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期:马新童-中医之传承忧思

  马新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中医三科主任,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曾任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荣获和田地区第三届青年科技奖。临证善于四诊合参,用方独到,屡除沉疴固疾,近二十年已诊治约20万人次,涵盖30多个民族,被广大患者亲切地称为“马神医”。

  马老师对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于各科常见疾病与疑难杂症的诊治,探讨中医防病治病的规律,成果显著。发表论文:中医治疗“急症”案例举隅、伤寒论 “导法”探析、经方中胶饴应用辨析、从伤寒论中的“蛔”看中医的象思维、经方临床应用举隅等。

  马老师读经典访名师做临床,经二十多年的学习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诊疗体系和治疗经验: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方面,开创性的确立了针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涩”法、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通”法以及复杂性脑血管疾病的“和”法三大治疗法则,创立了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以及恢复的系列方剂:

  ❖自拟十味胸痹心悸汤治疗冠心病,自拟五味头痛汤、八味头痛汤分别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具有显著疗效。

  此外,对小儿脑瘫、阿尔茨海默病、脑萎缩、癫痫以及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精神情志异常等疾病的治疗有深刻的体会;对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疑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研究。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用中药针灸并用法取得良好疗效。对老年慢性咳喘症,拟定了十味咳喘汤、十五味咳喘汤、十八味咳喘汤等系列咳喘方剂,取得了良好疗效。在不孕及妇科肿瘤方面,运用燮理阴阳、调和气血法,已治愈较多不孕症及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者。

  中医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但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在有些中医院校却成了选修课。有人甚至误认为,怎能拿1700年前的《伤寒论》当教材?殊不知,当今美国西点军校正在研究《孙子兵法》。中医的传承到底丢失了什么东西?中医的灵魂在什么地方?他的边界在哪里?到今天他仍然能指导临床实践,还是即将被现代医学所吞噬……本期推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马新童老师的中医之传承忧思……

  今天我有感,想说两句话。中医传承论坛建立以来,我们没有风风火火地做大量讲课或者其他活动,为什么呢?我觉得传承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要去酝酿。还需要大家每个人拿出自己的真诚心,相互认识了解,然后坦诚相待能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相互交流和切磋。既然是真理,就不怕争论;既然是经过反复验证的东西,就不怕大家去质疑。如果是亲身的经历,就不怕别人去怀疑咱们。

  我们中医呀,有些时候把自己看得过于高大,有些时候又有些妄自菲薄。我觉得这两种观念都不是正确的观念。中医有他自身的特点,这与人是一样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如果能看到自身的优点,同时又能够包涵这些缺点,才能往前有进一步的发展。

  现在中医是缺少传承人吗?现在学中医的人少吗?举国上下都说中医是祖国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那我们,包括我们在座的所有人,我们真正懂得中医吗?我们只是可能对中医的某些理法方药有些认识,有些体会,有些运用,取得了一些效验而已。

  我相信咱们入群的各位老师,各位中医学的学者和临床大家们,如果没有治好几个病人,对中医没有些体会,可能我也不会请大家入传承论坛;如果没有一个真诚心,没有想学习的心态,我也不会把大家请到论坛中跟高手们学习讨教。

  我个人从十三岁受舅父影响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至今我觉得对医道的领悟和认知日趋加深,反而越来越觉得自己浅薄无知,对生命的敬畏,对很多人以为是确切的言论产生了怀疑。

  那么中医到底丢失了什么东西?中医的灵魂在什么地方?中医的精神实质在哪里?他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利益?他到底能庇护多少苍生?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他的边界在哪里?她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到底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到今天为止他仍然能指导临床实践,还是说他即将被现代医学所吞噬,或者说学中医没什么前途呢?

  好多朋友劝我写一部专著出来,说我已经足够写好多书了。说实话到今天为止我都没敢写!原因在哪里?我觉得我非常得浅薄,非常得浅陋,只是一些零星的体会,对一些事物只是有一些感受而已,谈不上已经通透了。正因如此,我想请各位老师来帮助我、完善我;也想请各位同学能激励我们,督促我们,完善我们。

  我们请进群里来的很多老师,可以说是当代中医大师级的人物,可以说是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老师。在每个人身上我都学到了很多我以前没想到的东西:或者是人格上的魅力,或者是技术上的特点,或者是他对中医浓厚的感情,我都能体会到,都能感知到。

