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热衷哲学思考,已经彻底解决哲学问题,但难以出版。现在,用我的理论分析细节现象,请各位关注。
自从汪中求出版《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之后,一股重视细节的思潮在中国蔓延,甚嚣尘上。人们大谈特谈细节价值,宣扬细节取胜,出版了许多关于细节的书籍,许多单位还组织了细节研讨会。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文化,根据现实生活积累了许多关于细节的成语,既有褒义又有贬义:
第二,这是最重要的,一味罗列细节案例,缺乏理性分析,没有对细节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所应用的复杂条件进行细致分析。不客气地说,那些作者本人就违反了细节。如果广大读者为细节而细节,必然浪费精力或扰乱大事,适得其反。
事实上,细节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操作细节形成不同效果,有利亦有害。有些细节没什么作用,不值得关注;有些细节影响重大,必须重视;有些细节在一种条件下没作用,却在另种条件下发挥大作用。更重要的是,有些鸡毛蒜皮般的细节在特殊条件下也能发挥千军万马的作用。总而言之,以前对细节的认识,有些地方过分,有些地方还欠缺了。
对于细节问题,正确的原则就是,既要牢固把握细节精神,又要灵活操作细节行动。具体来说,我们要始终坚持认真细致的细节精神,根据不同的现实条件采取行动;要高度重视联系大节的细节,相对轻视纯粹的细节;对该重视的细节一定要重视,该忽视的细节一定要忽视,既不要欠缺,也不要过分,而要适宜,恰到好处。一言概之,我们要做细节的主人,不做细节的奴隶;要把细节变成天使,莫把细节变成魔鬼!
小小的细节里蕴藏大大的智慧,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细节的是非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揭开细节的真实面目,掌握细节的科学方法吧!
现在,细节思潮泛滥,其口号就是细节造就大节。其实,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有些细节的确影响大事,有些则风马牛不相及。
一个事物包含许多部分,比较独立的部分就称为节段,比较细小的节段就称为细节。要想认清细节,不能局限于细节本身,而要把眼光放远些,放深些,要了解事物的全部节段。
要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进行划分。传统具有两分法,例如低度和高度、大与小。这属于典型的划分法,太简单了,我们无法认清复杂的事物。因此,在两分基础上,我逐步发展出三分法、五分法。
极低和极高虽然稀少,但是作用巨大。例如,极端苗条就是消瘦,不好看了。极端丰满就是肥胖,也让人感觉别扭。
所谓细节,顾名思义,是事物当中细小的节段,往往处于其他节段的末尾与边缘。
我们做任何事情,依赖的都是自身的力量。力量由两个因素构成:需求和能力,用公式表达如下:
需求包括内在需要、情绪、目的、意志、人性,外在目标等具体因素。需求充当人生行为的第一因素,属于行为的起点和终点,决定行为推进的方向和目标。缺乏需求和目的的行为,如同无头苍蝇,到处乱转。
能力的具体因素复杂多变,诸如体力、智力、感觉、知识等等。能力非常重要,决定行为推进的程度。如果能力缺乏,行为就无法展开或完成,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的尴尬。
比较来说,需求占据首要地位。人们需求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自利性,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要给自己带来好处,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代价最少而成果最多。
人们不可能留意一切节段,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设置一个限度。鸡毛蒜皮的末节,对人们的需求几乎没有价值,难以被人们感受到,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缺少不嫌少,增加不嫌多,人们尽可以忽略,没有必要关注。
细节不是末节,客观上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主观上能够被人们感受到,尽管轻微感受到,因此相对重要,人们必须关注。
主节属于事物的主体与核心,已经铭刻在人们的脑海里,自觉地执行。例如,一个公司的规章制度不会强调要遵守国家法律,员工们同样遵守。
无需赘言,大节和细节的价值不相同,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必须优先和主要重视大节问题。只有把大节问题解决好,才谈得上解决细节。
所有大事都由小事构成,所有小事都由细节构成,因此所有大事都由细节构成。这说明细节的重要。如果不重视细节,肯定做不成大事。
问题的症结在于,不是所有细节都可以构成大事,有些细节构成大事,而有些细节则对大事影响极小,甚至虚无。
具体来说,有些细节构成的小事和大事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只起着辅助作用,还可以被替代。例如,爱因斯坦研究出相对论,这是大事,他的吃饭穿衣对研究起着某种作用,但是穿西服还是夹克,吃米饭还是馒头,对于相对论研究没有必然作用。他思考相对论时看过一个建筑物,这个细节无法构成相对论研究中的必要部分。
理想的情况是,我们既处理好大节,也处理好细节。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精力或时间限制,由于客观压迫,当大节和细节冲突时,只能二选一,那么我们必须选中大节,放弃细节。
在《射雕英雄传》里,当杨铁心和妻子逃亡时,妻子还挂念家里的鸡鸭,实在荒唐。
如果为细节而丢掉大节,显然得不偿失。有些人从火海里逃出来,又挂念钱箱子,再跑回去,结果人财两空。
在三国时期,当关羽在麦城遇害后,张飞非常悲痛,经常拿手下出气。张飞手下有两个末将叫范疆、张达,因置办悼念关羽的白旗白甲不利,被张飞绑在树上,打个半死,满口出血。这两人想张飞一定不能饶过他们,他们必死无疑了,就半夜潜入张飞的帐中,杀了张飞,割了脑袋,投奔了东吴。
在鸿门宴上,刘邦出来如厕,大将樊哙建议他趁机逃走,刘邦却说按照礼仪必须向项羽辞行。樊哙驳斥道:大行要不拘小节。刘邦得以逃脱。
提起刘邦,我们都知道他出身低微,身上有许多缺点,尤其是他待人接物非常没有礼貌。在楚汉战争中,处于弱势的刘邦为了对抗项羽,派遣隋何去游说英布脱离项羽,归顺刘邦。在隋何的软磨硬泡加上离间计之下,英布被迫投奔刘邦。
英布来到了汉国,去拜见刘邦,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也不作准备就直接召英布人内,英布见刘邦一边洗脚一边接见自己,非常生气,后悔自己归顺了刘邦,气得想自杀。可当他退下来到刘邦给他安排的住处时,又发现屋里的陈设、饮食、随从和刘邦的一模一样,英布就又转怒为喜了,反而感觉刘邦非常率真,值得信赖,从此跟随刘邦打下天下。
可见,细节不可虑,大节方可忧。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刘邦的成功确实在于他有着许多过人之处,而不单纯的就是他的无赖,狡猾。他在大是大非上非常精明,在小事上无所谓。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特点在于,十分谨慎,事必躬亲。可惜,过分重视小事,最后被小事累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发誓统一中原,先后六次讨伐魏国。最后六出祁山时,他开始在上方谷取得胜利,差点儿把司马懿父子烧死。这时候应该是天意,下了一场大雨,司马懿父子安然退出。司马懿逃此大劫以后,心里明白,诸葛亮的这支军队实在太了不起了,惹不起就躲得起,于是他躲进营寨,坚守不出。
这时诸葛亮使了一招,派遣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妇女守丧时穿的衣服给司马懿,还写信激怒他,说他就像寡妇一样,“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司马懿一看到孝服,脸色就变了,但他马上沉住气。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确是性格多变,他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心中大怒,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着一脸笑,说:“视我为妇人耶?吾且受之。”妇人就妇人,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热情地款待使者,一字不问蜀军的虚实,只是打听诸葛亮每天睡几个小时,吃几碗饭,平时忙不忙。使者如实相告,回答说:丞相一大早就起来了,晚上很晚才睡觉。打20板子以上的人,他都要亲自过问。每天就吃五六两粮食。
司马懿听了感叹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吃得这么少,工作又那么繁重,这能坚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这话如实说给诸葛亮听,诸葛亮不由得叹息道:“彼深知我也!”
