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个家族最优良的家风

  繁衍于江南的钱氏家族,自唐末以来便开枝散叶,人才辈出,载入史册的名家逾千人,近代更是出现人才“井喷”现象。让人不由深思,难不成真是“基因”的伟大力量?

  细数起来,钱家真是大师频出的大家族。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当年号称“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早已众所周知。钱学森的家人们,竟也个个非等闲之辈。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叔叔是钱泽夫,叔叔家道中途没落后,钱父便主动负担起侄子钱学榘姐弟的学费。钱学森1934年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于1935年入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钱学榘也于1936年赴美,同样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兄弟俩先后进入同一名校同一系,一时之间传为美谈。之后,钱学榘留在了美国,成为出色的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榘的长子钱永佑,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分子和细胞生理系。三子钱永健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更厉害的还在后头。和钱学森并称为“三钱”的钱伟长、钱三强,不是碰巧同姓这么简单,他们是同族,系出一脉。

  钱三强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的儿子。钱玄同在中的建树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定国音常用字汇。2、创建以白线、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4、拟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钱三强虽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从文,却成了中国之父。钱伟长是中国力学之父,他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1941年,钱伟长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据说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的论文后曾这样评价:“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钱伟长父亲早亡,是被叔父钱穆教养成人的,钱穆也是个相当了不得的人物,不但被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钱家还有一位为人尽知的人物钱钟书,而且和钱穆颇有渊源。钱穆管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叫叔父,钱基博命儿子钱钟书称钱穆为叔父(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可能已经很远了,我觉得这样称呼更多的是出于尊重)。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著名的古文学家、教育家。钱钟书还有个堂弟钱钟韩,是著名的热力学家,因为年纪相仿,常常被族人相提并论。

  这些名字,哪一个提起来,都是威名赫赫、声振国内外,他们都出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钱家。钱家,是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钱镠(852-932年),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和天堂齐名的“苏杭”奠基人。钱氏的家风是什么呢?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钱镠所倡导和精心经营的:宣明礼教,读书第一。

  读书第一,就是再苦再难再幸福再富足都要坚持读书。之子钱宁说过,读书修身是钱家历来的传统。“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是个爱读书的人,也总是敦促我们要多读书,是他让我们继承了钱家的这个传统。”这一源远流长的家风,在钱氏家训中,被记为“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镠出身贫寒,自小读书不多,称霸后他深感读书的重要,常常手不离卷、勤学不辍,他自觉读书让他获益良多,便要求子孙们也多读书勤读书。

  钱家辈出的人才中,再苦再难也要读书的例子,比比皆是。钱穆的父亲钱承沛考中秀才后,因体弱多病,无意科名。但对两个儿子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读书入仕。钱穆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12岁时,41岁的父亲撒手尘世。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于是钱穆得以继续就读。

  钱伟长父亲也去世较早,当时很多乡邻劝钱伟长母亲,叫钱伟长早点去做手工,赚钱补贴家用,但钱伟长的母亲却说我们再苦再累,也要让他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有钱氏研究者曾说:“钱家人学习的目的性非常纯洁,他们对读书的热爱,完全是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很多人才辈出的家庭甚至家族,都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人才辈出,大师频出,不仅仅是基因决定,良好的家风容易让子孙后代耳濡目染,深受影响,把读书和学习,当成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钱伟长曾经在《八十自述》中说过:“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良好的家风,就是有着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家族成员在安贫正派的同时,积极求知。

  我们应该给孩子营造怎样的家风、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钱氏家族大师频出的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读书一个家族最优良的家风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