  在中医皮科界赫赫有名的赵炳南老先生的嫡传弟子邓丙戌老师,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使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说“其实在我们群中,或者在全国,真正的高手,甚至顶尖高手,可能连我们古人30%都达不到。何以知之呢?他的学识德才都达不到古人至精至一的状态!”。我当时听完以后若有所悟,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能代表中医吗?我们是真正的中医传承人吗?我们传承了什么?我们能够给后人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老祖先流传下来的这套活人之术的精益所在吗?我们谁能这么说呢?斗胆向群中各位老师说一句话,谁敢说自己的学识已经达到了不需要与别人去商量,完全达到无与众谋,完全已经对医道了然?谁人敢说?我相信各位在座的老师,自己会明白的。无人敢说如此大话。正因如此,我们创立了传承群,相互交流,能够激励自己,提携后人,让他们在我们交流当中能够学到许多东西。

  经常有人问我的体系是什么体系,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我是什么体系。我觉得只要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己,通过提升自己来帮助更多患者,这就是我的体系。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无论是伤寒还是杂病,无论是热病还是其他等等方面,只要能给老百姓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能有重复性、可操作,我们都应该给传承下来。只是说传承的层面可能不一样,有些在理,有些在法,有些在术,在方或在药,不论是哪一方面,我们都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而不是自以为是,自己把医道给闭掉。

  医之道,任非小,关性命,诚是宝,医之理,很深奥,花气力,抓主要,多实践,熟生巧,边学习,边创造,通古今,名医昭。

  首先我们得有真诚心。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我们拿出自己的真诚心了吗?真正地用真诚心和大家用心去交流了吗?

  这四个真,邓丙戌老先生讲得非常清楚。这八个字非常让我感动,这道出了一切学问都得从“信”开始。当然这个“信”是“智信”,不是“迷信”。什么是“迷信”,迷了就相信了;什么是“智信”,有了智慧才相信。智慧怎么去开启?需要在多年的临床当中反复体会,相互切磋,去粗取精,破除我执,破除法执,然后达到自己境界的提升。其实什么是医术医技的提高,我个人的感觉,就是我们心念的改变,就是我们的思路方法对不对头。

  我个人的学习不只是跟书本上学。“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也曾经怀疑很多,当我亲身在临床上体会的时候,书中的许多东西变成了鲜活的场面,一下子就明白古人说的是什么。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如果说我们没有见过临证,那么通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能够间接掌握知识,也是很好的。好多人说要去治疗疑难杂症,如果你连最基本的原理都没搞清楚,你怎么去治疗疑难杂症呢?

  上次听了沈谦益沈老师的课以后,其实我想了很多问题。沈老师有传承,而我们的传承断了,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断了一百年的传承了。好多东西都秘传,因为大家都不相信了。真正给有福德资缘的人去听,只有给真正能听懂的人去讲。否则你讲了,如同没讲。我现在就觉得这很简单呐,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当我自己开始去教授学生时,有深刻的体会。有些东西你觉得非常简单,是因为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历练了,而学生们会觉得非常难,难以置信。我们看一些病甚至根本不需要号脉,一眼看去就知道个大概,给病人讲你是什么什么情况,病人会把你惊为天人,以为你是神仙。实际上不是,是我们细致地观察了病人。

  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的疗效是非常好的,可以说非常优越,非常独特。这是有目共睹的,是可以明白的,是可以被证实的。还有许多疑难杂病,一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只能去缓解症状而不能彻底治愈。原因何在?古人有没有具体的方案?有没有具体的办法?其实那天沈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地讲解:膏丹丸散汤药,各有其用,汤者荡也,膏者滋也,丸者缓也,散者散也。我们只用汤药,是不是能把所有问题都很好地解决呢?恐怕不能。如果说汤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就没有丸散膏丹这一说了。每个东西针对的边界是不一样的,它有重合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全面地去整理继承这些东西,首先我们要知道边界。我们现在要么以汤药为主,要么以所谓的中成药作为方法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都有所偏颇。

  我们只有真正地知道了中医的源在哪里,探本朔源,博极医源,我们才知道我们现在的问题出在了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去办。对这个尝试,我相信群中的老师都做了许多劳苦功高的事儿。甚至我们许多老师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半夏、附子、甘遂、大戟、芫花,甚至雄黄、马钱子,都在做亲自的尝试,有一种神农尝百草的精神。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做?为什么我们会义无反顾的做这些事儿?那是因为,我们骨子里就流的是对中医的这些情节。