果然,诸葛亮像油灯似地耗尽了最后一滴油,不久就发病死在五丈原。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真是“不战而胜”。诸葛亮享年54岁,而司马懿比他大两岁,利用余生夯实了国家基础,一直活到72岁。
诸葛亮亲自过问细小事情,力求尽善尽美,这在策略方面是明智的,在战略方面是愚蠢的,该放权就放权,该休养就休养。也许,一个小问题能够左右局势,但这种可能很小,而付出的精力代价却是现实的,累计的代价就足以要命。可叹孔明,一生算计他人,却没有算计自己身体,岂不愚蠢哉!
我们中国人最注重个人品德,选择人要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极具天才,同时品德稍差,要么桀骜不驯,要么贪财好色。只要这种人对领导有忠心,就可以大胆利用,大才足以压小恶。
在西汉开国的人物中,大家最了解的是三杰:张良、萧何与韩信。其实,还有一个人物不可或缺,他就是第一阴谋家陈平。他自己也承认自己阴谋,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陈平跟随刘邦后,施展六大奇谋,其中两次直接挽救刘邦性命。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觉得自己成了受气包,说不定哪一天项羽还会杀他,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挂印封金、偷偷地走了。他想起在汉王手下的魏无知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如也去投奔刘邦。
天快黑时,他逃到了黄河边,他请船夫送他过河。陈平上了船,从船舱里又出来了一个船夫。他想这两个人可能是水盗,以为他身上带着珠宝,想图财害命。陈平为人机灵,浑身是计。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马上脱了衣服,扔在船上,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船夫看他腰间什么也没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没有什么声音,知道他身上什么贵重东西都没有,也就打消了加害他的念头。一场凶险,竟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纷纷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也就是后人有时提起的“昧金”“盗嫂”),认为这种人不能信任重用。
刘邦经不住众人再三诋毁陈平,便也心生疑团,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寥寥数语,道明了各方的政治优劣,话中有话。
刘邦的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荣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
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刘邦十分忧虑。这时,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不能裂土称王。他们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共同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这些话传到霸王的耳朵里,使他起了疑心,果然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以后有重大的事情也就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他甚至怀疑范增私通汉王,对他很不客气。
为了彻底孤立项羽,陈平还要把范增摘掉。为此不惜设计嫁祸于范增。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则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使者没想到会受此羞辱,大为气愤。
回到楚营后,把情形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霸王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这时,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但是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过了几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且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他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
项羽十分薄情,竟然毫无挽留之意,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人护送他回家乡。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吃不下,睡不着,伤心不已。他已经75岁了,哪儿受得了这么大的委屈?到彭城的时候,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就此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著名谋臣,竟被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
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气死了范增,项羽大怒。公元前203年5月,项羽猛攻荥阳,形势十分危急,陈平就给刘邦献计:“请大王速写一封诈降信给霸王,约他在东门相见。霸王一定会把他的大军布置在东门外,我们再想办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门的卫士引到东门口来,大王就可以从西门冲出去了。”汉王同意了。不一会儿,陈平领着一个貌似汉王的将军纪信来见汉王.说把他化装成汉王的样子出去诈降,吸引敌人把兵力集中围住东门,然后汉王就可以从西门突围了。
次日,天还没亮,汉军便开了东门,陈平差遣二千名妇女,一批一批地从东门出去。南、西、北门的楚兵一听东门外全是美女,便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忽然,有人大喊“汉王来了!”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汉王”坐在车里,由仪仗队开道:慢慢地走出东门。一直走到楚营近前,霸王才发现坐车出来的不是汉王。真正的汉王则乘着东门一片混乱,已冲出西门,带着陈平、张良、樊哙等人杀开一条血路,已向关中方向逃去了。
由上可见,如果没有贪财好色的陈平,也就没有后来千古传诵的汉高祖和汉武帝了。
中国许多领导喜欢性格温顺者,十分厌恶个性突出者。如果这个人不仅个性突出,而且富有才干,忠心耿耿,那么,不服从管教就属于细节小节,也应该利用。著名电视剧《亮剑》塑造了一位个性英雄李云龙,据说其原型就是少将钟伟。
1975年解放军总参放内部译制片“巴顿将军”,一些老家伙看过后,嘴一撇:有什么希奇,我们也有。谁?少将钟伟。
说他能与巴顿比高低,因为他能打仗,打胜仗。如你去问钟伟,哪一仗打得最过瘾?那当然是47年春天,三下江南时,在吉林靠山屯打71军88师。
这仗不但打得敌人魂飞胆散,精彩之处还在于自己也打得惊心动魄。打不打?钟伟和政委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政委认为:东进是全局,上级的命令是铁的纪律,我们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动摇了总部决心,即使这仗打胜了,我们也是错的。钟伟坚决主张打,他认为:违抗上级命令是不对,但贻误了战机而影响全局就更不对。意见相持不下,战机眼看就要错过,钟伟下了决心:“就这么定了,留在这里打他个狗日的,打错了,砍头掉脑袋我担着,打!”
从3月10日凌晨5点到下午2点,钟伟连着接到了三个即时东进的电报,他不为所动,因为他看见了战局的转变,他围住了88师一个团,而敌87师正在赶过来增援。他一面组织战斗一面向报告情况,电报的主题只有一个:你的命令我暂不能执行,就因为眼前有大仗打。一向执着的终于被钟伟的执着所动,他改变了决心。最后,5师全歼了88师的一个整团,又反过身来拖住前来增援的87师,再率一、六纵西进一举在郭家屯全歼国军87师,取得了三下江南的全胜。钟伟把都指挥了,也因此名声大振。但并没有亏待他,在整个四野系统中钟伟是唯一的一个从师长直接提升为纵队司令员(军长)的。
