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经典点说《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止于音旅人先笑后号啕

  第14卦火天大有,火天大有离上乾下。主方利用客方的依赖而获益,大有。主方大有,有很多利益,例如,主方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获得一个聪明人的辅佐,得益很多。客卦可以代表一个聪明人,此卦的卦爻辞的意思,着重于主方大有一个聪明人的辅佐。大有(dà yǒu)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也是7:5卦的卦名,7:5是大有卦的代号。“有”,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7:5卦的主卦是7卦乾卦,卦象是天,特性是强健,阳数是7;客卦是5卦离卦,卦象是火,特性是光明而依赖,阳数是5。

  第13卦 天火同人。同人卦:聚众于郊外,将行大事,吉利。有利于涉水渡河,有利于君子的卜问。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上卦为乾为天为君王,下卦为离为火为臣民。同人卦:上卦为乾为天为阳,下卦为离为火为光明。火光上升于天与阳气上升同一方向,天、火互相亲和。上卦天为阳,高高在上,阳光普照大地给人们带来光明带来温暖,促进万物生长;下卦离为火,熊熊的火光,能给人指明方向,也能带给人光明与温暖。虽然,太阳和火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位置不同,但它们的方向是一致的且志同道合,它们都无私的给人们以光明、以温暖而毫无索求。同人卦追求的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意思是军队埋伏在密林草莽中,占据附近的制高点观看,三年都不敢出兵打仗。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意思是登上敌方城墙,但最终因为道义没有全面进攻,是吉祥的。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意思是与人和睦相处,先大声痛哭,后来破涕为笑,大军作战告捷,志同道合者相会在一起。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意思是在郊野愿与人和睦相处,未遇到志同道合者,也不后悔。

  意思是说,上九,鸟巢失火被烧掉,行旅之人得高位先喜悦欢笑,后因遭祸事而号啕痛哭;牧人在牧场丢失了牛,有凶险。作为旅客却在异乡身居高位,这样必然要遭到焚巢之灾;牧人在牧场丢失了牛,这个,可悲的结局是无可挽回的。其实一个旅居他乡为官的人身居官场遭到焚巢之灾就好比一个牧人在牧场丢失了牛,这个悲剧的结局是无法避免的。

  〖解说〗这是第四爻的爻辞,阳,表示客方的行动是阳,客方积极主动地谋取和扩大自己的利益,比如说,创新、创业、投资、进攻、求职、示爱,等等。客方的积极主动行动,冲击了消极被动的主方,打乱了主客双方关系的格局,使得关系的状态显得很混乱,在混乱形势下,主方的利益受到损害,“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覆公餗”中的“公”指主方。这种状态对于主方来说有凶险,“凶”。主方应当迅速行动,适应新环境,与客方共同建立新的关系。

  〖结构分析〗第四爻的位置是阴位,这条爻是阳爻,阳爻在阴位,不当位,并且与一阴有应。不当位表明客方积极主动谋求发展,有可能损害主方利益,是潜在的对主方不利的因素;有应表明主方消极被动,正好是客方发展的好机会,这潜在因素成了真正的对主方不利的因素。所以爻辞说“凶”。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帝曰:)请言其方。(岐伯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音yi),不可胜数。 梵高的自画像:只有无垠才能满足。那是一个格外清醒的梵高画的,一个脑袋通红的屠夫的面孔,审视并打量着我们,用一只怒视的眼睛细看着我们。我知道,没有一个精神病专家会懂得如何用这样无法抗拒的力量仔细地注视一个人的面孔,《黄帝内经》如一把小刀,剖析其不可否认的心理。

  梵高,12道生命轨迹。宇宙的真理,就一个。角度不同,所呈现的与描述的就不同,但,都是那一个真理,那个绝对的真理。自由,是发展的,总是有一个巨大保护存在。所以,在与源头太一合一之前,没有绝对的自由。有相对的自由。这个相对,对于刚刚扬升的灵魂来说,已经太大太大太大了。也许有的人经历几百几千亿年都还没体会完这个相对的自由。宇宙,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供好奇的灵魂们玩耍。

  音乐疗法作为艺术疗法的一种,其在心理治疗上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那么生理上呢?除了对牛弹琴的笑谈,音乐与我们的身体会否发生某种奇妙反应?古人说,最好的作曲家一定是善于调和五行的高手。因为在我们传统医学中,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可以调节五脏。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搭配,就成了一套养身大典。古代士大夫阶层“琴棋书画”养身术中,琴排第一位,说明在修身养性方面,音乐最有力量。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古代的古琴等音乐和现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的属性:金(商)、木(角)、水(羽)、火(徵)、土(宫)。这是音乐养生的妙用。音乐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这就是“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

  “百病生于气”!这个“气”不仅是情绪,五脏的脏气也包含其中。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不同,五脏在脏气上的差异,配合不同的音乐,就可以使五音防病、养身。当然,我们并不是用某个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它们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音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种音来调和身体。

  在繁体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

  音乐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而且音乐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

  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中国音乐追求的清、静、淡、远的意境,与中医学提倡顺应自然“恬惔虚无”的法则出一辙。

  心脏通常不会偷懒,它一刻不停的搏动完全符合属于火的特性。心脏掌控着精神和血液的循环,然而,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在减少的睡眠、很少运动的身体……无一不在伤害我们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脏系统的不适。

  属心的音阶:徵音,相当于简谱中的“5”。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性情欢畅的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紫竹调》。心气需要平和,这首曲子中,运用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配合很独特,补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的功能运转。

  最佳欣赏时间:21:00-23:00。中医最讲究睡子午觉,所以一定要在子时之前就要让心气平和下来,过早过晚听都不太合适。伴茶:准备一杯红茶,略加少量绿茶,可以补益心脏。

  肝比较喜欢爽朗、豁达。我们如果长期被一些烦恼的事情所困扰,肝就会使我们体内的本该流动的气处于停滞状态,时间稍久,就会逐渐消耗肝的能量,产生种种不适。

  肝常见不适: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

  属肝的音阶: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最佳曲目:《胡笳十八拍》。肝顺需要木气练达,这首曲子中属于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刚好可以克制体内过多的木气,同时曲中婉转地配上了较为合适的属于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养木气,使之柔软、顺畅。

  最佳欣赏时间:19:00-23:00。这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间,一来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气,以免过多的肝气演变成火,另外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旺盛的阴气来滋养肝,使之平衡、正常。伴茶:准备一杯绿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梳顺肝气的作用。

  脾是我们身体里的重要能量来源,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都来自脾胃,经过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成能量供应给各个脏器。暴饮暴食、五味过重、思虑过度等都会让我们的脾胃承担过重的负担,而停产。

