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先银经典点说《黄帝内经》“五谷为养”放在第一位,揭秘五脏六腑的生命智慧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时间医学,养生真谛。藏在时间里的生命智慧:十二时辰的时间医学,修身养生真谛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营养身心灵-子午流注口诀》:子胆足少阳,丑肝足厥阴; 肺寅手太阴,大卯手阳明; 胃辰足阳明,脾巳足太阴; 心午手少阴,小未手太阳; 申膀足太阳,酉肾足少阴; 手厥阴,戌心包,手少阳,亥三焦。一阴一阳之谓道。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足三阳️ →→→足三阴子时 胆经 一阳升 足少阳胆经气血运行;丑时 肝经 足厥阴肝经气血运行;
手三阴️→→→ 手三阳寅时 肺经 手太阴肺经气血运行;卯时 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气血运行。
足三阳️ →→→足三阴辰时 胃经 足阳明胃经(7:00-9:00)气血运行;巳时 脾经 足太阴脾经(9:00-11:00)气血运行。
手三阴️→→→ 手三阳午时 心经 手少阴心经(11:00-13:00)气血运行;未时,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13:00-15:00)气血运行。
足三阳️ →→→足三阴申时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15:00-17:00)气血运行;酉时 肾经,足少阴肾经(17:00-19:00) 气血运行。
手三阴️→→→ 手三阳戌时,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19:00-21:00)气血运行;亥时,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21:00-23:00)气血运行。
十二经脉流注是指人体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贯注。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渗灌,而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脉运行气血,气血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传输,所以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正如《灵枢。卫气》载:“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精微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3:00-5:00)与手阳明大肠经(5:00-7:00)相表里
子时是指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个时候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的意思。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刘先银经典点说十二时辰养生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亥子为水,子时是阴阳交汇之时,也是万籁俱静之时,这个时候最好是睡觉,而且要尽量的舒服,睡的时候宜屈膝卧,变换姿势。环境宜静,全神凝聚,不悲不喜,不念不妄。也就是说要全力的睡觉,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因为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阴阳交感之时是元气始生之时,道家有云:“一气分阴阳”,而阴阳相合则又变生为元气。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用思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干扰。子时又是胆经开令之时,此胆并非只是强调人体内的胆藏,《内经》曰:“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凡五脏六腑皆以气机通顺为要,肝胆气机通顺自可对五脏六腑之气机条达有力的支持,五脏六腑自可功能正常运行。所以顺应胆经的主令会使人体的气机条顺,五脏六腑都受之裨益。胆又是决断之官,为了生存,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的“谋虑”,为工作而谋,为前途而谋,为人际关系而谋,为生意而虑,为孩子而虑,为健康而虑,为情感的纠葛而虑。如果我们谋虑的事情能够被“决断”,并得以顺利地贯彻执行,也就是心想事成,那自然会气血通畅、肝胆条达了。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事情难尽人意,多是壮志难酬、事与愿违的,所以,我们会有很多谋虑积压在肝而没有让胆去决断执行,肝胆的通道便造成了阻塞。由于情志被压抑,肝胆的消化功能、供血功能、解毒功能都受到严重影响,人体就会百病丛生。
丑时是指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
在这个时候阳气生发起来,而这个时候叫丑时,丑时是什么样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有所
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
心脏功能不太好的老人不提倡早锻炼,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张早上锻炼。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你可以活跃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你就顺其生发好了。
