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洪,孩子们在稻米文化节的稻草人艺术展展区快乐地玩耍。视觉中国 资料
9月16日,合肥一名10岁男孩从34楼跳下;9月17日,杭州一名15岁女生从19楼跳下;9月18日,广东湛江一名高一男生在学校跳楼身亡……这些新闻让人不胜唏嘘。
尽管青少年自杀只是极端个案,但也提醒人们,对于处于心智与人格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有些坎,他们并不是都能跨过去。而青少年群体中,厌学、沉迷网络、抗挫折能力差、考试焦虑等症状的日益增多,也警示人们,应更主动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加强对他们的生命教育。
郑兆奇是雪绒花学生心理帮助热线年来,他平均每个月要接到20多个青少年的求助热线。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包括情感困扰、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情绪障碍等。根据他的观察,来咨询的青少年普遍觉得自己孤独,不被外界理解。他们一方面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对事情产生焦虑。
尽管没有实在的数据支撑,但多年的研究经验也让宗春山做出类似的判断。作为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主任,他每年都要接受大量关于青少年问题的咨询。“一些青少年对幸福的感受能力在降低,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对生命的意义也缺乏清晰的认识。”
今年以来,因为《王者荣耀》的流行,各地都出现不少“父母不让玩游戏,孩子就选择跳楼”的新闻。宗春山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这背后不仅仅是游戏的问题。“它还反映了紧张的亲子关系,说明一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只能通过游戏来逃避。”
今年上半年,通过意识和行为操纵将人引向自我毁灭的“蓝鲸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蔓延,也折射出青少年的心理危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感和累赘感的不断累积,一些青少年产生自杀的意念,以此作为逃避绝望情绪或不如意环境的方式。
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看来,青春期是个心理和生理巨变的“惊涛骇浪期”,这时候的孩子矛盾多又封闭,尤其当这种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环境发生冲突时,很容易引发极端行为。外部环境主要是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最致命的冲突还是亲子关系,如果说父母不能理解他,甚至误解、打击他,这或许会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们从小不愁吃不愁穿,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面对孩子的厌学、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一些家长总会这样抱怨。
宗春山觉得,这恰恰反映了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物质化。在他们眼里,只需要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而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有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事实上,相比父辈,这一代青少年确实没有物质上的短缺,但他们要面对的社会和时代更加复杂,对生命获得感和意义感有更多的需求,心灵上的焦虑和压力也要比父辈强得多。
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却在无意识中剥夺了他们对生命意义和内在心灵探索的权利。“很多父母把思想独立看成是孩子的逆反,觉得他们不听话。他们不是倾听孩子,而是用现成的人生模式去说教。”宗春山讲道。
人生的意义是对人生价值合理性进行反思与体验,如为什么要考大学、工作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认为,当这种反思得到的是种否定性的体验时,就会产生“无意义”“荒谬”等感觉。
而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导向,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长都对孩子施加了巨大的课业压力。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孩子从小就开始背负小升初、奥数、才艺竞争的压力,缺乏父母的理解。“他们不是把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当成目的,而是把分数当成了目的。”宗春山说。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却抱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容不得孩子受一点挫折和批评。
北京某小学教师俞路芳告诉记者,有一节午读课,班级里一位学生在那发呆,她提醒了两次都没有反应。她就告诉他,“你到后边清醒一下,再回来。”学生在教室后站了不到10分钟,结果父母有意见,认为老师这是集体隔离。“这样,那以后老师谁还敢批评学生?”
此外,学校在心理和生命教育上的不到位,社会影视剧、网络游戏等对死亡的渲染,社会对生命的缺乏敬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对生命的认知。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生命的意义何在?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
这需要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好的家长。好的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生命,要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要让孩子明白,考上大学不是终身目的,自我实现才是。
宗春山以自己为例。他在儿子初三毕业那一年,找儿子深谈了一次。他告诉儿子,现在,你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你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读高中,如果你要读高中,你要想明白自己要什么。
“把问题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去体验和品味。”宗山说,后来,他儿子回复想继续读高中,但需要时间想明白究竟要做什么。他还常常带儿子去远足、旅行、做慈善,“人只有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些家长也意识到,应该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但他们通常采用严厉批评、让孩子进入极端环境等方式。
宗春山觉得,磨难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想着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因为这恰恰是在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是违背人性的,“把生活还给孩子,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很多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宗春山说,最重要的是尊重和信任。“也就是要明白,这是他的生命,不是我的。”当孩子来找父母聊天时,父母首先做的是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给出建议,“因为讲道理谁都会,可感受需要时间和精力”。
“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应该当成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它融入到各个科目中。”宗春山同时认为,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氛围,把生活还给孩子,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青少年心理亚健康人群增多 严峻形势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