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花了3亿美元全球最大保健品零售商第一大股东就从美国人变成中国人

  当全球最大保健品零售商GNC在美国本土陷入困境的时候,它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2月14日,哈药股份发布公告称,以每股5.35美元,合计约3亿美元,收购美国GNC 40.1%的股份,从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消息传来,医药圈褒贬不一。2月27日,停牌整5个月的哈药股份开盘后重挫。连续两天下跌后,2月28日,其收盘价定格在5.05元,已低于去年的最低价5.24元。

  外界普遍担忧的是,GNC自2015年以来遭遇股价、营业利润的双重下滑。截至目前,其市值缩水近九成,营业利润从2015年的3.93亿美元降至2017年的-2.6亿美元,长期债务高达13.53亿美元。

  “中美会计准则在商誉的处理上存在差异。”哈药官方回复《中国企业家》时称,由于业绩持续不及预期,GNC于2016年、2017年分别对商誉等长期资产计提了4.77亿美元和4.57亿美元,导致出现账面亏损。但这属于非经常性科目,不会对公司实际经营及现金流造成实质影响。

  “如果不考虑无形资产减值等非经常性损益,则GNC2016年和2017年分别实现了4.04亿和2.74亿美元的息税折摊前利润(EBITDA),并取得了1.86亿和1.97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

  就在资本市场不看好的情况下,哈药坚持认为,此次收购有利于哈药“扩充保健品、营养品等产品线,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发挥在中国市场上的渠道优势和终端经营管控能力”,其目标是“成为中国零售保健品行业的领军企业”。

  事实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中国保健品产值已将近4000亿元。而诸如Swisse、NBTY等国人耳熟能详的洋品牌,也悄然易帜,被中国企业收入囊中。

  近年来,受药品招标降价、医保控费力度加大、限抗政策升级等国家医改政策的影响,以抗生素与辅助用药为主营产品的哈药集团,主营业务和利润双双下滑。

  其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18亿元,同比下降14.93%;实现净利润4.07亿元,同比下降48.36%。

  “近年哈药业绩下滑,不能说明哈药不行了,主要是受国家政策影响。”中信集团直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董事总经理、私募股权投资部执行合伙人信跃升曾对媒体坦言,如果哈药继续保守既有品种,在它们慢慢老化后,业绩势必持续下滑。而改变这样的局面,就要借力资本,去收购新产品、并购企业。

  2017年12月,哈药集团启动混改。中信资本拟向哈药集团注资29.2亿元(其中,15亿元计入注册资本,14.20亿元计入资本公积),合计持有其60.86%的股份,接替哈尔滨市国资委,成为哈药集团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哈药股份和人民同泰的实际控制人。

  哈药盯上了保健品行业。哈药股份2017年年报显示,在其主营业务,保健品的毛利率高达75.52%,在所有行业中位居第一;如按产品划分,营养补充剂也以73.59%的毛利率,居于所有产品的第二位。

  2016年以来,因北美市场趋于饱和且竞争加剧,GNC业绩持续不及预期。其财报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GNC美国自营零售店同店销售额才实现自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的首次增长,在此之前,跌幅曾超过10%。

  而截至2017年,在GNC的三个业务板块中,美国和加拿大业务分部的收入占其全部业务收入的84%,制造和批发业务分部占9%,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国际业务分部贡献收入为1.77亿美元,仅占7%。

  在传统的北美市场遭遇挫折后,GNC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早在2016年,《华尔街日报》就曾报道,2016年上半年,GNC海外业务比2015年同期下滑4.6%,但中国业务却表现亮眼,同比增长350万美元。

  对于收购后的打算,哈药回复《中国企业家》称,哈药本次注入GNC的资金将用于帮助GNC偿还部分债务,降低其债务杠杆比例,以帮助公司获得债务再融资。

  与此同时,双方将在资源管理、市场拓展、公共关系等方面进行整合。产品结构方面,哈药将帮助GNC研发更加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创新产品;渠道方面,哈药则会将GNC的产品、品牌与哈药股份中国市场的渠道优势相嫁接,进而促进中国保健品市场转型升级。

  自2015年新修订《食品安全法》以来,国家层面明确了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同时开启了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模式。保健品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根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底,共批准了约16000个保健食品的注册号,2500多家企业,产值将近4000亿元,从业人员约600多万人。

  “未来20年间,我国健康产业和营养产业形势极为利好。”前瞻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员、分析师曹烽撰文指出,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先后出台政策促进营养保健品行业的发展。2013-2016年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9.16%,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年复合增长率为12.74%,保健品购买力增强。

  与此同时,我国仍面临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国民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空间巨大。

  她预计未来十年,我国营养保健品的渗透率将沿着“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老龄人群向中青年人群”、“滋补功能保健向膳食营养补充”的方向逐级演进。到2023年,我国营养保健品行业的收入规模将达到5863亿元左右。

  站在保健品行业的风口上,除了自力更生,直接收购国外成熟的品牌,更是吸引了大批中国企业。

  在《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报道中,一位哈药集团内部人士就曾以“弯道超车”来形容此次对GNC的并购:“GNC的产品比我们的要高一个层级,我们把他们的一共1800多个产品引进来之后,丰富了我们保健品的产品线,丰富了类别和品种,有利于哈药集团保健品的升级、换代和转型。”

  在代购界最为红火的Swisse,是澳大利亚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保健品公司。2015年9月,合生元砸下13.86亿澳元收购了其83%的股权。一年后,尝到甜头的合生元,于2016年12月宣布以3.11亿澳元收购其剩余小股东17%的股权,实现对其完全控股。

  悄然改变国籍以后,Swisse在中国启动了主动销售,其在阿里巴巴平台保健品类销售业绩持续维持在首位,并与京东、唯品会等主流电商平台也达成合作。而今,Swisse已经成为驱动合生元营收增长的主要因素。

  继合生元之后,2016年,新希望也成功并购澳洲第三大知名保健品企业Australia NaturalCare,澳优乳业则把另一家澳洲保健品公司Nutrition Care收入囊中。

  早在哈药收购GNC之前,2016年3月,汤臣倍健与全球最大的膳食补充剂企业之一NBTY成立合资公司,获得自然之宝和美瑞克斯在中国市场的永久经营权和商标使用权。

  2016年9月,西王食品宣布收购全球最大运动保健品公司加拿大KERR 100%的股权。

  2017年2月,厦门金达威通过全资子公司完成对美国保健品企业Labrada 30%的股权收购交割。

  此外,英国两家营养保健品企业Brunel Healthcare和Biocare,也于2016年12月被江苏艾兰得营养品有限公司全资收购。

  可以预测,在保健品行业,类似哈药大手笔收购GNC的案例还将不断发生。除了引进,如何借助洋品牌提升自身创新研发能力,实现产品的转型升级,则是摆在中国买家面前的下一个课题。

  1998年,《中国企业家》杂志创立“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邀请出席全国两会的企业家代表委员在这一重要舆论场集体发声,表达企业家的心声。20年来,每年都有近30位企业家代表委员相聚在两会沙龙,成为一个不变的约定。近年来,企业家代表委员们在两会沙龙连续呼吁大规模减税、简政放权、加快产业互联网转型等,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

  十九大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即将召开。2018年3月5日晚,第二十期“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将如约举行,来看看企业家代表委员都关注些什么?他们眼中“新时代的历史性机遇”来自哪里?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只花了3亿美元全球最大保健品零售商第一大股东就从美国人变成中国人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