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倡导多劳多得、勤劳致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城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经济日益兴盛繁荣。然而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增大,社会上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影响加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很多人滥用为“以GDP增长为中心”,导致的资源紧缺、环境破坏、民众压力日增、精神障碍严重、自杀率提高(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即每2分钟自杀9人,其中8人未遂。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全面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大关系恶化。
“经济以GDP提升为目标,民众以金钱为第一”,是物本位的世界观,是不可持续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模式难以推广,今天13亿、将来16亿人口的中国要像美国人那样生活,需要6个地球提供资源和排泄废物。世界人口到2050年要达到90亿。现在一个地球已不够用,如果65亿人都向发达国家看齐,将来90亿人都要像发达国家人那样生活,那要增加20个地球。党中央高瞻远瞩,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这是极为重要的指导方针,将全面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知名学者徐景安撰文指出,原始社会以“平均”作为社会核心理念,封建社会以“等级”作为社会核心理念,资本主义社会以“财富”作为社会核心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以“和谐”作为社会核心理念。“全面小康”应具有五大本质特征:一是经济殷实;二是资源低耗;三是环境清洁;四是社会和谐;五是精神愉悦。全面小康与西方现代化比较,全面小康物质富裕程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资源低耗、环境清洁相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和谐、精神愉悦将优于西方发达国家。总体而言,除物质水平不如发达国家外,其它相同于或优于发达国家,全面小康的这一弱项,正是换来与地球生态的协调、人类社会的持续,全人类都能实现,不像西方现代化只能供少数人享用,这实际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全面小康可取代西方现代化,不仅作为中国,而且可成为地球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中国实现全面小康,不仅是为中国,而是为人类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因此,中国的发展,是为了中国,也是为了世界。按物本位的世界观,衡量现代化程度、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准是物的丰裕度即物质财富愈多,现代化程度、社会文明水平愈高。按人本位的世界观,衡量现代化程度、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准是人对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度,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度。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幸福在哪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幸福的来源在于“绝对财富”的增加。在人们的最初印象中,似乎也是越富有就越幸福。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幸福观,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类应该是越来越幸福的。而就个人而言,财富越多,应该越接近于最幸福,或者说,最幸福的人应该是最有钱的人。但现实却是:“绝对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幸福的增加。 据统计,在上世纪50年代35岁的美国人中,患过抑郁症的比例是2%,但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提高到了14%。 个体方面,《南方周末》曾就60位“人均拥有财富为22.02亿元人民币”的国内顶尖富豪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竟有70%的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了“不安全感”,不是快乐,而是害怕和担心。中新网披露的一项调查表明,年薪在100万以内的人,钱越多越能感到幸福,而年薪在百万以上的,就会越来越难感觉到什么是幸福。 德国哲学家齐美尔说“金钱是一种介质、一座桥梁,而人不能栖居在桥上”。