说钟伟不比巴顿差,因为他和巴顿一样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抗战初期他在鄂豫挺进支队当团政委,由于与支队领导脾气不合,一气之下带着老婆、刚出生的孩子和警卫班跑了,这一夥人历尽艰辛,在苏北找到了老部队──新四军三师。黄克诚收留了他,让他当了10旅28团团长。如果钟伟被追了回去,没准就会被当逃兵给毙了。钟伟的部队能抢,战前战士兜里都是“五师缴获”的条子,一仗打下来全城都贴满了“五师缴获”。有一次条子还贴上了东野总部的两辆过路弹药车,双方争执中,钟伟来帮忙了,“什么你的我的!都是八路,都打”,凭这一句线师的人就把车给卸了。
钟伟本人爱玩,在北满时,一打完仗,钟伟就把部队交给政委和副师长,自己回哈尔滨跳舞去了。等干部战士看到师长回来了,说明就要打仗了。
钟伟比巴顿更野,巴顿充其量敢踢被战火吓懵了的战士的屁股,但从来不敢拿枪威逼上级。钟伟敢。49年渡江后,钟伟的49军在湖南中了白崇僖的埋伏,指挥作战的兵团副司令员下令撤,钟伟不同意,坚持顶着等援兵,否则全玩完。对方说他是副司令,他说了算。钟伟拔出手枪顶住他的脑门吼:“娘卖X的,再说撤我就毙了你!”最后竟然打垮了数倍敌军。
在自然界中,蚂蚁只能啃骨头。狮虎抛弃的食物也能养活许多动物,如蚂蚁。可见,在自然界中,强者更重视大节,弱者更重视细节。人类同样如此。大节和细节都具有必要作用,人们都注重。但是,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地位,拥有不同的力量,从而具有不同的偏好。
强者和弱者都有自己的大小节,但节段系统不同。例如,对于微软公司来说,大节是保持自己产品的领先地位,而销售是细节,就相对轻视。但是对于一般企业,既然产品不是绝对领先,那么大节就是营销,就相对重视。
对于细节带来的损失,强者由能力承受,所以仅仅关注细节,不太在意,但是弱者就难以承受,所以加倍小心,唯恐出现什么差错。女人为什么比男人细心呢?就是因为她们性格柔弱,所以格外小心。
尤其重要的是,强者敢于善于发展大节,对细节保持而不做大的调整。其原因在于,从需求看,强者具有雄心壮志,所以看重更大的事物。而小事的利润太小,看不上眼。从能力看,干大事需要大量的精力、资金和技术,这些都难不倒强者。茅台酒和五粮液企业不会在营销上花大力气。
企业如此,个人亦然。一个强者会设定更高目标而追求之,而弱者只是保持目前目标。
动物界里,许多弱者会依靠做小事充当强者的服务员。鳄鱼爬上岸,张开大嘴时,一种叫“燕千鸟”的小鸟就会飞来,到鳄鱼嘴里吃水蛭等小生物,这使鳄鱼感到很舒服。有时,鳄鱼睡着了,忘了张嘴,“燕千鸟”就用翅膀在它嘴边拍打几下,鳄鱼就自动张开大嘴,让小鸟飞进嘴里。“燕千鸟”为鳄鱼剔牙,所以得了个外号叫“牙签鸟”。
中南半岛的森林中,有一种鸟叫“虎雀”,老是跟着老虎飞,当老虎张开大嘴休息时,“虎雀”就飞进虎口,啄食牙缝中的肉渣。哈!有给剔牙,多舒服呀,老虎当然不会吃了这些小鸟的。
非洲的长角牛、大象、河马甚至野猪背上常常站着白鹭。长角牛在吃草时,会惊飞好些昆虫,白鹭就从牛背上飞下来啄食;牛身上的缝沟,生着蝇类的昆虫,白鹭停在牛背上吃蝇类,自己吃饱了,也给长角牛做皮肤清洁了。
人类中的弱者与强者相反,弱者保持大节,不敢突破。只敢只能发展细节。弱者一般缺乏大志向,所以关注小事情。即使具有大志向,也缺乏巨大的能力去做大事。
发达国家把一些搞好低产的企业转移到落后国家,后者还欣喜若狂,好似主人把排骨上的肉吃光,丢给狗,狗津津有味,不亦乐呼。
美国人重视大节,日本人重视细节。因此,美国人领头羊,日本人是第二只,其他既不重视大节也不重视细节的只能三流。
许多人纳闷,末节还有人重视?是的。不过,当事人觉得那不是末节。在正常人看来,一些事情根本不值得重视。但是,在变态人看来,那些事情值得重视。变态人把群众抛弃的末节事情当作细节看待,甚至当作大节对待。例如,许多官员热衷搞形式主义。据报道,一个县的教育局长下去视察,地方上竟然组织学生夹道欢迎,齐声歌颂赞美诗,放佛这个局长成为大领袖。
任何人都会按照通常的规则行事,即忽视末节、关注细节、关心中节、重视大节、自觉主节。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于,每个事物都具有自己的节段层次,每个人、每个社会、每个岗位也具有自己的层次。对于同样的事情,有人认为大节,有人认为细节。好像人人的手都有五个指头,但是人人的手指头都不一样大,男人的拇指比女人的拇指粗大,大人的小指比小孩的小指粗大。
当发生冲突,一般来说,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如果社会认为是大节的事情,你就必须重视,不能个人认为是末节,就不重视。例如,乘坐飞机禁止吸烟,你觉得自己吸烟是小事,自己小心着不会出事,但是也不可抽。住到集体宿舍,保持安静是大事,你不能觉得那是小事,就随意大声嬉闹。
个人必须服从岗位。在一个岗位上,都有行为规范。有人认为某些规范是末节,不值得遵守。其实,这些之所以称为规范,就是考虑到可能等许多方面,最为科学。一个规范也许在某时不起作用,但是长期必然发挥作用,不能抱着侥幸心理而轻视规范。
个人必须尊重他人的节段意识,不能把自己的节段意识强加到他人头上。在酒桌上,喝半斤白酒,对于许多人就是大限,对于一些人就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少数人则是小意思。大酒量的人不能认为小酒量的人不陪着喝下半斤就是轻视自己。
有个喝酒的故事。将军特别喜欢喝酒,据说是“不可一日无酒!”当年,红四方面军整顿军纪,下达了禁酒令。例外,超然法外,照样喝酒。其他军长师长忍无可忍,闹到红四方面军最高首长张国焘那里。张国焘训斥道:“你们有的酒量吗?!”
这话本来一点道理都没有,却也说得很实在,来告状的人谁都没有的酒量。于是,状没告成,照样喝酒,还安排了一个挑夫,行军时帮他挑酒,把那些告状的人鼻子都气歪了。
别人和他喝酒必须一块喝,否则就是轻视他。的酒量可以称得上“战无不胜”,在盛年时,他和别人喝酒时桌子中间放个大空碗,叫做滴酒罚一碗。他身后立一名卫兵,叫做监酒。不但监视谁“耍滑”,而且具体执行罚酒任务,和许将军同样级别的上将,卫兵也敢动手得罪,叫做“各为其主”。一些被强迫吃罚酒的将军免不了向周总理告状诉苦。
一次来北京时,周总理请他喝酒,一开始认定自己能喝过总理,没想到周总理细水长流,在谈笑间便喝干三瓶茅台酒,彻底服了。在总理的规劝下,答应再不勉强别人喝酒,同时自己每次喝酒不超过半斤。
细节和大节组成事物的典型层次。适宜的态度是既把握宏观大节又重视微观细节,合二为一方为成功之道!
强者在细节事情上不讲究大节,但是在大节事情上讲究细节。强者如果过分忽视细节,就会变成弱者,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方面,必然使得其他方面缺乏。当然,强者也会注意细节,但那是大事中的必要细节,不是纯粹的细节,否则空洞地重视大节,注定被对手超越,沦为强者队伍里的弱者。
毛主席在个人生活上不讲究,无论荤素冷热,都吃得下去。但是在军事上重视细节。长征到哈达铺后,未进给他号的屋子,就到斜对面的邮政代办所取来一些有关刊登红军活动的报纸,分给其他领导人翻阅。看到有关红军的消息,领导人们极为兴奋,一致认为要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到陕北去,与那里的红军会合。纪念馆有当时任中央红军总部作战参谋孔石泉的回忆材料——《确定长征最后落脚点目击记》,反映了当时红军领导人的心境。孔石泉写道:这个消息给历经磨难,几近绝境的中央红军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就像在茫茫的夜空中找到了指路的北斗。彭德怀高兴地对说:“这张报纸来的太及时了,中央已决定下一步到陕北去,去找刘志丹!”22日上午,党中央在住处召开会议,在分析形势后,初步决定改变原来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到陕北去开创根据地。
海尔是强者,四面出击,越来越强,而澳柯玛是弱者,扩展受挫,濒临倒闭,最后收缩,保持原来的主营业务,才得以起死回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细节虽小,别有洞天,联系着丰富的内容。只有辨证看待细节,我们才能抓住细节精髓。
现在得人们为什么崇尚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潮?细节价值为何狂飙突进?这具有历史的渊源。 我们国人对待细节的态度经历了巨大变化,改革前十分粗略,改革后精细起来。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认真细致的民族,流传着许多相关成语和故事。例如成语:集腋成裘、积少成多、积土成山、滴水成河、积沙成塔、积水成渊、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人仿佛成为落后愚昧、缺乏素质、粗枝大叶的代名词?为什么呢?
