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青年丨五四寄语:重视心理健康走向更美青春

  今天是伟大的“五四运动”99周年纪念日。新时代的青年节,我们在弘扬伟大精神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起青少年们的心理健康。各位家长一起来学习如何帮助青少年们远离心理健康问题。

  青春如朝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的高峰,我们才能在以后回忆的时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无悔”。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在传承五四精神的前提下,我们更应重视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面对家庭、社会、学业等问题时,青年人容易陷入失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这一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

  近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需要到心理咨询处接受各种心理辅导,他们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人格缺陷,一些青年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人格特征和结构的不完善,比如自卑、冲动、敏感多疑、交往障碍、偏执等等。

  家庭是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

  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

  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儿童自我意识薄弱,独立性与依赖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也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加上有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出现不公平对待,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

  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有些少年儿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讲究吃喝玩乐,说大话、假话骗人,家长和学校一定要正确引导。

  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即离不开孩子们自己的努力,父母学校社会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

  生活中难免会遇见一些困难,不能总是遇见困难而退缩不敢面对,这样只会助增个人的堕落性。沈家宏说,逃避责任、困难是完全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正视压力,面对困难,学会及时排解,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中青年阶段正是处于事业发展期,会面对各种挑战,工作、家庭和社会压力就会随之而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明确认识到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视来自各方的压力,用于面对困难。

  每一个人身边都应该有一两个闺蜜,当你遇见什么烦恼、挫折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她们诉说、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也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唱歌、看电影、打羽毛球等方式来疏解压力。

  现在很多青年都喜欢晚睡早起,不吃早饭就去上班,平时也不爱运动。没有合理的作息时间,会影响到第二天的正常运作,经常处于一种疲劳状态,长期这样下去也会给心理健康带来很大影响。

  一定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作息时间,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每天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和一个小时以上的运动量。他还提醒,如果患者抑郁情况严重,出现一些精神症状不能调节的时候,一定要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陪伴孩子成长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多陪伴孩子。

  深情地注视孩子,陪孩子玩游戏等。一心一意地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对于这一点现代父母能做到的应该是少数了。除了繁忙的工作外,现代的年轻父母绝大多数加入了低头一族,因沉浸在手机的世界,而忽视幼儿的心理需求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要知道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一剂良药,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

  父母既不能为了赢得孩子的开心和笑容,就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也不能苟求孩子,把孩子与同伴进行横向比较,甚至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同伴的长处,要注意纵向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处和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认可。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尽管他们年龄小,也要把他们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独立自主性的成员,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与家人融洽的关系。

  (1)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坦然面对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能正确认知自我的缺点,并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切忌拿孩子害怕的事与物来恐吓威胁孩子。以此来管束孩子的自控力,这样的行为看似有效,其实对幼儿的心灵创伤是很大的。很容易导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造成孩子胆小,粘人的个性。

  (3)为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父母还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

  要使孩子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过马路的游戏,先让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过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让孩子扶着过马路。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只有更多的把注意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疾病,才能及早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这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行为,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孩子纯洁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外界环境事物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做孩子行为习惯的表率。平时家庭中的琐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息时间有规律,家长有良好的业余爱好,不要打牌,玩麻将成瘾,切忌浪费时间……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为特征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关爱青年丨五四寄语:重视心理健康走向更美青春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