对财富的态度和运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在获得一定的财富后,做财富的主人而不是财富的奴隶,才能幸福。一些过分追求物质财富的人,往往富了口袋,穷了脑袋,表面上看整天生活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下,貌似快乐,实则空虚。一些富人吝啬成性,则会为金钱所苦。 “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就像一种精神鸦片,已经侵蚀了不少中国人的灵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消费,伴随着的却是更大的压力和更少的幸福——这是中国社会正在迅速蔓延的一种精神疾患。幸福感的日益萎缩应该是今天中国人普遍感受到的一个经验事实。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财富增长之后,中国社会几乎在刹那间就跌入了一种集体抑郁。于是,由财富而生的压力、过劳、焦虑,乃至恐惧都齐齐翩翩而至。撇开现代性所必然带来的精神问题,我们可以将今天中国社会这种特殊的精神流感称之为“财富抑郁症”。简单的定义是:由于对财富的过度追求所导致的一种普遍的不幸福感。
当急功近利的思潮泛滥时,真正的中华脊梁成为中流砥柱、屹立不倒。据报载,有人曾问吉利汽车老总李书福,你现在成了亿万富翁了,你幸福吗?他说,幸福与不幸福,不能用钱来衡量。我告诉你,有钱并不一定幸福,你今天发愁怕被人家偷了,明天又担心这个钱来路是不是有问题,后天又考虑这个钱怎么花。你整天发愁,你一点都不会幸福!他说:“我感到幸福,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我的理想正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李书福有两大理想:造世界知名汽车和办世界一流大学。两大理想都在向前挺进——
从低级车起步、学习借鉴入手的吉利汽车,已经成为中国自主经济型轿车的标杆型品牌,并且正在突破中高级车的樊篱,进入与世界中高级轿车同台竞争的领域,“中国汽车十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等荣耀,桂冠般加冕在吉利身上。对此,李书福感到幸福。他说:“我天天坐吉利汽车,但是我觉得很幸福、很踏实!”吉利远景正式下线后,李书福还让人把他原来用来接待来访客人的奔驰和普拉多等全部卖掉,换上了远景。他说:“作为汽车公司,你能坐上自己生产的车,用自己生产的车接待客人,这种自豪感、成就感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上行下效,李书福的这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无疑强烈地感染了他的部下。据悉,吉利集团上千名有车的员工,百分之九十九开的都是吉利轿车。现在,除了大型客车,吉利集团的所有公车,都换上了自己公司生产的轿车。
北京吉利大学、三亚学院的成功办学,轰动了中国教育界。“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校训,深深镌刻在3万学子的心灵上,让每一位来访的中外教育界人士感到震撼,而吉利今年资助的560名贫困学子,怀着感恩的心终于坐在了大学的课堂上。对此,李书福尤其感到幸福。他说:“办教育虽然没有利润,资助贫困大学生更是只有付出,但我觉得很值得,很欣慰,因为通过办学和助学,我感到我跟这个世界联系得很紧密,跟这个现实联系得很紧密!”
不久前,李书福在回答媒体有关“幸福”的询问时,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幸福不幸福,就在于你有没有提升和调控幸福指数的能力。”
他说,我们刚进入汽车行业时,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没有准生证,政府怀疑,银行不信,媒体嘲讽,那时确实很痛苦,但我们坚持下来,并且通过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一步一步取得了成功。我们创造了业绩,也创造了幸福。而且,我们还预见到了未来的幸福,我们完全有可能2015年实现年产200万辆、三分之二用于出口这样一个宏伟目标,民营汽车企业一定会成为未来中国汽车业的主导。他说,有人嘲笑我是疯子、狂人,说的是疯话,做的是疯事,好像我不食人间烟火,其实是他们的无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社会正气不散、精神不倒、人心不乱,反对急功近利、六神无主、空虚斗富、笑贫不笑娼。
欧美国家也高度关注“钱能买来幸福吗”这个话题,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他的畅销书《撞上快乐》中写道:“只有当财富把人从悲惨穷困的旋涡中拉出来,使之跃上中产阶层的时候才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在此之后,财富的增加所带来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弱、越来越少。” 。二战以来,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两倍。但是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查发现,人们的幸福感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美国的一篇《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的文章写道:“假如你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所绘制的曲线多呈向上的走势。可以说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实际收入水平、人均寿命、住房面积、小汽车的人均拥有量、每年拨打的电话次数、每年旅行的次数、所获得的最高学位、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当我们转至人们的内心,幸福指数在近50年来没有任何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欧美人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只有幸福除外。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但人们却没有感到更幸福。”
