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组方简单,疗效显著,除了因方药对证之外,方剂的煎煮同样不可忽视。郝万山教授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词义发生了改变,如果不了解经典原意,极可能发生误用。下文即是郝教授以煎煮为例,告诫习医者应训词句、明本意,深体会,才能临证能心应手。
文以载道,我们中医的理论和传统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字词来解释经典中的字词,我们就会对经典的原始意思发生误解。比方说,煎。我们今天说,早晨吃饭,我煎个鸡蛋吧。那就是在锅里放少量的油,把食物做熟的过程。熬,我们今天说熬粥、熬药。是食物或者药物加上水之后小火慢慢煮的过程。《伤寒论》可不是这个意思。《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旋覆代赭汤,这7个方子都是和解剂。它们煮药的过程都要求煮了之后把药渣子去掉再煎。“煎”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西汉扬雄的《方言》,所说的是:“有汁而干,谓之煎。”就是把液汁般的东西浓缩的过程就叫做“煎”。我们就明白了:和解剂的7个方子,把药煮完之后把药渣子去掉,把药液再加热浓缩,这个过程叫“煎”。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有人就试验了,发现把药液再加热浓缩,口感变了,测试它的有效成分也变了。就拿柴胡来说,柴胡皂苷有a、b、c、d共4种,其中有2种解热清肝作用差,把药液再加热浓缩以后,那2种解热清肝差的柴胡皂苷都变成了解热清肝作用好的柴胡皂苷了。如果你不理解这样做的含义,那就不能这么做,否则势必就会影响疗效。
在阳明病篇有个蜜煎方。为什么叫蜜煎方,不叫蜜煮方呢?因为它是把液汁状的蜂蜜放在铜锅里,用小火慢慢加热,使它的水分蒸发。当蒸发到像饴糖一样拿筷子一搅就能够挑起来的时候,这时候马上把火移开,拿一块蜂蜜放到手心里,快搓,搓成条,像手指粗细,4~5cm这么长,一头尖一些,这就是蜂蜜栓,在《伤寒论》中叫蜜煎方。治疗什么呢?治疗粪便阻结在肛门解不出来。我们今天用的是甘油栓剂,可是甘油全剂每次都要用,药效不持久。这个蜂蜜栓,放凉了很硬,再加上一些热水,头就软化了,塞到肛门里,等患者想解大便了就一块儿解出来。用上两三次之后,就调整了他的结肠功能,以后就不用每次都用了,屡试不爽。所以把它叫做蜜煎方,不叫蜜煮方。
在《伤寒论》中,杏仁要熬黑,巴豆要熬去油,虻虫要熬去翅足。如果拿我们今天的理解看,食物和药物加水以后放在小火上慢慢煮,那杏仁怎么煮黑啊,那巴豆怎么煮去油啊?我们一查《方言》:“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就是只用火而不加水,就是把五谷杂粮做熟做干燥的过程。齐国、楚国,也就是山东那个地方,就把它叫做“熬”。“关西陇冀谓之焙”,陕西、甘肃及河北有些地方把这个办法叫做“焙”。“秦晋之间或谓之炒”,山西,陕西的一些地方,就把这种办法叫做“炒”。现在“炒”字成了普通话,成了国语。张仲景是什么地方人啊,他是楚国北部的人,所以他书里讲的是楚国方言。因此他用“熬”字是什么意思?就是炒。所以原句应理解为巴豆炒去油,杏仁炒黑,虻虫炒去翅足。翅和足一炒就烧焦了,当然就容易去掉啦。
“白粉熬香”,《十三经注疏》里头说:“稻曰白。”有一次我们本科班考试,出名词解释,居然有学生说:“大烟!”河南人说,我们这个地方把小麦面叫做白面,所以白粉就是小麦粉。你查《十三经注疏》,汉代郑玄注《周礼》的时候说:“稻曰白。”其实《伤寒论》中的白粉就是白米粉,就是稻米粉,稻米粉一炒就把它炒香了,这些话都来自西汉杨雄的《方言》。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听郝万山教授一席话《伤寒论》中的煎煮法真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