这不是说明我们中国人缺乏细节精神,而是针对时代缺乏许多细节知识,比较西方发达社会的细节观来说的。我们国人以前所重视的细节程度,远远不如不如西方的那么深入。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中国近代的落后细节观就是受到落后经济生产的影响。一直到改革前,中国还是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生产不需要精确的耕作。人们播下多少种子,施加多少肥料,进行多少看护,收获多少粮食,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统计精确,一切差不多就行。
在交际方面,人们很少接触外人,所接触的人相互熟悉,多为亲朋乡邻,不需要细致的礼仪。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先生对中西文化颇有比较。他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在1924年《申报》发表《差不多先生传》的文章——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书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线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改革后,大批中国人进入工厂工作,严格的工厂制度要求工人具备精确素质。从领料到加工到检验到工资,一切都精确显示。这些刺激和迫使人们扩大细节的范围和程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装着大把的金钱,顾客的要求越来越挑剔。面对丰富的选择,人们都希望得到最好的东西。商品除去大节要美好之外,细节也要美好。
客观背景是,随着各行业竞争的充分和激烈,基本主要层次的标准都能够被各企业达到,丧失了竞争意义。因此,竞争趋向细节问题,凸现和提升了细节的相对价值。本来的大节异化为“虚无”,不用刻意强调,人们都会执行;本来的细节进化为中节乃至大节,值得大书特书。
老一辈人都记得,你到商场买东西,都得给售货员陪笑脸,他们一副施舍恩赐、高傲冷漠的样子,你也没办法,因为商场就那么几家。现在呢,售货员把顾客当作上帝,笑脸相迎,百般逢迎。
必须强调的是,现在关于细节的态度相当混乱。一是仍然不重视细节,二是乱重视细节。
第一,现在人们对待细节仍然不够重视。在国有企业表现最为明显,进而蔓延到社会上。
人们本性是自利的,要讲究精细,必然花费更多的精力和代价,必然期望提高报酬。但是,国有企业的人员报酬固定,马马虎虎干,照样拿那些工资;认认真真干,未必多拿报酬。因此,大家仍然轻视细节。国有煤矿为什么还不断出事故?就是因为缺乏责任心,不是缺乏能力。
第二,乱重视细节,把末节问题当作细节大肆宣扬,把一种细节极端化管理,付出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细节虽小,别有洞天,联系着丰富的内容。只有辨证看待细节,我们才能抓住细节精髓。
当前世界为什么崇尚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潮?细节价值为何狂飙突进?这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二战以后,以高科技为内容的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具体需求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前,产品稀少,人们把吃饭生存当作最大的需求,没有心思去关注细节。一个乞丐不会挑剔饭食的好坏。
但是,作为顾客的人们的需求本性几乎是永恒不变的,就是自利,追求效率,总是希望付出最小,收获最大。随着经济发达,装着大把的金钱,面对丰富的选择,顾客的要求越来越挑剔,人们都希望得到最好的东西。商品除去大节要美好之外,细节也要美好。如果哪件产品多出一点细小好处,也被人们意识到,马上去购买。
客观背景是,随着各行业竞争的充分和激烈,基本主要层次的标准都能够被各企业达到,丧失了竞争意义。因此,竞争趋向细节问题,凸现和提升了细节的相对价值。本来的大节异化为“虚无”,不用刻意强调,人们都会执行;本来的细节进化为中节乃至大节,值得大书特书。
住在东京的一家旅馆,同屋泡茶,发现两个茶杯的颜色不一样。临睡时刷牙,盥洗台上面摆放的牙刷颜色也不相同,这好让人易于分别。凡住过国内宾馆的人,大概都有同房人用混茶杯和牙刷的经历。这对于不讲细节的人们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大事儿。
在乘坐电梯时,发现电梯里,除了门的两边有两排竖形键外,在后面的墙上还有一排横形键,离地大约有一米高,恰好能让坐在残疾车上的人够着。这种电梯并非个别,共公场所里处处皆是。
公园或旅游景点都有免费的饮水机。街边有自动售货机。“内急”时,都很易找到解决的地方。卫生间里都备有了洁白手纸。卫生间的硬件设备亦维护如新。此外,卫生间里都有残疾人的专用位置,马桶边上两根横杆,方便腿脚不灵的残疾人和老人使用。还有,卫生间里,一面墙上约一米高处有一块翻板,放平就可以让妈妈们暂时放宝宝,或给婴儿换尿布,用完再翻上去,一点也不占地方…… 。
如此的细节是大量的。很难说这是日本人作秀,如果说,这是作秀的话,那么,春天的春草与细雨,夏天的蝉鸣与热风,也成了作秀。只能承认,日本人本身对工作细节的极度执着和严格要求,对人性需求的全面关怀。
德国和德意志民族向来以严谨、认真、执着闻名于世,同样德国人的社会生活也浸润着这些理念。
有一次在卡尔马克思故居纪念馆隔壁的超市购买水晶葡萄,到收银台付款时,收银员拿出购物袋盛装,只见那红黄相间的透明薄膜购物袋两面都密密麻麻地印着德文表格,甚是奇怪,经打听,原来购物袋上印着的是德国市场上出售全部水果和蔬菜内含营养成分一览表(其中包括热量、水份、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让购买者一目了然,全然可以根据各自的摄入需求和食用喜好,自主选购。在购物袋上印满果蔬营养成分表,虽为举手之劳,成本小却充满了人文关爱。
在德国科隆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的推介会上,一份份印制精美的展览服务清单令与会者眼睛一亮,心头一喜。这张“展会纵览/参展商,专业观众及媒介须知”,薄薄三页纸,除了写明提供购票、酒店住宿、交通、银行、翻译等常规服务外,还开出一张详尽的附加服务明细表。这些服务包括:快递、照片冲洗、与参展相关的行业协会信息、国际贸易新闻支持、法律、保安、休息及洗漱室、医疗站、邮局及媒体服务、运输代理、失物招领等。博览会期间,参展商和观众可凭有效门票,在科隆市内及周边地区免费乘坐所有地铁、火车和公共汽车的二等车厢。为了帮助家电销售商提升商业宣传效率,主办方还许诺在家博会举行期间,邀请优秀设计师、造型师,为各国销售商讲解如何布置商店的家电橱窗。科隆家博会主办方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注重“服务细节”,投参展商和受众所好,目的是为了招揽更多的参展商和观众,在全球塑造和推销科隆家博会的品牌形象。
德国的火车四通八达,且换乘便捷,简直可与中国城市的公共汽车网络媲美。和中国一样,在德国换乘火车也有时刻表。但德国的火车时刻表,不是以车次排序的“车次表”,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时刻表,严格以“时刻”顺序排列,即从凌晨1∶00到深夜24∶00,每个时间区域内,都一趟(次)不漏地详细列出往返目的地的双向车次时间表,而且还非常清晰地标明每趟(次)列车,是否设有餐车、是否可携带自行车(包括是否有车架)、是否有卧铺、躺座或咖啡供应等,读着这样周到的火车时刻表,就像细心的长者对您的悉心关照,着实让人温馨愉悦。
