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40天的超长三伏天目前刚进入末伏,在这一年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里,各种疾病接踵而至,一不小心就会危害身体健康。
在夏天,热感冒如果夹杂湿气,就会形成暑湿感冒。湿度越重的地方,人体越易受外邪而染病。暑湿感冒的主要症状为头昏脑涨,身重倦怠,心烦口干,食欲不佳,舌苔黄腻,尿量少且呈黄色。
夏天热的时候还好,下雨又潮湿的时候最让人受不了,仿佛待在“桑拿房”,身体容易堆积湿气,时常出现便秘、小便短赤、痤疮、疖肿、皮肤长痱子等多种症状。
每到炎热的三伏天气,人体的阳气也会随之达到一年的“高峰期”,越来越多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容易上火、中暑、引发心血管疾病......
“躺在床上是红烧,加了席子是铁板烧,下床后是清蒸,出门去是烧烤,回来路上是生煎”这就是三伏酷暑的真实写照。
想要健康过三伏,除了适当运动、不要过度贪凉,积极进行冬病夏治三伏贴,更重要的饮食清淡,常喝热茶,从食疗的角度来调理,适当多吃些辛凉热解暑的食物,比如从古代就开始盛行的“三豆汤”!
早在宋代,《朱氏集验方》卷七中就提到绿豆、赤小豆、乌豆(即黑豆)各等分熬煮,有解毒清火、稀痘之功效。
绿豆和赤小豆虽都可以清热解毒,其性寒凉,不过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补脾、利水、解毒的功效,是寒凉食物的最佳搭配,可在清热解毒之时起到温和健脾之效。
故而三豆同食可以防治因暑、湿等邪气引起的症状,是祛火、解乏、祛湿、防病、消痱子的佳品。
《纲目拾遗》中记载了三豆汤对小孩长痱子、出痘有着重要的疗效:每日煮汤,与小儿吃,出痘自稀。如遇痘毒,亦用此汤饮之;捣搽敷上,其毒自消。三豆皆凉,而寓生发之意。黑归肾以制相火,赤归心以制君火,绿归阳明以制胃火。
一周和家人一起喝两次,一直到处暑结束,这个三伏天,让你和家人一起感受夏天的“凉爽”。
小孩、老人、消化不良者最好加入冰糖一起食用,消化功能特别弱的人,也可以在三豆中加入适量大米,慢火细熬,清爽的清粥,就是对肠胃最好的调理。
除了三豆汤,我们吃的西瓜上白嫩嫩的“西瓜皮”也可以和绿豆、赤小豆同煮,煮熟后代茶饮,对于预防和治疗轻微中暑疗效甚好。
直接将60克西瓜皮洗净,削去外皮,切成丁块,然后将20克赤小豆,30克绿豆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炖煮,煮熟即可。
每年进入7月中旬左右,我们总会觉得浑身湿漉漉的,动一动就汗流浃背,这就是所谓的农历“三伏天”。三伏天总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2日持续到8月20日,我们即将迎来今夏最难熬的40天。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节气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历史,三伏天也不例外。三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按照俗语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事实上,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2019年三伏天共40天,具体如下:初伏7月12日到7月21日(10天)、中伏7月22日到8月10日(20天)、末伏8月11日到8月20日(10天)。
首先,从日地关系上看,自春分日开始到夏至,太阳从直射赤道逐渐变为直射北回归线。入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增多,而散发的热量却会减少,为此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以至于天气会越来越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也随之进入最热状态。
其次,夏季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加大,水的热容量比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造成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最后,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受此影响,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会促使天气晴朗少云,这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吸收热量更多,进而导致天气也更热。
随着气温持续升高,挡不住的滚滚热浪呼啸而来,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老天爷的这份“热情”,以至于身体出现病症。三伏天炎热,人们的饮食量和睡眠时间都比其他季节少,人体水分也比其他季节失去得多,身体抗病能力减弱,因此极易引起疾病。那么,三伏天需要关注哪些健康问题:
在三伏天的持续高温作用下,人体失水速度会加快,体温调节功能受到影响,为此易诱发中暑。
对此,我们要注意身体降温,不要在室外停留太久,外出最好打伞。在室外工作的人,最好找阴凉的地方躲避紫外线长时间照射。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可以在水中加入少许的盐。
由于空气潮湿,给各种病毒和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更舒适的温床,不少人因贪食,或直接从冰箱取出冷饮、水果、饭菜食用,很容易患上胃肠道疾病。
对此,要讲究食品卫生,食品存放要生熟分开,以免交叉感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存储在冰箱里,但存储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应该加热。尽量避免在路边的小摊就餐,尤其避免吃生拌的食物。
