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营养于疾病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性

  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高新技术。

  《规划》在现代食品制造技术章节中单独列出营养健康,并作了如下科学阐述:开展食品营养品质调控、营养组学与抗慢性疾病机理研究,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筛选、稳态化保持、功效评价等关键技术,掌握营养功能组分高效运载及靶向递送、营养代谢组学大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以及基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的营养靶向设计与新型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技术,加强主食营养健康机理与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多样性和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有力支撑全民营养健康水平提升。

  这是我们与时俱进的政府所作的科学表述,也明确指明了十三五期间,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精准营养从现在起就是这场营养革命的主旋律,犹如精准二字,较功能营养、营养医疗、营养干预等等,更为科学,更为准确,是大健康产业中营养健康产业链的闭环。

  【精准营养】的由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初演讲中宣布了新的项目--精准医疗计划。

  奥巴马演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讲台边上的那个人类基因图的模型。因为这个伟大计划中的基础就是基因检测。

  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委将在2015年-2017年3年内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快速推进基因检测临床应用以及基因检测仪器试剂的国产化。

  人类一直有一个能预知疾病的梦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技术越来越成熟,完全可以使人们彻底实现这一梦想……

  人类的各种疾病基本都是由遗传因素(内因)与环境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基因检测能准确做到靶向递送、营养代谢等精准干预手段,提前做到防患于未然,让您减少患病的风险。

  2008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TIME)评选出2008年度全球50项重要发明,个人DNA检测(Retail DNA test)名列首位。

  始终以控制危害健康因素为核心,超早期及传统的一二三级预防并举(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科学监测、精准营养、数据管理三个环节不断循环,在形成疾病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达到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自精准医疗计划的不断推进,作为其重要一环的精准营养一词也就自然横空出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的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是居民营养需求的基准,以满足国民预防营养代谢性疾病的需求,但是于个人而言,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先天营养吸收代谢能力和疾病状态而制定营养干预标准。

  2015年11月刊登在《Cell》杂志封面上的论文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者采集了参与者的血样、粪便,以及血糖数据、肠道菌群等多项数据,并使用调查问卷、App等形式收集食物、锻炼以及睡眠数据,通过大规模数据收集可帮助制定更加精准、个性化的膳食建议,干预效果优于传统专家建议。大数据分析为干预策略制定和精准营养实现打开了一道大门。

  美国Pronutria Biosciences公司定位于氨基酸版的精准营养,收集了10亿条蛋白质序列以及这些蛋白质的生物物理性质数据,利用算法快速将这种特定氨基酸序列与特定生理状态匹配,从而开发氨基酸序列产品,用于治疗氨基酸失衡相关疾病,如糖尿病。我国保健食品已初具规模,从现状而言,需要调整结构,融入更多高科技元素,提升品质,规范市场,提高消费者信心。

  对于营养评估,大多数营养素检测以其在血液、组织中的水平表示其营养状态,部分营养素缺乏直接衡量标准,比如脂类。营养检测设备、技术、信息技术平台、以及智能化的个体营养和健康监测评估技术,都是实现精准营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只有实现精准评估,才能有效反馈干预效果,以便调整方案,从而实现精准营养。

  我国现在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呈井喷趋势,不仅与盐、脂肪、糖类营养过剩有关,还与钙、钾、优质蛋白缺乏相关。对于普通未患病人群而言,合理营养的意义在于防止疾病发生,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和生长发育需求。为此,中国营养学会专门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膳食指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现在对于食物的认知已经不能简简单单地划分为好食物和坏食物。例如,有的人可以把牛奶当水喝,有的人却一喝就闹肚子,这与调控乳糖酶表达的上游基因MCM6(微型染色体维系蛋白基因)有关,其rs4988235位点CT和TT携带者乳糖耐受,而TT携带者耐受性降低。乳糖不耐受在我国人群中常见,易引起腹泻、腹痛、肠鸣等症状,乳糖不耐受者不应一次性大量饮用牛乳制品,宜选择无乳糖牛乳或酸乳。载脂蛋白E(ApoE)在调节胆固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存在3种基因型:ε2、ε3、ε4。其中,ε3为正常形态,ε2基因型的人携带者通常体内胆固醇水平比一般人要低;而携带ε4基因型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高,胆固醇总量升高,因此ε4等位基因型携带者不适宜饮酒、不能吸烟、且应选择低饱和脂肪酸饮食。基于现在营养基因组学揭示的营养、基因和健康的互作关系,逐步认识到个人基因型对于饮食择取的重要性,未来将进入看基因定食谱的新营养时代。