  脾常见不适:腹胀、便稀、肥胖、口唇溃疡、面黄、月经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

  属脾的音阶: 宫音,相当于简谱中的“1”。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

  最佳曲目:《十面埋伏》。脾气需要温和,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的徵音和宫音,能够很好地刺激我们的脾胃,使之在乐曲的刺激下,有节奏的进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最佳欣赏时间:在进餐时,以及餐后一小时内欣赏,效果比较好。伴茶:准备一杯黄茶,略加少量红茶,可以温和的调节脾胃功能。

  肺在身体里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身的血液里携带的氧气都要通过肺对外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身各处。也正因为肺和外界接触频繁,所以污染的空气、各种灰尘、致病细菌,会在你身体抵抗力稍低的一刹那,占领你的肺。

  属肺的音阶: 商音,相当于简谱中的“2”。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最佳曲目:《阳春白雪》。肺气需要滋润,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可以通过音乐把你的肺从里到外彻底梳理一遍。

  《阳春白雪》是春秋时期“乐圣”晋国的师旷所作。《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最佳欣赏时间:15:00-19:00。太阳在这个时间段里开始西下,归于西方金气最重的地方,体内的肺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的,随着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间,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伴茶:准备一杯白茶,里面少放一些红茶和黄茶,以起到生补肺气,同时清除肺中杂质的效果。

  肾在身体的五脏之中,被认为是人体的储蓄机构,我们身体里所有其他脏器产生的能量,在满足日常消耗后,都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存到肾中,将来身体里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够的能量时,通常会从肾中抽调。长此以往,肾中的能量总的来讲还是处于一种匮乏状态。

  属肺的音阶:羽音,相当于简谱中的“6”。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最佳曲目:《梅花三弄》-古琴名曲 李祥霆。肾气需要蕴藏,这首曲子中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复的、逐一的将产生的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肾中。一曲听罢,神清气爽,倍感轻松。

  最佳欣赏时间:7:00-11:00。这段时间在一天里是气温持续走高的一个过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在这个时间段,太阳在逐渐高升,体内的肾气也蠢蠢欲动地受着外界的感召,如果此时能够用属于金性质的商音和属于水性质的羽音搭配比较融洽的曲子来促使肾中精气的隆盛。伴茶:准备一杯黑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五行相生的效果。

  “百病生于气”载于《素问-举痛论》,原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以上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被统称为九气为病,旨在说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证,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

  《内经》将气的运动失常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气虚,二是气机失调,具体分析如下:

  气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的化源不足,如禀赋不足,先天精气匮乏;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水谷精气亏虚;肺之功能减弱,吸入清气减少,致使气的生化乏源。二是气的消耗太过,如后天调养失宜,邪气伤正,久病重病消耗等。此外,劳耗太过,致喘息汗出而消耗精气,如“劳则气耗”。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或脏腑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气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调。气机失调在《内经》中的表现主要有气机郁滞、气机逆乱、气机下陷和气机闭阻等方面。

  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停滞瘀阻的病理状态。气机郁滞多因情志不遂而脏气不舒所致,以全身气机不畅或局部气机郁阻为特征。因气机郁滞所在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各具特点,但临床总以胀闷疼痛为主。

  “逆”之含义有二:一是方向相反,现在中医界认为以不降反升或上升太过称上逆。二是抵触不顺妄行称逆乱。《内经》所论气机逆乱,既有全身阴阳、清浊、营卫之气运行逆乱,也包括脏腑经络之气妄行反作,如《素问·举痛论》所言“怒则气上”当属脏腑气机上逆之类。气机上逆,指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运动不及的病理状态,如肺、胃之气宜降却易升而上逆,肝气宜升却易升发太过而冲逆。另外,若因致病因素干扰人体,影响人体之“神”,则会出现脏腑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即“惊则气乱”,使心失所养,神无所依,从而产生“气乱”的病证。

  指气下降运动太过或上升运动不及的病理状态,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气陷以脾、肾两脏为常见,如“恐则气下”,肾虚不足封藏失职,而出现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飱泄”也是脾气下陷所产生的病证。

  指全身气机闭郁或重要脏腑气机闭塞不行的病理状态。轻者昏厥呈一过性,重者多以突然意识丧失、呼吸窒息、二便不通或四肢厥逆为特征。《内经》所论的暴厥、薄厥、尸厥、大厥即是以阴阳气血逆乱闭阻不行为其病机,其证尤甚于“思则气结”,与气机逆乱有密切联系。

  此外,需要特殊说明的是,《素问·举痛论》所论述的“九气为病”中,由情志因素引起的有六种,由此可见情志致病的广泛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是以五脏气机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情志活动是人体正常生理表现,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续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自身的调控能力,才会使人体气机运行紊乱,导致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且直接伤害内脏,即所谓七情内伤,同时不良情志活动可造成卫外御邪和抗病康复能力的降低,不仅可引起疾病发生,也可使病情恶化加剧,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常有因患者情志异常波动而使病情加重。可见,情志因素是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其致病机理的关键在于扰乱人体的气机。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可以采用调理气机的方法来治疗情志疾病。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开启医学之源的书,是对于人类的关注之思,是对于人类的哲学表达。当我们穿越五千年的时光隧道,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我们会发现,她创造了多个第一:《黄帝内经》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认为音乐与宇宙天地和人体气机密切相通的,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不但与人体内脏、情志、人格相密切联系,而且可以用来表征天地时空的变化。中国的发音体系属于中和之音,比之西方发音更适合身心灵的调和及修养,五音属于正中和的五音修行之道。《灵枢·五音五味篇》有专章命题论述,把五音所属的人,从性质和部位上,分别说明它和脏腑阴阳经脉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又列举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合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之气各有重要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内容用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详细地提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根据五音多与少、偏与正等属性来深入辨析身心特点,是中医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的源头,由此可见辨证配乐的思想。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提出五音健运,太少相生。五运的十干既各具阴阳,则阳干为太,阴干为少。例如:甲巳土宫音,阳土甲为太宫,阴土巳为少宫,太为有余,少为不足。又如甲为阳土,阳土必生阴金乙,即太宫生少商;阴金必生阳水丙,即少商生太羽;阳水必生阴木丁,即太羽生少角、阴木必生阳火戊,即少角生太徵;阳火必生阴土巳,即太徵生少宫。如此太少反复相生,则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应用五音来表征大自然时空变化的规律,成为“天人合一”学说的重要基石。

  “叭咪”二字是莲花的意思,表示莲花部心,比喻佛法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永远纯洁。

  “哞”字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果,成就一切,普渡众生,最后达到佛的境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是佛陀的通名和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佛的德号无量无边,主要有十种通名【如来、世尊、明知足、正遍知、譱逝、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调御丈夫、佛】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此十号义。有余涅槃就是已证佛地,但仍有色身,比如释迦牟尼佛已证佛地但未圆寂时;无余涅槃就是全部归入法界。

