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已有21家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1月21日,市民代表走访东凤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关爱老年人群”是2018年中山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要求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老年病科设置率达50%,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巡诊、用药指导、健康管理、送医绿色通道等医疗服务 。1月21日,由新闻界市人大代表带队,40多名市民代表走进东凤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了解该中心建设情况。此次“代表邀你访民生”走访活动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代表牵头,邀请市民代表一起参与。当日,市人大代表先后走访东凤镇的困难失能老人、东凤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了解困难失能老人生活情况和这家新医养中心运行情况。

  当天,“代表邀你访民生”一行走访了东凤镇穗成村的郑婆婆。郑婆婆今年64岁,是低保户家庭,一家4口人,她与丈夫、11岁的孙女居住,老人儿子小高32岁,患有精神疾病,多年来住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老人在4年多前因意外致脑出血后,自理能力不断下降,丈夫高先生为照顾她的起居生活,已多年没有出外工作。

  “老人现在生活怎么样?”郑婆婆的丈夫高先生竖起了大拇指,“在政府和社区的关心帮助下,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他表示,他们两个老人每月收取的养老金近3000元,每月大概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为1764元,其中包含单亲家庭的分类救济金780元。每月支付医药费用大概800元,为保证孙女的学业,每月还需花700元为孙女报名学习班。一家人的生活基本上靠政府的低保金和两老的养老金收入维持。高先生说,多亏了社工和医养中心的护工,社工经常上门和老人谈心,帮助他居家照顾,医养中心的护士定期上门护理,对家人进行护理方面的培训。

  据当地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中山市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照护补助办法》,经镇社会事务局安排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郑婆婆被评为重度失能老人,在去年12月14日与东凤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签订困难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协议,每月1500元的上门照护服务补助由市民政局按月拨付给该中心,该中心每月向郑婆婆提供价值为1500元的照护服务。

  据了解,我市创新推行“1+2+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即1个服务中心、2项主功能服务),坚持以服务中心为载体,做实各类专项服务。全市已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5个,共投入524万元为710名重度失能的双低家庭老人和孤老优抚对象(特殊困难老人)以及困难家庭半失能老人、孤老对象,提供定期上门家居清洁、饮食料理、陪护等服务,累计上门家政服务约25万小时,兜底对象服务覆盖率超90%。创新出台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照护补助办法,对重度失能的双低家庭老人和孤老优抚对象给予2000元、1500元定额补助,努力营造良好的敬老助老氛围。

  “居家养老服务这种形式好,失能老人在家里既能享受到家人的照顾,又能享受到专业的医务人员上门服务。”市民代表曾旻雨希望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可以在全市推广。

  当天,“代表邀你访民生”一行还走进东凤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该中心一楼设置了休闲娱乐区,包括医疗室、康复室、棋牌室、影音室等,二楼为生活照料区、中医馆等功能室,三楼为老年病科病区,四楼为高级养老区。每个生活房间提供冷热水供应、冷暖空调、有线呼叫、数字电视、独立卫生间等适合老年人的生活设施。

  在中山,像这样关爱老年人群的服务机构并不在少数。据了解,我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置老年病科的共10间,包括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博爱医院等,设置率达52.63%。21家养老机构已通过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的方式,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巡诊、用药指导、健康管理、送医绿色通道等医疗服务。自2018年1月1日起,我市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政府津贴标准全面提高。去年共投入资金5141万元,3.7万名老人受惠。

  70多岁的余伯是东凤西罟村人,因重病被送往东凤人民医院救治,当病情好转后,被转到该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他告诉现场走访的市民代表,“住到这里后,医生定期查房,护士到病房分发药物,对我们进行护理,每天为我们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按摩、量体温等,住在这里很方便。”

  市人大代表黄翔是苏华赞医院消化内科医生,他表示,医院与敬老院合作探索医养结合一体化服务模式,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一体化服务,这种形式对孤寡老人和有疾病的老人很好。但由于这种医养结合的方式还没有纳入医保,住在这里的老人目前都需要自费,吃、住和护理加起来,一个人平均每月要花6000元钱,这对老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希望政府能把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纳入医保,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机制,将失能老人护理纳入社保管理体系,让老人真正安享幸福晚年。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全市已有21家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分享到: +More

评论 沙了个发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