卯时是指早晨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辰时是指早晨7点到9点,这个时候是胃经当令。胃经是人体正面很长的一条经脉,胃疼是胃经的问题,其实膝盖疼也是胃病,脚面疼也是属于胃经病,这些地方都是胃经循行路线。
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
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
脾是什么呢?脾字的右边是一个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在五脏六腑里,脾就像个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我们五脏六腑这个大宅门就都不舒服了,就会得所谓的富贵病,比如说糖尿病什么的。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湿肿等问题,都属于脾病。
午时是指中午11点到13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着,以不变应万变。这个时候一定要睡一会儿,对身体有好处。
未时是指下午13点到15点,这个时候是小肠经当令。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午饭要吃好,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
心和小肠相表里。表就是阳,里就是阴。阳出了问题,阴也会出问题,反之同样。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有的病人每天下午两点多钟就会胸闷心慌,可到医院又查不出心脏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属于阳,是外边。外边敏感的地方出了问题,里边的心脏肯定也会出现问题。
申时是指下午15点到17点,这个时候是膀胱经当令。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
比如说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相。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记忆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经有关的,主要是阳气上不来,上面的气血不够,所以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阳虚的毛病。
酉时是指17点到19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肾主藏精。什么是精?人的精,就像家里的“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现问题,“精”就会变成它或帮助它。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得到这个东西。比如你缺红细胞,精就会变现出红细胞。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元气藏于肾,元气是我们天生带来的,也就是所谓“人活一口气”。这个元气藏在哪里?它藏于肾。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龄阶段都讲究补肾,而身体自有一套系统,经脉要是不通畅的话,吃多少补品都没用,补不进去,一定要看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
肾精足的一个表现就是志向。比如:老人精不足就会志向不高远,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远。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肾精。
戌时是指晚上19点到21点,这个时候是心包经当令。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此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喜乐出焉,人应在这时放松娱乐,古人在这时都是聊天休闲。
心是不受邪的,那么谁来受邪呢?心包来受邪。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你心脏跳得特别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去。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从脏走到腑,所以当你懂得经脉就可以治疗这类病。
亥时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这个时候是三焦经当令。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
亥时的属相是猪,猪吃饱了哼哼唧唧就睡。所以在亥时我们就要休息了,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黑暗中,让生命和身体在休息中得以轮回。
五行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每个房间分四条经。
1.卯时(5:00至7:00)。见晨光即披衣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然后去室外打太极拳或练其他导引术。
2.辰时(7:00至9:00)。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用木梳梳发百余遍,有醒脑明月的作用。洗脸漱口,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以手摩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