  我们周围有很多普贤、文殊菩萨的化身,只是我们不识。用行动演示佛法即是普贤,用智慧开启我们的迷惑的就是文殊,故十方世界处处皆有普贤文殊的化身。

  音乐疗法的五行归类,就是是根据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1、2、3、5、6)这五音表现为基础,以五调式来分类,力求准确地符合五脏的生理节律和特性,结合五行对人体体质人格的分类,分别施乐,从而达到促进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循环的正常协调。1.土乐以宫调为基本,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给人有如“土”般宽厚结实的感觉,根据五音通五脏的理论,宫音入脾,对中医脾胃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2.金乐以商调为基本,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肃劲嘹亮,具有“金”之特性,根据五音通五脏的理论,商音入肺,对中医肺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3.木乐以角调为基本,风格悠扬,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舒畅调达,具有“木”之特性,角音入肝,对中医肝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4.火乐以徵调为基本,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徵音入心,对中医心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5..水乐以羽调为基本,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羽音入肾,对中医肾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五音处方的组成规律1.中和之道《乐记·乐论篇》认为:“乐为天地之和”,中国传统音乐是表达“中和之道”的艺术,强调“中和之美”,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非常宜于治疗,平衡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滋味声色所以养人”,过度则易生病,平和可养生益寿。2.情绪调节古老的中国音乐表达朦胧、超越的艺术意境,与人类精神心理世界紧密相联,而其中音乐与情绪的相关性,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可以成为与现代医学和现代音乐治疗学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衔接点之一。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引起气机的过度变化,“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则气缓,忧则气聚,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情绪过激能导致体内功能失衡,是引起情志因素疾病的主要因素。

  中医认为人的各种情志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针对情绪的过激变化,中医提出了情志相胜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当某种情绪过甚而致发病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转移”、“制约”或“平衡”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以调和。该法的要点在于情绪转移、制约和平衡,也可配合文学、美术和等其它艺术形式来更好地实现。

  举例,肝阳上亢类型高血压病人,容易发怒,我们给予有商调式或悲伤色彩较浓的音乐聆听,如《小胡笳》、《江河水》、《汉宫秋月》、《双声恨》和《病中吟》等,这些乐曲,以悲情见长,凄切感人,有良好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作用,比较其它类型音乐差异显著。如果是阴虚阳亢类型患者,还可以选择羽调的水乐,如《二泉映月》、《寒江残雪》、《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小河淌水》等,这些乐曲有柔和、清润的特点,能导引精气,滋阴潜阳。有时候,根据具体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安排一些有欢乐愉快类型的乐曲,如《花好月圆》、《喜洋洋》《瑶族舞曲》《喜相逢》《鸟投林》等,或升发调畅类型的音乐,如《光明行》、《霸王卸甲》《战台风》《赛龙夺锦》等,使患者进入情绪状态,或温厚、中和类型的音乐,如《梅花三弄》《阳春白雪》《霓裳曲》《满庭芳》《忆多娇》等,使得患者的愤怒情绪需要顺势转移、宣泄或抚慰,再以悲调乐曲施之,则亢阳兴奋的状态得到化解,气血回复平衡,心中平和自然显现。

  感冒只需一粒蒜,这么用能解救咳嗽与咽痒,全家适用。天又冷了,最容易感冒咳嗽。而很多人一感冒咳嗽就去医院打针吃药,但这样的做法并不正确。感冒如果没有基础疾病和并发症,是不需要输液的。其实,平时感冒咳嗽也不必吃很多的药物,厨房的大蒜可以帮到你。尤其是风寒感冒咳嗽,嗓子又干又痒的时候,非常管用。

  剥一粒大蒜,含在口中,不时轻咬一下,蒜味一出,慢慢咽下,可止咽痒、咳嗽。

  小孩咳喘时用2~3瓣,大人用7~8瓣,拍碎,放入碗中,在碗上加盖,再放入锅里蒸,大火烧开改小火15分钟,蒸后饮大蒜水。严重时可一日3次。

  这个方子不仅对感冒导致的咳嗽有效,对于气管炎、哮喘、肺结核,大蒜都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大蒜30克,冰糖10克,加水200毫升,煎服,每日3次,第二天便可见效。

  中医认为冰糖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大蒜加冰糖会增强止咳效果,但只适合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而不适合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

  生姜7-8片,大蒜7-8瓣,红糖1勺,加水煮,每日1-2次,重者1日3次(小儿量减半)。

  取三四头大蒜,去皮后,把蒜瓣切成薄片。晚上睡前将切片的蒜瓣排着放在火炉的边沿上烤干,磨成末,加点红糖,倒入开水搅拌均匀,每天喝两杯。

  大蒜色白、入肺,性味辛温,最善除肺经之风邪。用大蒜治疗咳嗽历来都是很常用、有效的方法之一。没有火炉的可以用微波炉代替,加红糖主要是考虑口感。

  将大蒜瓣去皮后捣成糊状,装入一个空药瓶内,把瓶口对准鼻子,尽量吸嗅大蒜辛辣的味道,可视病情每天嗅闻4-5次。

  嗅蒜瓣挥发出来的气味治疗咳嗽,类似中医外治法的熏鼻法,对于能适应大蒜气味的患者来说,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取大蒜1瓣和生姜2片,混合捣烂成泥,捏成饼状,每晚洗脚后敷于双足底涌泉穴,再以胶布固定,每次敷两个小时,7天为1个疗程。

  这个小偏方对风寒、风热引起的咳嗽,以及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引起的咳嗽,都有很好的疗效,不妨一试。不过,由于这个外治方子的刺激性较大,成人适宜,儿童使用则需遵医嘱。

  咳嗽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不同类型的咳嗽在用药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食疗方法也不同。

  风热咳嗽:舌苔黄、红,说明内热较大。痰黄、稠、不易咳出,并有咽痛,这时应该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的食物,如冬瓜、丝瓜、藕。

  风寒咳嗽:舌苔发白,说明寒重。痰较稀、白粘,并兼有鼻塞流鼻涕,这时候应该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物,如生姜、大蒜、韭菜、橘子等。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①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

  上一章讲自知之明,是就一般情况而论的。本章着重讲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治,反对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他认为,老百姓一旦不畏惧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争就要发生了。他希望统治者不要自居高贵,而要自知、自爱,抛弃自见和自贵,这样,他就不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此章讲“不自贵”,与十三章讲“贵身”、四十四章讲“名与身孰亲”的内涵不同。“贵身”讲维护人的尊严,自重自爱,不以荣辱优患和其它身外之物损害了自身的尊贵;“名与身孰亲”则说人的价值比虚名和货利更可宝贵,不要为争夺身外的名利而轻生伤身。