保持室内环境及食具清洁卫生,并经常通风,防止食品霉变。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夏季桶装水的饮用时间不宜超过一周。腹泻病人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家人最好不要与其共用餐具以防传染。
三伏酷暑,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增加,而且体内水分流失多促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所以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我们首先要防止情绪中暑,做到“心静自然凉”。天气炎热,人容易烦躁,就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避免外界不良情绪干扰,导致情绪激动失控、紧张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三伏天时不宜大量运动,特别是喜欢晨练的老年人。有研究显示,70%-80%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于早晨6点到10点之间,这段时间也是晨练高峰,同时噎死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时间。
最好不用或少用空调,因为居室内外温差加大会导致许多患病者难以适应,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导致血压变化,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肌梗死或猝死。
三伏天的酷热导致人出汗增多,人体油脂分泌旺盛、毛囊堵塞,为此易感染各种病菌。加上夏季衣衫单薄,暴露在外的部位多,皮肤容易被虫咬蚊叮,患各种皮肤病的几率也会大幅增加。
对此,最好常用温水洗澡,特别是大汗后要保持皮肤清洁,但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同时,洗澡不宜用肥皂,因为肥皂属碱性,会使皮脂流失更严重。
多喝水,多吃水果,少吃带刺激性的食物。注意空调温度,保持体内透达,防止风寒阻于表皮。三伏天工作、生活不要过度紧张,避免因神经紧张而诱发皮肤病。注意防止蚊虫叮咬。
三伏天时跟其他节气一样,也有很多独特的食俗。其中流传比较广的就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初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这被称为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由于饺子最初称“馄饨”,为此也有“头伏混沌二伏面”的说法。
中伏已是暑天最热之时,此时人们喜欢制作简单而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事实上,吃面条不但能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而且有利于通过排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潮气和暑气的作用,这就是中医所谓的“以热制热”养生法。
风俗习惯之所以能流传下来,背后自有其道理,“三伏烙饼摊鸡蛋”就有科学依据。三伏在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刚刚度过了苦夏的人们需要重新补充营养。而烙饼加上鸡蛋,就可以实现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均衡的目的。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之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正好相反,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应该是“寒”。
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此时阳气升极而降,开始走下坡路了,随节气往后走,阳气就用一点少一点了。另外,人体的阳气升发在肌表,而内部空虚,身体出现外热内寒的格局,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人们在夏季喜食冷饮、爱吹空调等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姜含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之功,特别是姜具有利胆、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的作用,与蜂蜜合用对肝病恢复有益。
每天晚上9点-11点,在临睡前一小时用38~45℃的温水泡脚30分钟,可祛湿,而且改善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
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体关节疾病、宫寒痛经者,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群可以考虑此法。
天气炎热易中暑、出汗多易患湿疹皮炎、大量进食冷饮易患肠胃病、长期处于室内易患空调病
养生建议:可适当食用羊肉、狗肉、韭菜等食材,有过敏者提前了解自己的体质。贴三伏贴,艾灸关元穴,肾俞,足三里等。同时,避免长时间高温工作,平时洗浴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以免湿气入体。
该怎么养生。一年四季用国药足贴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夏天去湿气,冬天去寒气,有病调养病没病增强免疫力!
不用太过刻意去做什么,多补水,特别户外活动多的小伙伴们!饮食要以蔬菜瓜果(如西蓝花,苦瓜等)为主,不贪凉,多运动,要出汗,充足睡眠!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三伏天有什么好的养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