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不少关于日月崇拜的文物,文字记载也是中秋节起源于中原地区的一个力证。
除了不少关于日月崇拜的文物,文字记载也是中秋节起源于中原地区的一个力证。
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书中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的活动。《周礼》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为周公旦所著,周公旦在洛阳制礼作乐,完善各种典章法规。
《周礼·春官宗伯·典瑞》中记载:“以朝日。”郑玄注曰:“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左丘明在《国语·周语上》中也明确记载,周朝有“朝日、夕月”之礼。“夕月”就是祭月,即秋分晚上在京城西门外祭月拜月。因为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月光皎洁,正是祭月的好时候。另外,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周朝就有“秋社”的风俗,这是一种祭祀土地神的仪式,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我市著名文史学家蔡运章认为,无论是“夕月”还是“秋社”,都可以视为中秋节的文化基础。
《礼记·月令》中,“仲秋之月”一篇记述了政府在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等。其中“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提到每到仲秋之时,官府就要挨家挨户对老人进行慰问,还要送给老人粥喝,这些描绘了当时仲秋的饮食及养生。
值得一提的是,《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的内容几乎一样。《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古代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当时吕不韦的封地便在洛阳,蔡运章认为,洛阳在秦朝以前就是京畿之地,《吕氏春秋·十二纪》里的内容,应该就是吕不韦的门客们记录的洛阳一带的祭祀礼仪、法令等。
《周礼》《仪礼》和《礼记》并称为“三礼”,不仅是儒家有关“礼”的三部经典,更是涵盖了中国远古以来的典章制度、礼仪制度、等级制度等,体现了人文交往的规范礼仪。
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包括中秋节在内的诸多节日习俗和礼仪制度等都和洛阳都有密切联系,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与血脉的体现。
“从汉代开始,祭月的活动逐渐演变成赏月之风。”蔡运章说,西汉公孙乘、南北朝的谢庄都曾作有《月赋》,但这些诗赋所说的赏月时间,并不在农历八月十五。
直到唐宋时期,中秋节才成为一个民俗节日。《旧唐书·太宗纪》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自此以后,中秋节越来越兴盛,直至今日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节日。(记者 李砺瑾)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中秋节起源于中原地区(下)(中秋文化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