在德国,由于火车、地铁发达,游客上下通道和台阶十分频繁,然而携带行李和重物的旅客却不必为上行台阶通道而担忧,因为在德国的火车、地铁站,凡有上行通道和台阶处,必定在靠通道或台阶的右侧处设置了上行输送带,只要将行李重物往上一放,就稳稳地上去了,十分省力方便。
垃圾箱各国各地都有,司空见惯,但是对废弃物的投置,德国却是在欧洲各国中最为看重的,而且管控得最为严格,无论是现代都市还是乡村小镇,全国街头巷尾的垃圾箱款式、造型、功能和颜色全部统一,一般都呈菱形造型,组合式设置,且分有四种颜色,设有四个投入口,分别醒目地标有玻璃、纸张、果壳和包装材料,图文并茂,不管大人小孩投扔垃圾,决不会弄错
本来,我们中国人是一个认真细致的民族,流传着许多相关成语和故事。例如成语:集腋成裘、积少成多、积土成山、滴水成河、积沙成塔、积水成渊、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但是,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人的细节观已经严重落后。这不是说明我们中国人缺乏细节精神,而是针对时代缺乏许多细节知识,比较西方发达社会的细节观来说的。我们国人以前所重视的细节程度,远远不如不如西方的那么深入。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中国近代的落后细节观就是受到落后经济生产的影响。一直到改革前,中国还是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生产不需要精确的耕作。人们播下多少种子,施加多少肥料,进行多少看护,收获多少粮食,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统计精确,一切差不多就行。
在交际方面,人们很少接触外人,所接触的人相互熟悉,多为亲朋乡邻,不需要细致的礼仪。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先生对中西文化颇有比较。他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在1924年《申报》发表《差不多先生传》的文章,批判了中国人缺乏细节精神——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书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线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改革后,大批中国人进入工厂工作,严格的工厂制度要求工人具备精确素质。从领料到加工到检验到工资,一切都精确显示。这些刺激和迫使人们扩大细节的范围和程度。
老一辈人都记得,你到商场买东西,都得给售货员陪笑脸,他们一副施舍恩赐、高傲冷漠的样子,你也没办法,因为商场就那么几家。现在呢,售货员把顾客当作上帝,笑脸相迎,百般逢迎。
必须强调的是,现在关于细节的态度相当混乱。一是仍然不重视细节,二是乱重视细节。
第一,现在人们对待细节仍然不够重视。在国有企业表现最为明显,进而蔓延到社会上。
人们本性是自利的,要讲究精细,必然花费更多的精力和代价,必然期望提高报酬。但是,国有企业的人员报酬固定,马马虎虎干,照样拿那些工资;认认真真干,未必多拿报酬。因此,大家仍然轻视细节。国有煤矿为什么还不断出事故?就是因为缺乏责任心,不是缺乏能力。
第二,乱重视细节,把末节问题当作细节大肆宣扬,把一种细节极端化管理,付出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必须严重警告,我们现在是弱者,不要觉得GDP马上就世界第二,了不起了,看看经济结构,我们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二流产品,并且代价高昂,牺牲环境,完全是低档次低效率生产。
我们既然研制不出高级的产品,像微软的软件,波音的飞机,那么我们只能首先把细节做好。
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的人显然会仔细观察和处理细节,会发现更多更小的细节。讨厌本职工作、责任心差的人只会把大事做好,小事尽量推诿。
个人要仔细观察,把自己经历过的有一定影响的小事当作细节来认真对待。领导认真督察,以身作则,赏罚分明,企业的细节就上升。
遥望外国的亿万富豪,近观中国的千万富翁,现在中国社会弥漫着浮躁气氛,许多人恨不得一下子功成名就。
细节开始投入大而收获小,所以许多人轻视之。你不能奢望今天做好一个细节,一觉醒来就暴富起来。
细节的效益有些不确定。有些细节到最后没能给你带来回报,有些能带来,但是在开始你无法分辨哪些可以带来利润,也无法确定现在没利润的以后不带来利润。因此,人们必须平静对待细节,要坚信回报迟早到来。
刚参加工作的人往往看不到有什么小事,虽然他非常敬业。顺便一提,对于没做好细节的缺乏经验者,你就不要指责其缺乏责任心。一个老工人以前经历过许多事情,对于哪些是需要注意的细节,哪些是无需关注的末节都心中有数。
细节的形式分为固定和变化两种。固定类型是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的细节,包括许多类型:
(3)随着主观条件的变化,也会产生一些细节。例如,当上父母后,面对养育孩子,会产生一些从未遇到的细节,对此要多加学习。
(4)随着年龄变化。例如,当人从青年像中老年变化,就要注意许多新产生的细节。各方面要注意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容易产生危险。
象拥有不同的节段层次一样,每个人、每个集体、每个岗位、每个时代具有自己的细节层次。当自己的细节观念落后时,个人细节服从大局细节,个人要服从集体、岗位和时代的要求。当然,也不可冒进或偏离。
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力量,决定细节的不同深度。因为不同人的需求和能力不同,对待同样的事情,人们会产生不同态度,有的认为是微小的细节,不屑一顾;有的认为是重大的细节,倍加重视,因此发生争议和矛盾。
女人胆量小,生怕出什么差错,发生什么意外,所以对外界的刺激观察很仔细,做事更小心,于是十分在意细节。
当个人处身于一个集体,必须遵守这个集体的细节观,不能把集体的细节当作自己的末节而轻视。
在每个企业都具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你只要认真理解,做到位,就能发现许多细节。例如,按时上下班。所有单位都如此要求,你就不要晚一分钟上班,也不要早一分钟下班,这就做好了细节。
处于不同的职位,面临不同的事务,自然接触不同的细节。人们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制度包括细节,既不要落后遗漏,也不要冒进偏离,无端考虑其他岗位的细节事情。
基层员工的事务是一些普通工作。如果你是操作工,你的细节包括:从上道工序领取的半成品是否全部合格,是否全部齐全?不可拿过来就用。机器运转的声音是否正常?日常维护做了没有?这次消耗的能源怎么比以往多一点?
如果你是保安,你的细节包括:内部个别员工的行为有些异常?外来人员的神色不对?春节将近,盗窃案件可能增加,要多巡视一次。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要关注自身岗位的细节。如果一个总经理去考虑一个员工应该考虑的细节,其原因,要么是这个细节具有大局意义,要么就是这个总经理糊涂了!如果生硬考虑其他岗位,由于不了解细致情况,你设计的细节要么欠缺,要么过分,而且会分散你的精力,像诸葛亮那样因小失大。
在一个时代里,先进的细节理念和标准总是被少数发达的地区引领着,时代的细节观要高级于集体甚至岗位的细节观。
我们知道,被许多人不太注意甚至忽视的部分就是细节。当一种细节被普遍重视、当做标准时,就已经不是细节了,也许升级为中节乃至大节。所以,当你为发现某个重要细节而沾沾自喜时,他人已经把这个细节当做制度来执行,并且寻找更细的细节。可想而知,你的最终命运是什么!