3.巳时(9:00至11:00)。此时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因为说话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所以须“寡言语以养气”。
4.午时(11:00至13:00)。午餐应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软,不要吃生冷坚硬的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涤去滑腻,然后午休。
5.未时(13:00至15:00)。此时或午眠或练气功,或邀友弈棋,或浏览时事(相当于现代人看报),或做家务。
6.申时(15:00至17:00)。此时或读名人诗文,或练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7.酉时(17:00至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涤去饮食之毒气残物,以利口齿。
8.戌时(19:00至21:00)。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
9.亥子(21:00至1:00)。安睡以养元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种姿势。
10.丑寅(1:00至5:00)。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也不宜强制,60岁以后可20日或一个月一次。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曾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这就表明,五官的功能直接反映了五脏的健康状况,它们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代表了五脏隐藏的病变。
中医认为,舌的形态、色泽、灵活度、味觉情况等都能反映心的功能。若舌色红润、转动灵活、味觉灵敏说明心血充足健康;舌尖糜烂、生疮、疼痛,多为心火上炎;舌有瘀斑,多为心血瘀阻;舌色红而深暗,多为心阴不足;舌体胖嫩,多为心阳不足。
想要保养心脏,除按时休息、及时就医外,还可以配合食疗:心有实火的,可以用莲子芯代茶饮;体虚的可服党参、当归、生黄芪等。
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可以反映脾胃的问题。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唇红润泽;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口淡无味,多为脾气亏虚;口唇黏腻或发甜,多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说明肝脾不和;唇肿或口角溃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
此时,应调整饮食结构,尤其应禁食生冷、油腻的食物,还可服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的药物,如党参、山药、薏米、百合、白扁豆等。
中医学认为,肺气通于鼻,只有肺气调和,呼吸通畅,鼻子才能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
在临床上,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袭肺;鼻子红,多是肺热或内火旺盛;鼻子干燥或经常出血,多是阴虚火旺。诸如此类,嗅觉不灵敏、经常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现象,都说明肺脏功能的降低,此时应注意戒烟和防寒,加强体育锻炼,多吃新鲜瓜果蔬菜。
可以将白萝卜、梨、藕切片煮汤,加入冰糖后代茶饮,具有清火润肺、降气除痰的功效,尤适用于老人和儿童。
中医认为,眼目的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会出现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夜盲等症状;肝经火盛,可能出现眼目红胀肿痛;肝肾阴虚,则可能出现眼涩、眼干等。
此时,除了注意用眼卫生外,还可以取枸杞子、白菊花适量,煎煮15分钟取汁,或以沸水冲泡,代茶饮用,具有滋肝明目、补虚益精之功。
红茶养胃,而蜂蜜和红糖温中,所以此茶有温中养胃、驱寒的功效。所以肝火旺的人,可以多饮此茶。
肾气足,就会听力好。若出现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耳聋失聪,或伴有足跟痛、腰酸痛或尿频等症状,说明肾的功能有所下降。
此时,应注意劳逸结合,房事适度,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保证睡眠,可服用一些补肾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第一种强肾古法:“鸣天鼓”“鸣天鼓”是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老强肾按摩法。鸣天鼓则通过掩耳和叩击对耳产生刺激,因此,达到调补肾元、 强本固肾的功效。经常做鸣天鼓,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也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所谓“鸣”,就是用我们的手掌心,即用劳宫穴贴住耳孔,把整个手搭在后脑勺上,将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后往下一弹,产生一个弹击的力量,就这样使劲压住听闻穴,然后弹拨后脑壳,弹几次再压紧,然后突然放松,耳朵就会有一种特别清爽的感觉。
