 16 页 世界中,就有缺憾的人生。花开得那么好 !为什么要谢了?人生, 生活得那么好 ,又为什么要死了?这些都是哲学的问题 。这宇宙 的奥秘 、神奇 ,谁是他的主宰呢?有没有人管理它呢?如果有人 管 ,这个管 的人大概是用 电脑计算 的。人 同样 都有鼻子、嘴 巴、眼 睛等五官,可是那么多的人 ,却没有两个完全相 同的。只看这么 一点点,就有那么多的不同。所 以人家说人是上帝造的,我说那 个制造厂里 ,大概有时候抓模型抓错了,所 以有的鼻子不好 ,有 的耳朵不好 。这到底怎么来的?西方的宗教 ,有的就告诉我们不 要再追 问,这是上帝照他的型态造 了人。那么上帝的型态又是什 么样子 ?不知道 。西方宗教说 ,到此止步 ,不 能再 问了,信就得救 , 不信不得救;东方的宗教,信的得救,不信的更要救 ,好人要救, 坏人更要救 ;在东方宗教里 ,认为人生不是哪一个主宰,既不是 上帝,也不是神 ,另外定 了一个名称:第一 因。第一个 因子 哪里来 的 ?第 一个“人种 ”哪里来 的 ?印度 来 的佛 教、中 国的道 教 ,都认 为人不是生物进化来的,也不是 由一个主宰所创造的,也不是偶 然的,这是一个大 问题。 简单地告诉大家,这个生死 问题和鬼神 问题是连起来的。东 方学说认为光靠男性 的精虫 、女性 的卵子两个东西不能够形成 一个人 。人 的形成 需要“三元和合 ”,由男性 的精 虫、女性 的卵子 , 配上灵魂而形成人 。现在已有人研究出来试管婴儿,将精虫和卵 子放进试管里看到他长大,那是不是三元呢?还是三元。精虫、 卵子在玻璃管里或在人体里成长 ,是一回事 。精虫与卵子之能够 结合,还是靠一个灵魂的力量来的。人生出后有高、矮、胖、瘦、 智、愚之分,不完全是遗传 ,遗传仅是因素之一,其中另有因缘。 因缘的观念 ,是来 自印度佛家的文化 。譬如说 ,我在这里讲 《论 第 17 页 语 》是 因,大家在这里 听就是缘 ,双方就有这个 因和这个缘 。相反 的,大家是因,因为有大家在听,我才有机会在这里讲 ,我就是 缘 。因与缘互相连锁的关系,就叫作因缘 。那么人生下来 ,有四 种 因缘 ,一种 是亲 因缘:它是种 性 ,(这些 问题 讨论 起 来 ,不是三 言两语 能讲完 的,只大概提一下 。)包括 了灵魂 的关系,人 的惯性 的关系,由过去的生命历程带到了现世 ,又 由现世再带到来世 。 至于父母的遗传等等 ,属于疏因缘 ,又名增上缘 。何谓增上 ?一 颗种籽 ,本身是亲 因缘 ,种下泥士 以后 ,因地质不 同,吸收 的养分 不同而变 ,虽然变了,但它的本性不大会变的。所 以西方遗传学 所讲 的,在我们东方哲学说来 ,那不过是增上缘 的一点作用而 已,并不是全部作用 。有了现在的生命 以后 ,就叫作所缘缘 。何 谓所缘缘 ?如苏东坡 的诗说“书到今生读 已迟 ”,人为 了今生读书 已经太迟了,今 日要赶快读书,以便来生的智慧高一点,这也可 以做为所缘缘 的说 明。第 四是等无 间缘 。因缘 的关系是永远连 续不断 的下去,所 以是平等 的,没有 间歇性 ,永远是转下去 ,等于 我们的银河系统,是永远在转 ,连续关系转下去 。这里大概介绍 一下 ,这是哲学上一个专 门的课题 ,也是科学上一个专 门的问 题 ,很麻烦 ,很精细 的。我们现在 只能约 略地讲个大概 ,这也就是 生死 的问题 。 东方哲学还有一个东西讨论 ,最初的生命哪里来的?东方哲 学有所谓“原人论 ”,原始 的那个生命 ,最初从 哪里来 的 ?现在全 世界都流行的禅宗 这是 中国的特产 其中主要的问题, 也是 问“生从 哪里来 ?死往 哪里去 ?”照唯物论 的解释“人死如灯 灭 ”,这 答 案 行 不 行 ?不 能满 意 。事 实上证 明,人 死 不 如 灯 灭 。如 社会 学、心理 学、医学、灵魂 学 的调 查 ,有 很 多 的事 例 证 明,譬 如 第 18 页 说有的人没有死,已经有死的征象。不说远的,就说发生在台湾 的事 ,有位老朋友的老太爷,在他死前三天的早晨 ,他 自己的老 太太 ,就看到她的老伴站在 门前往外走 。