在日本也是如此。鹿特丹伊拉斯马斯大学的经济学家瓦特维霍恩说,战后,日本的经济从几近瘫痪的状态下恢复过来后,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得到了飞速的提高,但日本人平均幸福水平并未比战前更高,尽管他们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洗衣机、汽车、照相机和其他物质,但他们的幸福感等级并没有取得意义重大的提高,甚至呈现下降趋势。同样的状况在其他富裕国家也普遍存在。2004年一项针对150份关于财富与幸福的关系的研究表明以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具有弊端,虽然经济水平在过去二十年内陡然上升,但并没有提高人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接踵而至的却是沮丧情绪的蔓延和信任感的缺失。
从某种程度上说,幸福感没有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要归因于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奢侈品像洗衣机等已经变成了必需品,年轻人并没有父辈们从洗衣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幸福感,因此他们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另外,收入高的人的确比收入少的人要幸福,但是随着财富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渐渐减弱。吉尔伯特写道:“在美国,年收入5万美元的人要比年收入1万美元的幸福,但是年收入500万的却并不比年收入10万元的幸福。”也就是说,年收入达到或超过10万美元以后,幸福感就与收入没有关系了。此外,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工资水平也在快速增长,大大刺激了人们对物质绝对占有的欲望,满足感难以得到实现,幸福感随之降低。而另一份报告总结道:“经济的成功会降低幸福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物质欲对幸福感产生消极作用。” 如果钱买不到幸福,那什么才能创造幸福呢?我们的爷爷奶奶是对的,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心灵,珍贵的友谊,甜蜜的爱情,都是幸福的源泉,而不是金钱和物质享受。或者如黛安娜和赛利格所说的:“一旦你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幸福的差别就不是来自收入,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关系和工作中的享受等。”一些研究人员补充说,如果让人生有意义,就必须融入社会或者某个集体,并且生活在民主法制的社会中。
令人奇怪的是,虽然钱不能买到幸福,但是幸福却可以“买”到钱!那些觉得很幸福的年轻人,在数年后,要比那些觉得不幸福的年轻人赚到更多的钱。似乎,幸福的感觉会使人更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激情或者其他品质,从而增加收入。感到满足的人也更愿意结婚,而且婚姻会稳定,也容易保持健康。而健康和幸福的婚姻又反过来促使人感到更幸福。
和谐社会能全面提升民众的幸福感,进而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和超凡智慧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的文明精华。我们向往着和平安宁,向往着博爱和谐。中华智慧的文明链条上闪耀着和谐的音符,指引着人们在致富的同时保持心灵的高贵与充实。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体现了中华文明鄙视不择手段的暴发户。“一诺千金”的典故更体现了中华文明重视信用、维护名节的优良传统。我们把资金雄厚、信誉卓著的商家叫做“金字招牌”,我们的文化推崇仗义疏财的英雄好汉“宋江”“卢俊义”,把贪图私利、财迷心窍、攀附权贵的人骂为市侩习气、势利小人。我们的文化中推崇和谐理念,强调“家庭和睦美满、待人和蔼可亲、工作方式和风细雨、态度和颜悦色、经商和气生财”。
