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南师: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中心,有十六个字说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尧、舜、禹三代除了传承国家政权以外,也传心法,这个心法就是我们说的修养,怎么样修心养性,也就是静定的道理,不要看到静定就认为是学佛修道,在中国文化中,修心养性的方法简称叫心法,由唐尧传给大舜,大舜传给大禹。
幻云满天疑无日(南怀瑾《宗镜录略讲》第一集 第六章)幻云满天疑无日南怀瑾《宗镜录略讲》第一集 第六章热度 1已有 41 次阅读2012-2-16 09:46 “今乃细明总别,广辩异同。”永明寿禅师帮助我们在这本《宗镜录》上详细的分析。“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后世一般偏激性讲佛法的人,不喜欢这本书,因在编著时,将儒家孔孟、老庄、诸子百家的道理,合于佛法的,都引用过去,因此和尚们反对他。幻云满天疑无日。
回向文的意义回向文的意义在早晚两堂功课,或念佛、诵经等佛事后,将所有功德回向出去,所念的回向文有——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在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阿罗汉为自己了生死,不愿度化众生,大乘则发菩提心,不仅自度而且度他,念佛做一切功德是为了自度度他发菩提心,发的心量大,念佛行善的功德就变大了。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愿将一切善功德,回向庄严佛净土。
万法归心录万法归心录万法归心录序余非释氏。大清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佛成道日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代嗣祖沙门祖源超溟道人题万法归心录目次卷上警省俗迷儒释论理释道辨伪卷中顿悟修证教乘差别惟心净土卷下禅分五宗十魔乱正经语引证七佛偈佛经已明祖语述后劝善印施万法归心录卷上清燕京小杨山沙门祖源超溟着侍者明贯谨录古吴后学比丘乘戒定慧校阅重梓警省俗迷俗问某。心自住心。
解悟与证悟解悟与证悟。紫柏老人开示曰:“知有解悟之知,有修行之知,有证极之知。故无解悟之知,刚修行之知无本矣;无修行之知,则证极之知无道矣。又证极之知,为解悟修行之知所归宿也”(《紫柏老人集》卷八)仅仅滞留于文字道理的解悟而不“向心而觉”求证悟,只是谈道而非进道,古人称之为“伪行”、“伪学”,唯有趋向证语之道,方名“真行”、“真学”。由此可见,解悟乃修行、证悟之先导,而证语乃解悟、修行之归宿。
学禅最高最直接的近路,禅宗公案,佛教禅宗,禅宗思想,禅宗经典,禅宗故事-中国佛教禅宗网。学禅的一个最高最直接的近路:生活禅法。在生活上面提得最好的是我们中国禅宗历史上的两个大祖师,一位是达摩祖师,一位是惠能大师。这个道理很简单,它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教导弟子修学佛法的本色。下面我介绍鸟巢禅师的几句话,从他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他们所提出来的修行方法,我们自然就照着去做。
万法唯识,万法一切,佛也在其内。佛就是魔,魔就是佛。如果我们把它这一转,转回来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自心的能变的功能多大,所以每一个佛成就了的时候,自己的愿力可以变出一个佛国土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变出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十二愿,就变出东方琉璃世界,此心能变的功能如此大,所以得道了,不要说大菩萨,小乘的罗汉最后走的时候踊身虚空,现十八变,一切神通变化就出来,神通变化是心理的力量变出来的。
石头宗心性论思想述评 – 国学网。(慧朗)往虔州龚公山竭大寂(马祖道一),大寂问曰:“汝来何求?”师(慧朗)曰:“求佛知见。”曰:“无佛知见,知见乃魔界。汝从南岳来,似未见石头曹溪心要尔,汝应却归。”师承命回岳造于石头,问:“如何是佛?”石头曰:“汝无佛性。”曰:“蠢动含灵又作魔生?”石头曰:“蠢动含灵却有佛性。”曰:“慧朗为什麽却无?”石头曰:“为汝不肯承当。”师于言下信入。心既不有,谁言法界?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于是,当我们心想弥陀或专心持念弥陀名号时,这能念之心就具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从我们能念的心中发出来,那么我们能念的心当下就作佛,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正因佛性,有缘因佛性,还有信愿持名,那就是了因佛性。
洞山禅师说:“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很多人听了禅师的话,向他的言语里去捉摸、推敲,被他的言语所转,这很不好。禅师的话很明白、很通俗,听话的人不要去把它理论化、作道理会;禅师从来不告诉人“有什么道理”,纵有回答,也是叫你向自心求答案,不是他吝啬,而是怕你有了障碍,陷入观念游戏,障蔽了你原本就有的灵明本心。我们的内心一切具足,我们求心法,自己有心,不向自己心去求,向哪里去求呢?
学佛切勿执理废事释本幻。学佛的人切不可不护口业,不可只讲理而废事!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讲到“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也讲“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心性。”但今天有不少人便是好谈心性,而离因果。若真信自己是佛,决不会搞贪嗔痴三毒, 自当与佛相应,才能体现你的信。
过诸佛菩萨一样美满的生活取就是执著,执著就是错误,错在哪里?因为心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心性里头要是有,那你可以取,心性里头没有,所以你取就错了。心性里面虽然没有这些法相,它能现法相,所以心性不是无,心性是空,空不是无,空中能生有,能生幻相,相虽然不真,它能生。我们明白了,懂得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会用的话,你的生活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因为业障就是分别执著,我一切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业障就没有了。
當我們的心充滿了妄想轉載 當我們的心充滿了妄想,就像一潭濁水、渾水,裡面有著很多的渣滓修行就彷彿是在澄澱濁水。只要不理它,安住在能作主的這念心,一切塵終會回歸自性。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主人,這念心無形無相,只要能作主、不動、了了分明,始終安住在這一念心上,即入聖位。」本具的心性當中什麼都不能有,有了就成渣滓,修行便是要體悟這念心,一切本自具足,既不能增添一分一毫,也不能捨去一分一毫.
