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功虎)据有关方面透露,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于9月29日下午因感冒引起心肺衰竭,在苏州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毕业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抗战时期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在名寺修佛学。1949年赴台湾,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蒋纬国等名流前往听课。
1976年,根据南怀瑾演讲辑录的《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受到狂热追捧,到1988年时再版18次之多;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同样掀起“南怀瑾热”。2004年南怀瑾移居上海,后长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庙港。
南怀瑾对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诸门学问,他的书籍长期摆放在各种书店醒目的位置,很多拥趸家里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的整套书籍。
学界对南怀瑾先生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可他给自己的评语却是:“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
南怀瑾享年95岁,人生足迹纵贯二十世纪,注定他会与许多历史热点沾上难以言说的干系。他的著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各领域,研究著作“浩如烟海”。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以纯粹一介书生的形象写下大量精彩故事。
1971年,南怀瑾受聘于台湾辅仁大学,正式开设《易经》课程。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是一本《论语别裁》。1974年,台湾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讲稿后来在报纸上连载,南怀瑾“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了大众的追捧,报纸被许多人剪贴成册,至今还有人保存着完整的剪报。讲稿随后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引起轰动。
后来,时任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的王雷泉到香港拜访南怀瑾,经他介绍,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正式在大陆出版《论语别裁》,风靡一时。几年间,《论语别裁》发行即过百万,堪称中国图书界的一个“神话”。
南怀瑾的作品陆续在大陆出版之后,引发持续热潮。曾经有大学组织公开演讲,担心人太多造成混乱,南怀瑾一再要求严格保密、不作宣传,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他的名气和所能形成的感召力,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迄今,你要是去各种实体书店走走,还是能轻易找到包括《论语别裁》的各种南怀瑾文集。
2000年,台湾媒体披露了一件神秘的“密使案”,称李登辉透过南怀瑾,私下与我国大陆决策层进行接触。
这份报道指出,早在1998年,有关方面就透过南怀瑾表示愿意与当时的台湾当局接触。1999年底,李登辉派遣苏志诚与郑淑敏至香港与大陆进行会谈,中共代表为时任国家主席的秘书杨斯德。双方在南怀瑾安排下见面,与谈人士还有尹衍梁、海协会前会长汪道涵及许鸣真。
但是后来的李登辉否认这项报道,声称苏志诚与郑淑敏是以私人身份前往香港,拜会其师南怀瑾,在其处遇见中国人士,此次会谈非经由他授权。
昨日,记者电话采访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副教授王学峰,他认为南怀瑾对中国古典文化知道得相当广博,但是有多精深,还有待学界盖棺论定。
著名教授张中行就曾公开撰文痛批南怀瑾的代表作《论语别裁》。张中行称,《论语别裁》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但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那一路。南怀瑾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可谓“前无古人”,如该书在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时,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滑天下之大稽”。
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也表示,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言过其实,“他也就是在读了儒、佛、道三家的一些著作之后写了一些自己的感受而已”。南怀瑾值得佩服的一点是,他有勇气讲出他自己思考过的东西,“他未必懂但是他思考过”。
南怀瑾的名字在广泛传播中,常常和各界名人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也为不少人所诟病,被认为是借名人炒作自己的“江湖骗子”。南怀瑾曾经的闭关修行、晚间打坐修行,甚至他每天不吃早餐,中餐和晚餐一小碗稀饭的饮食习惯,都被不少人质疑为是将自己刻意打扮成“奇人异士”的一种“江湖骗术”。
“他的名满天下和书籍畅销,很大程度上缘于他继承了我国诸多有识之士游走于社会矛盾边缘,刻意回避社会矛盾,寻求所谓内心安宁的传统。说白了就是用文化的面纱遮蔽视线,炮制心灵鸡汤,以熨平大众浮躁的精神世界。”王学峰说,“当然,这种境界和作用,也是很了不起的。”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著名学者南怀瑾95岁高龄去世(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