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带的1个老师8个学生(图

  学校地处高寒山区,师生们经常烤一下火再继续上课。唯一的学前班孩子也和8个二年级学生一样,常随老师左右。

  “天气冷得很,正要去找些柴禾给孩子们取暖。”瑶族老师邓伍今年52岁了,头发开始花白,口袋里插着一支旧钢笔,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廉价西装显然是他最好的礼服了。在寂静的山谷里,他每天日出迎来满耳的童话,日落送走漫天的彩霞。如此往返,已在山区任教30年,热血青春换来堆雪的双鬓。

  他告诉记者,学校地处高寒贫困山区,经济较为落后,资源贫乏,比如冬季来临,烤火取暖就成为他放心不下的一件大事情。可不,学校的一个空坪前,只见几个八九岁的小孩正在开心地跳绳,这种古老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寒风凛冽的课余获得一些热量。

  翻过一座座树木稀疏的山峦,终于望见掩映在远处半山腰的薄雾中,隐隐露出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连南瑶族自治县涡水镇六联小学吊尾教学点。这时我们已经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来自北方的寒流让高寒山区的植被披上了晶莹的冰挂,邓老师还是早早站在山崖上眺望,他身后传出阵阵稚嫩的琅琅书声,为冬季的乡村带来了暖意。

  “叮、叮、叮……”“上课了!”邓老师在二楼敲起一个旧电铃,学生们迅速往教室里聚集。阴暗的教室里八个学生认认真真坐在残旧的书桌前,一览无遗。一座两层的砖木混建的残旧建筑就是邓老师的全部世界,整个学校所有家当都在这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墙上的裂缝随处可见,天花的木板横梁一根根裸露着,“这房子是村里人筹钱在1981年建成的,前段时间由于漏水太严重就修葺了屋顶。”邓老师说。

  学校从校长到清洁工都是邓老师一人,带着8个二年级的学生。穿过矮小而且吱呀作响的木板楼梯,邓老师来到课室,拿起木棍当教鞭在已经发白的黑板上开始讲课,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品德等科目的教学都是邓老师“一肩挑”。他一周要上28节课,课后也需做大量的工作。这其中包括家访,有时候长途跋涉去家访,家长并不在家,邓老师会认真地把学生情况写在纸上留给家长,接着去下一家。

  学生冷了就烧柴烤火,暖后再继续学习,每天中午还要下山吃饭,下午再上山。这里没电话,手机没信号,更谈不上电视了,电是前年才通的。学校想搬到山下去改善环境,但是这样会使小孩上学路程更远。邓老师和孩子们每天翻山越岭来上课。尽管条件艰苦,但每天八点半上课,没有一个学生迟到。房一贵家住打铁冲,平时住在山上亲戚家,每逢周五邓老师会徒步一小时把他送回家。

  学校不多的经费除去购买课本、粉笔等开销后,所剩无几,而邓老师的薪金也很微薄,但还时时惦记着他的学生:“十天半月地我要到山外去买一些常用药。”老邓说,“学生们有个头痛发烧之类的小病,或是在哪里磕到绊倒了,也好应应急。”

  1971年,邓老师来到了这所小学工作,其中有4年去进修。学校以前有4个老师,并有一到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只剩邓老师一个,学校是隔年招生,学生只念到二年级便离开这里下山去继续学习。

  邓老师告诉记者,自己老了,方法也不足了。为了教好学生,他最希望的是多走出大山,到县城学校去听课,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

  “县城的条件固然比这里好许多倍,但大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教师,我离不开大山里的孩子们。”说起30年的从教经历,邓老师淡淡地笑了,艰苦的条件没有吓退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精力都大不如前。他打过几次报告要求退休,但没有人愿意上山替代邓老师,他只好继续留在深山里任教,通过自己努力,把一个个学生送出大山,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在教育投入上,农村教育仍然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央政府已决定,今后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今后5年,中央政府将安排专项资金,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有农村的初中都将具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所有农村的教学点将建有卫星教学收视点,拥有教学DVD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的、高质量的教学光盘。这正是邓伍老师梦寐以求的。文/图记者曹菁通 讯员连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高寒地带的1个老师8个学生(图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