  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民压迫斗争的敌视”(《老子新译》)。当然,我们认为老子不希望暴乱,不管是统治者的高压,也无论人民的反抗斗争都极力加以反对,这是因为暴乱将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那么,只要仔细加以分辨,我们就会得知,老子重点反对的是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自见、自贵的政治态度。因为人民的反抗斗争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只有当统治者对人民实施,压迫和掠夺人民的时候才会发生。所以老子警告统治者,对待人民必须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只是凭借恐怖手段,使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存下去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掀起巨大的暴动,反抗统治者的。然而,老子对当世的统治者们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他不会自我显示,不会自我抬高,这样就可以取得人民群众对他的拥护和支持。由此,我们感到,老子这一章的内容,正是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而就不仅仅是对人民反压迫斗争的敌视了。

  美科学家百万次实验测试:意念影响健康。美国的戴维.霍金斯博士是一位医生,在美国很有名,他医治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他研究发现:“人的意念振动频率如果在200以上就不生病。”戴维.霍金斯发现,凡是生病的人一般都用负面的意念,他们喜欢抱怨、指责、仇恨别人,不断指责别人过程当中就消减自己很大的能量。这些意念的振动频率低于200。这些人容易得很多不同的疾病。

  没有爱会生病。振动频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磁场。“很多人生病是因为没有慈悲心、爱心、宽容柔和等,只有痛苦和沮丧,通常这些病人的振动频率低于200,容易得很多不同的病。”霍金斯博士说:只要看到病人就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生病,因为从病人身上找不到任何一个和爱相关字,只有痛苦、怨恨、沮丧,包附着他全身。

  研究发现:最高的振动指数是1000,最低的指数是1。目前,在这个世界上,他看到振动频率最高的是700,他的能量特别足,这些人出现的时候,能够影响一个地方的磁场。当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瑞萨出现在颁奖会上的时候,全场气氛相当好,振动频率很高,她的磁场让全场的人都感受到她的能量,美好和感动充满其中。

  当能量很高的人出现时,他的磁场会带动整个万事万物变得美好祥和,而当一个人有很多负面意念的时候,伤害的不仅是他自己,也让周围环境磁场变得不好。

  霍金斯博士说他做过百万次案例,在全球调查过不同人种,答案都是一致的。只要振动频率低于200,这个人就生病。200以上的就没有病。200以上的意念通常表现是:喜欢关怀别人,慈悲心、爱心、行善、宽容柔和等等这些都是高的振动频率,达到400到500。相反,喜欢嗔恨、发怒,动不动指责、怨恨、嫉妒、苛求他人,凡事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很少考虑他人感受,这些人振动频率很低,这些低的振动频率也是导致癌症、心脏病等种种病的原因。他从医学角度告诉人们,意念真的是不可思议,意念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可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些正面的念头,以及一颗慈爱的心,是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

  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打坐,静坐,加上清淡的饮食,加上念经,把身体的本能的智慧给开发出来,这才是究竟的。不要轻易动原始的开关,动原始的开关比动穴位更恐怖,相当于水的大总闸。穴位相当于小开关而已。迫不得已才动大总闸的。

  【题解】本篇论述了人之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等精神活动的产生过程,以及养生与健康的关系;并具体指出了因七情耗伤,而使精神活动发生变动,所形成的不同的病理征象。因为本篇着重强调了必须要在详细了解患者精神活动状况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针刺这一治疗原则,所以篇名叫做本神。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1]。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浃 [2]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注释】[1]神广义的神指的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表现,狭义的神指的是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此处的神,所指的含义主要为后者。

  [2]淫,就是过分的意思;浃,音益,放纵的意思。淫浃,在此是指放纵过度。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凡是使用针刺的治疗方法,首先都必须以病人的精神活动情况作为诊治的依据。血、脉、营、气、精和神气,这些都是由五脏所藏的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但其中以神的作用最为重要。若是过度放纵七情而使神气从五脏离散,就会使五脏的精气散失,魂魄飞荡飘扬,意志恍惚迷乱,并丧失智慧和思考能力,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病证产生的呢?是上天的惩罚,还是人为的过失呢?还有,什么叫做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请问其中的缘故。

  【原文】岐伯答日天之在我者德[1]也,地之在我者气[2]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提要】本段讲生命的起源,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形成过程,以及智者的养生方法。

  【白话解】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我们的是生化之机,地所赋予我们的是长养之气,地之长养之气随天之生化之机而动,阴阳之气上下交感,才使万物化生而成形。所以,基于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生命的原始物质,就叫做精;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傍着精气的出人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做魄;能够使人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叫做心;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叫做意;欲念已经存留并决心贯彻的过程,叫做志;为了实现志向而反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的过程,叫做思;因思考而预见后果的过程,叫做虑;因深谋远虑而有所抉择以巧妙地处理事务的过程,叫做智。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原文】是故术惕[1]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2]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3]。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挽乱[4],四肢不举,毛悴色天,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天,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5]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疫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注释】[1]怵惕怵,音触,就是恐惧的意思。惕,音替,就是指惊恐不安的样子。

  [3]死于冬在五行归类中,心属火,冬季属水;因为水能克火,所以心的病证到了冬季就会加重,甚至使人死亡,故而说死于冬。以下之死于春等句,同理。

  【白话解】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伤损神气。神气被伤,就会时常使人产生惊恐畏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气流散不止。因悲哀过度而伤及内脏的,就会使人神气衰竭消亡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的,神气就会消耗涣散而不得藏蓄。愁忧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气机闭塞而不得畅行。大怒的,就会使神气迷乱惶惑而不能正常运行。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流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心藏神,恐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伤神。神被伤,就会使人感到恐慌畏惧而失去主宰自身的能力,并出现膝髀等处高起的肌肉陷败,遍体的肌肉消瘦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冬季水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脾藏意,忧愁太过且长期不能解除,就会伤意。意被伤,就会使人感到心胸苦闷烦乱,并出现手足举动无力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春季木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肝藏魂,悲哀太过而影响到内脏,就会伤魂。魂被伤,就会使人颠狂迷忘而不能清楚地认识周围环境,意识不清就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言行;此外,还会出现阴器萎缩,筋脉挛急,两胁肋处活动不利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秋季金旺的时候受克而。

  肺藏魄,喜乐太过而没有限制,就会伤魄。魄被伤,就会使人神乱发狂,发狂的人意识丧失,旁若无人;此外,还会出现皮肤枯焦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夏季火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肾藏志,大怒太过而不能自止,就会伤志。志被伤,就会使人记忆力衰退,时常会忘记以前所说过的话;此外,还会出现腰脊转动困难,不能随意俯仰屈伸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季夏土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恐惧太过且长期不能解除,就会伤精。精被伤,就会出现骨节酸痛、痿软无力而厥冷,时常遗精滑泄等症状。