用食指轻轻叩击头部的玉枕、风池、脑户等穴位时会听见格外响亮的声音,就像有什么东西在鸣击自己的头部。
做鸣天鼓时,要双手将耳朵完全覆盖,这样它就不能收声了,不能靠空气来传声了。
声音就靠骨头传声为主,食指敲打枕骨,内骨传声,此时我们听到声音就跟敲鼓一样了。因此,一定要以耳部所能承受的程度来决定敲击的强度,不可过强,一般敲击20〜 40下就行了。
第二种强肾古法是:“叩天钟”“叩天钟”,也就是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补肾养生术。对此,民间还有谚语赞道:“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所谓的叩齿说白了就是空口咬牙,先把下颌骨往前移动,让上下门牙能够咬合住,之后稍微用力叩击即可。
然后大家记得再把下颌骨收回,让上下臼齿咬合住,再进行上下叩击就可以了。这项运动次数,时间不限,随时随地都可以做。
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轻叩、重口叩、轻重交替叩。
其中轻叩适合已经患有牙齿疾病的患者,而牙齿健康的人则可以采取重叩或轻重交替叩的方式。
叩齿36次以后,然后将口中的津液分作三小口徐徐咽下,以意念将之送入小腹。
“叩天钟”不仅能强健牙齿,对身体其它器官也有很好的锻炼。因此经常叩齿,不但能使经络畅通、强肾固精。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使皱纹减少,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叩天钟和鸣天鼓都是非常简单的养生之法,值得一试。只需利用早晨或睡前的一点时间,不管是在上班途中,还是躺在床上都可以做,坚持下来不仅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延缓衰老。
《黄帝内经》:肝为心之母,心不好调肝。心为脾之母,脾不好调心。脾为肺之母,肺不好调脾。肺为肾之母,肾不好调肺。肾为肝之母,肝不好调肾。
过去形容一个人脸色难看,经常说是“满脸菜色”,这种人的皮肤显得很暗黄,甚至发绿,没有光泽。因为那个时候粮食匮乏,很多人是用“瓜菜”代替粮食。现在粮食虽然不匮乏,但很多人觉得粮食不过是热量的补充,肉、蛋、奶之类美味的食物不也能提供热量吗?那就以肉、蔬菜代粮食好了,但是,不吃粮食其实是犯了中医养生大忌。
《黄帝内经》在谈到饮食养生时,将“五谷为养”放在第一位,因为五谷是入脾经的,而脾是“后天之本”。之所以把脾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对国人来说,脾气是中国人或者说黄种人这个人种的薄弱环节。为此,粥才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中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因为粥的温软细烂,更便于并不强壮的国人脾胃吸收营养,凡此种种都显示一个道理:疾病是最容易从脾胃这个薄弱环节打开缺口的。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最容易虚的脾,还有一个功能,中医之脾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是人体内的“审计署”、“纪检委”,可以监视伺机而动的病毒细菌乃至肿瘤细胞,像西医说的免疫系统。
败血病就是细菌感染没有控制好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属于严重感染的一种,这个病名我们只在白求恩事迹中听说过。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的发达,至少在大城市,这种病已经很少见了。
中医的脾是主肌肉的,脾气足的人肌肉会有弹性,会丰满,相反地,脾气虚的人往往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肌肉在短期内骤减,直接伤害的就是主管肌肉的脾气,也就是说,如果脾虚到了极致,这个“后天之本”的损伤等于身体里的“审计署”不干活了,失职了,导致他缺乏对细菌的识别力和抵抗力,才会导致败血症这种感染的燎原之势。
通过不吃粮食而达到减肥的人,其实也就是在人为地制造脾虚,虽然未必能招致“败血病”,但脾气虚早晚要成事实,首先表现在皮肤上的就是气色很差、没有光泽。皮肤可以通过化妆品的粉饰而变得细腻,但健康的光泽是化不出来的,所以人会显得很僵硬、死板,没有生气。由此可见,要想获得真实生动的好皮肤,气色很重要。所谓气色,就是能透过化妆品表现在外的健康光泽,气色是由脾气决定的,而粮食是对脾气最好的补益。
很多学中医的人都拿《黄帝内经》当教材,其实,《黄帝内经》不是单纯的中医教材,其中具体的诊疗技法是有限的,却涉及了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类似于中医里的“宪法”,比如《黄帝内经》就讲到了虫子,而且将虫分为五类,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人是倮虫,倮虫属土,作为一个属土的生物,人是一种适合黄色的虫子。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什么样的治疗,都应该从土着手,比如从土中求金、求水、求火、求木,土是其他4种元素的基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属于土的脾胃才被给予了“后天之本”这么高的“职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才编写了《脾胃论》,从脾胃里找众多疾病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张仲景的《伤寒论》,虽然不是以脾胃为主导的,但他的《伤寒论》中有112个方子,用药不过百味,常用的更是只有几十种,但甘草一味却在70张方子中都用到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