老太太呼唤他不要出去 受了凉 ,但又倏忽不见了。再回到房间一看 ,老太爷还躺在床上 呼呼大睡。这时老太太心里知道 ,老伴快要死了,所谓灵魂先出 窍了。果然三天以后老太爷去世了。这种事例倒蛮多的,这许许 多多事例 ,在科学上都还是不可知之数 。生从哪里来 ?死往哪里 去 ?我们大家都活到死 ,死是一个大 问题 ,一个人正常的死到底 是怎么死 的 ? 生 命 的 幽 默 《庄子 》书 中有句话妙得很 ,他说:“不亡 以待尽 。”这话怎么 说呢?意思是我们活在世界上并没有活,是在那里等死 。所 以庄 子又说“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当一个婴儿 出世 ,我们说生 了,但 庄子的观念 中,那不是生了,而是死亡的开始 。自生之时就开始 慢慢走 向死亡 。两 岁时,一 岁 的我过去 了;十岁时,九岁 的我过去 了;四十岁时,三十九岁的我过去了,天天都在生死中新陈代谢, 思想也在生了死,死了生 。我们一个新的思想生了,前一个思想 马上死亡 了,流水一样 。正如孔子说 的“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 夜 。” 所 以庄子说看着这生命活着 ,没有死 ,是在等最后的一天 。从哲 学的观点来看人生 ,的确是这样 。所以有人学哲学,学得不好的, 反而觉得人生没有意思,你说搞了半天有什么结论 ?没有结论 。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缺憾的世界 。但是也有人通了的,晓得这个世 第 19 页 界本来就是个缺憾的世界。像 曾国藩在晚年,就为他的书房命名 为“求 阙斋 ”,要求 自己有缺憾 ,不要求 圆满 。太 圆满就完 了,作人 做事要留一点缺憾。如宋朝的大哲学家,通 《易经》而能知道过去 未来的邵康节,和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弟兄是表兄弟,和苏东坡 也有往来。二程和苏不睦。邵康节病得很重的时候,二程在病塌 前照顾,这时外面有人来探病,程 氏兄弟问明来的是苏东坡,就 吩咐下去,不要让苏东坡进来。邵康节躺在床上 已经不能说话 了,就举起一双手来,比成一个缺 口的样子。程 氏兄弟不懂他作 出这个手势来是什么意思,后来邵康节喘过一 口气 ,他说:“把 眼 前路留宽一点,让后来 的人走走 。”然后死 了。这也就是说世界本 来缺憾,又何必不让人一步好走路! 这里是谈生死 问题,孔子并没有作结论 。依哲学上来谈这个 问题,在这里也无法作详细的介绍,如果像现在这样讲法,一个 星期讲两个小时,就是五六年,甚至十年的时间也讲不完。而且 谁知道生从何处来?死往哪里去?没有人敢说,没有人敢作绝对 的论断。只有在医学上,以科学的观念说,人怎样是生,怎样是 死,有生命的延续,就有新陈代谢的作用。可见医学上也认为人 随时都在生,也随时都在死,人的身体就和一个小宇宙一样。就 是一片树叶,在科学的观念中,比一所核子工厂还复杂,而人体 的结构,就有如宇宙一样复杂。譬如我们一餐三碗饭下去,如何 的消化,如何的供给人所需要的热能,如何排泄废物,其间的过 程是够复杂,也够奇妙的。如果再加上一些寄生虫和那些帮助消 化的细菌在 内,那关系可就更不简单了。 生死 的确是个大 问题,孔子在这里答得很奥妙,他说鬼神是 属 于天道 的事情 ,“人道迩 ,天道远 。”人本身 的 问题 ,都没有解 第 20 页 决 ,怎么去谈那么遥远的天道 问题 ?也就是他说的 “中人 以下,不 可 以语上也 。”他认为子路他们这批学生 ,程度还不够 ,对于生死 问题 ,就难说了。只要我们活着的时候 ,好好活下去 ,尽到活着 的 本分 ,先把人作好再说 。 鬼神 问题 、生死 问题 ,人类文化上两个大 问题 ,现在再重复 一下 ,让大家注意 。 世界各 国大学 的哲学系 ,各派宗教乃至现在有许 多科学 ,都 在研 究这两个 问题 。