中华智慧的瑰宝—中医中药,强调养生之道,心态平和达观。中医是站在五千年实践最前沿,把人当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且人是地球上进化最完整最高级的生物,我们研究的是“躯体的智慧”,应发掘它、发展它,而不是无视或打击它。20世纪,西医称雄一时,中国有两届政府都提出过“消灭中医”:1914年北洋政府把中医开除出教育系统;1929年,南京政府通过“废止旧医案”,虽没有成功,也还是妨碍了中医的发展。直到现在,还不断有人非难中医。百年磨难,中医“大难不死”,还走向国际。这样顽强的生命力,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中医中药是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生存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规律和方法,是中华智慧的集中体现,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当今医疗技术如此发达,但病人没减少,反倒疾病种类越来越多,出现“药越吃越多,病越治越多”的困境,是哪里出了问题?中医名家陆广莘撰文指出,从1993年开始,国际上兴起了“医学目的”大讨论大反思,14国(11个发达国家,3个发展中国家中包括中国)关于《医学目的再审查》国际研究计划报告指出:当代世界医疗危机,一是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二是医疗社会服务分配不公。根源来自近代医学模式,即针对疾病的技术长期统治医学的结果。
疾病医学模式发展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加速药物淘汰,如过去用青霉素,一天5万到10万单位,现在却要800万到1000万单位;另一个是病人对纠正病理的药物产生依赖,如降血压、血糖的药必须常吃,一旦停吃,血压、血糖即刻上去。自1937年诺贝尔奖得主发明胰岛素以后,糖尿病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且糖尿病合并症更多了。又比如,对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按理发展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数量理应减少了,实际上,中风的病人、充血性心衰的病人减少了,但缺血性脑病、缺血性心脏病增多了,这些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被发现和证实了。而且细菌病毒极易产生抗药性和异化,药物淘汰速度越来越快,新药研制费用也越来越高,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上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消息报》有篇文章谈到,不管人们怎么奇怪,许多疾病的发生恰恰是因医学,甚至是药理学引起。同时,当时西德医学界也认识到与药物有关的化学污染问题。其中两个科学家拜因豪尔和斯马克提出一个命题:“对调节机制和防卫反应的活动原则,如果一旦有所阐明,就意味着医学发展具有质的飞跃。”这里还只提到了抗病、防卫和调节能力,到了1977年又加上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曾写过《躯体的智慧》,提出了内稳态的观念,认为人体各种指标都能调节在一个稳定范围内,并认为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
这正是中医学几千年来的思想观念,中医学原理是调动自我痊愈能力达到治病目的。阴阳调和过程也就是对内稳态的适应协调过程。中医强调阴阳调节,阴阳可理解为维持生命的目标动力系统,是向生命的稳态的适应性调节。健康的核心问题是稳态,稳乃健,适应是为稳态服务的。所有适应都是为了稳态,为生存服务,但过度适应又会使人毁灭。比如“”中的过分适应者,运动一结束,精神状态就难以支撑了。因此,过分适应也是不对的。
稳态并不要求彻底消灭致病因素。去掉十之六七就行了,治之太过会伤及人体元气。其余二三可经过锻炼,调动自我痊愈能力而自愈。例如小儿发烧,如果快速把烧退了,小孩儿却可能变成一个虚弱儿。烧是旺气,是机能亢进,是机体没有达到抵抗疾病之目的的正反馈。因此应该帮助它去实现这个目的,目的达到了就不需要发烧。中医理论包含许多这样的道理。
1996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当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因为在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中,WHO调查认为现代医疗影响只占8%。这意味着什么?即使一流的医疗设备,一流的医疗水平,100%的努力,也只有8%的结果;其余92%,父母的遗传因素占15%,气候占7%,社会占10%,个人生活、心理状态等个人因素占到60%。中医主要是通过发掘自我痊愈能力来实现治疗的全过程的。现代医学的危机就在于拜倒在科学脚下。近现代西方科学是物质科学,是人身体之外的物质构成的科学,它的认知方向,是向后、向外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我认为,现代医学,用八个字可以概括其诊疗思想:努力找病,除恶务净。中医努力找病,除恶务净的能力是不够的,它的任务是发掘自己身体里自组深化调节的防卫抗病能力和自稳调节能力,发现它,发展它,依靠和帮助它。
中医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即生态的和谐,是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实践,识别环境世界的利害,避害就利。自己活,细菌病毒也要活,人要有这么大的气度,只有有了大气度,才能把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细菌病毒的历史比人类历史长得多,杀是杀不完的,现在还越杀越多。人和病毒细菌大多数情况下是长期共存的,人却要将其变成新的敌人,不是在逼良为娼吗?
