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儿童少年膳食营养调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膳食营养摄入和营养状况都得到极大改善,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锐减,降低了50%,避免了劳动生产率损失710亿元。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儿童营养不良问题依然存在,西部贫困地区尤为严重。西部儿童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城市儿童慢,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相比,身高相差4厘米,体重相差0.6千克;生长迟缓率是城市的6倍;低体重率较高,达12%~36%;贫血状况也不容乐观,6~12个月婴儿患病率高达50%,维生素A缺乏率是城市儿童的4倍。

  此外,西部地区学生膳食结构单一,量和质均严重不足。教师、学生营养意识薄弱,营养知识匮乏,部分农村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差。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膳食营养摄入和营养状况都得到明显改善。儿童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明显增加,农村儿童少年动物性食物增加了51~64克/天,脂肪摄入量增加了15~17克/天,脂肪供能比从15.7%~18.5%增加到28.1%~27.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从72.6%~69.4%下降到60.7%~61.7%,达到膳食指南推荐标准。

  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反映儿童生存状况、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04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1.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25.0‰。2003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率患病率为2.7%,比2001年下降了0.31个百分点。

  在1982年至1992年间儿童少年的生长迟缓率降低甚少,但在1992年至2002年间大幅度改善,儿童少年生长迟缓率从1992年的27.7%下降到13.8%,下降了50%。5~9岁儿童的低体重率同样是在1992年至2002年才有大幅度改善,下降幅度超过50%。

  在1992年至2002年10年间由于低体重率下降而减少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是22万,过去10年生长迟缓率下降,已减少了劳动生产率损失710亿元。西部生长迟缓率下降,未来10年内劳动生产率的损失将减少100亿元。全国贫血率下降30%,10年内成人劳动生产率将带来1070亿元的经济收益。

  儿童膳食和营养状况近年来虽然持续改善,然而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许多儿童仍受到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缺乏的侵害,这种情况在贫穷的西部地区尤为严重,成为我国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

  我国农村儿童体格发育普遍落后于城市儿童。西部地区农村儿童生长增长速度从3月龄开始明显慢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从10月龄起生长曲线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差距增大到4厘米。体重从3月龄开始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到10月龄差值增加到0.6千克。2000年,农村5岁以下儿童仍然有1/5身高不足,1/8体重低,贫困农村5岁儿童身高仅相当于城市4岁儿童的身高。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比,身高相差4厘米,体重相差0.6千克。

  农村地区营养不良率居高不下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平均生长迟缓率为14.3%,城市为4.9%,贫困农村为29.3%,贫困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约为全国水平的2倍、城市的6倍。12个月幼儿生长迟缓率最高,此后生长迟缓率维持较高水平,尤其在贫困农村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2005年,贫困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仍高达21.0%,是一般农村(10.1%)的2倍左右。儿童营养不良的高峰年龄从18~24月龄开始,持续到5岁。

  贫血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2000年中国儿童贫血状况的调查,农村6个月以内婴儿的贫血率为36.8%,6~12个月的婴儿贫血率高达50%,5岁以下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6.7%,中小学生的贫血患病率约20%。与1995年相比,2000年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下降了3%~7%,仍比城市严重。2002年我国儿童少年贫血率仍然很高,2岁以内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31.1%,6~17岁农村学龄儿童少年贫血患病率为14.4%。

  农村、边远地区是我国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重点地区。我国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贫困农村(13.2%)远高于城市(3.0%),约为城市的4.5倍。3~7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15%)明显高于8~12岁儿童。

  “隐性饥饿”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隐性饥饿”是指由于膳食中维生素或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不足,或不易于被吸收,人体从膳食中摄入的营养素不足或不均衡,不能满足正常生理代谢的需要而导致一些不健康的身体状态。这种“饥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们能感知到的饥饿,这种“隐性饥饿”的症状往往不明显,不易被人及时发现和重视。然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饥饿引起的营养不良是一样的,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80个国家都存在“隐性饥饿”。我国有2.5亿人口面临着贫血、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等各种形式的“隐性饥饿”,若通过改善食物营养使这些人口免受危害,将使今后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加860亿美元。