  古人看病跟我们现在一样吗?是我们现在看病的方式方法吗?我们现在到底继承了什么,什么丢失了?我们要好好的反思反思。我们可以在千金、外台当中,看到许多许多方子讲述的症状,我们匪夷所思,甚至见都没见过,他们都有具体方案,方子药物剂量比例都写得非常清楚。古人见过这些疾病没有?如果没有见过,古人不可能写出来的,不可能故弄玄虚,写得言之凿凿。当然还有些儒人们写的故弄玄虚的东西,或者自以为是乱编的书籍,我们把这些东西排除。那么这些东西当中的这么多的疾病,到底是相当于现在什么样的疾病,我们是不是该做一些研究呐?是不是该拿到临床上去验证验证呐,体验才能理解,阐扬才能光大。

  我们许多的老前辈写了很多医案医籍,当我们用他医籍中记载的东西,去解决类似情况的时候,有些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有些根本就无效,是不能够重复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看的跟他看的也许是不一样的,也许那个病根本不是那么一回儿事儿,也许是病自愈的,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症状减轻了,病根本没有好。偶然获验,便觉天下没有敌手。这样的事情恐怕我们在座的许多高手们也有类似的体会,觉得这个病就我看好了,别人没有看好呀。是那回事儿吗?那么再弯过头来看看,你看好了他哪个层面?你看好的是症状吗?还是病看好了?还是整个生命状态得到了提升?

  当你研究医道越来越深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失败。我们真正看病,到底有几分把握?到底对医道有多深的了解?我们敢做这么多的论述,敢于说出这么多的推测,敢于讲出好多倚天悖经的东西,你验证了吗?

  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临床一定很好吗?所谓有效就好。这个效是什么评判标准呢?有些人的症状缓解了但病没有好,有些人的症状缓解了病也好了,有些人症状加重了病却退了,有些人症状加重了人也死了。那么怎么评判,评判的标准在哪里呢?我们治疗病人,本来都很好,一下子就死了,请问一下我们是对还是错?以前学识很浅,当然现在学识也很浅,看到别人有不同观念的时候,我总是去评判评判别人的方子,方子热了还是凉了。我们看过病人没有?我们看过当时的状态没有?药不用到那个程度,病是不能好的。只能等他自愈,俟其自愈。很多病是不能自愈的,该怎么去办?许多药轻可去实,重可镇怯。在疑难重症的时候,超剂量用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那么轻剂量的时候,调他神气也是一条思路呐。至于是不是能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实践来检验呐。

  我有好几个朋友都到我这里来观摩过我看病的过程,我都非常欢迎大家来批评指正,来指导我的临床,希望能够为更多患者解决痛苦。我们的同道来以后,说我怎么内外妇儿皮肤血液各种病都敢看?我说不是敢看,是病人逼得。当所有的办法使尽,他找到你的时候,你就是最后一站。有条件咱们上,没条件硬着头皮也得上。这时候风险和机遇是等同的,一步一步磨练,在失败教训中形成经验,一步一步去总结。

  我这里的病人,从简单的一个小感冒一直到肿瘤,涉及到各个层面的病非常多,有的人从头到脚一大堆的病。那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许多人问我这啥病,是什么情况。我真的叫不出病的名字来,但是我可以用中医的理法,使他的生命状态得到调整。

  当你治疗的疑难重症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疗效在下降,你的病人一个一个离你而去,这种离你而去是永远的离你而去。为什么很多病人症状得到了缓解,但是病仍然没祛除,仍走了呢?我们其实只是缓解了他的症状,而不是把他的病真正解除掉。所以说医学就是一个遗憾的学科,使人们能重新审视人生宇宙的真谛在哪里。俗话说活着就是修行,我们每个能够在临床上看病的医生,应该常常告诫自己,我们不是神,我们只是用自己的医术来解决病人痛苦的一个普通的人。因为有了古今圣贤用生命和鲜血给我们做了验证的东西,才显得我们可能比别人稍微高明了一点。如果说我们能把我们的东西汇聚到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尽管达不到那种境界,至少我们努力了,至少我们曾经这么做过。我们给整个中医界做一个榜样出来,我们是怎么去做的,哪些是应该去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从我们每个人的临床当中做起。

  我经常在群里面把我临床的一些方子发上去,并非是炫耀,并非是自认为自己水平高明。而是说想给大家一个交流的东西,也许被有心人看到了会去揣摩,也许他会去试用,也许通过这个东西他会找到我们的根在哪里。

