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3月结束时,放弃的人达到了一半。无论在哪一年,都会有约四分之一曾经勤奋健身的人停止锻炼。
同时在宣称自己不打算健身的人当中,也有约2%的人事实上开始健身而且坚持了下来,这让研究人员十分迷茫,而健身者自己恐怕也无法完全厘清个中原因。
为什么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最佳的健身计划,这是心理、生理和基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成年的双胞胎常常会有类似的健身模式,这意味着健身动机中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
根据去年秋季发表在《运动医学学刊》新述评,内生的个性也会起到一定作用。天性外向的人较易于把锻炼计划坚持到底,而“老好人”(或者用心理学术语,是“和蔼可亲”的人)则不会。
但绝大多数的人之所以放弃运动,是基于更加寻常,同时也更有改善余地的原因。举例说,有些人对于健身的场所和时段制订了笼统或不现实的计划,这实质上沦为海市蜃楼。
“有些人计划要在周五早上5点半去健身房,赶在上班前好好练一练,”他说,但如果这些人痛恨早起,或觉得没吃早饭就健身实在太痛苦,这样的计划将最终成为泡影。
罗德斯建议制订一个“更为周密的战略”,切实考虑到各种具体的障碍(哪一路公交车早上5点半就开始运行?要不要提前把健身包理好放到门边上?)更有可能激励人们的行动。他还建议说,“要感知你平日的疲惫感,把健身时段安排在你状态最好的时候。”
但是,在谈到坚持健身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过于明显,所以往往反而被人忽略了。
罗德斯说。换句话说,在我们开始某个健身项目之前,并没有想过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运动,然而我们对健身的感受预示着“谁将能把自己的意原落实为行动,”罗德斯解释说。
所以你首先要考虑的是找到你健身的快乐所在。通常它包括了多样性、新奇性和胜任程度。如果你在一堂健身课上感觉毫无收获,肯定不会再去上了。
进一步来说,奖励的作用是有限的。你可以答应自己在小区里快走30分钟后,坐下来看1小时电视,这样一来走路似乎会更有意思。但纯粹的欲望并不是特别有效的刺激物。
去年在《预防医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这样一项试验,117名大学新生同意定期去学校健身房锻炼。
接下来,部分学生得到了物质奖励:如果能按既定的日程去锻炼,每周能拿到至少10美元。
在四个月后,这些健身有钱赚的学生去锻炼的次数加起来超过了别的学生,但其中也只有63%达到了原定目标,而且所有人去健身房的次数都在逐周下降。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露肉时节你的健身跑步减肥还在坚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