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健康长寿是人们共同理想的愿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老年健康长寿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离退休综合症”。主要表现是失落感、孤独感、忧愁感、病痛感、恐惧感。人类寿命的潜力很大。老年人要努力克服和战胜离退休综合症。建立新的生活规律,保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快快乐乐,长命百岁。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长寿是人生最大的心愿。古往今来,为了健康长寿,上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到普通百姓,为追求健康长寿,一直在研究、探索,付出很大精力,甚至生命。中华民族开国第一帝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药,死在半路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解放时,我国人均寿命仅
40来岁。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人民的健康,开展全民健身和爱国卫生活动,改进医疗条件,防止事故发生,国人寿命大幅度提升。据媒体报道,2010年人均寿命已达到73岁以上。
WHO)明确提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的状态。”从概念中看出,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彼此联系,互相影响。躯体健康是心理基础,而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动力。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加剧,精神压力增加,心理适应不良及各种精神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尤其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视标志。
何谓心理健康?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各种各样的,有感觉、知觉、表象、概念、情感、意识等,说白了就是人的心思、思想、想法。而心理健康,我们查了一些资料,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第三届世界国际卫生大会(
1949年)曾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而世界心理学专家和我国一些专家也有过不少定论。我们不是医生,更不是心理学家,我们自己凭感知觉得,心理健康的表现就是:心胸开阔,充满阳光,乐观幸福,积极向上,心存慈爱,宽容大方,去留无意,坦坦荡荡,性格随和,菩萨心肠,不畏艰险,斗志昂扬,百折不挠,自信自强,能屈能伸,能下能上,无私奉献,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扶弱抑强,宠辱不惊,不卑不吭,善解人意,情操高尚,心灵净化,物我两忘,平平淡淡,地久天长。所谓健康心理就是心无杂念,志向高远,高高兴兴,随遇而安。一句话,就是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心理。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者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常言道,好话一句三春暖,恶语一声伤坏人。
心理学医学研究表明,不健康的心理,如,长时间的抑郁、闷闷不乐,就会影响情绪,影响消化,导致胃病的发生,甚至得癌症。外国有医生调查了
250名癌症患者,其中有150人得病前精神上受过强烈刺激,心理上失去平衡。著名医学专家霍曼斯指出,生活上的变化,如住房迁移、婚姻变化、职业升降,配偶死亡等引起痛苦、悲伤、忧虑、焦燥等情绪波动而导致发病率明显上升。还有资料表明,心理长时间失衡,会使忧虑、抑郁加重,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如果遇到外界强烈刺激,有可能发生猝死。
77岁,身体很好,整天出来进去,哼着“二黄”(京剧)。那年我村第一次使用拖拉机耕地,提倡深耕细作,割罢黄豆种小麦,当时拖拉机翻的土块高高低低象大雁一样,而拖拉机没有耙,只能用牛拉着木耙将大土块耙碎整平。全村百拾亩地靠我爷一个人站在耙上,从早到晚,一上一下,耙了十几天。别说是70多岁的人,就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受不了。地耙完子,爷爷感到全身难受,以为病了,就去集上看医生。医生问了问情况,觉得没大病,且年龄大了,就对他说:不用吃药了,回去想吃点啥就吃点啥,休息休息就行啦。医生本来说的是真话,可他听了,立刻精神垮了,不得了啦,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医生连药也不给吃了,只能回去等死了。去时是自己走着去的,回来却拄着拐杖,到家倒在床上,就再也没有起来。我家当时九口人,只靠他一人干活,我父亲从小娇生惯养,虽已30多岁,农活不会干,也不会操家。祖母和母亲都是小脚,我兄妹五个都小,爷爷越想越害怕,嘴里一直叨咕,我死了你们咋办。七天七夜睡不着,吃不下,很快就去世了。试想如果医生给几片药,并说明原因,很可能不会去得那么早。可想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关键是心理健康,人以心理为主宰。心理上一忿怒就会发热;心理上疲劳就会出汗;心理上恐惧就会瑟缩;心理上惊吓就会颤抖;心理上忧虑就会形成反常而固执的性格。心胸宽阔心情快活。心胸狭窄忧愁多。民间传着一段顺口溜:人开朗,永康乐;人苦闷,终成病。不悲观,不消沉,总乐观,精神振,尽逍遥,情绪高;常急躁,易病倒,脾气暴,催人老,善制怒永年少;心不老,人难老。心境好,寿自高。更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之说,都说明心理健康的作用。