很多人以为药方中用甘草只是调和药性,其实,甘草的更大价值是补脾,因为甘草是黄色的,味甘,黄颜色和甜味都是入脾经的,每个方子都用上入脾经的甘草,就是为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忘保护脾胃,可见中医对脾胃之重视。
《黄帝内经》对食物的评价是把粮食排在第一的,所谓“五谷为养”。而五谷中,小米是黄色的,是入脾经的,放在第一位也是强调脾胃的重要,脾胃不好以及由于脾胃不好而气血不足的人,应该长期吃小米。
种过小米的人都知道,小米产量小,而且很消耗土地,种几年就能使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可见小米对土壤中营养“掠夺”得多彻底,它占据的营养有多丰富!这也是为什么小米一直是中国人补虚时的首选,因为它最大程度地吸收了土壤里的精华。
小米是黄色的,枣肉也是黄色的,都入脾经,用它们熬的粥以前是专门给虚弱的产妇喝的,因为分娩之后人会气血双虚。对虽然不是产妇,但常年面色发黄,没有光泽的现代人来说,她们的身体状况和产妇大同小异,都是气血双虚,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要想身体好,首先要把脾气补上去。因为中医说的脾是主运化的,所谓运化,就是将食物中的营养吸收,并且运送到周身,其中也包括运送到皮肤。如果脾气虚,首先是无法吸收,其次是无法将本来就吸收得不多的营养输送出去。所以,我们经常见到怎么吃都不胖,或者怎么用补品脸色也不好的人,都是因为脾气这个环节太薄弱了。这种人重的要通过中药健脾调理,轻的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红枣小米粥为主食,因为粥这种饮食形式是最有益于脾气的。中医在讲述各种虚症的时候有个食疗建议,叫“糜粥调养”,就是用软糯的稀粥调养身体很虚弱、脾气很虚弱的慢性病人,这个作用是缓慢而稳健的。
很多脾虚的人急于改善体质,吃各种补药,但很快自己得出结论:“虚不受补”。不是吃了消化不了,就是虚的问题毫不见效,就是因为脾气这个运输中枢没周转起来,没调度好,路没修好,车多就会堵,欲速不达。而小米、大枣以及这类补脾药熬的粥,对脾气的补养采取缓慢柔和的过程,就不会产生虚不受补的问题。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加入了更多对人体脏器常识、人体智慧的解读,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真正学习到中医与养生的智慧,同时也让大家明白: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自有让人反反复复阅读和思考的价值,而学习中医,也不是读几本书那么简单,必须是在体悟生命、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实践中完成对人体智慧、乃至生命智慧的认知。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陰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一入食门饭菜香,细嚼慢咽味无双。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
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些词汇,比如说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像这些词都是表达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一些词汇,和代表我们领导力的一些词汇。那么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魄在中医里涉及到它是肺的神。肺神,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神。力,涉及到肾,力量从肾来。
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先天本能的问题,所以魄力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
精气神的那个神,神足不足,实际上都是说你的精和气足了以后的外现,就像火焰的光芒一样,那个叫神。那么这个魄指的是肺神,而力关系到我们另外一个脏器就是肾。
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本能的,我们先天本能的问题。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魄力它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你不可以向别人学魄力,是你自己肺气足不足,和你自己的肾精足不足的问题。
精神,在中医里,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神是心的神明。精神在中医里是心肾相交的能力。精神,说你这个人看上去真的很有精神,生命活力很旺盛,要不然你就特别萎靡,可是这个精到底是什么呢?这个精同样是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在中医的概念里就指的是精,而神在这里边,神是心的神明,心之神为神。那么所谓精神,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在中医里有一个固定的词汇,是心肾相交的能力,就是你心和肾相交通的能力如何,它的能力的外现就是精神。
在《黄帝内经》里认为,胆是主决断的,那么你有没有决断力,这也是你的一个领导力的一个体现。那么决断力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的是什么呢?就是你胆气的足不足,并不是说这个人把胆囊切了,他就没有决断力,关键是一个胆气的足不足,胆精的问题。
意志,意是脾(精)的外现,心之所存谓之意。脾主运化,脾精足不是记忆性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关联性好,就是运化,就是头脑灵活的表现。志是肾之神,肾主收藏。意志是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运化灵活,又能定住坚持,就是有意志力。
