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次将“促进全民健身”与“促进体育消费”并重纳入文件标题,为体育产业发展提高政治站位,明确方向路径,注重精准发力描绘了宏伟蓝图。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更是人们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意见》从运动行为培养、运动场景塑造、产品结构丰富、市场潜能释放等多维度精准施策,为体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驾护航。
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件)出台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财务投资者迅速在核心赛事、IP版权、分销渠道、运动场馆等领域竞相布局,历经五年之后,这种由政策推动、资本先行、产业后启动的状态逐渐让投资者和企业家认识到,体育需求是综合需求,体育技能培养、体育习惯养成、体育场所扩大和体育观赏群体的增长,都是相对的慢变量,投资体育需要有长期战略,需要有长期耕耘的准备,需要着力于产业链和体育消费生活的培育。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意识到体育可以赋能城市、可以振兴乡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需要协同发展。当这些认识形成合力之后,体育产业发展才可以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意见》的出台为体育产业发展拨云开雾,回归初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据资料显示,我国城市人口的健身会员渗透率为0.4%(健身会所会员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加拿大、美国、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的会员渗透率分别为17.9%、17.6%、14.8%、12.9%、11.4%和11.1%;2017年《美国户外运动参与报告》显示美国6岁以上的美国人中约有1.44亿人(48.8%)至少参与1次户外活动,户外运动参与总次数达110亿次,其中21%的人每周至少参与两次户外运动,大多数人群为20-26岁的学生群体;我国泛户外运动参与者人数大概是1.4亿至1.7亿,户外运动消费者主要集中在26-35岁,占调查人数的41.5%,其次是36-45岁,占22.7%。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3.9%;2017年,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驻人口的比例为42.7%,其中19-39岁的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逐年下降,19-29岁年龄段的参与率不足1/4。另一方面,井喷的马拉松赛事和户外越野挑战赛、蓬勃发展的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业、热门运动场馆供不应求,则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人们对于有品质体育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针对这些矛盾与冲突,《意见》从政策层面给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改变运动行为,培养运动习惯。《意见》指明了运动技能的培养是塑造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起点,尤其强调学校教育过程中运动兴趣培养与运动技能提升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推行业余专业一体化的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制度、广泛开展并探索商业化运营的学校体育联赛,提供人们公平参与体育运动学习、训练,尤其是运动等级提升的满足感与获得感,培养体育粘性、终身运动的习惯。
第二,专业性指导,科学化健身。《意见》指出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为健身人群提供专业指导,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建议居民健康体检中增加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为体育与医疗的深度融合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加强场馆开放,解决去哪儿健身。《意见》明确要求打造15分钟健身圈、进一步加大学校场馆的开放力度、促进公共体育场馆的功能改造与机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于健身通达性、舒适性的要求。对于热爱户外运动的人们,《意见》针对体育器材装备运输困难问题做出重要的安排。
第四,创新财政支持,激励消费意愿。《意见》鼓励各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手段,如体育消费券、体育消费平台、全民健身公共积分、体育惠民卡、运动银行等措施激发人们参与健身的意愿,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体育消费。
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需要身边的体育场馆、身边的健身组织、身边的运动项目、身边的赛事活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市化、长寿+空巢的老龄化演进、新技术新媒体的广泛普及,户外运动、体育旅游、智能体育等新业态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意见》从放管服改革、供给侧创新、价值共创等维度给出具体的建议与指导。
第一,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发展潜能。《意见》明确指出各协会主办的体育赛事活动资源、培训项目等,符合条件的都要通过公开方式交由市场主体承办,为有效避免行业协会功能异化,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针对公共资源与体育赛事活动的冲突与矛盾问题,《意见》建议可以综合考虑生态、防洪、供水安全等因素,分类制定允许开展的体育赛事活动目录,以清单形式告知市场主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第二,丰富产品结构,深化供给侧改革与创新。《意见》鼓励各地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发展体育产业;结合可穿戴式设备、虚拟现实技术、物联网管理平台等鼓励研发多样化、智能化的体育赛事、体育产品;鼓励各区域系统性创造发展优势,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新一轮产业规划为引领,推动足球、冰雪、山地户外、水上运动、航空运动、汽车越野等户外运动项目的有序发展,以各种有效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要;
第三,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打造价值共创的消费场景。《意见》鼓励遵循体育发展规律,加强体育、文化、旅游、商业、农业、信息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推动体育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成为人们享受品质生活的最好载体;挖掘体育明星市场价值,支持成立各类职业体育联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创设线上线下、场内场外,互动、分享、沟通的体育场景,深耕和开拓体育的娱乐性、教化性和可视性,将体育融入生活的每一个部分。
《意见》围绕着人民,让人民当“体育主角”,从培养运动兴趣到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从简单的运动场馆到有品质的运动场景的打造,体育成为人们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指日可待。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体育成为人们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