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毕业的研三学生刘乐(化名)每天穿梭于各种宣讲会和面试场所。清晨,她拿起一大袋速食燕麦倒进碗里,再撒上坚果、倒上开水,“半年多来,我的早餐里都没出现过油了。我觉得脸稍微胖一点,就会给大家留下好吃懒做的印象”。
平时,刘乐会喝代餐粉来控制体重。“水一冲就好了,喝了有饱腹感,这样很方便,不用天天抽时间运动,在寝室就可以减重”。
“代餐粉”是不少年轻人追崇的食品“新宠”。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代餐市场已达到57.3亿元,预计2020年破百亿元,实现近两倍增长。
代餐食品,从广义上来说,是用于代替正餐食用的包装型产品,如冲调食品、速食食品。狭义来说,是通过优化产品配方及形态,来满足减脂塑身、快速进食等需求的产品。常见代餐食品有代餐粉、代餐奶昔、代餐粥等。
近年来,代餐产品花样层出不穷,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一股“代餐热”。不过,关于代餐的争议也一直存在。不断有媒体曝光代餐食品导致营养不良、代餐食品虚假宣传、代餐市场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吃代餐,代餐市场缘何火起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近日展开了调查。
刘乐告诉记者,身边吃代餐的朋友,大多面临同样的烦恼:需要快速减肥。“我觉得这个社会对女性要求太残酷了,女生必须要保持身材。”她认为,身材好才能增加自信,也有助于社交,吃代餐是减肥的“法宝”。
她经常在网上搜学校附近的轻食店,看有没有新产品,“轻食店的代餐大多都是搭配好的,味道不错,比如鸡胸肉减脂套餐、低脂沙拉套餐等,虽然一顿代餐要比普通外卖贵一倍多,但我基本上每周会吃几顿”。
24岁的衡昌是一名健身爱好者,他至今难忘减肥路上的“痛苦曲折”。“我从小就胖,又缺乏锻炼,大一时将近190斤,我下决心减肥”。
衡昌在网上搜减肥经验,看到一家网站推荐的代餐奶昔,“产品主打低脂、低热量,称一个月可减重20斤。我当时跟爸妈要了1200元,谎称报计算机辅导班。”
“有水果味也有原味,喝完那个奶昔确实有饱腹感。”衡昌回忆,奶昔食用周期是一个月,期间要配合食用一款清理肠道的减肥茶。他为了更快减重,早晚喝奶昔和减肥茶,中午基本不吃主食。
“那时一心想减肥,没考虑会影响健康。吃了代餐后,感觉每天无精打采。”半个月后,一次体育课上,衡昌突然晕倒了,医生说他营养摄入不足。他想想很“后怕”,咬牙决定,还是得“迈开腿”,通过运动减重。
今年8月,有商业研究机构发布《中国线上代餐趋势消费报告》指出,食用方便、快速获得饱腹感和减肥是消费者购买代餐产品的主要动机。此外,代餐食品消费人群以女性为主,当前二线后代餐消费增速较快。
对此,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追求吃饱饭,他们对食物要求更高,更看重营养、口味及包装等因素。代餐是社会发展和消费升级的产物。
“此外,社会上普遍强调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绪,让很多年轻人被裹挟其中,如果自己身材和社会标准有差别,就产生焦虑,通过吃代餐快速减肥,来找到社会认同感。”王云飞分析。
代餐为何火起来,它的宣传策略和渠道是什么?连日来,记者在网购平台搜索“代餐”,发现相关产品五花八门。产品介绍中,“快速瘦身”“专业塑形”等词语高频出现,商家还会在醒目位置,晒出“模特”吃代餐前后的身材对比图,凸显瘦身效果。
记者咨询了一款标记为“店铺热销过万”的代餐奶昔产品,店家表示,奶昔每天可代替两餐。该产品采用牛奶蛋白和乳清蛋白配方,富含优质水溶性膳食纤维,适合所有成年人,特别是减肥人群和需要营养摄入的人群,与市面上同类产品相比,没有副作用,不含激素。
另一款明星代言的高纤维代餐粥销量火爆,“双11”期间被预订下单近12万份。产品介绍显示,食用该产品一餐的热量约等于一根香蕉,能够代替正餐,减少500大卡的摄入,相当于跳健身操1个小时47分钟、游泳1.1个小时、骑自行车2.2个小时消耗的卡路里
商家还表示,代餐粥富含丰富膳食纤维,吸水可膨胀80-120倍,饱腹力更强,产品选材中不含香精、色素、食品添加剂。
记者调查了解到,代餐食品在宣传时,大多打着“天然、营养、低热量、高纤维、易饱腹”等口号,宣称能为人体快速、便捷提供大量、多种营养物质。同时,电商平台和社交软件也成为代餐食品打开销路的“主战场”。
一个网上购物的“狂欢夜”的零点,一位网络女主播正直播介绍一款代餐粥。助手把刚冲泡好的代餐粥用玻璃碗盛好,端到台前,此时,镜头近距离聚焦热气腾腾的碗粥,看着十分诱人。直播间观看人数始终保持在100万左右。
主播一边用勺子不停搅拌代餐粥,一边介绍代餐粥中的配方及原料产地。“品牌和成分都是优中选优,热量特别低,有利于减肥。”主播几个简单的动作,几句对食品的夸奖,就让两万份代餐粥在短短几分钟内被抢购一空。
大学生小余(化名)告诉记者,无论是吃晚饭、洗漱还是上床睡觉,她都会把手机放在一边看直播,担心错过好产品,“夜里本来就容易饿。看到屏幕里的粥,细腻顺滑,就像高端餐厅里的精致食物。但价格只要35元一罐,如此物美价廉,直接就下单了。”