比如SARS的起因是病毒,全世界都在找病毒,但病毒还没找到,就有中医把病治好了。找到病毒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再比如,为防止禽流感,全世界被扑杀的禽鸟超过了1.5亿只,试问这值得吗?病毒与细菌的历史比人类早得多,消灭是消灭不了的,要找到更好的办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细菌和病毒也是自然一部分,我们不能全部消灭细菌,有时还要提供细菌。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的细菌数是体内细胞的10倍,杀完细菌,人也就完了,认识到这点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是发现人自身的抗病能力,自我修复的能力,自我痊愈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这些能力。1993年,美国邀我讲学,讲的就是自愈能力。为什么美国医疗技术这么发达,还需要中医来讲自我痊愈能力呢?相信不难找到答案。
我们看美国的医疗费用,非常惊人。克林顿上台时,年医疗费用是9300亿美元,现在将近200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全年国民经济收入,何况美国还有4600万人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险。前一阵子英国有几千名医生上街游行,反对政府削减医疗投资。如果不去发现人自身的痊愈能力,在现有努力找病的医疗模式下,哪个国家都赔不起。中医承认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说在治疗、防病上,可以发挥30%的功能,还有70%是靠病人。中医并非万能,所有医学都不是万能的,真正治好病的是人的自我调节能力。
所谓“医事”有三等,上医医国,医未病之病,重在生态和养生;中医医人,医欲病之病,重在稳态和保健;下医医病,医已病之病。中医注重于认识人的防卫功能、抗病能力、调节能力。
在现有医疗体系下,中国百姓是生不起病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中医的办法。中医向疾病医学学习是没错的,但把中医传统贬低为疾病医学,就成了下医。中医学,是在天人之际相互作用中,以人的健康与生态和谐为目标,其目的是调动人体自我康复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用药物杀死病毒。
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就发现,锥虫红能杀死锥虫。而杀死同量的锥虫,在人体内的药量仅为实验室药量的1/6,为什么能省去5/6药量?靠的是人体自我康复能力。中医的精神就是发现这个5/6,依靠和发展5/6。这就是中西医的最大不同。
19年前我去国外治疗艾滋病,谈判时,对方首席谈判代表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带了一大批免疫学家、细菌学家、生化学家,一开始谈判就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们见过艾滋病吗?第二,你们带了那么多中药,都做过抗HIV实验吗?我说,来的时候,中国没有艾滋病,只有一例,是美国人,他到中国来旅游,得了肺炎,死在协和,后来诊断是艾滋病。所以我们没有见过,但中医能不能治没见过的病?能治。因为中医是理论医学。比如,放射病,教科书上没有,但中医也能治。第二,难道我要引进本来没有的HIV病毒做实验?中医并不一定要通过中药直接抗病毒,可以通过动员身体里抗病毒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放大西南时,部队得了疟疾,没有足够奎宁,怎么办?扎针。扎针不能杀灭疟原虫,为什么有效?就是调动那5/6。一位病人治了两年白血病,联合化疗的结果是幼稚细胞只能降到40%,吃了中药,同样化疗,幼稚细胞可以降到4%以下,因此中医还有增效的作用。
医学的目的和本质功能,要从专注于发现和确诊疾病到征服和消灭疾病的疾病医学,上升为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健康能力为宗旨的,为人类生命活动和生存健康发展服务的健康医学。中医的思想就很好地符合了健康医学的观念。我在北大人民医院时,老师告诉我,要是能吃药就别打针,能肌肉注射就不要静脉注射,当时觉得保守。现在看来是对的,但现在这种医生少了,大家都愿意赚钱。
我从养生角度告诉大家,不要误以为医生必须开药,必须要求病人非打针不可。要站在健康医学的角度,治病于未病。中医实际上是养生医学,是关于“生”的医学,但中医在百年来经受了种种灾难,以致于有废医存药的现状。医生在这里已经不起作用了,以为治好病的就是药物和科技。我看现代西医也是在走废医存药的道路,医生也退位了。只看到各种检验,化验结果,就开药了。对象的人没有了,目中无人,目无全人,这是很危险的。
医学是治病救人的,让人看不起病。让人生活在对疾病的恐惧中,是医生的失败。而且我认为医生是没有权力给病人下死亡通知书的,要消除病人的恐惧,相信人体的智慧。
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提出了把医疗服务重点放到基层。过去的医疗改革,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80%的资源在城市,只有20%左右在城镇。中医要发挥优势,把重点放在农村社区中去,为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服务;中医医生要变成全科医生,我们不需要太多的专科医生,而且必须改变“努力找病”的诊疗思想,这也像人做事一样,只要想找错,那总是能找到错的,人要找病,每个人身上都有病。我们不能以病为本,要以人的健康能力为本。真正治好病的是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我们要发现并引导这个能力。中医学原理就是调动自我痊愈能力而达到治病目的,而且相对于西医沉重的医疗负担,中医费用非常低廉。我国以全球卫生总投入的1%,已经初步解决了全球22%人口的初级卫生保健问题,中医功不可没。当今医学领域头号问题是整个医学观念需要改变。试想一下,历史上所有传染病,在西方国家死掉几千万人的,原因何在?是因为中医思想融合在了百姓生活中,比如药食同源,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与医学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养生不仅仅是医学的一部分,而恰恰是医学的指导思想。在这方面,媒体不仅仅要给百姓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思想,认识提高了,就不会再迷信药物,不会再病急乱投医。
中医对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同于西医,现在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和贡献,是我国具有原创性优势的学科。如果中国百姓反倒不能享受这样成本低廉而且有效的医学,会是多大的损失与讽刺?!”