因此,个人要像发达的企业和地区看齐,学习其先进的细节观,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切细节乃至事情,人们都要采取分层对应的法则。对待不同层次的细节,处身不同的条件,人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
其中,力量条件包括主观力量和客观环境两类。主观力量又包括需求和能力两个因素。因此,人们做事的机制就是,面对一种客观对象的刺激,根据相关的需求、能力和环境这三个因素,采取相应的活动方法。如果对这种客观对象缺乏需求或者能力,抑或环境压抑自己的需求或能力,人们就会消极行动,反之则积极行动。
总之,既要考虑客观对象,还要考虑主观力量,根据事件的综合作用层次决定反应层次。所谓知彼知己,看人点菜,量力而行。客人喜欢什么就考虑点什么菜,自己有多少钱就决定点什么菜。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回忆录》中引用了一位德国将军对军官的分类:“我把我的军官分为4类:聪明的、愚蠢的、勤快的和懒惰的,每个军官至少具有上述两种品质。那些聪明而又勤快的人适宜担任高级参谋,而那些又蠢又懒的人可以被支配着使用。聪明而又懒惰的人适合担任最高指挥,他有对付各种情况的气势和胆略。至于愚蠢而又勤劳者,那就危险了,应立即予以开除。”
上述分类都是相对的,非常愚蠢和懒惰的人开始就不会成为军官。参谋需要搜集和分析琐事细节,特别需要勤快;指挥官特别需要拿大主意,其懒惰保证其不分心;勤劳者会多做事情,加上愚蠢会做错事情,所以不可利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人以及事必须分层对应。
细节本身属于细小的部分,但是同样包含丰富的内容,好像一个原子还包含许多粒子。从程度上看,细节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细节的程度划分很简单,问题在于其性质划分。从哲学来看,事物状态具有两类,每类包含两个相反层次,一类是独立与联系,一类是稳定与变化。四者构成三种重要状态:
这三种性质形成三种细节。独立且稳定的细节,其作用明确有限,容易控制,不会引起难以预测的影响,所以称为普通细节。联系且稳定的细节,其作用明确和巨大,因此称为严重细节。联系且变化的细节,联系广泛,变化多端,其作用不明确,不确定,可能小也可能大,因此称为复杂细节。
有些人感觉细节的层次很神秘。其实,只要具有足够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对于哪些是普通细节,哪些是严重细节,甚至哪些是重大的复杂细节,都区分得一清二楚。
任何细节都首先包含在某种小事里,并且制约其性质。普通细节制约容身的小事也普通,表现独立和稳定,作用有限明确,不会给特定大事造成必然的影响,不会发展到大事。同理,严重细节促使小事影响大事,成为大事的有机部分;复杂细节可能局限在小事里,也可能贯穿到大事里。
日本历史上的名将石田三成开始在观音寺谋生。有一天,幕府将军丰臣秀吉口渴到寺中求茶,石田热情地接待了他。在倒茶时,石田奉上的第一杯茶是大碗的温茶;第二杯是中碗稍热的茶;当丰臣秀吉要第三杯时,他却奉上一小碗热茶。
丰臣秀吉不解其意,石田解释说:这第一杯大碗温茶是为解渴的,所以温度要适当,量也要大;第二杯用中碗的热茶,是因为已经喝了一大碗不会太渴了,稍带有品茗之意,所以温度要稍热,量也要小些;第三杯,则不为解渴,纯粹是为了品茗,所以要奉上小碗的热茶。
丰臣被石田的体贴入微深深打动,于是将其选在自己幕下,使得石田成为一代名将。
由此可见,一个细节的作用除去本身力量之外,还受到相关条件的制约。同样的细节在不同条件下产生不同作用。
我在伦敦读书的时候,我一个朋友他是准备拿数学博士的,好不容易快要读到考试了,考试一及格他就拿到博士学位,那我们很关心他,就旁听在旁边。其中有一个审查委员就问他,1+1到底等不等于2?那个人一想,我好歹是个快要拿到数学博士的人,你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其中必定有诈,所以他就站起来写了一个黑板的数字,最后证明1+1不等于2。
老实讲数学是可以证明1+1不等于2的,没有想到那个考试委员站起来说1+1就等于2啊,废话,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读了七八年啥都没有。我当时就跟他讲你没有读《易经》,所以你拿不到博士学位,要是我我准拿到了,他说真的?我说你不要泄气,我给你一个启发,你以后才知道怎么对付这种事情,任何人问我1+1是不是等于2,我这么一回答你听听看,我说1+1在正常的情况下它是等于2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之下他是不等于2的,你如果让我证明1+1等于2,我就证明给你看,你如果让我证明1+1不等于2我也证明给你看,他马上说不必了,学位给你。
曾教授总结说:天底下的事情没有绝对到说不可连贯的,没有,对会变错,错会变对,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的对错,是事后才知道他的对错的,这当中有太多的波折了。
你看,对于一个小问题,因为特殊场合造成重大后果。而区分条件,就能迎刃而解。当然,在解决问题时,为简单一些,我们往往选择三种性质和三种条件进行分析。
有两个著名法则,一个是海恩法则,强调细小事情的重要性;一个是二八法则,强调巨大事情的重要性。二者似乎矛盾,不可调和。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每个细小的事情。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他推而广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竟如“黄金分割”一样普遍。
在生活中,一个人应该选择在几件事上追求卓越,而不必强求在每件事上都有好的表现;锁定少数能完成的人生目标,而不必追求所有的机会。
一是“二八管理法则”。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提高企业效率。
二是“二八决策法则”。抓住企业普遍问题中的最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
三是“二八融资法则”。管理者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营的重点项目,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二八营销法则”。经营者要抓住20%的重点商品与重点用户,渗透营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商品营销中,商家往往会认为所有顾客一样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种产品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机会都必须抓住。而“二八法则”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市场上80%的产品可能是20%的企业生产的;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遵循“二八法则”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关键的少数顾客,精确定位,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的普尔斯马特会员店始终坚持会员制,就是基于这一经营理念。
总之,“二八法则”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用户、关键项目、关键岗位。
在不同的岗位上的人员,不管其内容有多大的差别,均有其工作的目标及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有所取舍,集中精力做属于我们该做的事。老总们花费80%以上的时间、精力在考虑经营目标、发展方向、计划决策等方面的问题,而业务人员则必须用80%的精力寻找客户,先做对的事情,然后再把事情做对。在时间的管理上,我们必须用20%的黄金时间做重要的事情,用垃圾的时间去处理垃圾的事情。因此在生活中,要切实找到那些影响我们工作效率的因素,从而让我们只需用20%的时间去做重要的占日常生活80%的事,真正发挥自身的优势,轻松达成目标。
海恩法则和二八法则恰恰相互矛盾,怎么办呢?其实,二者可以在本质上统一。如果细节和大节发生冲突,根据二八法则,人们当然要优先保住大节。根据海恩法则,我们要重视细节;关键在于,细节里面包含许多层次,既有重要的也有次要的,根据二八法则,要优先重视重要的细节。
根据海恩法则和二八法则,我们既要关注每个细节,又要特别重视其中重要的细节。对于规律性的普通和严重细节,只要具有足够的经验,人们已经形成明确的处理方法,因此不必格外担心。真正的问题在于,面对复杂细节或者处在特殊条件,应该采取什么方法?由于复杂细节和特殊条件的形式复杂多变,影响捉摸不定,社会无法制定明确的规则;即使一个阅历丰富的人也难以肯定采取什么方法。
我们只能做出抽象的肯定。在复杂细节和特殊条件下应该采取特殊方法,特殊方法和一般方法发生偏离甚至矛盾,显得笼统,变幻,甚至虚无,没有规则。