人类文化到现在 ,对这两个大 问题 ,还是没 有 解 决 。究竟 有 没有 鬼 神存 在 ?生 是 怎么来 ?死 是 怎么 去 ?原 始 的人种究竟怎么来 的? 当然 ,我们 晓得 ,现在 的哲学 ,一方面是基于马克 思 的经济思想 ,一方面是基于黑格尔 的唯物辩证法 ,以及 吸收希 腊方面 的唯物哲学而来 的 。其次 ,影 响 了人类思想 的,是达尔文 的进化论 ,和弗洛伊德 的性心理学 。这几种学说 ,同时构成今 日 世界人文文化一个大 问题 的存在 ,不过 目前被物质科学 的进步 , 将这 问题掩盖住 了,使我们不大感觉得到 ,实 际上这个 问题是很 严重地存在着 。 生与死 问题 的研 究 ,现在 已经把达尔文 的进化论推翻 了。新 的理论,一部分 已经成立 整个 的还没有解决 。所 以这是一个 很大的问题 ,不是短时间可 以讨论得完的。 《论语》中显然提到这 两个大 问题 ,我们要特别注意 。不过现在没有办法专 门针对这两 个 问题 ,再作讨论 ,只能在这里作一个交代 ,将来我们有别 的机 会 ,再来研 究这些 问题 。 第 21 页 孔 门弟子的素描 《先进》这一篇,到了这一段鬼神 问题与生死 问题是一个高 潮,现在继续下来,是对于人物的评论。 闵子侍侧 ,訚訚如也;子路 ,行行如也;冉有、子贡, 侃侃如也 。子乐 。若 由也 ,不得其死然 。 这是孔子对于这几个学生的评论 。 “闵子 侍侧 ,訚訚 闵子骞是有名 的孝子 ,孔子非常喜 欢 的学生 ,孔子观察他 ,说他讲话很温和 ,有条有理 。为什 么讲话 那么重要呢 ?这就好 比曾国藩在 《冰鉴》中所说,看一个人头脑够 不够精细 ,不一定要看他的鼻子、眼睛,只要听他讲话 ,就会知 道 。有些人有条有理 ;有些人说了半天,主题还没有讲出来 。一 个人处事有没有条理 ,在言语 中就可 以看出来 。所 以,闵子骞在 旁边 是“訚 訚如 也 ”,温 和 ,有 条 理 ,看 着 很 舒 服 。子 路 呢 ?“行 行 如也 ”,什 么是“行行 ”?光从 书本、知识上 ,是难 以了解 的,要配合 人生经验,才会知道 。司马迁写 《史记》,他 自述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 。光读 书读 多 了,不是学 问,是 书呆子 ,没有用 。还要 行万里路 , 观察多 了,才 是学 问。从前 ,看到好几位 当代 的大人物 ,观察 的结 果 ,就懂 了“行行如也 ”这句书 ,此 公说话很简单 ,但 不 断在动 ,好 像坐 不住 一样 。这才 想到就是子路 的“行行 如也 ”。冉 有、子 贡这 两个人“侃侃如也 ”,这“侃侃 ”是形容他器度很大 ,现在 的话是很 潇 洒 。对 于这 几个人 ,最 后 孔 子 下 断语:“若 由也 ,不得 其 死 然 。” 第 22 页 他说子路将来不得好死 。结果孔子看对 了。子路后来是在卫 国 的政变 中战死 的,死得非常光荣 。前面说过 ,他是为 了赶 回为卫 国平乱 ,身受创伤 ,然后整肃衣冠 ,端坐而死 。在 中国历史上 ,唐、 宋、明各代 ,这种 人物 很 多 ,战死 了以后还 站着 ,尸体 绝不倒 下 来 ,以致敌人 的将领都对他崇拜万分,往往为他立祠建庙 ,这就 与鬼神、生死 的问题有关 了。所 以我们 中国人说“聪 明正直 ,死而 为神 。”只要人 的品格好 ,如忠义 的人 ,死 了以后就可 以为神 。我 们看见许多庙 ,大家都去膜拜 ,里面所供奉 的神 ,就是这一类人 所升华 的。这一段是 由子路 的“行行如也 ”所 引起 的。 “子乐”,描述当时孔子对于这几个 围绕在身边 的学生 ,觉得 很高兴 。可是他很遗憾地深深惋惜子路将不得善终 。我们这里 也要注意子路 的“行行如也 ”。譬如有些人坐下来会抖腿,在相人 术上 ,这种人有 多少钱都会被他抖光 ,这是一种“败相 ”,不但钱 会抖光 ,事业也会抖光 ,实 际上也就是“行行如也 ”的一种 小动 作 。