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纲要》,《纲要》明确要求,要加强健康教育、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积极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一健康理念,进一步普及健康生活。
《纲要》明确,要推进全面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加强家庭和高危人群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建设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健康促进环境。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短信、互联网等新型媒体,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健康知识传播。进一步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基层行”活动,开发推广健康适宜技术和用品。到2030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
《纲要》明确,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将健康教育课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设有利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教育课。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开展健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培训健康教育师资。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校医院或医务室,按学生人数600:1配备校医,学生人数不足六百的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构建学科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纲要》明确,要全民普及膳食营养健康知识,指导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孕妇、老年人等)合理使用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全省居民营养监测,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加大对微量营养素摄入,油脂、食盐适量摄入等相关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普及,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的问题。建立临床营养工作体系,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全面推进控烟履约,逐步实施控烟立法,加大控烟力度。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到2030年,实现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针对青少年加大控烟健康教育力度。强化和完善戒烟服务,加强戒烟门诊服务,配备专门诊室、诊疗设备、药品储备等硬件设施和专业提供戒烟服务的医务人员。宣传推广12320热线戒烟服务,提供戒烟干预服务,逐步提高其公信力和影响力。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加强限酒健康教育,加大对酒精过度使用和酗酒危害的健康教育。对酒精使用造成相关疾病的个人及其家庭提供预防和治疗干预措施。
《纲要》明确,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居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干预,加大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特殊职业人群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实现县级精神科(门诊)全覆盖。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到2030年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全覆盖。要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及性传播风险高危人群为重点,开展性健康、性道德和性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病、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加强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大毒品预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的力度。加强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吸毒人员减轻毒品依赖、促进身心康复。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康复的衔接,进一步扩大维持治疗工作覆盖面,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区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纲要》明确,要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营地、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在设区市的城市社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县城的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加强已建成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与升级换代。结合各地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打造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社会民生工程。到2030年,实现市、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覆盖率100%,城市街道、社区、乡(镇)室外健身设施建设覆盖率100%。基本实现全民健身“6565四级工程”建设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推行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建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实现分时段、分区域向社会开放。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纲要》明确,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范开展各类赛事活动,创新多元办赛模式。办好省运会群众体育项目赛事。鼓励支持市、县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深入开展“常规性、季节性、业余性”全民健身活动,确保活动不断线、不断档。继续开展“菜单式”体育比赛活动。在各行各业开展工前(间)操活动。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扶持推广柔力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塑造航空营地服务品牌,大力提供优质的航空体育产品和高效的通用航空社会服务。着力加大足球场地供给,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
《纲要》明确,要切实发挥各级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全民健身与卫生、教育、文化等多项社会事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医学指导,积极推广“运动处方”,发挥全民健身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探索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产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运动性伤病防治和康复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预防疾病的认识,树立科学健身远离病痛的新观念,调动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各级体育和医疗行政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社区医务人员开展相关体育知识的培训,加强和充实健康管理师队伍的建设,在健康管理师的技能培训中应增设健康体质测评、运动处方和运动管理的内容,使健康管理师掌握和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在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课程中加入有关医学常识和卫生保健知识,使多数体育社会指导员都能掌握慢性病、亚健康的相关知识,提升体育运动预防疾病的针对性。依据山西省气候特点,定期发布健身活动指南。通过合理的培训达到体育和医疗相互融合新格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建立体质监测系统,以健康管理为先导,积极构建社区健康评估体系,推进和完善体医融合。开展国民体质常规测试,依托体质监测数据库,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系统。
《纲要》明确,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保证每位学生均能掌握1-2项体育健身项目。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备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加强科学指导,不断创新、挖掘、普及、推广适合老年人特点和简便易行、科学、文明、有效的体育健身方法。加强老年人体育骨干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培训、建立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办好老年人健身大会。实施“残疾人体育健身计划”,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创编、推广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项目,研发适合不同类别和等级残疾人使用的小型体育器材,推动残疾人体育进社区、进家庭。巩固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升为残疾人服务指导的水平。加强特教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办好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实行职业人群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