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怀音云深不知处,瑾玉明净太湖堂。” 希为名家:当代国学大师 南怀瑾
南怀瑾,浙江温州人。当代中国国学大师,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上下五千年,纵横三千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南怀瑾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可谓是博学多才。南怀瑾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著述极为丰富,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 《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影响众多中外人士。《海南日报》评价南怀瑾:“对于南怀瑾的学术造诣,有着非常不同的评价,但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南怀瑾,都掩盖不了他在文化上的光芒。”
为何青年时的南怀瑾敢于只身在蜀山庙宇之间勤于研修儒释道?为何中年时的南怀瑾穷途末路之时,旦夕之间能够掀起国学热潮?晚年时的南怀瑾又为家乡与祖国做出何种巨大的贡献?怀揣疑问,穿越经典,《希为名家》带您了解国近代学大师卓尔不群的辉煌人生。
南怀瑾,1918年生于瓯越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犹太人”的聚居地——温州市。
南怀瑾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喜爱阅览名书古籍。然而在其13岁之时,小学的毕业考试却是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父亲南仰周为了儿子着想,希望小怀瑾去学习一些手艺可以在将来的日子里能够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当时如果南怀瑾接受父亲的提议,自此也就造就不了一代国学大师。他虽然不知道将来自己的命运如何,但坚信自己一定不会被埋没才华,终有所成就。于是他拒绝父亲的建议,选择在家自修三年学问,被感动的父亲还主动聘请当地学究叶公恕辅导小怀瑾学习。南怀瑾发现孔孟之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这三年的自修学习中,他十分重视儒家之道,专研精学,投入很大的精力。
1935年,南怀瑾决定离开家乡,前往浙江省国术馆习武,并获得武术教官的资格。1937年,20岁的南怀瑾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研究班(中央军校政治班)。1940年,经军委会办公厅张冲的推荐,南怀瑾担任中央军校政治班教官。期间,南怀瑾接触到佛法,潜心研修佛典,以期望通过自己绵薄之力能够服务于身边的社会大众,普度感化需要帮助的人们。1942年的南怀瑾毅然辞去教官之职,为求深研佛法,离开成都,去探索新的未知。三年期间,南怀瑾只身前往四川、西藏参访各派宗教,探求佛法。1945年之后南怀瑾再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要专研道教,形成一套属于自己对儒释道三大学问的精通见解体系,继续以修行的姿态到处拜访中国名师,不断吸取百家名师所长,精研并梳理研究。
1949年,面对政治生存上的抉择南怀瑾不得不奔赴台湾,寻求新出路。迫于生计,南怀瑾与老乡合伙做起浙江与台湾的船运生意,但是在从浙江舟山撤退时,强占其公司的航船,南怀瑾一夜之间负债累累,血本无归。南怀瑾与家人不得不栖身于基隆市一家小屋里。
1955年,生活处境堪忧的南怀瑾选择尝试著书出书,但是其出版的作品在所有的书店销量不是特别理想;
此时的台湾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一跃成为亚洲发达富裕地区。短时间的经济迅猛发展,上层文化建筑是达不到与其相适应的节奏,自我精神文化相对弱势的台湾需要一位“文化英雄”为他们发起属于台湾自己的文化之声。
1960年,在南怀瑾捉襟见肘之时,中国新文化运动领导者胡适阅读其著作《楞严大义今释》并且直言表示赞许。自此南怀瑾声名鹊起,顺应时代发展,南派国学文化也在台湾掀起了国学热潮。
1963年,南怀瑾先后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国立政治大学讲学。讲学期间,南怀瑾重视“家私塾”与师徒文化教育的理念,坚持学生在老师家中学习,建立师生深厚情谊,其学生日后都成为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
1969年,南怀瑾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与“十方丛林书院”,作为其文化发展的支持后盾与其文化传播平台,将他对国学的热爱与理想推向人生新的台阶。
1988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门向世界敞开。国家在修筑金温铁路线(金华市至温州市)之时,由于当时技术有限,投资特别巨大,工程开始不久后几度搁浅,随时面临放弃的可能性。此时,功成名就的南怀瑾非常关注自己的家乡,他慨然应允,开始筹资准备兴建铁路。1990年,温州发生大水灾,南怀瑾个人捐资救助,并且在温州市成立有关医药学与农业科技学相关的基金会,致力于家乡的发展建设。1992年6月,满腔爱国热血情操的南怀瑾先生为了加深两岸关系的发展,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1992年11月,浙江金温铁道公司正式成立,南怀瑾筹资、注资并担任公司董事长。自此,新中国第一条合资铁路——金温铁路正式开工。
1998年6月,历经6年的巨大铁路工程,贯穿浙西南山区的金温铁路正式开始通车。南怀瑾秉持“建设家乡,还路于民,功成身退”理念,将其股权转让给浙江省政府和中国铁道部,他淡泊名利,侠义为民心。
2006年,88岁的南怀瑾移居苏州市并倾尽心血创建“太湖大学堂”,宗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将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统一结合”。南怀瑾曾经提及:“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也许晚年的南怀瑾呕心沥血,倾其所有创建的太湖大学堂,就是希望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挽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复兴中国固有的文化精华。至南怀瑾先生离世期间,其毕生精力皆投注研学于大学堂内。
耄耋之年,南怀瑾先生不甘于“垮背余望夕阳,要挺胸傲视红日”,不甘于一生平庸,切身付诸于行动,这是多数人望其项背,难以做到的。
“怀音云深不知处,瑾玉明净太湖堂”。有的人公然撰文批评南怀瑾的文章中存有历史错误,指责他对于文化的解读存在很多问题,仅可称为文化名人,不配称为国学大师。但是不可否认南怀瑾先生为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是传统文化积极的传播者,心怀故土乡音,深切关怀着祖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弟子投身报效祖国,为大陆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1286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先生坚信改革开放之英明壮举并成为中国创办合资股份企业的第一人,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代言人,先生为大陆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推动与贡献,也为两岸文化交流,统一事业而倾其所有,先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民国学文化素养付出巨大的精力与心血。
希为文化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怀揣“文化产业报国”使命,成为“小至帮助个人,大至影响社会”的全国公益型文化服务企业。希为文化创始者国际易经联合会联络部部长、华人禅文化协会会长谢太星作为希为领旗创始人致力于希为文化产业,将国学、国粹、国医、国宝、国俗传统文化集大成于一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怀音云深不知处瑾玉明净太湖堂。” 希为名家:当代国学大师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