人坐就是坐 ,睡就是睡,坐有坐相 ,睡有睡相 ,走有走相 ,吃有 吃相 ,前面有相 ,后面有相 ,真正看相 ,太不简单 ,这是 以中国文 化 中,形名之学作 的说 明。这是孔子对常在身边几个学生人 品修 养 ,表现在外形上 的一个定评 ,虽然是简单一句话 ,但是很扼 要 。 言语 的艺术 下面跟着就是说到处事了。 第 23 页 鲁人为长府。 子骞 曰:仍 旧贯 ,如之何 ?何必 改作 ! 子 曰:夫人不言,言必有 中。 这是说鲁 国当时财政经济发生 问题 ,鲁 国有一个人 出任长 府 ,这个 “长府 ”相近于现代的财经首长 ,不过不能完全和现在 比。现在财政经济是分开的,会计也是独立的;过去所谓长府就 是管钱 的,包括 了财政、经济 ,国税局乃至于 审计部 ,这些业务都 集 中在一起 。换句话说 ,是管如何收钱 ,如何用钱 。鲁 国当时主 管长府这个机构 的人 ,大概想对当时的制度有所改变 。闵子骞说 话 了。他说 ,制度 不要轻 易变动 ,还 是沿用现有制度 ,方法变一变 就好了。如果变更制度 ,影响比较大 ,整个社会又要经过一番波 动 ,才能适合新的制度 ,不如用 旧的制度 。你看怎么样 ? 这就是 闵子 骞说话 的态度 ,很谦虚、很温 和、有礼貌 ,就是上 面说 的“ 訚如也 ”。他 是 一位 社会 贤达 ,始终 不想 出来 做 官 ,立 场超然 ,所 以他说 了:“何必 改作 ”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先不讲外 国,研究中国历史,不论社会结构 ,或者政治制度 ,政治结构形 态 ,如果一下子把它完全改过来 ,在当时几乎没有可 以成功的先 例 。这就是 《易经 》的道理 。天下 的事 只有渐变 ,没有 突变 ,突变 要出毛病的。这是政治哲学的大道理 ,研究起来也很麻烦 。因此 闵子骞 当时不主张一时变制度 ,否则突变 的结果 ,社会要 出问 题 ,所 以他在客气话 以后 ,下一个结论“何必改作 这是 闵子骞 在政治上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意见 。后来传到他老师孔子那里 ,于 是孔子 说:“夫人 不 言,言必有 中。”这里 的“夫人 ”不是太太 ,“夫 ” 是起 语 的“语 助词 ”,话 还 没有 说 出来 ,先发 的声音 。孔 子认 为 闵 子骞 訚訚如 也 ”,平 常老老 实实 ,不 大说话 的,但 是这 次他为 了 第 24 页 国家 的利益 ,大众 的利益 ,他说话 了,而且 ,说得很有 意义 ,很对 ! 他一说话 ,就把握住重点。这是赞赏闵子骞 。但是,我们不要仅 看作 是孔子称 赞 闵子骞 的话 ,而把“夫人不 言,言必有 中。”这八 个字轻易放过 ,这也是我们要学的,当处大事的时候,不要乱说, 要说 就“言必有 中”,像射箭打靶 一样 ,一箭 出去就 中红心 ,说到 要 点上去 。 子路 的琴学入 门 子 曰:由之瑟 ,奚为于丘之 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 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路学习鼓瑟 瑟 比现在流行的古筝一类 的乐器还要古 老 ,有现在 普通 写字 台那 样大 ,有 五十 根 弦 ,很
自助书-(奥)约瑟夫·基尔施纳尔(JosefKirschner)著王波.pdf
阿拉伯哲学从铿迭到伊本·鲁西德-(伊拉克)穆萨·穆萨威著张文建.pdf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电工电子技术》章节自测题参考答案.docx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论语别裁-南怀瑾著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