例如,交通法则规定,过马路要等到红灯灭,绿灯亮。这针对一般情况,属于一般方法。如果碰到特殊情况,例如抢救病人,司机可能会闯红灯强行,而交警可能谅解之。但是,个人不会绝对坚持特殊条件下闯红灯,还要看更加具体的条件,看看病人是否需要这几秒时间?交通法则也不会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允许闯红灯,更不会详细规定在哪些特殊条件下可以闯红灯。因为,特殊情况形式多,无法界定和控制。你有特殊情况闯红灯,他人也是,也许会碰撞,使得红灯沦为摆设。
又如,道德要求,碰到熟人要问候。这适合一般情况。在复杂细节下,如果碰到他人在低头沉思,该不该问候呢?如果对方在思考理论问题,你的问候也许打断其思路,造成打扰,背离道德本义。如果对方在考虑请你如何帮忙,你的视而不见也许冷却其心。可见,复杂细节很难处理。
相互比较,普通细节和正常条件出现次数多,频率大,时间长,影响的绝对程度强。与之相反,复杂细节和特殊条件出现次数少,频率小,时间短,影响的绝对程度弱。但是,有些特殊情况具有巨大的相对影响,本身引发重大事件,造成突出的成功或失败。例如,当家里煤气泄漏,一开灯就可能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年轻的菲利为美国钢铁大王的母亲提供了问候和椅子,从此飞黄腾达。
因此,人生绝大多数问题不是出在普通细节和正常条件上,而是出在复杂细节和特殊条件上。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敏锐观察事物,区分细节的性质进而条件的性质,然后更加仔细地考察特殊情况,反复斟酌对策。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
现在这个典故成为教育人们重视细节的生动例子。但是,严格分析,扫屋和扫天下这两件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是具有精神联系。如果一个人对一切小事都轻视,就缺乏认真细致的细节精神,就无法干成大事,因为所有大事都由小事构成。如果仅仅对扫屋这件事情轻视,胃肠不可。
毛主席可以说是扫除天下的伟人,他开始当兵时就不喜欢自己洗衣服,花钱让人洗。男子汉应当有志于天下,不应当在乎不属于大事的之末细节,爱因斯坦的头发随乱,但他仍旧是一代大师,牛顿三餐从不规律,照样发现牛顿定律。钱伟长,邓稼先在科研的时候平常几周都不洗澡不换衣服。不过,在他们的事业范围里,他们都十分重视细节。
普通细节存在于普通小事,独立稳定,作用有限,容易控制。对此,在正常条件下可给予关注,异常条件下可忽略,关键条件下要重视。
这种普通小细节接近可有可无,不会决定大局。即使存在,也没有几个人能看出来,即使有人看出来,也不放在心上。所谓瑕不掩瑜,过分关注之缺乏意义。所以只保持注意,少做慢做或者不做,影响也不大,甚至没有。
如果过分重视普通小事,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你的精力就被牵扯在此,剩余的精力就难以应付大事。
警惕“养生病”。当代人注重健康,本来正常,但是有些人过分注重:吃这个不行,喝那个要注意,看电视要斜着45度,每天梳头125下,……。如此细致周密地极端拘束,本身就会形成一种思想压力,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反而不如大大咧咧来得轻松潇洒,有益身心。
容易被人们当做挑剔,小事放大,无中生有,鸡蛋里挑骨头,搞得上下左右鸡犬不宁,天怒人怨。细到极端成为魔鬼。
处在异常条件,人们可以轻视普通细节,少做慢做晚做,甚至不动手,大体看一眼即可。因为,首先,普通细节本身接近末节,作用有限;其次,处于轻微条件,人们缺乏需求,或者能力。
人们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设置一个限度,不可能重视一切,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
红军开始长征时,中央和军委纵队真象大搬家的样子,把印刷票子和宣传品的机器,以及印就的宣传品、纸张和兵工机器等“坛坛罐罐”都带上了,队伍庞大,进入五岭山区小道,拥挤不堪,有时每天才走十多里或二、三十里。这大大延误了渡湘江时间,给红军造成重大损失。
早上起床晚了,时间来不及,人们就不会在家做饭,到路上买点东西吃;也不精心打扮,凑合一下。
我们有时碰到愤怒的事情,急得要拼命,请看韩信这位古代军神的做法吧。韩信,汉代淮阴人,与张良、萧何合称“汉初三杰”,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早年的时候并不得志,虽然很有才华,但没人重用,如同无业游民。他贫困无以为生,在河边钓鱼为食,并受洗衣妇的周济。
秦未时,在淮阴地方,有些杀猪为业的少年,颇为无赖,常以欺侮弱者为乐。他们看不起韩信,认为韩信是个脓包,时常寻他开心。
有一天,一个做屠夫的无赖青年在街上拦住了韩信,说:“你身上总是带着宝剑,究竟有什么用?你虽长得高大,却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用剑刺我,如果不敢,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从他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看热闹的人都认为韩信是个懦夫。
后来,韩信做了大将,回到故乡。那个屠夫吓得要死。韩信却赞赏其敢做敢为的性格,任命做了捕快。
韩信当时肯定也憋气,以韩信的武术,打败无赖如同探囊取物,但是风险是坐牢或逃亡,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胁,不利于成就事业。《水浒传》里,杨志卖刀,碰到泼皮牛二,杀之,结果沦为囚犯,差点丢了性命,不如韩信高明。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也。
《礼记檀弓下》记载一个典故。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饥民终究没有吃,最后饿死了。
——如果普通人遇到这种遭遇,肯定吃饭。毕竟生命第一,活着最好。以后发展了也可以回来教训那个人。但是,如果不是接近饿死,我相信普通人也会不吃,甚至反唇相讥,维护尊严。
这个典故隐藏的更重要问题是——“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我们可以想像,此公本来是有能力的优秀人物,只是因为个人尊严太强,受不得上级或主人的蔑视,才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沦为饥民,接着沦为死人。在我们生活中,这样性质的例子不胜枚举,遭受的不仅“嗟”而且骂,不仅骂而且打。俗话说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愿那个饥民先生在来生能懂得这个道理。
在平时,普通细节也要做好。如果大领导交代,小事情就升华为大事情,不仅要做好,还要做更好,必须仔细办理。
一种产品在正常条件下具有稳定的工艺参数。如果出口到极端环境,必须考虑修改相应的标准。例如,出口到阿拉伯地区,要考虑防热,还要考虑其独特的民族审美习惯。
一个人在自己家不太注意卫生,自己和家人不当回事,如果住进集体宿舍,必须改变。
细节,就有许多人不注意,不重视。当你做好细节时,就会显得比别人更富有责任心,态度更扎实,就会得到领导重视。
其实,懒人和勤快人之间的工作量差距主要在细节上,对于大节,大家都无法偷懒,就因为你比别人多干一点点,就证明你的优秀。事实证明,许多人士的才能不如别人高,就是因为每次多干一点点,最后脱颖而出,功成名就。
严重细节依附于严重小事,影响着大事。对于严重细节,无论处在任何情况,人们必须重视,并且尽量采取充分措施予以保障。
严重细节属于大节的组成部分。任何大节都不是浑然一体,总是由许多部分,许多细节构成。
一些严重细节虽然小,但是位置重要,决定事情的进程。如果在关键细节上都马马虎虎,以至成为马大哈,这必然直接导致错误和失败。
时间时事情中的一个非常必要的因素。对于重大事情,人们必须确定准确的日期以及时刻。
像时间一样,地点也是事情中的必要因素,必须确定地点的精确位置,否则容易引起恶劣后果。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原大战,双方使用了100多万人的兵力。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讨伐蒋,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恰巧河南南部有一个泌阳,该地与沁阳相距数百公里。这样一来,就使冯玉祥的军队误入泌阳,因而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让蒋军争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军队处处被动挨打,最后导致中原大战以蒋的胜利、冯玉祥和阎锡山的联军失败而告结束。
现在,统计数据成为许多报告文件的必要因素,它虽然是一些数字,但是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人们力求数据准确,尽量少用大概、接近等模糊字眼。