  前段时间应邀讲去地方讲课,我深深感到一点:他们的中医底子跟群里的各位比,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但是他们执着的劲儿,想要为当地患者解决痛苦的心,我觉得一点不比各位差。所以我当时当机立断,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效方,在他们问的范围之内,毫无保留的讲给他们。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我们通过研究古人东西得到验证继承下来的东西。有些时候只是有一些稍微的发挥而已,谈不上创新。教给他们以后,他们可以再去体会验证,可能就是这一个方,一个法,就能使当地的这些病人得到很大的受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他们当中很多人给我发来微信,讲完桂枝汤以后立刻敢用桂枝汤,一下树立了他的信心。我觉得中医来说信心非常重要,有了好的疗效,他自然而然就会被吸引进来,会投入大量的时间思考这些东西,应用这些东西。到后面成为他的看家本事,成为屡用屡验的效方。

  其实中医的各门各家,他所擅长的就是他所谓的优势病种、优势人群和优势的方法,每种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都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我们如果能把这些东西全面细统地整理研究,我们比较哪些方法是最佳的方案,我们从哪里入手是最佳的,那我们自然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探索和研究。

  中医的各个学派之间,因为他们的传承是不太一样的,有些东西是不能相互通约的,那我们能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把它重新去解读一下,去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我们大家不要有成见,不要有先前的想法。而是事先把自己腾空,以一个空杯心态去学习。当达到一定时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融会贯通了。当融会贯通以后再看的时候,就会明白原来它说的是哪个层面的事儿,另一个学派讲的是哪个层面的事儿,哪个是捷径,临床当中去验证,去实践,去检验。

  十二年前当我得到桂林古本伤寒论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这个是伪书,当时网上都在争论,都在说这个事儿。我当时想,它到底是怎么样个伪书,我就抱着好奇的心态拿来看一看。看完以后我大吃一惊,许多疑惑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解了。很多人说这是后人假借仲景之名去写的。但这个书伪的相当高明,一点都不低,甚至他解决了很多张仲景未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是伪书的话,伪著者他的目的何在呢?他是为了混淆视听,还是要借张仲景之名传播自己的学术呢?还是想贻误后学,做奇人高论?他如果想做奇人高论,显示自己的水平,那他写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写张仲景的名?大家想过这层关系没有?他图什么?难道他想图财害命!这本书也许是张仲景第十二稿,也许确实就不是。无论是不是,这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他讲的对不对,临床上能不能被验证,他讲的理法方能不能去临床上应用。实践证明,经过我临床上十二年个人的验证,证明他里面的方、法不但能应用,而且效果非常好,非常神奇,一点不比仲景原文中的方子差。

  那么仲景的方子到底是怎么构成的,谁构成的,它凭啥就能这么样做呢?这个方子是张仲景创立的吗?这个方子不是他创立的,他只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采”来的,可能很多方子他也不知道原意是什么,但他会用,传承下来他就这么用了,就这么记载下来了。当我得到《辅行诀》的时候,我看了里面的许多方子,有6首方子,和仲景这一脉可以相互通约,好多方子就是师兄弟的关系,方子相互之间是传承的关系,有些方子完全一样,有些方子主治范围发生了变化,这些其实是可以通约的。当我认识恒伟老师后,看了深师的东西以后,我一开始看也跟大家感觉一样,非常怪诞,药物那么多。倒过头来想想:《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当中的许多方子也是如此。用药的繁复程度包括很多手法都非常细腻,许多地方其实可能远在伤寒之上的。我说这话可能会得罪很多学习伤寒的老师,其实他也是伤寒一脉的,也是传承的。孙思邈《千金要方》有好多传承,他只是把好多东西穿插在里面,你看不出来,他也没有给挑明,是不同学派的东西穿插在里面了,但他确实是古中医留下来的东西。

  再比如说王叔和的《脉经》,自古以来就有气运脉法和全息脉法之争,它用的法完全不一样,还有好多好多不同的学派对脉的应用,每种释法对脉的要求是不太一样的,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太一样的,是不能够相互通约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请教沈老师,沈老师给我们做了回答。脉应该怎么看,看哪些地方,他略略地给我们指点了一下。我听完以后忽然就开朗了,原来这些东西看起来乱,其实他讲的是不同层面的东西。真正中医传承的人,他会告诉你具体的口诀,应该看哪些部分,这些是显传的部分。学有经学和纬学之分的,经学是传下来的,纬学是不传的,是口传心授的。只有当经和纬碰到一起的时候,那个点才会确定起来。