男人就要看他的意志力如何,那么这个意志是由什么来,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它的物质基础,意是中医里脾(精)的外现,脾的神为意,那么脾,心之所存谓之意,那么就是说脾的外现是神,是意,因为脾主运化,所以说如果你的意很足,你的脾的脾精很足的话,你运化的能力就强,而运化的能力强,
而运化的能力强,意味着我们不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比如说你头脑非常灵活,你看到这个事物,你马上就能够关联到那个事物,当你把这两个事物能够很关联起来,这种关联性就是意。
这就是运化,就是灵活,就是头脑非常灵活的表现。那么志也是肾,志是肾之神,所以说像意志这种词,就是在说肾的这种能力,那么在这个意志来讲,实际上如果精神是心肾相交的话,那么意志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运化,人体的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
因为肾主收藏,是运化和收藏能力的体现。你能够运化多少,然后你又能够定得住多少,这是你的意志力。你如果只是运化很聪明的话,而你又定不住,你又坚持不下来,那就是意志不坚定。所以这也是我们生命力的一种体现。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
聪明与否,看肝肾能力。那么聪明就很好解释了,聪明在中医里认为,肾开窍于耳,就是说肾气是开窍于耳的,肝开窍于目,肝是开窍于目,所以你这个人聪明与否,关键在于看你的肝肾的能力,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因此所有脱离本身的向外求索的过程往往与幸福背道而驰。而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又胜过其他幸福,身体是心灵的神殿,唯有将觉察放回身体,方能给心灵一方空间。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
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因此所有脱离本身的向外求索的过程往往与幸福背道而驰。而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又胜过其他幸福,身体是心灵的神殿,唯有将觉察放回身体,方能给心灵一方空间。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四气调神大论》、《上古天真》、《天年》、《异法方宜》、《金匮真言》(上下两册)。
连忙碌拍戏的孙俪,百忙中都会抽空阅读,难怪娘娘看起来越来越年轻有活力了~
【提要】阴阳思辩,中医的总纲。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哲人的深思熟虑。
我们知道,《易经》的卦辞,爻辞,可能出自周文王和周公之手。那么被称为“十翼”的《易传》,又是何者所为呢?这就涉及到第三位与《易经》密切相关的人。有学者认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人家喻户晓,全世界享有崇高盛誉的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文人孔子。
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孔子应该说同《周易》关系是很密切的(,对吧)。加我数年,就是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读《易经》的时候是韦编三绝。他对《周易》的研究,应该说是很深的,也是非常勤恳的。同时,过去孔子同《易》的关系都有争论。争论的问题,一直延续到三十年代的古史辨派,所以他们都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是现在,马王堆的帛书《周易》出来以后,里头《易传》部分,其中有一篇就是《要》篇,特别提到说孔子是研究《易经》的,就是韦编三绝,这样一个思想。所以可以得到一个证明,就是说孔子对《周易》确实是做了很多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那我认为,《易传》可能是一个儒道互补的产物。而《易传》的每篇又各不相同。(那么)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那个《周易》的《易传》版本可以看出来,比如说里面有《二三子问》,有《要》篇,这几篇可以看出来,跟孔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所以说也不能绝对排除《易传》就跟孔子毫无关系。”
关于孔子作《易传》的问题,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公案。孔子作《易传》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说的是孔子晚年喜爱研究《易经》,为之作了《彖》、《象》等文。(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祠)司马迁是位品格正直,思想深刻,治学严谨的大学者,其取材、叙事的严肃态度世人皆知。司马迁关于孔子的论述,从汉代一直到宋代以前,没人怀疑这个说法。(河南新郑欧阳修墓)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的第一个人,是人人熟知的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
欧阳修在其《易童子问》中认为,《易传》的《文言》、《系辞》和《说卦》又自相矛盾之处,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籍此怀疑司马迁的说法。
