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红楼梦》中就记录了一系列和“芒种”有关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社会里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根据不同节气,古人安排农事,进行播种、田间管理或收获。与此同时,人们也赋予了这些节气独特的民俗内涵。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表示仲夏时节正式开始。从字面上看,“芒种”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的意思。此时,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成熟,要进行抢收。晚谷、黍、稷等谷黍类作物则要赶紧播种。“芒种”谐音“忙种”,预示着农民将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
芒种之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陆游有诗云:“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描绘了农民们在芒种节冒雨插秧的场景。
有趣的是,“芒种”还是曹雪芹的生日。南京红学家严中说,1715年,曹雪芹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内,他到底是哪一天出生,有农历四月二十六、五月初一、五月十二、六月十二等多种说法。其中,四月二十六(正好是那一年的芒种节)是曹雪芹生日的说法,得到较多红学家的认同。
已故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详细考证过曹雪芹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六。他的《曹雪芹传》中说:“(农历)四五月之间,江宁织造曹頫家里传出喜讯,全家称贺:夫人生下一位麟儿,这就是后来人称雪芹公子的《红楼梦》作者。”
据报道,周汝昌先生生前,四月二十六都要在家中为曹雪芹过生日,但他“连自己儿女的生日都不记得”。
也许因为出生于芒种当天,曹雪芹对这个节日情有独钟,在《红楼梦》中对芒种民俗有生动展现。
《红楼梦》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古人相信,天上的“花神”掌管人间百花,每年二月初二花朝节,花神会下落凡尘,安排百花开放,民间举行隆重热闹的迎花神仪式。芒种之时,众花渐渐凋残零落,花神就要在这天回到天庭,人们要“送花神”,与花神饯别,期盼来年花神再到人间。
在红楼女儿们(林黛玉除外)看来,芒种节是一个热闹玩耍、与花争艳的节日。这天,姑娘们早早来到园内,用花瓣柳枝编成轿子和马的形状,用绫罗锦缎叠成各种旗帜,然后用彩线系在花枝上,为花神送行。
轿子和马儿是供花神乘坐上天的,这个民俗类似于送灶之时给灶王爷烧纸马。大观园内,树上“绣带飘飘,花枝招展”,姑娘们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鲜花、彩旗、美女,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一派热闹的芒种节场景。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第12集《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芒种节这天,宝钗、探春、迎春、湘云、李纨、平儿、紫鹃……姑娘们在花丛中嬉笑打闹,将五颜六色的布马、彩旗挂到花枝上。宝玉也赶来参加,一片欢声笑语之中,却发现唯独少了黛玉一人。
《红楼梦》中写道,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
眼前落英缤纷,黛玉感怀身世,伤春惜花,将一片片落地的残花收了,纳入锦袋。她用花锄挖了个花冢,把锦袋埋在里面。葬花之时,唱出了那首著名的《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前面提到的姑娘们是在为花神践行,黛玉的“泪眼葬花”则是在祭祀花神,更接近于芒种节“祭花饯花”的本意。
奇怪的是,《红楼梦》中提到“祭花饯花”这些民俗,在古代文献中却几乎没有记载。南朝崔灵恩《三礼义宗》中说:“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证明早在南朝时就有“祭饯花神之会”,但具体是怎样的民俗,却没有详细描述。也许在后来的岁月中,祭饯花神之会的民俗消亡了,也未可知。
有学者认为,曹雪芹其实是在《红楼梦》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祭饯花神”的风俗,“发明”了一个与“花朝节”对应的“芒种节”。
红学家邓云乡先生指出,曹雪芹写的这些“芒种”民俗,其实是二月十二花朝节的民俗,“曹雪芹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南的花朝节、迎接花神的风俗,装点在大观园芒种节这一天。”
花朝节的民俗非常丰富,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描绘苏州花朝节民俗:“(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
《清稗类钞》中记录了慈禧太后是怎么过花朝节的:“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孝钦后(即慈禧)至颐和园观剪彩。时有太监预备黄红各绸,由宫眷剪之成条,条约阔二寸,长三尺。孝钦自取红黄者各一,系于牡丹花,宫眷太监则取红者系各树,于是满园皆红绸飞扬,而宫眷亦盛服往来,五光十色,宛似穿花蛱蝶……“
《红楼梦》二十七回中,还隐藏着另一个花朝节的民俗——扑蝶。宝钗见大家在园中玩耍,缺了黛玉,便去潇湘馆去寻黛玉。
路上,宝钗“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其实,早在宋代,花朝节就有扑蝶的风俗,南宋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说:“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
花神二月十二来到民间,芒种之时又回到天上。古代,江苏各地都有花神信仰,流传颇广。清代,江苏有两处花神庙很有名,一是苏州虎丘花神庙,另一个就是南京凤台门花神庙。
南京文史学者杨松涛介绍,南京的花神庙本来有两处。一处在城西乌龙潭,五台山至乌龙潭一带,乡民多以植梅艺菊为业,立庙供奉花神,但这座花神庙早就湮没。
规模大、时间长、影响广的是建于明代的凤台门花神庙,位于今雨花台以南的宁南地区。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调各地的花匠在凤台门一带种植各种花卉及观赏植物供皇室使用。凤台门一带乡民从那时起便以种植花卉为生,代代相传,成为职业花农。
为了祈求平安和花业兴旺,花农们捐资在凤台门旁建造了花神庙。庙占地数亩,有房十余间;大殿中央供奉花王唐明皇李隆基和花后杨玉环的塑像,两旁供奉百余尊百花神像。
花神庙香火曾经十分兴旺。每到二月十二花朝节,南京人总要到花神庙去祭拜花神菩萨。《白下琐言》记载:“每岁花朝,卖花之家,各以花供献几,牡丹、芍药、海棠、碧桃之属竞秀争研,备极其胜,谓之花神会。”
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时花神庙被毁,但花神庙的地名留了下来。如今,附近的丁墙水库已改名为花神湖,成为南京城南著名风景区。花神湖上修建了一座花神渡桥。桥的两侧树立着掌管四季的四位花神的雕像,分别是兰花神马守真、牡丹花神杨玉环、海棠花神孙道绚、梅花花神江采萍。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芒种是曹雪芹生日他在《红楼梦》里发明了一个“芒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