  综上所述,五脏是主管贮藏精气的,而精气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属阴,所以每一脏的功能都不能受到损伤。倘若五脏的功能受到了损伤,就会使五脏所藏的精气失于内守,流散耗伤而形成阴虚;阴是阳的物质基础,精失阴虚,缺少营养物质,就无法化生阳气,也就无法进行气化活动;没有阳气及其气化作用,就不能吸收和转输营养,而生命也就停止了。所以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医者,就必须观察病人的全身状况和表情神态,以了解病人之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情况;倘若发现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都已受到损伤,那么就不可以再妄用针刺来进行治疗。

  【原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注释】[1]经溲不利溲,音搜;经溲,就是指小便。《素问•调经论》中曾说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故此之经字当作泾字。

  [2]肾藏精这里的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来源于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二是指人类生育殖繁的物质基础。

  【白话解】肝贮藏血液,代表精神意识的魂就寄附在肝血之中。肝气虚陡,肝血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恐惧的感觉;肝气盛,就会使人变得容易发怒。

  脾贮藏营气,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意就寄附在营气之中。脾气虚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就会使手足不能运动,五脏不能安和;脾气壅滞,运化不利,就会出现腹部胀满,小便不利等症状。

  心主宰着人体周身血脉的运行,代表一切思维活动的神就寄附在血脉之中。心气虚弱,会使人产生悲忧的感觉;心气盛,就会使人大笑不止。

  肺贮藏人体的真气,代表器官活动功能的魄就寄附在真气之中。肺气虚弱,就会使人感到鼻孔阻塞,呼吸不利而气短;肺气壅逆,就会出现气粗喘喝,胸部胀满,仰面呼吸等症状。肾贮藏五脏六腑之阴精,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志就寄附在肾精之中。肾气虚弱,元阳不足,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等症状;肾气壅滞,就会出现下腹胀满等症状,并使五脏都不能正常运行。

  所以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必须首先审察五脏疾患的症状表现,以了解各脏脏气的虚实,然后再根据病情慎重地加以调理,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按语】本段提出五脏藏神的观点,其含义有二一是五神的活动以五脏的生理活动为基础,二是五神的活动可视作五脏功能活动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形神合一的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们最古老的医书,其中,灵枢卷注重经络,对研究针灸的人尤其重要。灵枢卷二有个《本神》篇,这个本神的神,不是神鬼,是我们的精神,生命的禀赋是“神”,我们讲这个人有没有精神的“神”。《本神》篇“法风”,法是效法,风是一股气的意思,生命就是这口气,呼吸的气一断就死亡了。

  黄帝问他学医的老师岐伯,什么叫做人的意志精神呢?岐伯回答说,“天之在我者,德也”。上天,这个是代号,生命的本来,我们中国讲的天或者道都是代号,已经切断了迷信的观念,是科学哲学的来源。上天是什么,“形而上”的。什么叫“形而上”?宇宙万物都有形态、有现象,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但生命的本来,最初那个功能叫“形而上”,没有形象的,更不是唯物的;但你说唯心也不对,心跟物都是因它而起的。“天之在我者,德也”。怎么解释?中国文化讲“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给你的,是禀赋的来源。

  “地之在我者,气也”,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以后,我们的生命得以维持,是靠宇宙以内一股能量。这个“气”并不是空气的气哦,也不要看成瓦斯气啊、电气啊,不要搞错了。是说,生命有一股能量的存在,要注意哦!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要认得中国古文。像我们当年十几岁在庙子里读书,自己就看懂了,要是你看成气很薄,那就错了。“薄”者,逼迫也,我们小的时候读兵书,“兵薄城下”,是说兵快要到城边。“德流”,上天给我们生命是个流动的力量,它是动态的。“气薄”,后天的生命功能随时逼迫着我们的身体。就是这样,我们生命的存在,四个字“德流气薄”,上天给我们生命的功能,地球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故生之来谓之精”,讲到人的身体了。上天给我们生命的功能,地球给我们生命的力量,变成生命的存在,就产生精。精不是男女性交出精的精哦!精就是现在讲的细胞、基因,或者荷尔蒙,我们这里翻译叫“激素”,这些都属于精。所以老了、病了,人就瘦了,细胞出了问题。

  “两精相搏谓之神”,有阴阳气在里头,阴精和阳精,每个人本身有阴阳的精。“相搏”,两个互相合拢来,力量绞起来就产生“神”。所以我们老了,眼睛老花,神不够了。像我现在还可以,因为我晓得养神,养精养神叫保养精神。

  “随神往来谓之魂”,脑的思想叫做魂,灵魂。在中国文化的灵魂是唯物的吗?不是,但也不是唯心的,是唯物唯心两个同体变化来的。随神往来就是魂,我们思想是魂。所以看古书,或看古代木刻的画,人死了,上面出来一条线,灵魂出来了。做梦叫神游,我们古文讲自己做梦,神离开头顶去外面,魂出去了,先由脑通到心脏,全身通的,它跟着这个神跑。以前老一辈子的人,会看老人的生存时间。譬如我有一个老师,有一次我父亲告诉我,你那个老师我看不久之客了。不久之客就是活不久了,在这个人世做客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我父亲对我讲,旁边就有人问他,你怎么知道的?我父亲说,他的神已经张开了,像花一样张开了、散了,看到人茫茫然,所以活不久了。这是说“随神往来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睡着了的那个气,我们睡着了身体还在动,会呼吸,呼吸同肺很有关系,这个叫做魄。魂魄是两件事,你要研究中国字的不同哦!什么叫鬼神呢?往下面去的叫做鬼,向上冲的叫神。鬼字旁边有个云字的叫魂,鬼字旁边有个白字的,一股气,叫魄,就是呼吸。你们如果看过死人,到医院里看到快要死的人,他那呼吸,呵!呵!呵(急促状),就是他的魄快要散了,呼吸快要完了;它同呼吸关系很大。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中国文化中,精、气、神、心是分开的,这个心不是讲心脏哦!心,就是我们能够思想、能够记忆、能够作用的能,用一个代号叫做心。你看我们中国的心字很有意思吧!形状同我们心脏解剖出来一样的,像半个月亮一样向上,上面没有东西,里头也是空的。另有三点在外面,这三点是什么?精,气,神,这就是心了!我今天告诉你的是小学古文,如果要说心脏,就要两个字连起来,心字加个脏字,才是心脏。

  “心有所忆谓之意”。你们办教育要注意,教育儿童增强记忆,心要宁静。心随时忆念,同学说我记忆力强,我现在比以前还更强,强在哪里?心有所忆,一个好的句子或者是好的问题,我留意了又留意,记了又记,不是用脑,是用自己这个主子,怕忘记了就反复记。不像你们记忆力散乱,一天到晚在玩,自己又都在闹情绪,没有恢复到先前的记忆。心有所忆,是回忆,随时回想这一句话。