  进一步,个体营养基因的基因型影响对自身营养素的需求量。众所周知,叶酸对于胎儿神经发育至关重要,叶酸缺乏会引起婴幼儿畸形等。我国推荐孕前三个月至孕期结束都需额外补充叶酸膳食补充剂。然而,全球有数百万人不能正常代谢叶酸。我国有研究学者认为,与叶酸代谢有关的基因有MTHFR(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R(甲硫氨酸合成酶)、MTRR(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其不同基因型携带者体内叶酸代谢效率不同,应采取不同补充剂量,可有效降低妊娠性高血压和糖尿病,如表1。精准营养干预不仅要降低人群营养失衡危险性,还应避免干预过度问题,比如,维生素A过量将出现皮肤干燥、脱屑和脱发等症状。因此,进行营养干预时,应充分考虑个人遗传背景、本底水平和疾病潜在风险,在满足个体需求基础上进行精准化评估。

  在人类基因谱图绘制完成之后,有学者提出所有疾病可视为基因病,疾病是环境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从基因层面探究病因。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基因,但能通过食物营养、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的改变来影响基因表达,从而改变基因对健康或疾病的影响方式,其中以食物和基因交流最为持久、影响最为深远。

  已有研究报道,营养对于患者康复治疗至关重要,营养不良会增加病人感染的风险、延缓伤口愈合、增加跌倒风险、降低患者生存率。对于患者,应在药物和手术治疗疾病的基础上,辅以恰当的营养调理,帮助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促进基因行为和细胞代谢回归正途,以恢复身体健康。

  对于营养相关的基因遗传性疾病干预,如苯丙酮尿症、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明确诊断病因后,精准营养干预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如苯丙酮尿症患者,因其先天性代谢缺陷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主要通过饮食疗法控制血液中苯丙氨酸含量,以低或无苯丙氨酸的食物为主要蛋白来源,联合补充酪氨酸进行治疗。据报道,CYP27B1p.Arg389His (CGTCAT)位点突变会引起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I型,而补充维生素D、钙、磷酸盐等可促进骨骼正常发育,18年后无明显临床症状。对于遗传性营养代谢异常相关的疾病,越早干预预后效果越好,而精准干预能够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进而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目前发生率较高的慢性疾病干预,如糖尿病、高血脂、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和肿瘤等,由环境、基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病因较为复杂,这给精准营养干预带来一定困难。

  在糖尿病前期和维生素D缺乏患者体内,补充维生素D进行干预:(100/80-初始维生素D含量)×体重(kg)×15.7 = IU/周,干预一年可显著增加血液维生素D水平,却对糖尿病发展无显著改善作用。来自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的研究者采集了参与者的血样、粪便,以血糖数据、肠道菌群等个性特征数据,通过大规模数据收集分析发现不同个人的餐后血糖对标准化食物摄入响应不同,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膳食建议,其血糖控制效果较好且优于传统专家建议。

  大数据分析是实现慢性疾病精准干预的一个方向。未来,伴随着组学研究深入、互联网+等发展,有望实现针对个人的个性化干预方案,动态追踪干预效果并及时调整方案,以实现预期干预结果。

  我国精准医疗计划是十三五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而精准营养是精准医疗在营养学科的延伸,于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至关重要。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6月30日印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要推动互联网+营养健康智能化应用,建设个性化的精准营养。未来营养应是结合个人遗传背景、肠道特征、健康状态而进行个性化的精准营养。

  说到精神障碍,一听就挺“吓人”,但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肖泽萍认为,国人对精神障碍误会很大,精神病仅占很小一部分。精神障碍从分类来讲有10大类,72小类,近400种,以往较多关注急性和慢性的精神病性障碍。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精准营养于疾病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性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