禅法要义——二入四行禅二,二入四行禅。《入道四行》云:“四、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逆行是木行水,水行金,金行土,土行火,火行木。6、常人的禀性都有所偏,偏于火的争理,偏于金的伤人,偏于水的淹人,偏于土的欺人,偏于木的不服人。59、火越炼,土越成;63、认不是生真水,找好处生真金,认因果生真土,达天时生真火,达全体生真木,也就是前边四样(水、金、土、火)都真了,自然生仁德的真木。有阴火性的女人,生了男孩也属火,火上加火,但这弱小的火苗,抵不过母亲强烈的阴火性,所以不易活下来。
心性聖道貴人助。衆善奉行法一渡。感恩貴人指導路舉手之勞善德住言行當下活佛悟德行衆生誓願渡。因緣份果淡水珠談心分享貴人助感恩慈悲佛性渡有緣份道佛聖途。一貫正道白陽路三曹一理道普渡求道超生了死路得道修辦證道悟。就近尋找天堂路得道佛印理天珠因緣聚會道殊途法一理天道德渡。
修行上,生的时候要思惟死,快乐的时候要思惟苦,在善趣时要思惟恶趣,在今生要思惟来世,都有大道理在。第四个思惟:思惟怒和不怒的结果。修行的次第是:先思惟总的业果道理和特别的业果道理,然后才是“思惟之后,如理地行善、止恶”。如果首先能思惟生死的本性是苦,一旦思惟透了,决定可以把耽著轮回的心改成彻底厌离的心。如果作不到这样,就要以明理来遣除,思惟过失和功德,使心猛利地欣求功德、厌离过患,这样使心转变。
四三六、求心内佛去心外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天子问文殊师利言:‘禅师者,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比丘能得禅定波罗蜜者曰禅师。至于说到另一种禅病,就是不论如何坐禅也不能了悟,这种人就是“不了禅师了。” 以前所说的不能舍去船筏而执着船筏,这和骑驴不肯下驴,是同样的病态啊!
佛门修持——修学之道。但开悟之人并不一定对佛经的知识面面俱到,尤其佛经上的名词概念,但佛理俱通。马祖让嫂子把鸡蛋吊在床头,天天用耳朵去听,等鸡蛋开口说话时就悟道了。据佛经记载,在家佛维摩居士生过病,出家佛释迦也生过病。由此可见若一个人开悟后,或成佛后,有没有病,要看其过去业力和后天生活环境,若生活环境优越,保健得当,完全可以没有病或少得病。法语法印治病修持法门,实为佛门无价之宝。
南怀瑾:开悟自检南怀瑾:开悟自检 人人动辄谈开悟,所谓的开悟,究竟如何?第一问,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上,一切清清楚楚,如同白天看画图的颜色一样,与文殊菩萨等人的境界相同。“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假设你认为三藏十二部太多看不完,“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永明寿禅师劝你仔细参看他所编的《宗镜录》,因为一切经典的精要,他都集中在此书中。
【新提醒】熏习于心 故行得生(南怀瑾《宗镜录略讲》第一集 第十章) 佛友日志 念佛念法念僧...熏习于心 故行得生(南怀瑾《宗镜录略讲》第一集 第十章)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证知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真的禅宗是转变你的心性。一清醒的状态,心理思想作用不是善就是恶,那不善不恶是一段无明状态,佛学名词叫无明,禅宗叫黑漆桶。大家打坐学佛那么久,为什么心念不能得清净呢?
只为明心始读书:修行读书推荐。菩提一叶依据《明心读书会》修习书目,以及本人多年读书心得,整理选编以下推荐书目,供同修们借鉴参考:必读书目:《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所读书目:《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南怀瑾先生。《庄子南华》南怀瑾先生。《习禅录影》南怀瑾先生。《心经禅解》净慧长老。《金刚经讲记》明奘禅师。《六祖坛经说什么》明奘禅师。《心如晴空》明奘禅师。
守则1楼2013-7-4操作。1.东西精华协会会员守则——南怀瑾先生?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
杨新宇:“八风吹不动”的八风是什么?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看后,批了“放屁”两字,叫书童带回。禅师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就被打过江来了呢?”这就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故事。故事中的八风是什么呢?问个有趣的问题,“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一屁是什么风呢?是骂,八风中的损。
见性成佛。唯识,走出唯识,然后就能见性,就能成佛。如果你真的见证事物、自心赤裸裸净洒洒的存在本体,你就能成佛;如果你真的成佛,你也就能真的看见事物、自身赤裸裸净洒洒的存在本体。见性成佛,成佛见性,它们是两头燃烧的同一根蜡烛。见性成佛是头脑旅行的最后旅程,是它行走的终结,在这里它消失了,留下的是一个心妙道玄的老子世界,一个唯识和不唯识各自了了清楚、闪闪发光的世界。这是千真万确的,见性成佛。
开悟的十个标准(南怀瑾)开悟的十个标准(南怀瑾)2009年04月08日 北面海论坛。永明寿禅师宗镜录卷一: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假设你认为三藏十二部太多看不完,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
大禅师的生死来去。时间:2015-06-13 发布者:作品简介:南怀瑾老师讲述:大禅师的生死来去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网站2015年6月发布。
南怀瑾谈教育:让孩子自己站起来2015-05-26 校长传媒。南怀瑾谈教育: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我一辈子,受旧式教育出身,然后又受到新的学堂教育,还受过军事教育、武术教育。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3.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心性修养。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心性质变的起点是明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