中医养生之道的核心,恰恰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体自身的调节自愈能力,强调肌体整体的阴阳和谐、心平气合,自然百毒不侵。这种天人和一的中华智慧,比起西医的拘泥于细节、单个器官的治疗用药高明多了,随着奥运会带动的世界越来越了解中国,必将逐渐推崇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模式。
中华智慧的另一瑰宝—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形成了众多门派和较为传统的技术体系。中华武术以它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搏击理论、技击方法、良好的健体功效及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吸引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作为中国的文化大使广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武术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备 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中华武术的内外合一的整体观,体现了“以人为本、形神兼备”的中华智慧,比起西方拳击单纯强调肌肉力量、速度更胜一筹。
中华武术崇尚武学、武德,练功习武,既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武术遗产,也是为了锻炼筋骨,陶冶性情,磨练意志,增强体质,祛病延年,还是为了防身抗暴,振兴中华,振奋民族精神,抵御外敌。至于凭借功夫而好勇斗狠,乃至为非作歹,从来为武术界所切戒,习武者,必须牢记于心。练武之人,应以武德为重,所谓持之以庄,临之以敬,接之以和,秉之以公,练之以勤,行之以义,存之以仁,归之以忠,而切忌恃强逞能,做无意义之事。自古以来,习武之人,首当讲究德行,人有奇才异能,便当善自韬藏,不炫己之长以骄人,这样才可以养德,可以保身。古往今来,恃才者终以才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有武有德,藏而不露,侠肠义骨,济世扶危,除贪劫忘,戒淫忌恨,而切忌恃强逞能,见利忘义。凡修习内家武功之时,总要心存慈悲仁善之念,如有菩萨心肠,倘若不以佛学为基,则练武之时,必定施及自身,武功越深,自身伤之越重。湘西苗拳收徒有“三教三不教”之戒:温柔者教,好事者不教;知礼节 重义者教,亡命之徒不教;诚实本份者教,好色金 杯者不教。对可教与不可教之人进行了界定,保证了苗拳的纯洁性。湖南巫家拳提出“狂妄之徒不 教,轻浮之徒不教,忘恩负义之徒不教”的戒条。心意六合拳也规定了四不传的戒条:一忤逆不孝者 不传,二贪财好色者不传,三逞能欺人者不传,四 酒色之徒不传。白鹤拳订有“懔十戒”(戒好斗。 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 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的条 文,作为行动准则,严格要求门徒遵守。岳家拳择人而教,有“四常六戒”之训:常奉师,常守法, 常精练。常提防;戒谈人高下,戒妄动手足,戒贪 淫美色,戒夜行不归,戒助人为害,戒交游奸邪。
这些戒条,都是为了训诫本流派弟子谦恭和美。尊师重道、扶危济困、讲究武德。它的形成和严格执 行,无疑对武术流派的传习和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其中不免有些封建的东西夹杂其中,但这些戒条的主旨,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思想意识在武术界的反映,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道德准则,诸如以健身为要旨,以自卫为信条,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主张尊师重道、谦恭和美等。这些道德准则,代表了中华武术的主流,鼓舞和教育了千万武林人士。 各武术流派之所以能涌现出一大批彪炳武术界的名师高手,与这些戒条的教戒,也是密不可分的。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以实战威猛,早已饮誉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显”。今日,少林弟子遍布全球。
少林武术历史故事非常多。据史载和传说,世人皆知的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秦王等;少林寺僧兵为国立功,最为人乐道的是在明朝,也是少林武术发展鼎盛时期。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少林寺僧兵多次应诏出征,威猛骁勇,为国捐躯。朝廷为嘉其义烈,在少林寺山门前立旗旌表,遗石尚在,塔林有铭可考。
少林武术因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绝非自卫强身小技;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故少林武术又称“武术禅”。
少林拳派是武术中一个约定俗成的技术流派。因以少林寺传习拳技为基础形成,少林寺建天公元459年,座落在嵩岳少室山。此山位于武术颇盛的中原地区。古代军旅武术和民间武术不断传入少林寺,形成了少林拳的基本成分,逐步形成了包括功法、套路和格斗三种运动形式的少林武术体系。在禅宗文化的影响下,演进成明清间已相对稳定成形的少林拳。少林拳的运动特点表现为禅拳一体、神形一片,硬打快攻、齐进齐退。少林拳的动作整体表现为全身上下,内外协调一致。少林拳术套路很多,包括有小红套、大红拳、老红拳、罗汉拳、昭阳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等。对练套路有扳手六合、咬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等。此外,还有“心意把”等散招练习法。