  尽管从整体上讲,我国居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而发展不平衡,有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一天只能吃两顿饭。离家远的孩子由于路途太远,中午就饿着肚子一直坚持到下午放学。最基本的营养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这些孩子在人生的跑道上还没有出发,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占农村学龄儿童少年总能量摄入的11.3%,低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13%~15%;儿童少年谷类、蔬菜的摄入量均有所下降,微量元素缺乏仍然存在,儿童少年平均每天膳食钙摄入量仅为282~338毫克/天,锌摄入量仅为8.6~10.6毫克/天。

  一日两餐,营养远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如在陕西省南部某国家级贫困县,很多在校上学的儿童,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学生身体瘦弱,身高低于同龄城市儿童。许多小学生家庭离学校太远,不得不每周住在学校,在学校就餐,学生每天的伙食标准是1~2元,这个标准每天只有馒头和青菜。膳食结构单一,在食品的质和量上摄入均严重不足。特别是在校住宿的儿童的主要食物是米、面和咸菜,导致蛋白质摄入的严重不足;那些家离学校远的儿童,每天只吃一餐或两餐,导致摄入总量不足。在对学生们的访谈中发现,当问道“你们不吃早餐上午最后两节课饿了怎么办”时,同学们回答说:“忍着呗!”

  国际计划(中国)在陕西省某县开展的调查发现,有许多学校一年四季都是一日两餐,上午10点左右、下午5点左右为就餐时间,由学校食堂提供。主食由学生从家里自带,学生自主决定食量,食堂负责蒸煮。学校食堂的午餐和晚餐通常是烩菜(土豆、豆腐、腌酸菜),每周可以吃到1~2次肉。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于2007年9月对西部地区的重庆市、甘肃省、青海省部分农村中小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等进行的调查发现:

  有1.1%的学生每天仅吃一顿饭,还有21.1%的学生一天只吃两顿饭,其中以高中生最为突出,吃两顿饭的比例高达65.1%。

  大部分学生不吃早餐,小学、初中、高中生每天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25.8%、32%和65.5%。而早餐是学生上午学习的重要保障,有研究表明,不吃早餐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

  我国居民的营养意识薄弱,营养知识匮乏,“营养盲”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较贫困的地区,很多人认为经济水平还没达到那么高,谈何营养。调查发现,不少中小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都缺乏基本的营养知识,不知道怎样合理安排一日三餐。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不吃早餐对生长发育(74.8%)、学习成绩(67.9%)、营养摄入(67.4%)、身体耐力(71.2%)有坏处,甚至分别有10.7%、11.0%、11.7%和12.6%的学生反而认为不吃早饭对生长发育、学习成绩、营养摄入和身体耐力有好处。2/3的学生不知道钙的良好来源是什么,也不知道吃盐过多与高血压有关,86.8%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用搭配食物的方式预防缺铁性贫血。

  在西部农村地区,不少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的营养意识非常淡薄,不少农村学生家长不给孩子吃鸡蛋,却将家中的鸡蛋拿到集市上去卖了,换回一些软饮料或麦乳精等营养价值低的食物给孩子吃;有的农户养羊,家长不给孩子吃羊奶,却将羊奶倒去喂猪;一些孩子也将家长给他们买学习用具或食物的费用,拿去买了干脆面或其他毫无营养价值的小食品,完全不懂得蛋或奶的营养价值,这些都是因为缺乏营养知识造成的。

  对教师的访谈结果显示,教师营养知识水平也较低,一位校长竟然还说“孩子现在不知道营养没关系,只要学习成绩好了,考上大学后自然而然就懂了”。几乎所有的教师能意识到不吃早餐对生长发育(99.4%)、学习成绩(95.1%)、营养摄入(99.4%)、身体耐力(97.6%)有坏处。

  西部有些地区对学校食堂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一些偏远落后的乡村小学,食堂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更无营养搭配可言。

  “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差,投入严重不足是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部体卫艺司卫生与健康教育处处长张芯认为,“与学生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堂、饮用水设施、宿舍与厕所等学校卫生基础设施与条件的改善远远滞后于学校其他教学设施的改善,其设施与条件的简陋成为危害学生安全的隐患。”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西部儿童少年膳食营养调查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