  “意之所存谓之志”,人要立志,很坚定的意志。学医的人,不管中医西医,希望病人跟你配合,怎么配合?告诉病人,放心,一定会好!增强他求生的意志。所以医生晓得这个病人救不了,但还会告诉他,“没有问题”,然后转过来跟他家里的人讲,“不行啊!准备后事吧!”不能给他听到,因为要保存他那个求生的意志,给他希望,使他坚强。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意永远保存着,谓之志,志跟意是这样的差别。那么中国字呢?不同的,心字上面加个士,知识分子、读书人,受过文武教育的叫做士,士的心叫做志,坚定的意志,“我要这样做”的意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和想两个不同。你看中国上古的医书里就有,并不是佛学来了以后才有的,可是一般的医生不读这些,可惜啊!所以中国的医学不高明了。一个好的医生,他的意志、记忆、分析,一定很坚强。因志而存变,知道内在的变化叫做思,这个是思想的思,不是想,想是粗的。你教育孩子们,看了能记得,是影像好,那是想出来的,不是思,思是很细的,所以我们文学上叫“沉思”。科学家发明,哲学家研究逻辑,都是“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大学之道讲,安而后能虑,考虑,虑包括了思想,这和佛学不同了,它是科学的。因你的意志而存变,心里有这个观念求变化,是思想来的,因思想考虑很多,很细密,这个叫做虑。这个虑字呢?老虎的头,再下面是田,就表示这个身体的中心在胃这里,放在心里头。所以这个虑,是很内在的思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智慧是最高的,它不是思想来的。因虑,内在的研究这个问题,譬如我们讲,你要考虑考虑,我们中国话都是这里来,叫人家多想多研究,考虑完了,不用思想,不用意志,忽然灵光一现那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思想出来的,也不是从心出来的,是神出来的,这又回到神了,所以说智慧可以通神。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处物,就是对付万物、对待世间人,如此能够做事了,这是智慧之学,教育的目标在这里,教育的作用也在这里。

  一直以来,我都知道《道德经》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大。在德国了解和研究《道德经》的人口密度有可能比中国还高。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相信的话我们今天可以做一个了解和讨论。

  托马斯·希伯尔老师一直以来,都在集体创伤以及个人的自我成长和修复、疗愈的领域进行探索。他的工具和抓手,居然来自于《道德经》。

  《生命·觉者》系列,向希伯尔先生请教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他作为一个德国学者,是如何看待和研究《道德经》的?我也很希望他跟我们分享,他们是如何把《道德经》应用到个人的成长、自我创伤的疗愈上的?

  在我19岁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在一天当中,需要有特定的时间让我安静下来、去冥想。

  当时我正在学医,也没有去读任何关于冥想的书籍,只是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跟随这种感觉。从那以后,我开始每天练习。

  我发现在那种寂静和静止之中,当我进一步向内探索时,人生的一些启发就涌现出来了, 因此我持续地向内探索。一两年之后,我开始接触太极和瑜伽,并开始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其中有一本书,让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就是《道德经》。

  那时候我会随身携带这本书,每天读两到三行,然后就把这两三行融入到我的生活当中。因为对我而言,《道德经》是一本超越时间的书,所以读《道德经》并不仅仅是读它字面的意思,它其实是一种高度精炼的智慧之流。

  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远远超过了字面本身的意思。所以它总是在给我提供各种信息,哪怕在理性层面并不理解,但在更深层面却能够了悟。

  26岁时,我决定进行一个为期四年的冥想和修行,期间我不断深化自己的意识。我并没有携带很多书,但我随身携带了《道德经》。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发现像《道德经》这样的书,我们需要通过和这本书建立联系来学习,我们可以和它背后更高的意识相联结,如此一来,书的教导便可以越来越深入。

  《道德经》里面体现的普世性原则,其实时刻都在给我们启示。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在前进的道途上,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四年之后我受到邀请,去举办工作坊,因为我去上另外一个老师的课,在课上他说了一些关于我的事情。

  之后我到全球各地,给成千上万的人进行授课和演讲,我都会随身携带《道德经》。我总是会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非常精准地提炼出了在精神层面精进的要义。

  《生命·觉者》系列,提出在课堂上,是如何向你的听众们去分享《道德经》里的故事的?

  在我们当今的时代,其实我们给自己打造出了一个外在的“大脑”、一个全球性的“大脑”——互联网。在我们这一代,数据的速度呈指数级增长。这产生了两大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全球学习速度的高速增长,高速的数据交换;第二个影响是我们让自己的神经系统暴露在越来越多的数据之下,多到大部分人无法完全消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信息过载了。

  我们发现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同时也看到了它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副作用——人们普遍压力很大,难以入睡、难以体味生命,并且遇到越来越多健康问题。

  所以我们是需要空间的,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创造出一些空间,让我们内在的空间更大,在这个空间当中我们会有洞察、觉知、领悟。我相信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这个空间,来维持我们最基本的健康。就好像我们身体需要洗澡一样,通过静思、冥想所创造出来的空间,可以让我们在精神层面保持纯净,让我们的内在世界保持纯净。

  我认为,另外一个原则也非常有威力——当我们进入很深的精神层面练习时,我们会看到实际上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运动中,我们身上发生的每件事,我们的身体、情感、想法,以及感知到的整个世界。

  运动与变化是我们自然的状态。“我”不是固定的,“我”是(生命的)一种流动。而且我们的灵魂也非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当我们把更高层级的意识上的练习,与创伤疗愈的整合练习相结合,我看到,人类的疾病和痛苦,是对生命原始运动的一种削减,因此疗愈其实就是要重新恢复原初的运动状态。

  我经常会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手的速度和河里水流的速度是一样的,你就会感觉不到水在流动,因为你的手感受不到来自任何方向的压力。所以,我不会推着生命向前,我让自己和生命保持同样的速度。

  这两个原则,也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让我们能在生命最原初的运动中感受彼此,这样就能够创造出有意义的关系,但是这需要一种能够始终活在当下的能力。这样我们就会创造出一个以潜力为导向的文化。

  因此你所达到的最活跃的状态,也正是我最感兴趣的。但只有在我充满慷慨时,我才能活出这样的状态。而慷慨来源于能量的丰盛,当人、本源、道,三者是分离的时候,他们总觉得生命中缺少了点什么。

  在很多有家庭创伤的家庭里,孩子原本的丰盛的100%的能量被减弱了,因为家长不能将能量充分传递给他们,这样,孩子的能量就会很少。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足够多的肢体接触、没有足够多的感情的温暖;孩子没有得到足够多的保护;也没有做到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没有腾出足够多去爱和关注彼此的时间。