少林拳发源于河南省,它是中华武术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风格独特、动作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善长技击。在武术界中独树一帜,少林拳以它独特的风采闻名于世界,为中华民族搏得了赞扬和称颂。
少林武术的发展不仅吸收了中华武术百家之长,而且也吸收了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独特技巧,并创造了许多出神入化的象形拳。少林寺地处深山密林,经常耳闻目睹各种鸟兽鱼虫独绝的攀腾跳跃之技。为了使少林武功有所提高。明代王士性在游少林后写的《嵩山游》云:“他们便着力模仿动物的技献,拳棍搏击如飞。中有为猴者,盘旋踔跃,宛然一猴也”。显然,少林演武的众僧有一人在练猴拳。少林象形拳经众多少林高僧的创编演练,使其成为少林功夫家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流传至今的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螳螂拳、猴拳等象形拳皆是少林武术中的精品。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另一重要流派,17世纪中叶太极拳由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发明以来,已经走过300多年的历程。300多年的太极拳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太极拳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太极拳自面世以来,以其螺旋缠丝、刚柔相济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后逐步形成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李式、和式六大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咱,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络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
全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在推广太极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关部门先后整理和编写了一大批太极拳方面的书籍,拍摄了太极拳电教片,建立了太极拳研究和推广机构,为人数众多的太极拳比赛和大规模的集体演练活动奠定了基础。1978年11月16日,同志为日本友人欣然题词:“太极拳好。”从1986年起,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开始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惟一一个单一拳种的全国赛制。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1500名太极拳手的精彩表演,标志着太极拳开始正式走向国际舞台。此后,亚运会、东南亚运动会和东亚运动会武术比赛中都设有太极拳比赛。从1991年开始举办的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武术锦标赛和1997年以来在国际武术联合会下属各州举办的武术锦标赛都设有太极拳比赛。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和民间也争相采用观摩交流、邀请赛、联谊会、年会和节庆等活动形式,开展太极拳活动,其中规模较大且有连续性的是起自1991年的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和起自1992年的我市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
近年来,太极拳故里温县不遗余力地推广太极拳。1988年,温县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发文,将陈式太极拳作为全县中学生体育必修课。1992年以来,温县成功举办了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30多个国家70多个太极拳组织约1.7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年会。2000年8月22日,中国焦作(温县第六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在市体育馆隆重开幕。这届太极拳年会是经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批准,由河南省体育局、河南省旅游局、焦作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次国际性体育盛会。报名参加本届年会各项比赛的有20个境外太极拳团队151名选手,分别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有159个国内太极拳团体1659名选手,参赛人数是历届最多的一次。这次盛会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都派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年会的新闻记者多达120人。