那么影响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老同志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据我们所知,主要是离退休综合症。本来是国家干部、职工和企业职工,达到离退休年龄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不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在心理方面会出现异常和障碍的现象。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一是失落感。特别是领导干部,昨天身居巅峰,一下子降到平地,象蹦极一样,落差很大,失重似的下落,心里很难接受。原来整天忙忙碌碌,想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很充实,很高兴,很有成就感;现在整天无所事事,吃饭睡觉无所是从,心里空落落的。二是孤独感。过去在家有人找,路上有人拦,办公室有人等,出门有人陪,下车有人接,开会坐台上,吃饭坐上座,作不完的报告,讲不完的话,一呼百应,何等风光,何等威风。退下来,除了逢年过节单位礼节性的看看外,几乎是无人问津,整天孤苦伶仃,冷雨敲窗,青灯对壁,形影相吊;过去是别人找你办事,现在有事得求别人;在位时门前小车跑,退下后,门前长青草。打麻将不会,扑克不爱,想到公园练身体又怕熟人碰着不好意思,死要面子活受罪,只好整天蹲在家里,孤孤单单,冷冷清清。三是忧愁感。愁子女,有工作不理想,怎么办?单位好,没有当官怎么办。子女不用操了,孙子上不到重点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大学毕业工作怎么办?找对象、买房子总之愁这愁那,愁眉苦脸。四是病痛感。在位时整天东奔西忙,没感到身体有毛病。一退下来没事了,整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没兴趣,看书报没意义,想想这,想想那,不由自主地想到身体,总感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自在,到医院一查,“三高”样样都有,外加抑郁症。五是恐惧感。在位时没时间想,也没必要想。退了下来,死亡的问题便乘虚而入。退了,就意味着老了,老了,就意味着生命快结束了,自觉不自觉想到将来,甚至计算着,我能活多大,还有多少年,暗暗忖思,过一天少一天,心里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悲观厌世,没目标,没兴趣,没活头,垂头丧气,闷闷不乐,久而久之,各种疾病蜂涌而至。有的同志在位时满好,退下不久就“走”了,这与“老年综合症”不无关系。
150岁,在我国有人已活130岁。而生活中大多数只能活到90岁以下,可见人的寿命潜力是很大的。我们老年人要努力挖掘这种潜力。著名科学家钱伟长98岁时曾说:“长寿从何而来?靠药补、食疗、靠遗传,这些只是一些辅助性的措施或条件。”实践证明:长寿关键靠自己。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就是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而言的,如何做到心理健康,著名心血管专家洪绍光先生就心理健康问题给我们开了一副“养心八珍汤”的药方,非常好。10年前,我曾在报上看到,有人提出老年人要唱好“五字歌”,不防抄录如下:“一”,一个中心。以身体健康为中心;“二”,两个基本点。对别人宽容点,对自己潇洒点;“三”,三忘。忘掉年龄,忘掉疾病,忘掉恩恩怨怨;“四”,四有。有老伴,有老窝,有老底,有老友;“五”,五要:要掉,要自我掉价;要笑,笑口常开;要俏,注重仪表;要叫,高声喊叫以宣泄;要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200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寿星的蔡松老人高寿130岁,他健康的经验是“三字经”:“三淡”为先。淡薄权力,淡薄钱财,淡薄年龄;“三静”为本。静心、静气、静行;“三勤”为基。脑勤、手勤、腿勤;“三乐”为终。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另外还有“三强”:强心、强力、强体。
总之,对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延年益寿,经验很多、很广,关键要实行、要坚持、要到位。
针对健康心理与长寿的关系,为了保持健康心理,健康长寿,综合老人的经验和我们的亲身体会,还应关注以下几点:
坚持学习,提高认识,自觉做好角色的转换和中心任务的转移。有的老同志一退下来就产生了“退休、退休、万事皆休”的情绪和心理。人是要有所追求的。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知识是无限的,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索、去奋斗。知识越丰富,涵养越深,智慧越高,心胸越开阔,越善于处理和对待离退休后产生的新问题。要自学,要走出家门,上老年大学;要放下架子,走入社会,向群众学习。过去是领导,现在是普通老百姓。过去的中心任务是工作,是事业,现在的中心任务是锻炼身体,安度晚年。要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学习一门技术,既健脑,又能转移注意力,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原中共政治局党委、国务院副总理退下以后,学书法,绘画和金石,最近在广州搞了个人展览,可谓老有所为。原南京军区司令向守志,可谓功高位显,据不少熟悉他的人说:这老将军离休后,很快融入了社会。有人拜访,行;请他出席开业典礼,行;讲讲话,行;请题个字,行。整天忙忙碌碌,高高兴兴,虽然年过九十,依然健康。至于中心任务,在位时是事业,是工作;现在要自觉地实现中心任务转移,中心就是健康。人们说得好,职位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金钱是后人的,健康是自己的,友谊是永久的。要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快乐永远,欢乐无限,保持和培养良好心态。
健康心理,就是满怀爱心,无私奉献的心理;就是阳光和希望的心理;就是欢乐愉快的心理。我们要善于调控心理,自找欢乐。清代养生家石天基提出老年人八乐:静坐之乐,读书之乐,尝花之乐,玩月之乐,观鱼之乐,听鸟叫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这又是保持良好心态之妙方。实际上就是自己找乐。要有欢乐的心情,著名学者于丹曾当面问过启功先生:“启老,你每天乐哈哈的,为什么?”启功答曰:“不乐多亏呀。”是啊,人生苦短,何不乐着过呢?何况今天社会安定,风调雨顺,物资丰富,吃穿无忧,正是我们小时候宣传和为之而奋斗的“”社会,为何不乐?现在正是我们享受人生、品味人生的绝好机会。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当然,人生在世,哪有从无烦恼、从无忧虑的“世外桃园”呢?问题在于善于化解和排除,善于自控和自劝。把每件事都当作快乐的事去做,去享受,从正面、积极的方面去考虑。哲学家讲过:“生活象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要以快乐伴人一生。一旦心有不快,千万不要闷在家里,生闷气。要强迫自己走出去,找朋友唠唠,找亲属叙叙,要不读诗诵词,挥毫泼墨;走向自然”,高歌吟唱。总之,不让胸中存有疑虑,结下疙瘩。
要勤于锻炼。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锻炼身体贵在坚持。不少老同志自我感觉良好,不必要锻炼,有的忙于儿孙的索事,没时间锻炼;有的冬怕冷夏怕热,不想锻炼,也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够坚持。要知道,人到老年,身体各个器官都会自然衰退、老化,只有加强锻炼,才能延缓退化和衰老;不少疾病是在不知不觉中生成的,当有感觉时,往往就晚了,特别是心脑血管病,平时没有什么异常,可一旦发作,轻则中风,半身不随;重则丧命。待到卧床不起,再想锻炼,岂不晚矣。至于照顾儿孙,挣点外快,儿女自有儿女福,相信他们比我们会过得更好。很多儿孙由于老人包办太多,成了“啃老族”、“月光族”。金钱多少算多,家财万贯,一日三餐,广厦万间一张床可矣。想想什么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重要。锻炼要坚持,坚持关键在毅力和意志。有的搞冬泳,当然,我们不提倡老人搞冬泳,问题是在于克服懒堕心理,战胜畏难情绪,为了健康生理,坚持锻炼,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当然,生理健康不仅在于锻炼,还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专家们都作了很多积极的论述,我们不一一阐述。
正确对待病痛和死亡。死亡是人生和自然界的共同规律,有生就有死,生生死死才能发展进步,是任何人躲不掉,免不了的,既然如此,就不要耿耿于怀,日思暮想,算计着今年多大了,离死还多远,古往今来,谁能算出生死日?马寅初老人有句话说得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要淡化死亡,排除忧虑和恐惧。有个老同志
20年前听说得了癌症,前天突然相遇,我不由一怔,他大概看出了我的心理,开口就说:“你以为我早走了吧?”我问他怎么过来的,他说:“没肝没肺,想吃就吃,想睡就睡。除了正常医疗,我根本没当回事,这不,20年多年了,很好。”据一位医生说,80%的癌症患者是吓死的。所以我们要大度一些,放松一些,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至于病痛是最难熬的,古语有“皇帝畏疾”的话,今有“死好死,痛难熬”,人好劝,碰到谁都难解脱。但我们仍然说,面对疾病,我们要正视它、接纳它。把各种疾病当作人生的调味品、一种感情体验,是快乐和幸福不可或缺的点缀。可以说没有病痛,就没有生活,人就不尽完美。只有经历病痛才能感到生活的丰富,才能真正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病痛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力量。作为一个人,病痛往往伴你走过人生旅途,要么将你打倒,要么将你高高撑起,只要我们“善待”它,接纳它,并积极地、巧妙地与之周旋、斗争,未来就是光明,风雨过后是朝阳。我们要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态,满怀幸福过好每一天,就能青春永驻,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