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妻子的全力支持后,他在这两年当上村里的“猪”医生。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乡永乐村学校屯的村民韦英,虽然腿脚不方便,但他几乎走遍了村里的生猪养殖户和村外的养猪大户,为周边村民传授养猪“秘诀”。在脱贫路上,他和妻子覃美竹凭着三只勤劳之手演绎着精彩的人生,他们的奋斗故事在当地成为一段励志佳话。
韦英今年50岁,因其3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在一场高烧后,左腿就落下了残疾。妻子覃美竹,今年42岁,其16岁时有一次上山砍柴,被山上意外滚落的石头砸中手臂。从那以后,她永远失去了一只手臂,性格变得孤僻。2001年,韦英和覃美竹经人介绍相识,韦英乐观向上的心态让覃美竹自信起来,而覃美竹勤劳善良的品德也让韦英着迷,2002年两人组成了家庭。建立家庭后,身残志坚的夫妻俩相濡以沫,自强不息,努力编织致富路。
2003年,结婚不久的韦英怀揣梦想赴深圳打工、创业。“在深圳打拼了7年,起起落落,和家中的妻子聚少离多,所以我决定拿攒下的资金回家发展生猪养殖业。”韦英回忆道,他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于是两人说干就干。
夫妻俩深知,要想规模养猪,养殖场和技术是不可或缺的。由于资金不足,夫妻俩白天寻找材料、搭建猪舍,找饲料卖家预购饲料;晚上查阅资料,自学养猪知识,到养殖大户串门,寻求养猪的关键技术……这对于正常人来说绝非易事,对于这对残疾的夫妇,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009年至2014年,由于后续资金投入不到位,再加上生猪市场波动太大,韦英夫妇经营的生猪养殖一直亏本,仅2014年就亏了20多万元。“那批猪卖掉之后,朋友问我赚了吗?当然赚了,我赚了比金钱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经验。”韦英笑着说,当时的亏本并没有让他和妻子失去信心,而是更加坚定了生猪养殖这条路。
“我们虽是残疾人,但是我们比别人更努力,同样可以做得很好。”韦英说,前期养猪失败的经验让他们意识到养殖技术、防疫技术以及市场行业监测能力还是欠缺的。为此,他多次前往农业部门、畜牧部门以及其他养殖场学习生猪疾病预防和养殖管理等技术,更加埋头查阅和学习有关养猪的书籍,准确掌握喂猪时间、饲料配方、饲料量、饮水量、营养配方、保健用品配方等科学养猪技术。
“有了技术的支撑,2016年,我们所欠的债务都还清了,我真的很高兴,养猪这条路是选对了。”覃美竹开心地说,现在丈夫经常去给乡亲们提供技术指导,自己则主管家中事务。覃美竹说,她和丈夫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带动周边的群众一起脱贫致富。
夫妻俩时刻把“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挂在心上。他们除了把自家的猪仔低价卖给乡亲们外,还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
邻居吴立康就是一个例子。记者见到韦英时,他正在吴立康家的新猪舍里,现场讲授饲养母猪的管护知识和技术;同时,还为吴立康扩建猪舍提供意见和建议。“我们的村民和方圆十里的养猪大户,没有不认识韦英的。”吴立康说道,韦英总是能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大家都称他为“猪”医生。
都安县板岭乡人大副主席、挂村领导韦利说:“韦英夫妇给我的印象就是诚实、勤奋、乐于助人。虽然是残疾人,但是作为贫困户,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学到养猪的本领,再去帮助周边的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在谈及养猪规划时,韦英表示想扩建养猪场,养殖300头至500头猪的规模,最好是能成立一家合作社,让更多的乡亲特别是贫困户妇女加入生猪养殖当中。“我是党员,有带头的义务。而且政府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现在我们夫妻俩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韦英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