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式设备正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不过,美国一项研究却发现,那些可穿戴式设备,对于帮助减肥效果并不大。对此,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主任孙飙教授认为,个人运动不应被高科技得出的数据绑架,目前还没有一个可穿戴式设备可以做到完全精准的个人运动指导和匹配,事实上,自己的感受比机器更能直观精准地对运动进行判断。
戴个手环,是不是就可进行了“精准”的自我健身和运动,它对于健身减重的效果有多大,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了匹兹堡大学首席研究员JohnJaki-cic的一项研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在这项研究中,Jakicic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利用技术对减肥进行有效的行为干预。他们招募了417名年轻人(平均年龄35岁),并且均面临体重超标且具有减肥的主观意向,他们的平均体重为190斤。
在前6个月,所有参与者都坚持低热量的饮食,并且按照计划规定进行健身,并且研究人员会记录他们的饮食日记,同时每周分组进行辅导。6个月后,平均每人都减掉了15到17斤的重量。接下来,所有的参与者被分成了两组,一组测试者开始佩戴18个月的运动追踪装置,而另外一组继续参考标准的节食方法进行日常活动记录。在24个月的时间里,许多志愿者的体重又恢复到了6个月时的水平。同时没有佩戴运动追踪设备的人总体重量减轻了11.7斤,而佩戴运动手环的人减重平均只有7.2斤。
虽然研究的结果让人吃惊,不过孙飙教授却认为并不意外。他认为,研究个人运动不应被高科技的数据绑架,有些个体
能的原因有:一是美国学者的研究只是一家之言,其研究的人群样本数量不足够大;二是不同人的个体差异决定健身减重的效果会有差异;三是可穿戴式设备往往制订的运动方案是理想状态下的模式,如果个体不注意营养平衡、不注意休息等,其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四是也不排除有些人虽然每天都在运动,但无法达到可穿戴式设备所制订的目标,长期下来影响了积极性,导致减肥效果不太明显;五是可穿戴式设备所设定程序的算法和依据,是来自某些人群的标准,可能不适合更多的人群。
综上分析,孙飙教授认为,高科技可穿戴式设备不是万能的,目前还没有一款可穿戴式设备,可以达到为个人“定制”的健身计划完全精确匹配,而且那些很多人费力追捧的数值也不绝对准确,它仅仅是一个估计值。
怎样的健身才是最科学的?孙飙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一个简单易行的标准,事实上对个体运动是否精准,是否科学判断,自己的身心感受要比那些看似高科技的机器更直观精确。
微信朋友圈晒步数的朋友不在少数。每天走上万步的人不少,甚至有人日行3万多步。这种暴走是否健康呢?记者特地采访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长马明副主任技师。马明介绍说,健步走适合不同年龄层,不同健康状况的男女老幼,好处多多。
控制怎样的速度,才是健康科学的健步走呢?马明指出,有一个专门计算心率的公式,可以指示当前速度是否适合自己。这个公式是:(220-年龄)×80%,强度以感觉呼吸、心跳有点加快,微微有点出汗为准。
比如,一个年龄20岁的年轻人,他的运动的最佳心率是160,但如果是60岁的人,这个心率就是太快了。如果长此以往,对于老年人可能有猝死的风险。马明建议,一周建议健步走4-5次,每次半个小时左右,但不要时间太长,每次建议走1万步左右。不能为了拼微信运动排名,而过多增加健步走的步数。
马明指出,“跟任何一项运动一样,健步走也潜在危险。路况不佳、恶劣的天气、运动装备不当、身体状况或心肺功能欠佳、运动方式不妥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创伤的发生。比较常见的损伤有足底筋膜炎、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特别是对于腰腿本身就有疾病的人来说,不恰当的健步走,可能会加重腰腿疼痛,加速退行性病变。”马明建议,在健步走之前要进行适度热身锻炼慢慢起步,等到足部有些发热再递增速度。快到终点站时,慢慢减缓速度,不要马上停下来。(金陵晚报)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穿戴追踪健身器运动减肥效果反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