  既然如此,我们请许多的传承人,介于师门中的东西是不能完全明白地讲出来,但是在我们的一再请求下,他们已经破例把许多东西已经在抛向我们。因为有些地方跟看病没有关系,跟修行有关系。我们尊重群中的各位老师,他们有传承的规矩,给我们大家略略做一些释法,那么有缘人想要进一步提升的,就会跟上去。

  作为尘世间的凡夫俗子,我们只想把医搞清楚搞明白,那我们集中在一亩三分地,很容易跑偏,自以为是。要么是妄自尊大,要么是妄自菲薄,这都是不太正确的。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扩展一下眼界,借鉴一下现代医学的东西,然后看看古人的东西,融古汇今。

  张仲景给我们留下的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我们能不能融古汇今呢?能不能为我们的后来者提供更好的研究方向,或者传承的一些东西呢?

  沈老师昨天讲的时候,我就非常有感受。中医现在讲始终理会,其实只讲了四分之一。古中医是通过象数理气来讲清楚相关问题的,抛开象数是完整的医学吗?不是。那么谁能把象数理气一以贯之地说清楚呢?说实话,至今我碰到的高人当中,真正能把象数理气完全讲清楚,了然无疑的一以贯之的老师,至今还没有碰到。可能是我们的福德资缘还太低没有碰到。偶有所得、偶有所悟、高出众人一点的老师,我们碰到很多。碰到的这些老师,因为我们的真诚,这些老师有些时候给我们简单地做一些释法,指点一二,每次看到这些高人在我们面前做,匪夷所思。你觉得你高明,比你高明的人多呢,太多了,可以达到匪夷所思的境地。那么他们比我们多了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传承,有些方法可以传承下来,而我们没有,我们没有机缘去学习它。

  仲景在他的序当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我相信了。因此我到处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从佛经,道经,儒家经典,古典经典医学当中去寻找对中医有益的东西。我发现好多东西以前不明白,等你真地明白一点的时候,倒过头来看的时候你会发觉,古人说的全是真话,只是他说的东西我们没有理解而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只是不停地学习,不去动脑子思考古人为什么这么说,不去精思之意,就会迷惘,古人留下这么多东西,我怎么能学完呢。“思而不学则殆”——每天苦思冥想,就像一个苦行僧一样,不去学习,光胡思乱想,自以为是,结果就会“思而不学则殆”,亡了。我常常给学生们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非常热爱尊重我们的老师,我更热爱真理。为什么要热爱老师呢?是因为老师就是真理的化身,当老师不是真理的化身,我怎么能够去热爱他呢?我怎么能提起对老师的热爱呢?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老师不能给学生去传道授业解惑,就枉为人师了。那么我们的医学该如何去办,我们的中医该如何走向世界,如何更能够庇佑苍生呢?

  记得大学刚毕业,我就开始没有用家里的钱,直到现在为止自食其力。当我用心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许多病人说“马大夫您这么用心地给大家服务,我们感谢您。我们怎么感谢您呢?”,我说“啥都不需要”。他们说“我看你这么爱看书,我们家中有古中医书你看不看呢”,我说“好呀,太好了!”。后面患者们就把家里没人看的书拿给我看,有《伤寒论前著》、《伤寒论篇》,都是的时候在火盆里面烧了一半,从火盆里面拿出来的。

  还记得曾经有一位甘肃籍的老人,他是祖传中医,他来到新疆的时候就拿着本《内经》,是《灵枢》和《素问》合订的一卷。他一直带着他的爱人找我看病,观察了我半年以后,告诉我“马大夫,我看你爱读书,我有本书,想让你看看”。我问“什么书”,他说“是黄帝内经。”我说“好呀”,老先生说“我只借给你哦”,我说“好呀,我看完以后会还给您的”。其实老先生观察了我半年,他给我这本书就压根没打算要回去。他说“你三个月就要还给我呀”,他说这个话其实是怕我不好好读这个书,怕我就把书放在那里了。后来过了半年,老先生来了,我说“老先生,那本书我读完了”,他哈哈一笑说“那本书呀其实我就送给你了”。我说“那怎么行呢,这是你家祖传的东西呐”,他说“我看了一下,这本书也就只有你能来读,别人啊,我怕去了就是个没有用的东西了”,我非常感动。后来老先生去世了,他家人跟我说他在去世的时候还说“你们有机会要向马大夫多学习学习”。