清代学者崔述,在《洙泗考信录》中也提出怀疑。认为《易传》的某些观点与《论语》不符,甚至《易传》的文字也不如《论语》严谨。从而否认《易传》为孔子所作。
近代疑古派学者则强调,《说卦》、《序卦》、《杂卦》都不是先秦典籍等等,从而怀疑司马迁。今天,许多学者对上述怀疑,进行了详细分析和严肃的评判,而考古界的巨大成就,又有力地为今天的学者提供了旁证。笼罩在这个公案之上的层层云雾渐渐散去。
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作《易传》时,那些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谢维扬先生在《至高的哲理》一书中说到,《易传》“这样一部巨著只能出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之手,从春秋至战国,除孔子而外,很难想象会有第二个人能完成这项工程。同时,说到底,如果不是由孔子亲自从事这项工作,也很难想象《易传》会最终成为儒家的经典。”
《易传》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对《易经》的哲学构思和其它思想作了最系统,最详尽的阐发。如果说《易传》出自孔子之手,那么,这无疑是这位文化巨人的代表作。有学者指出,在思辨的深刻性、系统性方面,都超出了他的另一部名著《论语》。《易传》的理性光芒,与《易经》的玄思奥义交相辉映,释放出强大的思辨力量。
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孔祥林先生说:“说孔子,他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易经》,曾经给《易经》作了《彖》、《系》、《说卦》和《文言》,所以说,后来孔子给《周易》作了《十翼》。”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几乎是人人皆知,看来我们无须多言。他是一位卓越的智者。有着极强的思辨能力,思想极有深度。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孔子对《易经》着迷,并做了同时代其他学者没有做的艰苦研究。《史记》记载,孔子晚年对《易经》爱不释手,由于反反复复审阅研究,所著《易经》竹简的皮绳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折断,该是下了多大的功夫。孔子对《易经》有个极佳的注脚:《易经》可以是人逼近真理。孔子经过深入钻研之后,写下了这部名垂千古的《易传》。完整而深刻地阐发了《易经》的哲学思想。成为《易经》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高度赞扬了《周易》,认为《周易》是“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是中国人“达到纯粹思维意识”的极佳证明。(山东曲阜孔字幕)有学者指出,《周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辉煌境遇,不能不归结为它所包含的极深刻,极博宏的哲理。其思辨性和世俗性的品格,显然是《圣经》所望尘莫及的。在古人看来,《周易》回答了一切问题,它支持了古代一切文化发展对于方法的需求。而本片所关注的只是《周易》所涉及的“道”,以及表述“道”的阴阳观。
张立文教授说:“《易传》就是说破译了这两个符号,就是说一横、二横这个符号。所以这个符号的破译,应该说对《周易》的认识,确实地进了一步,大大地进了一步。所以说《易传》当中,提出来一个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说它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说,人从自己认识开始,(那么,从自己认识开始呢,)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什么,就是它讲的天地蕴育,万物化成,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男女媾精,实际上就是说男女这两方面的融合,然后(呢)才能够万物化生。这就是中国的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易传》)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出)的回答。”
《周易·系辞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首先,这个“道”是抽象的,无形的,作为万物本源的本质或规律性。其次,“道”是一种本质的展开,这个展开是由阴阳对立和相互作用来推动的。其过程可以表述为对立面的统一,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
谢维扬先生指出:“《易经》运用其全部形式系统,演示出以阴阳运动为主要内容的‘道’的各种展现过程。”
《易经》的哲学构思由阴阳运动,天人同构和系统论组成。这三大内容对《黄帝内经》有着极深的影响。换言之,它作为《黄帝内经》的理论纲领之一,始终贯穿全书,不可缺失。
张其成教授说:“从《黄帝内经》里面,我们找它的一些话里面,它有没有一些是直接引用《周易》里的话呢?我们发现,至少有两篇是比较多的直接引用了《周易》的话,一篇就是《天元纪大论》,第二篇就是《灵枢》的《九宫八风篇》。在思维方式这个层面,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就是说《黄帝内经》采用的思维方式,恰恰就是《周易》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象数思维上面。这个‘象’主要是有什么呢?有阴阳,五行。而五行方面,因为《周易》这个原文,《周易》、《易经》,还有《易传》,(这个)里面都没有提到‘五行’这两个字。但是这并不能排斥《周易》是不讲五行的。因为我们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周易》版本里面,可以看到里面讲到了‘五行’。至少有四次讲到了‘五行’。在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传》里面,也提到了。他说易,说的是阴阳五行。而《黄帝内经》,它主要是采用了阴阳五行,还有天干地支等等,这样的一个模型。”
