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静宁县甘沟镇张湾村75岁的老党支部书记王树峰起了个大早。还没顾得上喝一口热腾腾的腊八粥,他就怀揣一个小本子,拿了个馍馍,坐上了去县城的车。
行驶了近20公里的山路后,王树峰来到了县司法局会议室。他将在这里参加静宁县首届“党建之声”乡村大喇叭赛评会。
腊八节上“吹”喇叭,这可是静宁县新年里的头一件新鲜事。几天前,党建“大喇叭”海选竞演和群众满意度调查的消息,像风一样吹遍了全县的24个乡镇,党员干部和村民们纷纷使劲儿“吹”响各自的大喇叭。
通过网上投票结果,并结合日常工作实绩,县委组织部门最后确定入围了10所乡(镇)广播站,在腊八节这天进行现场竞演,不仅为大喇叭开通两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而且鞭策大喇叭在新年里开启新征程。
大喇叭曾是静宁县农村20世纪60年代的记忆符号。那个时候,村民们从地里干活回来,听着村广播里播放的“扬鞭催马送粮忙”笛子独奏曲,一天的困乏全部云消雾散。
2017年,寂静了近20年的大喇叭,带着历史的烙印穿越时光,又在静宁县村头巷尾响了起来。自1月5日第一个“党建之声”农村广播站在界石铺镇诞生后,全县333个行政村和50%的自然村实现了大喇叭全覆盖。
重启后的大喇叭,不仅播放时政要闻、新鲜事,还播放身边的致富经、好家风好习俗、音乐曲艺杂谈等,不仅重新连接上了老一辈人掉了链子的“喇叭”情节,也填补了新一代人农民精神家园的空白。尤其是大喇叭传递的党的声音、惠民政策、农技服务、村情民意等,让村民倍感亲切。大家都说,“喇叭响村长忙,接天线连地气,家家都有信息员,脱贫致富有依靠。”
甘沟镇张湾村是静宁县中部的偏远山村。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的信息全靠道听途说。自从有了大喇叭,阔别村部快10年的王树峰在家里坐不住了,主动当起了义务广播员。他时常要在喇叭上“喊”一会儿,先是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原本本地讲给大伙儿听,接着,又给村民们解读一遍。“喊”累了,讲乏了,就放个秦腔,播个小品。村民们碰到王树峰,都会追问“最近又有啥好政策,县乡又有啥安排部署?”
在当天举行的大喇叭赛评会上,王树峰“吹”起了自家的大喇叭:“村里脱贫任务艰难繁重,工作千头万绪,大喇叭关键时期发挥关键作用,转观念、换思想、聚人心,越用越便利、越用越贴心,老百姓一天都离不了。”他说,今后要用足用好大喇叭,动员乡亲们做好“全域无垃圾”工作,多搞生态绿化,打造张湾的“九寨沟”。王树峰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喇叭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省、市、县的各项决策部署快捷高效的传递到最后一公里”“总书记的金句小院能听清,地头能传到;党的方针政策,来一件说一件;上级的部署要求,办一件播一件”“大喇叭成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参加赛评会的10位“大喇叭”各自“吹”着各自的好。
在这次赛评中,有一位因特殊原因缺席的评委周永安老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广播员,周永安踏遍了山山水水、走遍了千家万户,用最简陋的铁丝绕制、纸壳糊就的小盒子广播,伴着《东方红》的乐曲,在晨曦中把党中央的声音传到了乡亲们的心中。
如今,子承父业,老人的儿子周向龙成了新时代的广播人。他说:“我的父亲用农村大喇叭,影响了一代人。今天,我们用现代科技装配的大喇叭,喊出了强村富民的“新声音”,汇聚了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鼓起了决战贫困的信心。”
10位“大喇叭”代言人在展评会上“吹”美了,县委组织部门把10台最新科技的“大喇叭”作为奖品颁发给了他们。
“大喇叭让党中央的好声音第一时间传到了村民耳朵里,让党建之声成了好声音的扩音器、群众增收致富的信息站。”静宁县组织部门有关负责人说,今后将创新途径和方式,促进“大喇叭”的声音再大一些,内容再丰富一些,真正成为精准扶贫的好帮手。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56健康网 » 新鲜!腊八节里“吹”喇叭