据权威人士介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仅欧洲就成立各类太极拳组织30多个,成员达3.8万。日本早在10年前已称其国内太极拳练习者逾100万人。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达1000万人。保守估计,目前全球太极拳爱好者已超过8000万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极拳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
中华五千年网登载一篇文章指出,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价值表现体系。因此可以说,中华武术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中华武术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发展史,集抗争.探索……于一体。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它从一开始,就被中国人赋予了活的灵素,武术的魂中,注定有中国的心。
武术是养生之学。通过进行武术活动的锻炼,慢性疾病无形中消失了。这也是一种医疗治病的手段。中国的太极拳就因为其强身健体.修心治病的功用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舞蹈”“东方文化的瑰宝”。
武术能陶冶人的情操。中国人历来具有侠义精神,也崇尚侠义,无疑,这是中华武术的贡献。在中国作多的武侠小说里面,侠义是主人公不可或缺的品质,仙风道骨是练武之人最向往的模样,济世救人.扶弱济贫是多少侠义之人所推崇的境界!太极拳的鼻祖张三丰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华武术的魂是鲜明的,丰润的。它在和平年代,是养生的.儒雅的;而在风雨年代,它又是奋起的,抗争的。在一次又一次地抗争中,它保证了中国人一次次地启蒙和进步。它富有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挽救中国于屈辱中,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人民在抗争中不断的胜利,从来就没有缺少过中华武术的身影。十九世纪中期,晚清王朝风起云涌,“义和拳”这个称号一时间崛起,响彻神州大地,1851年,太平天国在这样的旗帜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历史征程,中国农民的抗争达到顶峰,中国人的思想从此发生巨变,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开始,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和制度第一次来到中国,促使一个王朝覆灭,新的年代诞生。这一次,中华武术以其特殊的作用被历史铭记!中华武术是爱国的,救民的。二十世纪初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大浪涌到中国,中国陷入最深痛的屈辱历史。最初的抗争是微小而盲目的,因为政府的无能。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中华武术大显神威。中国人民用西方人见了就怕得如见鬼神来临的武术开始最具有耐性的抗争。当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筑起碉堡,扛起洋枪,支起大炮时,中国人用飞刀,长矛,大刀,箭……这些在西方人眼中最原始的工具,把侵略者打得心惊胆战。小刀会是当时最又名的组织,每到深夜,人们就来到敌人的城楼下,无声无息中,一个小飞箭出去,就又一个鬼子倒下来。弄得鬼子魂不附体,敌人的战斗力无形中被削弱了……或许,当时的中国人是无奈的弱小的,但无论怎样,中国人没有害怕过放弃过,始终在抗争,在奋进。中华武术陪着他们走过,一起为了民族的存亡奔波呐喊,见证了那段苦难岁月。中华武术更是深刻的,富有内涵,无论在什么时候,它都教育着人们。中华武术的教育功能是武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尚武崇德”“尊师重道”是武术界奉行至今的准则。人们在练武中,不断地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中华武术要求人们扶弱济贫;要求人们做人光明磊落.顶天立地;还要求人们堂堂正正的行事。一首《中国功夫》不仅唱出了中华武术最为核心的功夫名,还唱出了中国人心中对中华武术最最真切的体会,更唱出了中华武术最朴质的内涵:卧似一张弓 站似一棵松 不动不摇坐如钟
东方一条龙 儿女似英雄 天高地远八面风 中华有神功中华武术,区别于西方的体育项目,融入了几千年的中华智慧,学习武术为的是强身健体,并不为欺凌弱小,比武切磋为的是点到为止、以武会友,并不为赶尽杀绝、好勇斗狠。因此,中华武术追求的是身心和谐、养生健体、除暴安良,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篇章。中华武术必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人身强体壮、潇洒稳重、刚毅自信、正义凛然、自信自强、维护和平的良好形象。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传承中华智慧融汇世界眼光推进理财事业共创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