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8月11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夏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暑邪、湿邪侵袭人体,令人无病也有三分虚。怎样通过日常饮食调养自己的身体,从而恬然度过炎热夏天,是许多市民关心的问题。8月7日,在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第13届解放健康讲坛上,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原龙华医院院长吴银根现场开讲养生妙招,授予观众许多有效又易行的夏季中医食疗方法。
吴银根教授表示,夏季的特点可归纳为“暑气重,烈日当空,天暑下迫;雨水多,湿热蕴结,地湿上蒸”。人处于暑和湿的包围中,就像在蒸笼里,人本能地贪凉,想要到凉快的地方去、吃凉爽的食物,这样一来则阴寒易犯。同时,夏季阳气旺盛却也容易消耗,因此阳气受伤。
在闷热、潮湿的“三伏天”里,暑邪、湿邪最易侵袭人体。加上人贪凉、吃冷饮,长期呆在空调环境下,寒邪也来凑热闹。因此,建议市民暑天不要过于贪凉,再热也出点汗,让体内的内热随着出汗发出来,中医讲“邪有出路”,这样不易生病。
在夏天,人们常常感到不舒服,无病也有三分虚,这是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自然反应。吴银根教授将夏季常见症状总结为三类:心肝火旺、伤气耗液、湿困脾胃。
心肝火旺往往表现为情绪波动、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气重、口腔溃疡、面部座疮、皮肤疮疹等。
三伏天“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处于暑和湿的包围中,极易伤气耗液,表现为口干、汗多,疲乏无力,四肢困倦,气短心悸、少气懒言。
夏天湿气重,所谓“湿困脾胃”,通俗地说,“脾”看到“湿”害怕,湿邪最容易使脾胃功能下降,让人食欲不振、不思饮食、泛恶心、腹胀、容易腹泻。
除了“无病三分虚”,暑邪还会导致一些疾病,最常见的按程度从轻到重依次是疰夏、伤暑、中暑。“疰夏”程度最轻;中度的叫“伤暑”,从前常见的“小儿夏季热”即是伤暑的一种;严重的暑邪导致“中暑”,表现为发热、不出汗、疲乏等症状。
此外,夏季心脑血管疾病易急性发作,也是中风的高发季节。吴银根教授提醒,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有胸闷、胸痛、心悸、面麻、肢体活动不灵活等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名中医谈养生妙招 夏季食疗宜清淡、宜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