“有不少传统食品企业把升级转型做代餐作为新突破口,迅速抢占市场。”一位研究食品相关专业的专家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是代餐市场火爆的根本原因,加之食品企业线上线下宣传,利用新兴媒体渠道“场景化”营销,很快让代餐经济“火起来”。
“社交电商成为互联网经济新风口。”一家健身低脂代餐品牌创始人就告诉记者,代餐食品的销售,除了立足传统电商平台,还要深度布局社交自媒体,通过微信圈、短视频以及各类App,策划线上活动,更容易打造品牌IP,让年轻人喜欢。
除了代餐食品“走红”,相关产业也在兴起,街头各种轻食店的出现,以及一些美容机构推广的辟谷服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年轻人的饮食选择。
“这里的学员有六七十岁的,也有十几岁的。”记者电话咨询了一家辟谷养生会所,工作人员介绍,店里全程有专业私人减重导师,每天根据客户体重、饮食环境、心理情绪等变化进行分析指导,精准搭配饮食方案,通过提高身体代谢达到健康瘦身。
“我们这儿每一位导师都修过营养学、心理学等专业,经过了上岗培训考核。他们每天会督促你,甚至你第二天想吃什么,都不用自己想,导师帮你搭配好。签完合同省时省心省力,一个月大约减重10斤。”该工作人员说。
随后,记者又电话采访了一家位于北京的养生馆,接待员告诉记者,馆内全辟谷班通常采用为期7天的“断食法”,什么东西也不吃,有公开课教授练功吐气等方式补充能量,实在感到饥饿的话,可以吃西红柿来缓解。
该班承诺,学员3天内的瘦身效果能达到2至3斤。还会有一对一授课,教学生如何在封闭环境下长时间不吃食物,自行调理肠胃。辟谷班的学费价格,每周1000多至2000多元不等。
“我经常劝亲戚、朋友们,不要相信一些商家鼓吹的保健、养胃或瘦身。”对于代餐、辟谷等形式的减肥方法,一位25岁的公务员十分“排斥”。
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来不吃代餐,即使要减肥,也不能只吃代餐或不吃饭,可以吃玉米等五谷杂粮,“有些产品宣传目的性太强,说不定会有副作用”。
“不吃主食和正餐肯定是不可取的,要严格制定饮食计划,控制摄入热量。”职业健身教练窦成伟也告诉记者,保持身材还是要以锻炼为主,饮食只是起辅助作用,不建议吃形形色色的代餐。
“据我了解,很多代餐食品让人容易产生饱腹感,但营养成分不高。”窦成伟之前也吃过一些代餐,但是随着训练强度加大,代餐不能满足自己正常营养和能量需求,不如运动减重的方法来得科学。
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是人体能量来源的三大营养素。三者供能比需要调配在最佳范围,才对身体有利,但一些代餐产品的供能比并不合理。
“国外有研究指出,代餐饮食可以减轻肥胖患者体重。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代餐主要针对的是超重和肥胖人群。”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医生张宝表示,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合理、平衡的膳食模式,保证蛋白质、脂肪、糖等宏量营养素及维生素、矿物等微量营养素摄入充足,并且适量运动。
张宝介绍,代餐食品的配方及食用方法没有统一标准,不同代餐产品所含营养物质不同,但代餐最终效果是控制体重,难免会减少能量的摄入。“如果长期摄入的能量不足以维持人体基础能量消耗,机体各器官功能会下降,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也不排除会造成器官衰竭”。
“年轻人不可盲目食用代餐食品,即使吃也一定要以营养素摄入量为参考依据,选择食用热量配比合理、营养均衡的代餐。切记,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者研究人员。”她强调。
“有些商家用花里胡哨的词语宣传代餐配方的科学性、合理性,诱导年轻人消费。”王云飞认为,代餐产品及其市场鱼龙混杂,难免存在粗制滥造、虚假宣传现象,消费者和相关监管部门都应提高重视程度。
一位食品相关专业教授也表示,部分代餐商家存在夸大宣传现象,但目前我国代餐食品生产、加工、监管等还没有统一标准,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食品企业线上线下宣传广告的监管,商家不要一味将代餐与“减肥”“减重”等功效联系在一起,应当提倡合理饮食。
对此,安徽徽商律师事务所律师胡亚榴介绍,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同时,《广告法》第十八条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她表示,“代餐食品”如果仅仅是热量低、易饱腹,并不存在减肥的功效,经营者就不得盲目夸大宣传,否则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权进行相应处理。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监督邮件:.cn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以瘦为美”情绪蔓延 90后95后代餐消费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