  还有一位我们当地的名医,当时我们没有钱去买很多书,他的一套《景岳全书》、《济阴纲目》、《名医类案》、《针灸甲乙经》,他的这些卷子全是古本的。我给他家里人看病,先给他爱人、儿子看病,后来他得了中风以后我给他去他家给他看病,他们说要感谢我。我说“老人家,你给这么多患者带来了福音,我看病给您免费看,不收您一分钱,就当是后辈对前辈的一种尊敬”。老人朝我笑了一下,说“我知道你想要啥”,他嘱咐他爱人把柜子打开。他走到哪里柜子就会背到哪里,最穷的时候都是柜子不离身。里面一看,全是医书。这就是我们老一代中医的风采,嗜书如命,把医书当作自己的生命。它不光是本书,传载的是中医的一种精神,是骨子里面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术层面的东西。这里面的一部分书,我们群中的几位老师到我家去的时候都看到了,还拿照相机拍了拍这些古书。

  我觉得人呀,其实只要有真诚的心,我们可以感动天地鬼神,可以感动群中的各位老师,把自己的真东西能够适时地拿出来,供我们后学者和我们同道相互借鉴学习。如果大家都能够这样,我就非常非常开心了,我觉得我们的传承群没有白白地立。群中的各位,我都是在各个地方,通过平时的表现和我个人的感觉,把大家聚集到一起。因此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医道的水平,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同时能够有能力的人著书立说,传于后贤,“为子条记,传于后贤”,这也是张仲景书中常常出现的文字。

  我今天的讲话不是做什么演讲,也不是做什么报告,只是把自己有感而发的东西多说两句话,占用大家这么长时间,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苦心,希望我们大家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传承中医,有正向的观念传承中医,把我们中医的精气神传承下来。

  我们现在中医不是缺乏传承人的问题,而是缺乏学术的问题。我们真正是不是把中医的学术能够传承下来。中医的基础是临床,临床的核心是疗效,而疗效取决于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学术。因此我们传承论坛,提倡的是学术精神,而不是说以何人为主,不是造神,而是拉下神坛,抛开面纱,直指人心,共创辉煌。

  严格来说,讲《桂林古本伤寒论》,我是没有资格讲的。我只是一个私淑者,一个研究者,没有真正地传承。但是我相信,我们思之思之,思之不通,鬼神通之。张仲景老先生看我们这么诚心实意去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在天之灵也许会帮助我们。还有这么多的老师,对伤寒有这么深刻的理解,有这么深刻的体会,我相信大家都会拿出自己对它的理解。

  其实我心中一直有这个想法,假设张仲景有第十三稿《伤寒杂病论》,它会是怎么样的,当今世界还存有吗?如果我们传承群中的各位老师知道有这本书,或者知道相关的线索,可以提供给我们。我很想一读第十三稿杂病论是怎么样的,张仲景作第十三稿《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我非常想了解。

  同时如果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真正的传承人,想请大家务必通知我,我们一定要把他请到传承群里来,想听听原汁原味得有传承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怎么回事儿。同时我们也想请比如说《辅行诀》的传承人,比如说有孙真人真正传承的老师们,比如说陈士铎这一门传承的老师们,金元四大家的传承人等等,能不能出来给大家做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据群中的好友告诉我,还真有《桂林古本伤寒论》的传人,因为种种因素不愿意出来论述。我们的真诚心能不能感动他们,把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给我们,使我们也能一睹真正的桂本的传人是怎么回事儿。

  单就《伤寒杂病论》我这里就有十个版本,我在其他群中也讲过。这十个版本我都看过,不敢说研究,这么多年来,特别是对桂本里面的许多方子,我用的略略有一点体会而已。其实这十个版本,并行而不背,甚至和《千金要方》里面很多东西是完全可以重合的。在这几个版本里面没有讲清楚的东西在外台和千金里面有些记载。还有些方子,竟然各门各家都有传抄。比如说深师门里面传抄的变阳汤,我在陈士铎的医书中,就发觉了他们传抄当中就相差一味药,别的完全相同。说明自古以来的传承是没有断过,只是我们近一百年当中中间出现许多的问题。我们读清以前的书时候,还能找到它的原文。

  各位中医传承论坛的老师,我今天向各位老师发出最诚挚的邀请,最真诚的邀请,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希望大家能私信联系我,将您的独得的中医之妙分享给大家,使我们中医薪火流传。我今天以所有学生的名义,向各位老师发出请求,请各位老师把您的东西能传承下来,能够造福后人!

  本文章来源于马新童老师2015年6月17日在中医传承论坛的讲课,由“中医家”委托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中医在线论坛联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3.1.1。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线期:马新童-中医之传承忧思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