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岳看来,碧生源当年卖得火热朝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消费者减肥理念、健康意识兴起,市面上鲜有竞争对手;二是“高频度、多维度覆盖的营销及广告手段保证了品牌曝光率,甚至在消费者心里,减肥茶就等于碧生源”。他对新金融观察记者分析。
但想长期依赖广告营销获利,必须建立在产品过硬的基础上,这一点碧生源似乎做得并不足够。20092011年,研发费用仅占每年营收的0.3%、0.9%和2.3%,和广告费用大相径庭。两茶的“专有配方”成分也被爆出与市面上类似产品相差不大,甚至被多次爆出虚假宣传等消息。这些都足以让曾经因为广告而购买的消费者慢慢流失。
营销费用日益走高,需求却没有大幅增长,20112013年碧生源的亏损额依次为4088万元、3.42亿元和0.9亿元。尽管后面两年业绩有所缓和,但2016年又因为停产风波再次亏损。“品牌方面再也没有达到之前的高度,近几年的业绩也像过山车一样。”马涛坦言。
单就品牌而言,碧生源的影响力还在。公开信息显示,按零售药房出售的保健品、药品或其他类型产品的零售额计算,润肠通便产品的市场上,碧生源牌常润茶2016年的份额为17.42%,连续九年名列榜首;减肥产品方面,碧生源牌减肥茶(现“碧生源牌常菁茶”)连续七年位列第一,2016年市场份额为32.33%。然而,这两个市场份额却是慢慢下滑的。
在林岳看来,“靠一两个爆款打遍天下”在快消品领域并非不可以,但要看“产品力”即产品功能及品牌张力,相比后来的竞争对手,碧生源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竞争力,甚至被外界揶揄为“泻药”,会产生依赖性,长期饮用对身体不好。
其实,在业绩担当的两茶之外,碧生源曾试图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自救。此前,其收购了润良药业部分股权、与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签署合作项目,还推出袋泡茶产品。早在2013年年初,赵一弘就曾公开表示过,公司将从单一生产功能性茶饮料转向市场更为广阔的普通茶饮料,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袋泡茶生产企业,甚至超越立顿。可如今,其袋泡茶产品在市场上依旧没有太多存在感。
“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林岳如此评价。眼下的碧生源,两茶风光不再,其他业务难担大任。对此,林岳建议,不妨采用聚焦战略,“在医药方面发力,例如收购回来的奥利司他减肥胶囊这个获得美国FDA、欧盟认证的产品,未来应该是一个增长点。逐渐减少袋泡茶业务的投入,把募集的资金投入到医药产品的研发上,招募医药领域的专家及职业经理人,对原有分销体系如药店、医院继续精耕细作,反而有机会翻身。”
新金融观察记者就有关业绩、未来发展等问题采访碧生源方面,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碧生源失色:产品单一、业绩预亏、轻研发等诟病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