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一位背后人物受到媒体关注。他就是徐匡迪,曾任上海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长,现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这位80岁的老人直接参与了雄安新区的论证和决策过程。
徐匡迪生逢战乱,在日寇飞机的不断轰炸中,出生在逃难路上,父母给他起名:“徐抗敌”。一次,老师对徐匡迪说:“日本鬼子的日子长不了了,你也不用这一辈子抗敌,要不要我帮你改一下名字?”徐匡迪那时候上小学二年级,也不懂。老师就拿毛笔写了“匡迪”两个字,他不认识,就问老师什么意思呢?老师写了“匡扶正义,迪吉平安”,说拿回去给你爸爸妈妈看,问他们同不同意。回家一问,父母欣然同意,就此由“徐抗敌”更名为“徐匡迪”。
因为喜爱音乐,徐匡迪高考原打算报考艺术院校,但最终在建设新中国的激情鼓动下,考进了全国重点大学——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不过,当时徐匡迪还不知冶金为何物。第一次看到炼钢炉,被吓了一跳,谁能想到,后来他会成为国际著名的钢铁冶金专家。
1982年,已是上海工业大学教授的徐匡迪,应邀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次英国之行,给他留下非常震撼的印象。当时,中国国内还在用粮票、肉票、油票、布票等,还是短缺经济。在伦敦的大超市,他以“震惊”来形容:“五颜六色、琳琅满目,里面什么东西都有!”于是,他决定选修宏观经济学。
他找到授课教授,问教授这里为什么商品这么丰富?那位教授回答:“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商品丰富才能竞争。只有竞争才有效益,只有竞争才有质量,只有竞争才能够使客户满意。”这番话和这门课,都给了徐匡迪很大启发。
英国进修结束后,1984年,瑞典兰塞尔公司邀请徐匡迪去当副总工程师。而且,当时没有总工程师,其实他就是总工程师。
工作了一年多,公司高层非常满意,把徐匡迪的夫人也请去,还说要把他们的小孩也接过来念书,就是希望他长期留下来。正好此时,上海工业大学的钱伟长校长到瑞典来,住在徐匡迪家里。钱伟长跟徐匡迪深谈了一次,意思就是让他回来,但没有明说。钱伟长就讲他当年国家那么困难的时候,交通都不通,他还是坚持要回国,就是想为国家做点事。钱伟长讲得大家流泪,最后徐匡迪说:“您放心,我会回去的。”
很多年来,坊间一直流传,说徐匡迪从政,是因为跟着去了一趟欧洲。记者当面向他求证,徐匡迪笑着把故事讲了一遍。
那是1990年底,带队出访欧洲,他当时是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临行前,提了一个要求:“我们对外要有新形象,我带出去的团员都要讲英语,不要翻译,行不行?”他就亲自挑选团员。原来的名单中没有徐匡迪,因为他当时是上海市高教局长,而此行主要是为了招商引资。后来决定加一位教育界人士,便请徐匡迪随行。
出访中,有一站是巴黎的证券交易所,因为法方总经理不肯讲英语,中方就请了驻法大使馆的文化参赞来翻译。参赞是学法国文学的,对巴尔扎克、大仲马绝对熟,但不懂经济专用名词。
遇到疑难的单词,徐匡迪就帮他解释了一下,比如可转换债券、指数期货等。听了有点怀疑,他问徐匡迪“怎么会懂这些东西?”徐匡迪说:“我前几年在瑞典兰塞尔公司工作时,对这些都接触过。”
听在耳朵里,记在心里。在回国的飞机上他对徐匡迪说:“我已经打电话回去,跟市里领导商量把你调到计委当主任。”因为大家很熟就比较随便,徐匡迪说:“开玩笑吧,有没有搞错啊?”严肃地说:“什么搞错,我不跟你开玩笑,你到底怎么样?”
徐匡迪说:“你找错人了,我是一个不喜欢计划经济的人,我怎么能够去当计委主任。”没想到哈哈大笑:“哎呀,我终于找到一个不喜欢计划经济的人,去当计委主任了。”回国一个月后,徐匡迪正式调任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主任。
1992年到1995年,徐匡迪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计委主任。这正是上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1995年2月,徐匡迪当选上海市市长。他当市长的时候,浦东的大部分还是农村,而南北高架、浦东国际机场、内外环线、金茂大厦、香格里拉宾馆二期、东方明珠电视塔,都在建设。那是上海发展的关键时段,在徐匡迪看来,当时辛苦是辛苦,但上海有一个设计精、运转快、效率高的政府机构。徐匡迪说:“市政府不是衙门,而是一个议事决策的机构,大家在一起做事,比较愉快。”
回忆起上海市长生涯,徐匡迪最感欣慰的是,上海逐步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也成为一个大家都向往去工作、去生活的地方。
2001年,在上海开APEC会议,这是“9·11”事件发生后,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首次出访。会前,美国的安全官员来了很多次。突然在开会前三天,他们提出车队经过的浦东世纪大道上有几十个窨井盖,下面是下水道,说这个不安全。中方跟他们说,每天晚上会派人打开盖子检查,等到车队经过往返时,每个窨井盖上站一个警察,他们同意了。
但到会前记者招待会时,美联社记者又把窨井盖的问题提出来。徐匡迪这样回答:“我只可以告诉你绝对保证安全,但是如果告诉你是怎么保证的,可能就不安全了。”
2001年11月底,徐匡迪前往中国工程院履新。在当时,这是个不小的新闻,大家都觉得有点突然。
徐匡迪说:“组织上考虑我到中国工程院工作。工程院院长不是任命的,要经过主席团提名,然后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得票三分之二以上才能当选。所以组织上希望我早一点过来,先担任党组书记,因为党组书记中央可以任命。这样就可以把工程院的工作先熟悉起来,也让大家对我有个了解过程。”
当时初到北京,中国工程院还没有自己的办公楼。有一次,徐匡迪去见时任国务院总理,说起在宾馆办公。说:“徐匡迪你好大的胆,中央刚出了,不许在宾馆办公。”
徐匡迪说:“面积不大,4乘14,就是4个14平方米的标准间。一间是我的办公室,一间会议室,一间卧室,还有一间秘书住。采光不好,白天晚上都要开灯,只有一件事情不错,有4个厕所。”
听了哈哈大笑,说:“趁这两年财政还有点钱,你想办法去造个办公楼吧。”
徐匡迪说,当时北京市很支持,选了市中心这块棚户区,中国工程院办公楼到2007年就建成了。现在中国工程院办公楼是北京著名的绿色建筑,水是循环利用,屋顶有太阳能板,能耗是一般标准的三分之一。
从大学教授到大学校长,从大学校长到计委主任,从计委主任到上海市市长,从上海市市长到工程院院长,从工程院院长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80载人生岁月,心中装满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