张立文教授说:“医学(的话呢),它的理论基础,(它的)指导理论的思想,是讲阴阳思想,以五行的思想(来)讲(么),心、肝、脾、肺、肾,心、肝、脾、肺、肾它可以配上五行。比如说心火,肾水,肺金,肝木等等。(那么)这个一配(的话呢),五行本身又体现了一种阴阳的思想。所以说,阴阳思想,在中国来说,为什么后来医学能够发展成辨证施治的思想,也就是阴阳的相对想成,就说相反,相成。它的这个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这样(一)来(的话),他就给《黄帝内经》在操作上,(就是说)在医学的实践上,它就有一个辨证施治的思想。”
阴阳思想一旦形成,便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总纲横贯古今。这里,我们要介绍古代的另一位大智者,大哲学家,阴阳辨证学说的卓越阐述人,老子。老子名李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年纪比孔子大些。老子故里在今天安徽的涡阳县。(安徽涡阳老子故里天静宫)春秋时期叫“相”,介于陈、宋两国的接壤处,后来被楚国兼并。涡阳太清宫,位于该城北5公里处。据本地县载:“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指出,老子诞生在这里的“古流星园”。(安徽涡阳老子故里九龙井)今天,我们在这里看见了园内春秋时代的九龙井,魏晋时代的老子石像和不少其它相关文物。而这座老子像,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老子像。(河南鹿邑县太清宫)另外,河南鹿邑县,也被认为是《史记》所在的楚国苦县。那么,老子又是这里的人了。我们在该县太清宫内看见了一块石碑,上面赫然书有“老子诞生地”字样。人民对老子的敬仰之情,由此可见一斑。孔子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倒周王朝,曾专门向老子请教有关古礼的问题。孔子回国后,对弟子说,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跑。兽可以用网罩住它,鱼可以用钓线钓住它,可是龙,我却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上天的。这次我见到老子,明白了他就像龙一样呵。可见文化大家也对老子充满敬意。
据记载,老子曾担任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皇室图书管理员,晚年回到故乡过隐居的生活。还有一种说法是,时值周王朝发生内乱,王子朝将老子管理的图书全部带走,逃往楚国。因此,老子被免职,回到故乡陈国。随后又去了鲁国,与孔子有不少往来。之后又移居沛国。51岁的孔子还专程去沛国看望他。老子晚年又回陈国故乡。鲁哀公十七年,楚国攻灭陈国。老子遭亡国之痛,再度流浪。我们难以描述,这位哲学伟人的流浪历程。天苍苍,野茫茫,无边无际的旷野之中,一头青牛陪伴着一个苍老,孤独,凄凉的身影。这是哲学的悲哀,悲哀的哲学。似乎苍天注定了这位伟大的哲人终身孤独。荒途远,忧患多,老子最后流浪到了秦国,直至“客死他乡”。
老子一生只留下一部著作,但这部著作却闻名古今中外。这便是充满思辨理性而又神秘奇妙的《道德经》上下篇,计5476言。(河南灵宝函谷关)《史记》载,老子见周王朝气数已尽,便离开周王朝所在地,往西边去了,行至函谷关,关令尹喜说,你即将隐去,再见你怕是难了,麻烦你为我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便在这里写下了《道德经》。(老子写经石)《列仙传》记述得要神奇一些。说是关令尹喜看见“紫气浮关”,即函谷关被一片紫气祥光笼罩,而此时正值老子过关,结果尹喜当即拜老子为师,请老子著书,便有了《道德经》。不管传说与古籍记载有些什么不同,老子在函谷关作《道德经》,却似乎没有什么人反对。
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县火车站西北15公里处。两山雄峙,关楼屹立,它吞吐八荒,映照日月,九星为之悬朗,其气势似乎不会消退。尽管函谷关与许多历史事件相关联,比如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类。但是,最有价值的还应该是老子。老子讲岁月凝固在这里,这里便永远霞光万道,永远和一个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哲理密不可分。因为老子,我们在函谷关久久不愿离去,直到一轮明月高挂关楼。
张立文教授说:“老子是重阴的,崇柔,讲柔顺从这样的话。实际上她就是说,他把肉的方面,阴的方面,加以发挥。所以说老子讲的,(譬如说)我力量最大的不可摧毁的,又最能够包容的,这是什么呢?这个实际上就是水。(这个)水(啊),就是(说,你就是那个)最硬的石头,你抛进去,它都可以包容下来。柔能克刚,阴能胜阳。所以老子的思想,正好同儒家的思想达成一个互补。”
给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冠以“朴素”二字,我们人不是妥当的作法。《黄帝内经》的阴阳思想,经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检验,至今仍在指导临床,这是发人深思的。很明显,离开了阴阳,便没有中医的实践,甚至没有中医。这是一个(仅仅用)“朴素”(二字)就能定论的吗?
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位哲学史家,哲学家,如果没有深入研究《黄帝内经》的阴阳思想,便匆匆给阴阳冠以“朴素”二字,显然是欠考虑的。(河南鹿邑县老君台,亦称升仙台)面对古老而又精辟的阴阳思辩,我们不想再沉默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刘先银经典点说《黄帝内经》“五谷为养”放在第一位揭秘五脏六腑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