朱锫基在上海工作期间,一位局长向他汇报工作,说他们局这个月大概比上个月增产5—6%。他听了立即打断他的线%?为什么不是准确的数字,还要加什么‘大概’、‘也许’之类模棱两可的话。凡是统计数字,一定要十分精确,是多少,就是多少!”语气严厉,不留情面。此后,下属的所有汇报材料,都很注重数据的线 安全细节
一对夫妻,妻子嫌弃丈夫窝囊,没有男子没气概,所以向丈夫提出离婚。但他们还是决定出去旅游,然后好离好散。当二人从庐山回来后,却和好如初了。原来,在登山过程中,妻子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每当两个人踏上一侧是悬崖的山路时,丈夫总会情不自禁地牵着她的手,过前一半时,让她走在右侧。过后一半时,让她走在左侧。最终,她还是决定好好和丈夫过日子。这次,是她主动伸出手,把一路上始终与她保持一定间距的丈夫拉进怀里,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咱们这辈子永远不分离”。
中国企业处于弱者地位,高科技做不了,就只好在低级细节上下功夫。有些细节长期坚持做,付出很多努力,短期内难有回报,但是人们必须坚持,因为回报迟早到来。
人们的具体需求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人们的需求本性几乎是永恒不变的,就是自利,追求效率,总是希望付出最小,收获最大。
人们的需求还具有层次性,低级需要制约高级需要。当低级需要满足后,人们会迈向高级需要,变得挑剔起来。一个乞丐不会挑剔饭食,但是一个富翁会讲究饭食。
现代传媒发达,产品的细节会被无限放大。例如,农夫山泉的砒霜事件,几天时间损失数亿元。
大家知道,现在的海尔企业在世界著名。但是,在张瑞敏接手海尔前身的青岛电器厂前,一年之内已经换了三个厂长,当时他是家电公司的副经理,如果他再不去,就没人去了。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到厂里就只有一条烂泥路,下雨必须要用绳子把鞋绑起来,不然就被烂泥拖走了。”
为了整治工厂,张瑞敏上任后就制定了13条规章制度,其中第一条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后人读到这里,大概都会笑到喷饭,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在很多国营工厂里,随地大小便是一件不被禁止并司空见惯的行为,张瑞敏的制度贴出半年多后,随地大便的人没有了,但是小便的却还没能马上杜绝。其他制度包括“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车间内不准吸烟”和“不准哄抢工厂物资”。为了执行最后一条,张瑞敏有一天把车间门窗全都大开着,布置人在周围观察有没有人再来拿东西,没料到第二天上午就有一人大摇大摆扛走一箱原料,中午张瑞敏就贴出布告开除此人。
处在异常条件,能力缺乏或受到局限,无法立即解决严重细节;如果面对普通细节,人们可以果断忽略,但是对于联系着大事的严重细节就不可放弃,可以采取一些变通措施。
某个严重细节不能使用,可以用其他相近的东西替代。例如,打算给朋友送酒,结果没搞到,就用香烟替代。
当无法按时供货时,可以延后,以后足量补充。如果给顾客造成麻烦,必须说明和道歉。
在平时,老板要和员工保持交流。当企业陷于严重危机时,老板更要和员工增加交流。
举报11楼点赞楼主:刘尚东11时间:2010-01-20 20:16:22三 关键条件下重视处在关键条件下,复杂细节已经和大节联系起来,形成巨大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
许多细节属于大节的派生产物,通过一些细节的观察分析,就能揭示遥远的大节。
大清帝国刚建成北洋舰队时,邀请日本海军上校、浪速号驱逐舰舰长东乡平八郎来参观。在水师提督丁汝昌的陪同下,东乡平八郎登上了镇远号巡洋舰。当时北洋舰队所有的大型军舰都是在英国订造的,很是威武雄壮。东乡在参观结束后向日本当局报告:“清朝海军虽然吨位多,但不堪一击!”
果然,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一举击溃了北洋舰队,“来远”、“威远”、“靖远”号相继被击沉,丁汝昌自杀。
东乡的判断何以如此准确呢?原来在镇远号上,他发现了两件“小事”:大炮的炮筒上挂着水兵洗过的衣服;下船之后,他的白手套因抚摸栏杆、扶手变得很脏了。这两件事让他觉得,清朝海军缺乏严明的纪律,就算武器再精良,也不会打胜仗。
1794年深秋,拿破仑的军队大举进攻荷兰。荷兰人打开各条河流的水闸,用洪水来阻挡法军。法军正准备撤退时,却接到了“蜘蛛在大量吐丝结网”的报告,拿破仑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就地待命。
原来,很多蜘蛛织网都选在破晓前进行,因为这时温度最低。蛛丝含有胶状物,很容易吸收水分而失掉粘性,如果空气潮湿,野外的蜘蛛就会敏感地觉出而停止织网。在气温较低而又干燥的条件下结网——蜘蛛的这一特性帮助拿破仑打赢了一场战争。蜘蛛吐丝结网预示干冷天气即将到来。不久,寒潮果然袭来,河湖冰封、法军踏冰前进,攻陷了荷兰的乌德勒支要塞。
十几年后,英国一位将军威灵顿被拿破仑打败,落荒而逃,躲进一家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他又痛苦又沮丧,茫然中,看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拉丝织网,尽管丝一次次被风吹断,蜘蛛又一次次重新吐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将网织成。将军深受激励,重振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拿破仑。
朱锫基历来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对看不惯的事情,严厉责问,绝不留任何情面。在一次开会前,他看到一些领导互递外烟,立即拉长了脸问:“你一个月的工资有多少钱?怎么买得起这么贵的东西?所以你们要么是花公款送礼,要么就是鱼肉百姓,白吃白拿。”这一番话震聋发聩,全场寂然无声。
许多方面的大细节可以组成大问题,最终左右结局。当一个人这有小毛病,那有小缺点;大错没有,小错不断,同样引起大家反感。
在世界上,德国人以严谨细致而闻名。上海上海地铁线的一号和二号,分别由德国人和我们中国人设计,在许多细节上表现出差异,导致效果的巨大差异。
上海的地铁一号线,在设计的时候留有站台门,地铁到达的时候,地铁门和站台门会对准,同时打开,没有地铁的时候站台门关闭。这进一步保存了站台的热量,节省电费。同时也保证了旅客的安全,使得旅客根本不可能掉下站台。
然而在实际运营的时候,并没有安装站台门,但仍然可以在站台上看到门的导轨,导轨在每一个正对门的地方都留有一个缺口。
上海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铁一号线每一个站台的楼梯、柱子的位置基本上是相同的,这大大减少了设计时候的绘图费用。从德国进口的车子的照明程度得到了精确的测量,当车厢壁上没有悬挂任何东西的时候,其亮度是相当舒适的。而目前由于大量张贴了广告,使得车厢内的照明偏暗。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你每月多付的电费。想想看,你条地铁增加点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每个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当你距离轨道太近的时候,机车一来,你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在北京、广州地铁都发生过乘客掉下站台的危险事件。德国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意识大离站台边的远近,而二号线的设计师们就没想到这一点。地面全部用相同一色的瓷砖,乘客一不注意就靠近轨道,危险!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洛克菲勒曾在美国的一家石油公司工作,当时他既没有学历,也没有技术,理所当然,他被分配去做最简单的工作。这种工作很枯燥,每天需要看着焊剂沿着罐盘一圈自动滴下,然后看着焊接好的罐盘被传送带移走。洛克菲勒知道这在公司是所以同事都不愿意干的事情,但他也知道就算要求主管调换工作,也不可能换成,因为他的学历最低,经历最少。只能一步一步地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工作做起。他始终认为,干好现在的工作,才能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工作中,洛克菲勒每次转动罐盘时都十分细致的观察焊接剂的滴量,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观察之后,他发现每焊接好一个罐盘,自动机滴下39滴焊。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细节的智慧》书稿创作中请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