  很多人长大之后在他们的生命里,总是会感觉到缺失点什么,我们小心翼翼地抓住已有的东西,我们怕别人可能会把它拿走,哪怕拥有的人已非常富有。

  尽管他们什么都有了,但是他们还是很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即使他们已经拥有很多,但是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因为他们总是担心还有什么东西不足够。

  这样也会创造一种文化,互相之间的协作减少了,因为人们太害怕失去,他们总是感觉到嫉妒、不够。因此我们也不能够慷慨地支持彼此达到更高的层级,因为我们还在互相觊觎。

  如果很多人都有这种“不够”的感觉,那么这个世界呈现出来的感觉就是资源紧缺,这就是导致很多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人们因为感觉资源紧缺而产生冲突和矛盾,所以我相信“道”是丰盛之所在,因为“道”中孕育着万物,它天然就具有充足的能量。

  这就是慷慨和丰盛的基础,是“给予和付出”的基础,是“给予文化”的基础,“给予”才是快乐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工作坊中所做的,就是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与这个丰盛的能量建立联结。

  《生命·觉者》系列,主编梁东先生提问,这一系列感知,是从逻辑来的,还是从内在自然地涌现出来的?

  在这里,我举个关于天才的例子,很多人会说“这个人是个天才”,其实我认为每一个天才,他们的发明创造不是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呈现的、是内生性的,那个天才自己也无法事先知道,这些发明创造从空无当中涌现出来,而非自已之物。正因为这些发明创造并非源于线性的逻辑,才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所以我相信在生活当中的各个领域的卓越人才,他们需要学会让这部分从空无中产生的能量结晶化(实体化)。但是他们的突破不是独属于他们的,那些突破是从空无中经由他们显化出来的。

  人们会说只要有了父亲和母亲,就会有孩子。但其实上,除了父母之外,这对父母之间还得有空间,这样才会有孩子,这个空间超越了两者之间的夫妻关系,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运作方式。

  有一次我想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阅读书籍时,通常读了几分钟之后,就会完全沉浸在文字的内容之中,而忘了我们一直在看着的其实是一张纸。

  我们忘记了“空间”,而正是这些“空间”承载了文字,因为我们过多地沉浸在文字意义当中,我们在尝试弄清楚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们在想作者讲述的意义是什么。《道德经》则在提醒我们,不要忘了那个空间,不要忘了那张让文字得以呈现的纸。所以我认为真知总是来自于空间之上,经由这个空间(那张纸)才来到我们这里。

  你知道吗?你幸好是个德国人,如果你是个中国人,说这些话,你会被认为是一个神棍。我认为德国有很好的逻辑学的教育,所以我觉得在您身上,您知道了一种突破逻辑的方法和力量,是很神奇的体验。

  不过,你是否担心你们所看到的经过翻译的《道德经》可能不是《道德经》的本意?

  这是真的,我当然想读它的原文。因为我认为那会更精确一些,在我的理解当中精确就是爱,所以精确是很需要的。

  但同时我不是特别担心这一点,我认为当我们在读一些神圣的文字时,读到其本质时,如果你感到有谁在教你一些东西,其实是“本质”在教你。否则它们就只是一些普通的文字,只是我们希望用逻辑去理解的字句,那些尝试去咬文嚼字的人可能会一无所获。他们想的是《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我能不能去验证它,他们可能真的需要原始版本。

  但是我并不是在这个层面去听《道德经》的,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我如何能够建立与《道德经》本源的关系,让我自己向那个流淌出《道德经》的更宏大的意识学习。

  我在思考这些神圣的书与其他书的区别。你看那些超越时间的书籍,例如《道德经》,很神奇的是,人们上千年来都在阅读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而有的书,可能五十年之后就不会有人再去看了。

  所以这两种书区别到底在哪里?这些超越时间之上、凝结着智慧的经典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们的文字是开放性的,它不是透过某一个视角写出来的。而普通书籍中所呈现的想法或观念,只是人们看待生命的某一个视角。

  神圣的书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们邀请我们进入更高维、更宏大的意识。如果它们真的神圣的话,它们就会包含生命的所有可能。所以迄今为止,《道德经》就已经涵盖了它的各种阐释和译本中的意涵,因为它是开放的。

  无论“崇本举末”还是“崇本息末”,它们都是对待“本”“末”关系的一种方式。王弼在解释老子思想时提出了这两种的思想。这里的“本”指无形、无名者,即“道”;“末”指人为造作的各种形、名。

  “祟本举末”即是要发挥“道”或“无”的作用以实现万物的自然,同时止息对人为造作的各种形名之物的追逐。在政治领域,“崇本”特指君主以“道”为依据,施行无为之治。君主通过“崇本”使百姓依自然本性而生活。

  “崇本息末”即是要发挥“道”或“无”的作用以实现万物的自然,同时止息对人为造作的各种形名之物的追逐。在政治领域,“崇本”特指君主以“道”为依据,施行无为之治。君主通过“崇本”止息有关道德、礼法的教化及各种浮华、虚伪的言行。

  无论是“崇本息末”还是“崇本举末”,这两种办法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即均以“崇本”为原则,“崇本息末”重在守母,“崇本举末”重在存子,重申对“抑末”甚至“绝末”态度的反对。“息末”并不排斥“举末”,两者统一于“崇本”这一前提。“息末”是“存本”,“举末”是“存子”。至于“举末”和“息末”说,要依具体情况而定。有时,“举末”和“息末”可以统一起来进行,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为“本”,“自化”为“末”,这个民自化的“末”就要“举”之;当“举”这个“末”时,就会“盗贼无有”,而这又是“息末”了。

  从以上也可以看出,王弼的“本”与“末”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而为一。无论是“崇本息末”还是“崇本举末”,其最根本的还是所要崇的“本”,也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读“息末”与“举末”。从“崇本”这一思想出发、“息末”与“举末”是指在社会治理对不同的具体的“末”要区别对待,只有区分清楚这些不同的“末”,才能达到社会大治这一根本,实现王弼的为治理想。

  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去走近老子,走近这位中国的哲学之父,走进老子的智慧之门。老子与我们同在。老子真的和我们同在吗?老子真的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测试。一次我到苏州玄妙观去,看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非常可爱,都是小学生。我就问他们:“你们知道老子吗?”一个男孩说:“知道,老子就是我爸!”另一个男孩说:“老子不就是玄妙观当中那个道士的雕像吗?”一个小女孩笑一笑说:“不,老子是一本书,我爸爸的书桌上就有!”我呵呵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们三个现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三个孩子的心目中有三个不同的老子。这是三个现代孩子心中的老子,那么我们其他的人群与老子有关系吗?有!老子真的就在我们生活中,只不过我们和老子的那种接触,有时候是零距离接触,老子的东西有的已经化到我们的血液中去了,正因为有时距离是零,所以我们反而觉察不出来了。

  不过大家总还是觉得老子离我们太遥远了。但其实老子又确实就在你、我、他中间,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间。难道不是吗?我们思考问题、做事、说话之间,往往就不知不觉地和老子有关系了,只不过大家习焉不察罢了。

  我们来举些例子。今天人人都知道一个理念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很智慧,也很辩证。老子就是最讲究“有为”与“无为”的,而且他又特别提醒大家注意那容易被忽略的“无为”的这一面。他有句名言:“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这里面有许多哲理!

