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9日,在“纪念张龙翔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张龙翔长子张元凯先生、次子张景怡先生向北京大学档案馆捐赠了钱伟长先生手稿《忆龙翔教授》等纸质材料25卷(件),以及照片和底片共65张。
今天,我们为读者呈现其中的钱伟长先生《忆龙翔教授》文章,重温两位学术巨人的治学风范、高尚人格。
龙翔教授和我是三十年代清华的同学,我在物理系,他在化学系。1933年以前,清华的数学、物理、化学三系同在科学馆,数学系在一楼,物理系在二楼、化学系在三楼;每班同学不多,并能跨越系选课、所以我认识了许多化学系的同学,也选读了许多化学系的主要课程,如张子高教授的普通化学、高崇熙教授、严仁荫教授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萨本铁教授的有机化学,黄子卿教授的物理化学、李运华教授的工业化学,以及所有的实验课,其份量几乎占总学分的40%、因此不仅和本班化学系同学如陈新民、汪德熙、张光世、陈彬以及当时化学系的研究生张为申、张青莲诸位都很熟悉,而且和其它班级的化学系同学如张龙翔、谢和声、陈冠荣、武迟、曹本熙诸位常同堂听课也都相识。但我和龙翔教授交谊甚熟,应该说是自1939年我们同期考取第七届中英庚款公费生后开始的。
八月发榜,共取公费留英学生24人,其中清华毕业生有8人:张龙翔、林家翘、付承义、欧阳子祥、段学复、陈遵祈、靳文翰和我。九月三日我们集中自昆明出发,经海防赴香港,抵港即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运停止受阻而返昆明。1940年一月得通知改派加拿大,在上海英界集合,乘英国海轮经日本去温哥华。我们上船后,发现有庚款会英方买办在护照上经有日本签证,注明可在神户登岸参观。当时我们群起反对,义愤抗议,宁可不去留学,也绝不能接受侵略我国的敌人签证的耻辱,大家一致坚决弃证下船,各返原地。到八月初第三次接到通知,再到上海集合,终于乘“俄国皇后号”油船启航成行。九月中旬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后,得知我的妻子在重庆产一男儿,由外公和叔祖父两位老人选名元凯,寄企盼抗战胜利凯旋之意。当时龙翔就很欣赏这个名字,六年后他得一男儿,也取名元凯,这是我们两家特殊的情谊。
(前排左起:林家翘、欧阳子祥、张乐军、宋杰、钱伟长、汪盛年、曹飞、曹隆;后排左起:易见龙、段学复、张孟休、靳文翰、张龙翔、朱承基、陈春沂、姚玉林、傅承义、谢安祜、沈昭文、李春芬、罗开富、郭永怀、林慰桢、韩德培。)
我们在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他在生物化学系,我在应用数学系,虽都忙于学习和写论文,但住处邻近,时相时从。龙翔和段学复、林家翘、沈昭文同住赫隆大街107号,我住在克拉锡克大街20号,两处相距不到20米,真可算是近在咫尺了!我们经常在赫隆大街107号相聚。在日机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和国内的信件邮递更困难了,也更增加了我们去国思乡的情怀。聚会时离不开谈世界战局,国内抗战情况,以及各人辗转迟到的家书中的多种报道。在日渐加深的接触的过程中,使我了解到龙翔教授是一位心怀祖国,笃志向学,谦和待人,有素养的学者。
当时有不少加拿大的留学生转去美国,龙翔和我都认为毕业论文进行得顺利,决心读完博士再考虑以后的安排。在多伦多两年半的时间里,留学生们有很多活动,我们曾结伴访问过尼古拉大瀑布、渥太华和蒙特利尔等地,以了解加拿大的风物人情。我们也曾相互参酌购置一些工作上生活上需要的物品。龙翔和我一同选购了打字机和照相机等。打字机曾伴随我半个世纪,打印了许多篇科普论文。一直到中,在的“勒令”下才舍我而去。至于那架照相机,却另有一番启迪:1960年困难时期,儿子染上肝炎,不能上班不能念书,我把照相机给了他,使他休闲养病。谁知从此他就开始学照片,进而研究摄影,研究照相机,并自学精密仪器、光学等有关学科,积三十几年不懈的钻研和实践,现在已跻于摄影学界,在摄影理论和照相机设计方面是自学成才的专家。正是由于龙翔帮我所选购照相机的赐与,使受我“错划”之累,虽成绩优异而“不宜录取”拒之于清华大学门外,背着重负当了二十几年工人的儿子,竟探索出一条意想不到的研究新路,真是说不清的机缘。
抗战胜利后,我们相继返国回到清华,迎来了解放。1952年院系调整时,我留在清华,龙翔到了北京大学。以后虽几经风雨,但我们都是满怀忠诚矢志不移地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工作。八十年代间,龙翔教授荣任北大校长,更是恪守厥职,为北京大学的发展作出贡献。1985-1986年间,我们曾共同接受香港爱国人士王宽诚先生的聘请,担任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留学生选委员会的委员。在那期间曾举行两次考选,共录取88名留学生(全国报名近万人,参加考试的逾六千人),先后介绍分别送往美、英、德、法各著名大学攻读博士。龙翔教授在决定考选专业,决定几百门考选课程的命题、考试、评选、以及派送学校、向国外著名导师推荐等事项,都能从国家的需要全面考虑而提出建议,为祖国培养人才倾注心力。此后,他还几次主持选派生物化学的研究生,都是缜密考虑精心选拔的。
龙翔教授终身从事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他所悉心关注的是祖国科学人才的培养成长,是祖国的兴盛,是祖国跨世纪的前途,是深刻体现了科教兴国的精神的。
钱伟长先生(左一)和夫人孔祥瑛(左三)到北大燕南园56号看望老同学、老朋友张龙翔夫妇(1991年5月1日)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前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教育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篇写于张龙翔教授逝世后的纪念文章中,钱伟长先生回忆了与张龙翔先生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共同经历,对他的治学和为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是清华的同学,后来共同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生,经历战时曲折一同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抗战胜利后他们相继回国工作,80年代还共同参与了留学生考选的活动。在长达六十余年的交往过程中,两位先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满怀忠诚为国奉献的精神感动着后人。该文后收录于《张龙翔教授纪念文集》(1998)。
特此感谢张龙翔校长家属的捐赠,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校史文物征集活动,关于本次活动的详细信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校庆征集 钱伟长:忆龙翔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