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人三十余年的研究,对于这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二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人们在逐渐形成共识,并有所作为。
第一,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功能性改变,暂时找不到病理性改变和器质性病变,如精神疲倦,适当休息后无法消失,但无任何检查指标异常。
第二,有某些体征变化,但现代医学却不能发现病理学指标,如咽病、淋巴结痛、不伴红肿的关节疼痛,却找不到任何炎性病变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第三,睡眠不佳、食欲缺乏、心悸胸闷、易于感冒,出现一系列功能紊乱现象,却常常找不到人体内在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的不正常指标,或脏器系统的病理学特征。
第四,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人际交往兴趣变淡,社会适应能力自感下降等。
有些专家主张将其就诊者的不同自我异常感觉,划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交往亚健康三种类型。
诚然,这是一项涉及人数较广、自诉表现复杂、形成原因不明、诊断和干预等都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才能形成共识的大问题,临床治疗则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规范有效地纠正和干预措施并不多,于是也就更容易给社会上的不法之徒留下违规违法的空隙,从而给医药市场造成鱼目混珠的杂乱现象。
有人带有几分诙谐地说:“西医是让人明明白白地死,而中医则可让人糊糊涂涂地活。”按现代语境进行领悟,该话还真的有点话粗理不粗。不过,既然当下面临许多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而束手无策,为什么不发挥中医的长处,先运用调节阴阳平衡、滋补气血虚弱、调养五脏六腑、助其升降有序,让部分就诊者先“糊糊涂涂”地活下去和“好”起来,不也是一种难得的选择吗?
其实按中医理论来看,它也并不是糊糊涂涂的,而是有其独特的认识体系的,只是表达语言形态不同而已,就如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对同一内涵的词汇表述各异而其意蕴却完全相同一样。待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微观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对不同的亚健康状态有更深层次的诠释,外源改善机制逐步得以实现时,再让这些人更加“明明白白地活下去”不是更好吗?
医生的天职就是解除患者痛苦,维护人们健康,在痛苦的“患者”面前,有时“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所谓“双猫论”,还真可能不失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时段性选择。
当然,我们深知,完全解决“亚健康”状态,应是生命科学中涉及面很广的复杂性课题。对其形成的真正原因的缜密探究,多态“症状”的缘由说理,确诊指标的广泛认可,干预措施上的有的放矢,预后和转归上的规范判断等,都是不能简单一蹴而就的。但是,人们不会乐意承受长期陷入“亚健康”的痛苦状态中,当代医学也不会对这个疾病不是疾病、健康不属健康的混沌模糊状态的庞大群体而长期熟视无睹。这也可能是造物主刻意摆在人类健康课桌上的一份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试卷,人们能否及时准确地交出完美的答案,或将是摆在我们医界同仁面前的一个重要考验!
理性的人们都会期待着“明明白白地活”。然而,事实上,这个亚健康群体中间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在“不明不白地活着”。说他们健康,却常伴诸多不适,说他们是患者,却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明确的诊断。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使他们中间部分人无法从他人的理解中获得应有的同情和尊重。他们试图通过多次往返于医院,求解个中原因,并进而得到周边人群的理解和支持。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少部分人在穷追不舍中被确诊并获得了有的放矢的治疗,而大部分人则是难免在较长的时段里,仍在偌大的疾病谱中茫然地寻找着答案。他们痛苦地追寻病名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地销蚀自身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过程,其生命的尊严感也都在接受来自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人性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面对“亚健康”这个庞大群体医学应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