  又比如,你想做大事业,这句话大家一定是很熟悉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谁说的?老子!老子教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63章)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再比如,你立志高远不断进取,就不要太看重自已的小成绩,可以用一句话来鞭策自己,叫“大器晚成”。(第41章)谁说的?老子!你成功了,又熟悉一句话“功成(遂)身退”,(第9章)这也是老子说的。

  生活中有人受灾难,大家去安慰,人们常说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谁说的?这就出自《老子》第58章,他教你辩证地看待一切,把握机会进行转化。

  你发了财,就又常有一句提醒的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第9章)谁说的?老子说的!如果你发不了财,老子也有智慧的话开导你:“知足者富。”(第33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后来我们不就又有了“知足长乐”的理念了吗?

  再比如,罪犯、歹徒、贪官等落网了,大家就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谁说的呀?源出于老子!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

  我们早上去公园晨练,看到有的人喜欢打太极拳,动作软绵绵的,但是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为什么?这其中就有老子说过的道理:“柔弱胜刚强!”(第36章)这是一个杰出的智慧。

  你再看,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这也是老子说的。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第28章)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就要这么看字。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即将整幅字的布白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艺术处理了。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融化在你我中间,融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有老子的智慧存在。

  你看,还有“上善若水”(第8章)、“宠辱若惊”(第13章)、“和光同尘”(第4章)、“出生入死”(第50章)、“长生久视”(第59章)、“大巧若拙”(第45章)、“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等等,这些话老子都说过,一直影响到今天。

  那么老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老子对现代人来说,确实是很奇怪的,为什么?因为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比如他的名声好像不如孔子大,但是知道老子这个人的名字。另外是有点遥远又有点亲近,比如他的书不如孔子的书好读。再说又是有点隔阂又有点接触,比如大家去旅游,都知道“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但其实这句话还不全,天下名山道士占的也不少啊!我们到了道观里,就会看到老子了。

  各位如果到福建清源山去玩,就会被道教老君岩一个特大耳朵的老子石刻像所吸引。这两只耳朵太“卡通”了,那么巨大,每一脸颊又都给耳朵占去了大半个江山,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位圣人!圣人为什么耳朵跟别人不一样?你看,中国汉字的圣字怎样写的?繁体字的“圣”写作“聖”,是一个“耳”、一个“口”、一个“壬”字构成的,多有意思。《说文》说:“聖,通也。从耳,呈声。”这是说,聖字是个形声字,就是指耳朵通顺;字的结构是从耳,表示意义与耳朵有关,呈为字的读音。不过甲骨文中写的,有的是一个人上面是一个大耳朵,那时候只要耳朵的听觉好、很敏锐就算是圣人了。甲骨文又有再添上一个“口”的,表示不仅听觉好,而且口才也好。这就有点圣人是无所不通的意思了,后来渐渐就引申指有最高道德的人,或者是精通某一方面事情的人了。中国的文化就这么深,也那么有意思,所以国学大师陈寅恪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国人特别重视圣人,有道家的圣人,有儒家的圣人,有武圣、书圣、棋圣等等,如果我们有兴趣把“圣”字梳理出来,不就是一部很厚重的文化史了吗?

  老子姓李,老子一生下来,他父母可能发现这个孩子怎么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啊,你看,这孩子耳朵特别大。古人又喜欢从一个孩子的特征来取名,于是这个孩子就叫做“李耳”,他就是老子了。老子又叫老聃,聃是什么意思?聃就是耳朵大的意思,也有人说是耳朵没有耳轮。有趣的是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果真成了圣人,这就难怪以后的画家、雕塑家都把老子的大耳朵突出出来了。

  有人肯定要问了,孔子姓“孔”才叫孔子,孟子姓“孟”才叫孟子,那么他姓“李”应该叫“李子”啊,为什么要叫“老子”?这一问,问得好。这又引出一个生动的传说,是老子文化中的又一个元素。中国的民间文化真是积淀丰厚,传说老子生下来的时候,他家里人都吓了一跳,这孩子不仅有大耳朵,而且还有白胡须、白眉毛,于是人们就称他为老子了。

  中国不仅有丰富的民间故事,还有美丽的神话、动人的仙话,老子的神话、仙话就不少。《史记正义》引的有关材料,其中有一条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迺割左腋而生。”老子的妈妈怀孕竟然长达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这样的孩子怎么个生法?她来到一棵李树下,割开左腋,生下了老子。你看,他生出来已经有八十一年的孕育了,这就大约为什么会有白胡须,白眉毛了!人家自然也就称他为“老子”了!不过,学者还有文雅的说法,《史记正义》就另有一说:老子是个号,“老”是“考”的意思,“子”就是“孳”的意思,也就是“考教众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物,善化济物无遗也”。他是圣人,研究了许多的道理,善于育化别人,济物又没有遗留,神圣地孳生出万物,因此就叫他老子了。

  不过,老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还真是个难题。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就碰到这个难题。他花了18年的心血,写下了52万6千5百多个字的《史记》,但是在为老子这位道家圣人作评传时,很可惜,只写了450多个字。这是没有办法,因为材料太少,司马迁又很严谨。他怎么写的?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

  这是介绍了老子的籍贯、姓氏、职务。老子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这个苦县厉乡的曲仁里在哪里呢?有人说在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东,在那里还有许多有关老子的遗迹。不过,学者也有认为老子的故乡在安徽的涡阳地区的。

  老子的工作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这是什么职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老子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是收藏图书、保管图书的这样一个官员。不过我想,老子还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他这个地方应该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和档案,以及其他的东西,这就可能兼有像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这样的情况。我想,老子就是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管理的这么一个馆长。这样比拟后,如果我们再往深里思考的话,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下的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经典、世界上的一大智慧?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这从他的职业,从他的工作岗位,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其中的秘密。

  大家想想看,他做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兼做档案馆、博物馆的馆长,那么他有了特别丰富的知识与智慧的源泉。第一,他看到的东西远远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图书、档案、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因为一般人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他不仅看到大量的东西,而且还会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我们可以再想,他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级别的馆长,当时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阅图书的,那么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他碰到的就是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学者,经常进行交流。我们有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他的知识、智慧在不断地丰富起来了。第三,他这个职位在京城,处于王朝、政权的中心。因此他不仅能够知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当时王朝政权的核心频繁接。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刘先银经典点说《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止于音旅人先笑后号啕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